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

[复制链接]
52730 20
晕西晕啊 发表于 2021-1-29 04:18:1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是什么样?


上一篇:移民的理由是什么?加拿大创业移民,简称SUV
下一篇:中国学生还能去美国留学吗?崔天凯:相信美国还会成为大家留学目的地之一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我是毛杰 发表于 2021-1-29 04:18:47 | 只看该作者
 
身为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华人 中国在我眼里既是很熟悉但又陌生的国家。
中国国庆日当天透过CCTV4观看中国的国庆盛典 我所看到的是中国的繁荣并且国庆盛典也展现了军队的纪律和军力的强盛。现场的人和游行队伍都很开心 看得出他们打从心底得为他们的祖国感到骄傲。
虽然祖辈当年下南洋谋生并在马来亚1957年正式独立后就已不再是中国公民 但其实身为海外华人看到中国今天的繁荣与强盛心里也会默默地感到一丝骄傲。有一天还是希望可以去中国看看爷爷的家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xianbei12 发表于 2021-1-29 04:19:11 | 只看该作者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都在他们的镜头里
一个美国人往返中国37年,拍下无数消失的景象,数万网友感动致谢
 第1张图片 Jord拍摄的北京


 第2张图片 麦克·山下拍摄的中国京剧演员
一个93年的英国帅小伙,
过去三年半里,他到达中国23个省,
为中国自然地貌和城市景观,
拍下大片,仿佛一幅幅“现代山水画”,
惊艳了无数中外网友。
50万粉丝,纷纷喊着要跟着他照片里的地方,
到中国各地旅行。
“有些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经常强调交通和雾霾,
但其实中国还有那么多美丽的角落。”
而另一位日裔美国爷爷,更厉害!
年过70岁,竟在Instagram有百万粉丝。
从1982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第一次来中国,
一直到现在,
他保持固定频率、反复不断地回到这里,
为中国人留下了整整37年的珍贵影像不少中国网友在他的照片下留言:
太感谢您的记录了!
撰文 陈子文、周树婷
 第3张图片

 第4张图片 麦克·山下
麦克·山下今年已经70岁了,拍摄中国37年。
1982年,麦克作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的37年,他不间断地来到中国几十次,拍摄范围从西藏、新疆的边境地区,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覆盖中国各个角落。
一个日裔美国人,竟为中国这近40年,留下了厚厚的影像记录,珍贵无比。
 第5张图片 这是1982年的北京街拍,一群素色服装的自行车人群中,红衣女士特别醒目。
 第6张图片 1982年,北京人这样防风沙。
 第7张图片  第8张图片 1982年南京的长江大桥上,4车道,车流繁忙。
 第9张图片 1986年第二次来中国时,麦克在上海,体会了一把堵塞的交通。
 第10张图片 1989年的大理洱海,那时候没有游客,只有当地白族的渔人和农夫。
 第11张图片 那时的洱海,人们开心时一头扎进水里游泳。
 第12张图片 洱海边燕式跳水的男人,刹那间在空中飞跃的身体,与远处的天际线平行。
 第13张图片 1991年洱海边,渔民在用鸬鹚捕鱼。
 第14张图片 1991年云南景洪的街头,用三轮车和旧桌子搭出的露天游戏台,熊孩子、男青年纷纷专注地用电视屏幕打游戏,这才是真正的打街机啊!
 第15张图片 1991年,云南滇池边的村庄与稻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详的农耕生活。
 第16张图片 1991年,云南西双版纳,一位傣族的女性在稻田劳作,女孩的装束现在看都如此个性又时髦。
 第17张图片 湄公河峡谷上方的吊桥,一位农人放牛路过。
 第18张图片 乐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第19张图片 高跟鞋女子在乐山大佛前留影。
 第20张图片 杭州西湖边,一个银发苍苍的老人,在做伸展运动。站立一字撇,厉害了杭州大爷!
 第21张图片

 第22张图片  第23张图片 1997年的海南三亚,时髦的女青年在海边拍游客照,还没拍完就被涨潮的海水淹没了脚,希望不是双新鞋呀。
 第24张图片 兰州人过元宵节,小女孩紧闭双眼、跨过火盆,寓意跨过厄运,来年都是锦鲤好运。
 第25张图片 江苏的乡下,雨天的田野间,孩子们欢乐奔跑着放学回家。
 第26张图片 冬天的山西,少年在薄薄的冰层上玩耍。
 第27张图片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的维多利亚港。
 第28张图片 1998年,清晨的扬州瘦西湖。
 第29张图片 四川雅安,一个普通的清晨,街道上有些繁忙,大家忙着骑车上班,三轮车夫们在街头寻生意。
 第30张图片 2000年,喀喇昆仑山脚挑水的红衣女孩。
 第31张图片 青海杂多县,正在上课的男孩,一口白牙、充满笑意的眼睛,让人一眼难忘。当地的孩子基本上一半时间上学一半时间放牦牛。
 第32张图片 2008年夏天,九寨沟熊猫海中,露出水面的“漂浮花园”,那时的水也太清澈了。
 第33张图片 2009年时的布达拉宫,神圣。
 第34张图片 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圣山、圣水、草原抽象成平行的色块。
 第35张图片 小僧侣们舔着刚落下的雪。
 第36张图片 一位来自夏河的藏族女子,穿着丝绸藏袍,戴着珊瑚石项链,成熟、美丽。
 第37张图片 甘肃夏河,时髦的藏族女子在逛街购物,迎接新年,寒风太凛冽,她们便戴上口罩保护皮肤。
 第38张图片 2009年,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雅砻江,雪中的牦牛们,变成一幅印象派画作。
 第39张图片 你可知道牦牛的舌头是灰色的?麦克在藏区游牧民族的帐篷附近拍下这张可爱至极的照片。
 第40张图片 2009年,西藏巴城,317国道上(川藏公路北线),朝圣的信徒。
 第41张图片 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小卖店,一家人刚吃完早饭,老板的女儿梳着羊角辫,只盯着镜头。
 第42张图片 在去往新疆喀什的路上,4月中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十分罕见。
 第43张图片 雨中的桂林,麦克说一般下雨了他都躲起来心疼相机进水,但为了桂林,一切都值得。
 第44张图片 日落时的翠屏山,不同层次的绿调,画面里仿佛能传出旋律。
 第45张图片 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的黄山。麦克说拍黄山需要天公的配合:要下雨提升湿度,要风、云、雾营造氛围,最后太阳出现,赋予这一切以色彩和戏剧性。
 第46张图片 河南登封少林寺在下雪,6到18岁的僧人在这里学习佛教、练功夫。
 第47张图片 武当山悬崖边的僧侣,透过600毫米的长焦镜头,麦克发现原来他是在自拍。
 第48张图片 北京景山公园里,大爷大妈们的晨练。
 第49张图片 北京郊区,时尚的运动女孩,准备滑雪。
 第50张图片 虹桥火车站,高铁出发时。以前从没发现飞驰的和谐号,这么飒爽。
 第51张图片

 第52张图片 中国最美自驾公路“草原天路”,公路蜿蜒着穿过平缓的山丘,山丘被草地、菜地和风车覆盖。这里其实离北京不到3小时车程,临近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
观看麦克的这些影像,中华大地上,这40年来壮观地貌的变迁,东西南北不同地域人们生活的差异,都令人感慨万千。
 第53张图片 当我们与远在纽约工作室的Michael通话采访时,已年过古稀的他,听上去充满精气神。而且,与印象中的“老派”摄影师不同,麦克紧跟潮流,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过去40多年来的摄影作品,在Instagram拥有100多万粉丝。
以下是一条对麦克的采访精选。
 第54张图片 Q:一条   
A:麦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
Q:您最初为何开始摄影?与您的身份有何关联?
A:我是日本裔。我的祖父母那一代,从日本移民到美国,我虽然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总觉得自己血液里还是个亚洲人。于是大学时,我选了“亚洲研究”这个专业,期间花了两年时间边旅行边做研究。既然都出去了,自然地想到拍些照片回来,跟朋友们分享见闻。谁知道这一拍就上瘾了。
1971年,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决定去日本寻根。一张单程机票、一纸签证,就出发了。并从此正式开始专业的摄影创作。
 第55张图片

 第56张图片  第57张图片  第58张图片 《长城》系列,麦克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拍下的长城景象,从居庸关,到金山岭,一直到长城的最东边,与渤海湾相连。
Q:这近40年间,您到底来过中国多少次?去过哪些地方?
A:我1982年第一次到中国,一切都是新鲜的。
1985、1986年,再次到北京拍摄《长城》系列。当时住在北京饭店,只有那里招待外宾。
1986年之后,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澜沧江项目,我去了青海南部,沿着长江行走拍摄,从青海、云南一直到越南边境。
1997时,又去到香港,拍摄了香港回归。
1998年,拍摄了《中国海岸线》项目,从广州、珠海沿着海岸线往北,一直到厦门。
 第59张图片 湄公河流经滇西兰坪,1991年摄
《马可·波罗》和《郑和》是在1999-2001年间拍摄的。从中国出发,一路南下经过越南、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到达东非。
那之后,断断续续,数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可以说我是拍摄中国最多的一位外国摄影师。我更关注边远地区的中国人的故事和状态,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等。
 第60张图片 八九十年代,扬州瘦西湖边,一个男人在安静钓鱼
Q:八九十年代在中国拍摄,难吗?
A:可能因为我的亚裔背景,在80年代,美国国家地理唯独选派了我去亚洲。
80年代在中国偏远地区拍摄时,内陆交通十分不便,还有语言障碍,困难当然很多。不过我的亚洲脸,确实让中国人感觉跟我很亲近,我更容易深入当地,抓拍到一些难得的镜头。
拍了几次后,我就更爱亚洲了,当时甚至跟我的编辑说,我只想去吃米饭的国家。
 第61张图片 麦克发布的每一张照片,都会详细注解,收获中外网友的无数点赞和留言。
Q:您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有百万粉丝,作为一个老牌摄影师,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A:很神奇,最初用社交网络,我只是想试一下。我和我的一群摄影师老友们,其实我们都很有竞争意识,都不想被落下,所以我们都开始尝试社交网络。
在社交网络上,通过摄影作品去获取粉丝并不容易。
我们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运营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上,因为我不想只是说我拍了照片、画面很吸睛,我想让观众看到背后的故事。所以每张照片的图解,我都认真地写上拍摄背景和照片里的人的故事。
一般照片发出后,马上就能收到观众留言反馈,这太赞了。
 第62张图片 2000年的新疆喀喇昆仑公路
Q:现在的拍摄状态如何?下一个拍摄项目是什么?
A:现在我基本每年有6个月在外拍摄。摄影是个体力活,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极高。我平时在美国的家里,都会保持运动:爬楼梯、跑步、举重,固定地去健身房。
近些年,每年至少要来中国3、4次。正在进行的项目和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有关。拍摄之外,也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
 第63张图片 藏族孩子
 第64张图片 福建德化的一所小学里,同学们正在学做西方头像雕塑
Q:如此巨量的中国照片,您打算拿它们做什么?
A:我是个用照片讲故事的人。最大的愿望,是想让这些照片被更多中国人看到。
因为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看这些照片就是满足下好奇心;但对中国人来说,这些快速变化、甚至消失了的景象,是他们最珍贵的记忆。他们曾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其中,这是他们的历史,只有他们才会最珍视我拍的这些照片。
 第65张图片

 第66张图片 Jord是个93年的英国小哥,却把重庆认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2018年的一个清晨,Jord经过48小时的车程加徒步,终于到达贵州梵净山的深处,静静等着云雾散去。
“当时,梵净山顶从翻滚的云层中出现了60秒,当云雾散开,出现一条窄窄的阶梯山路,蜿蜒通向山顶,太震撼了!我赶紧拍下这神秘仙境。”
Jord飞起无人机,在不同角度拍下三张照片,很快梵净山顶便又隐退到云雾中去。
 第67张图片 Jord Hammond
2015年大学毕业后,Jord第一次来到中国,在重庆的一所学校做英语老师。工作之余,偶尔外出旅行,没想到,从此爱上摄影,一发不可收拾。
过去三年半里,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拍下这些自然地貌和城市景观,中外网友都惊叹不已。这些照片不仅在中国人的朋友圈刷屏,在Instagram上也有近50万粉丝,每天等着他更新。
 第68张图片 浙江缙云仙都,云雾中、山水间、小桥上,两个农人牵着牛、挑着扁担路过,罕见的中国传统农耕生活的安详景象。
 第69张图片 这是广西桂林的科斯特地貌。山峰层峦交叠,如梦如幻。
 第70张图片 广西阳朔的兴平古镇,湖边渔夫捕鱼的瞬间,是他照片中的经典瞬间之一。
 第71张图片 这是云南罗平的秋天。
 第72张图片 这是云南元阳的梯田,在暮色中,美得内敛。
 第73张图片 福建的传统土楼,Jord惊叹于土楼在以前竟能住下100户人家。
 第74张图片这是东北盘锦的红色滩涂。
 第75张图片 秋天,黄山脚下的公路。Jord徒步爬上黄山,下山时从缆车看这一幕,被这秋景美呆。
 第76张图片 四川甘孜的白玉县境内,亚青寺。Jord开了两天的车、经过了4个检查站,才抵达,看到了这奇妙纯净的景象。
 第77张图片 重庆洪崖洞,古香古色的吊脚楼。14世纪时,这里曾是古重庆的城门。
 第78张图片 这也是重庆,一座道教寺庙,坐落在这个拥有3000万人口城市的市中心。
 第79张图片 这还是重庆,现代楼宇森林,有另类的金属感之美。
 第80张图片 这是仰视的澳门。
 第81张图片 台北市中心,庙宇顶上,是一架即将抵达松山机场降落的飞机。
 第82张图片 这是清晨俯瞰香港。
 第83张图片 这是夜幕降临后,香港的绚烂日常,街坊街铺霓虹灯亮起。
 第84张图片  第85张图片

 第86张图片 Jord拍摄的江南地区
在Jord的镜头下,一个现代中国和传统中国完美融合。就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都眼前一亮、不禁感叹:原来中国大地如此之美。
Jord现在已经回到英国生活,但依然保持固定的频次,回到中国旅行、拍摄。在一条与Jord的采访中,他表示已经迫不及待,等到秋天就回来。
以下是一条对Jord的采访精选。
 第87张图片 Q:一条   
A:Jord Hammond
Q:最早为什么来中国?怎么开始进行摄影创作的?
A:2015年我在重庆工作时,会利用周末和假日到周边旅行,我便随手拍摄一些沿途风光,发到网上。起初只是想方便和亲朋好友分享,没想到这些照片在Instagram上迅速聚集了一批粉丝。
我开始对摄影萌发兴趣,认真对待,添置了专业相机,正式开始拍。我大学学的是市场和广告,所以摄影完全是自学。
那一年的外教工作结束后,2016年我和女友决定旅行拍摄,正式将摄影作为自己的主业。
 第88张图片 Q:旅行摄影实际体验如何?你一般的拍摄行程是什么样?
A:旅行摄影听着很爽, 实际上,我几乎一年365天无休,有时一天工作长达16小时。旅行时,住便宜的旅馆,把花费保持最低。
一般我一天的拍摄行程是这样的:
日出之前的1-2小时起床出门踩点,保证太阳出来的那一霎找到了最佳拍摄点。拍完后回到酒店,吃早餐、洗漱,开始干活,在电脑前处理工作,有时候也接商业拍摄。然后日落前,我会再出门,去探寻、踩点下一个拍摄场景。
 第89张图片 清晨阳光透过雾气落在徽派建筑上我在中国见到了太多人生最美的画面。但发现美的眼光,跟身体力行的探索是分不开的。每一次拍摄,我都会仔细研究拍摄地点、拍摄角度、天气情况等等。真的喜欢,才有能量和热情投入其中。
 第90张图片 Q:最推荐的5个中国旅行拍摄地?
A:云南元阳梯田、乐山大佛、丽水仙都、广西兴坪、拉卜楞寺。
 第91张图片 成都的某停车场
Q:未来的拍摄计划?
A:我到现在已经去过45个国家,最喜欢的毫无疑问还是中国。之前已经抵达20多个省,2019年剩下的目标是,拍遍中国的每一个省份。而未来几年的目标是:出一本关于中国的摄影书。
通过摄影,我看待中国有了更深入而多样的视角。西方媒体描绘的中国给人印象就是大城市和雾霾,但中国还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美丽角落和风土人情,我认为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年轻人,都该去看看。
部分图片来源于摄影师官网和官方Instagr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chaote261 发表于 2021-1-29 04:19:59 | 只看该作者
 
一位美国历史学教授在 1913 年来到中国,记录下了她这次旅行的见闻及感受,其中既有对风景和民俗的描绘,也有对时局和人性的比对。沿途目睹中国新旧时代间之冲击、转换、并存、融合等种种景象,展现了游离于历史课本外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以下为漫行记录:
云南省的首府风光旖旎。它坐落在一片广阔的平原上,北边城墙背靠低矮的山脊,可放眼城市与湖泊的迷人景色,四面的高山也尽收眼前。它海拔近七千英尺,气候与温带地区相近。
夏季时,阴凉处最高温度为 85 华氏度,而冬天愉悦宜人。欧洲人经历了寒风刺骨的北京、潮湿闷热的广东,及天色灰蒙的成都,发现云南天色明朗、凉风阵阵,即使被放逐到帝国这遥远的边境角落,也有丝丝安慰。尽管树木葱茏,云南府本身并不十分吸引,它似乎由一条条狭窄的小巷组成,不时中断于寺庙围墙或一片荒地,而城的外围都是三十英尺的高墙;城内除却一座相当不错的孔庙外,便无其他有趣的景观。
不过乡间景色迷人,倒是远足的好去处。湖泊水域原先长约二十三英里,也许曾经及至西墙,但如今逐渐淤塞,距西墙约五英里,需乘坐沉重的舢舨经由横穿稻田的狭窄运河方可到达。隐藏于竹林中的农舍、茶馆和庙宇点缀着平原,其间不时横亘高耸矗立、铺着石头的堤坝,两旁树木繁茂。低地富饶的耕地与周围群山形成鲜明对比。山上除却偶有庙宇保存的树林,俱贫瘠不毛。
云南府人口约八万,城镇似乎相当繁荣。附近的山丘上有铜矿,此处的金属制品远近闻名,不过根据法律,所有开采的铜矿都必须送到北京去。可是,云南府重要之处在于其商贸。作为地区中心,它面积广袤但人口稀少,盛产主食、大米、豆类、小米,以及水果和蔬菜。从前,云南是鸦片生产的首要省份,但当我身处其中,却看不到一片罂粟田。上一任云贵总督锡良作为蒙古族官员备受推崇,他本人不吸鸦片,决心执行诏令禁止其使用生产;于是,云南极不情愿地进入了新秩序。
而其继任者李经羲则众所周知烟瘾极大,不愿改过者便满心希冀会有好日子,最终只迎来失望。经过一番努力戒食鸦片,李经羲宣布自己年事已高,已无力改变,可云南省前程尚远,必须恪守法规。于是,他以几近跟前任一样的力度严格执行鸦片管制,当作是弥补自身的弱点。
其时,四川的情况跟云南一致。尽管我遍寻罂粟田,却从未见人培植。也许在不为人知的小径与偏僻幽森的山谷能偶尔发现一片罂粟田,为检查员有意无意所忽视,但总体而言,罂粟种植的确已然基本消失;而仅仅一代之前,观察入微的贝德禄估算鸦片田占到云南耕地三分之一强。容我们客观评价此番现象。满族统治也许软弱腐败,不过,至少在消除一个广为流传的恶习上,其成就超于任何西方国家之努力意图。诚然,清朝覆灭的原因之一正是出于对反鸦片政策的不满。而据报道,如今个人主义盛行于革命领导人之间,导致执法倦怠,罂粟种植由此复兴。
云南在过去五十年间不得安宁。可怕的伊斯兰叛乱持续二十年之久,不幸的云南通省上下浴血战火当中,那段历史带来的破坏仍随处可见。叛乱刚过,云南又被卷入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与法国的战乱。而后又爆发部落冲突,北方的义和团在此处不乏支持。流血混乱令此地一蹶不振,最近方有起色。
可铁路的到来给云南带来生机,未来经济前景一片光明。在其首府,新生的迹象随处可见。改革运动在帝国边陲稳步推进。一所有八个病区,由中国人管理的医院运作良好;教育事业蓬勃,甚至还建起了一所大学。新组建的警察部队全城巡逻,被誉为相当高效。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一见难忘的当数崭新的军队风貌。军号没日没夜地响着。随处可见步操前进的士兵,操练场成了全城最生机勃勃的场所。
但是,虽然如今全城活跃,表面上乐于接受西方思想,对外国人的恐惧仍隐藏其下。中国人愿意采纳我们的方式,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更喜欢我们的做法,而只是意识到如果想要与我们平起平坐,须得借助我们的装备。查尔斯·埃利奥特爵士写到义和团起义时将中国人的立场总结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现在可以改为,「师夷长技以自保」。操练的士兵、现代的营房、精良的武器,以及今天遍布中国的军事学校,均展示了在中央大国(中国)看来,哪一种「技术」最有即时价值。云南府的军事学校里,教学方式生动深刻。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三思而行 发表于 2021-1-29 04:20:35 | 只看该作者
 
在美国读书,只了解一些美国人的看法,可能比较片面。
一般同学老师,对中国在表面上没什么看法,大家一团和气,顶多在聊天的时候问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 然后还特别喜欢问which city超级执着  然后就是常规客套, 聊聊中国旅游,中国饮食之类的,很可能再加上一句OMG I love Chinese food, 不过别误会,这里的Chinese food通常是美食中餐,比如左宗棠鸡之类的。我周围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对中国不了解不关心,也不想了解。基本上大家都只关心美国自己的事儿。
还有一些华裔,对中国就更关注一些,两个态度,要么中立,要么负面印象多。前者主要是认同文化方面,双语长大,一般会说普通话/粤语,但基本上都不会写,更别提读古诗词之类的了。他们对于中国的印象就是父母的老家。由于我国的文化输出不像日韩那么强势,而且在西方媒体的描绘中形象也不是那么正面,所以他们作为华裔美国人也并没有为自己华裔这一身份感到骄傲,实际上,这一身份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还给他们带来过身份认同的问题。所以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比较复杂,而且因人而异,这主要取决于父母对于中国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成长环境。
对中国负面印象多的华裔主要比较在意我国自由皿煮问题。而且还特别喜欢挑衅式地问我一些政治问题。说实话我一般不太和别人讨论政治问题,大家交朋友谈政治多伤感情。但是我有一朋友,她天天问我这种问题,我要不说点什么还真是憋屈。但很快我就发现我们谁都说服不了谁。不管怎么解释我们的国情特殊,中国自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她都是一句反正你们不自由不皿煮,就是不对,就是邪恶,根本没法沟通。渐渐地我就和她疏远了,毕竟连你的观点文化都不尊重的人还有什么朋友可交的呢?
还有一些遇到的台湾同胞,在这里虽然不属于外国人,但是还是提一下,大多数都很nice,大家都知道政治比较敏感,所以也不太提这个。不过很明显感觉他们比大陆人更在意这个问题,而且和大陆人交往的时候很谨慎,不愿意深入交往成为朋友,只维持表面的关系。
还有就是我在网络上遇到的人了。哇真是眼界大开。出国之前我不怎么上YouTube,主要是没什么需求也懒得翻墙。出了国之后才发现墙外反华的这么多。感觉在他们的描述中,我国就是一个邪恶大boss,人民敢怒不敢言纷纷被洗脑。而且你一反驳他们,他们就笑你被洗脑。真是无语了。出国以后接触到的信息硬生生把我从一个路人逼成自干五。
不过现在我的想法也变了。我觉得,世界从来都不是以理服人的。不是你有理表现好大家才喜欢你,而且你强大了做什么都有理(话语权)。我现在也变得不太care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了,haters gonna hate。你喜欢中国你就多来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文化(说实话我觉得中国文化真的是宝藏,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它都是一种幸运),你要是不喜欢中国,那也OK,尊重你的观点,只要你不满嘴喷粪就行。作为中国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多赚小钱钱才是硬道理。等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掌握了国际话语权,舆论风向自然就会改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静馨ZY 发表于 2021-1-29 04:20:46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外网上看到一个话题:欧洲害怕或讨厌中国吗?
分享几个欧洲人的回答,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182张图片

海基·基维尼蒂
(Heikki Kiviniitty)
我想说,我们在中国的问题上相当中立。这么说吧,当今世界正处于一种疯狂的状态,中国作为一个理性、冷静的国家,这是值得赞赏的。当然,对欧洲来说中国不是敌人,甚至不是潜在的敌人,因为中国没有对欧洲采取敌对行动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经济竞争对手,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在美国,很多政客和美国民众把中国视作眼中钉,对此很多欧洲人很难理解。中国经济的成功导致很多欧洲人失业,但欧洲人并没有因此责怪中国人。欧洲企业将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如果要怪谁,那就是欧洲企业主。如果美中之间爆发战争,毫无疑问,我们会选择置身事外。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我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准确的说,我们对此知之甚少。我们知道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来自中国,但具体有哪些我们并不清楚。

为什么我们对中国的了解这么少?因为离得实在是太远了!而欧洲本身就有很多国家,且历史悠久,光是把这些弄清楚都要花费不少时间。此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与欧洲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联系都更加紧密一些,当然,美国对此做了很多相关的报道,所有这些让我们对中国的了解机会变得更少了。

在欧洲有一些对中国的共识:
中餐很好吃。
中国的传统艺术很棒——虽然我们对它了解不多,但我们喜欢它的样子。
中国有熊猫。
还有功夫。
中国有很多美女——她们很有异国情调!不过,请不要做整形手术。
中国学生渴望在学校取得好成绩。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的进步——许多欧洲人对此表示钦佩。
中文写作很难,但很有吸引力。
中国有万里长城,谁不想去参观万里长城呢?

我在欧洲和中国接触过很多中国人。我个人喜欢中国人的一点是,中国人从来不说“我们国家比你们国家好”、“我们国家比你们国家大”或“我们国家的文明比你们古老”之类的话。中国人的真实想法是另一回事,但这种礼貌已经很好了。而且,我能想到很多国家,他们的人民有时在谈到国家事务上表现得非常傲慢。但中国人很乐意把和自己国家和文化相关的趣事分享给外国人,也能坦率地承认他们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和国家感到骄傲,而不是因为傲慢。

中国的产品和品牌口碑一直不太好,但我觉得这些都在逐步提高,因为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听到有关中国产品的投诉了。实际上,我听说华为生产的手机非常好。我想华为很快就会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品牌。这也意味着,只要产品好,是不是中文名根本不重要。

我们时不时地会听到有人说“我们应该学习中文——它是一门重要的语言,一种将在未来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但是,学习中文的人仍然不多。我想大概是因为,首先中文非常难学;其次是中国离我们太远,我们使用中文的机会可能不会很多,所以为了学习中文而耗费大量时间似乎并不值得。

我想,对于这一点中国人可能很难理解。我指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差异。话虽如此,反移民的欧洲人并不特别反华,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并不是一个有问题的群体。欧洲人可能对中国游客缺乏兴趣,但他们对欧洲游客也是如此。在欧洲有一些反移民/反外国人/种族主义的暴力活动,但据我所知,中国人和其他看起来像东亚人的人是相对安全的。

至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问题:日本和日本人在欧洲很受欢迎,日本可能是这里最受欢迎的非西方国家。尽管如此,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同情中国人,认为日本应该作出适当的道歉。实际上,一般的欧洲人,尤其是那些了解历史和国际政治的人,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日本当时没有向中国道歉。从欧洲的角度来看,道歉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情,也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因为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将有利于日本。所以,他们很难理解日本的做法。

某些欧洲国家在殖民地时期控制了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但我认为很多年轻人并不清楚这些。甚至是曾经英国对香港的统治也在逐渐被人们遗忘。我认为,中国在过去之所有对西方世界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正是因为欧洲人只征服了它的一小部分——很显然,欧洲人曾经对任何能够抵抗殖民统治的国家和民族,或者至少是那些能与之抗衡的国家和民族非常着迷。


Faey Stern 希腊人,
对语言学、外语、政治感兴趣
我不是专家,我只是说说我的一些感受。
我认为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和欧洲很不一样,这让他们很难理解。
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国历史悠久(尽管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当有人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时,他们会感到敬畏。他们知道中国的语言和欧洲的语言有很大不同(我指的是普通话),而且很难写。

对于中国,人们知道它是一个GC主义国家,中国人工作努力薪酬却很低。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只崇拜金钱。人们还认为中国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在某些地方确实如此,但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情况都已得到很好的改善。

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中国是一片特殊、宏伟而美丽的土地,去那里旅行将是一生中难得的经历。中国有神奇的自然风光,神秘庄严的佛教寺庙,以及摩登的现代化都市——中国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美丽。

关于中国人,我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工作非常努力,而且办事效率很高,他们知礼、心善,是一群可爱的人。

我见到的中国人不多,也没有中国朋友,这只是我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一种认知。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Hendrik Vanger
曾就读于蓬佩法布拉大学
我想说,一般的欧洲人对中国都持中立态度。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位于世界的另一端与欧洲相距甚远,而且纵观历史,我们与中国和远东的互动并不多。

欧洲人对中国人有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中国人就像工作机器,他们活着是为了工作,而不是为了生活,在中国有很多企业模仿欧洲品牌,中国是世界工厂,很多欧洲公司都在这里生产他们的产品,中国人不太关心政治,只关注教育和工作等。

当然,受过教育的人会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中国,但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印象就是如此。我没有任何中国熟人,我只在餐馆和商店与他们有简单交流。在我看来,中国人很严肃、很保守,性格也偏内向,但他们很有礼貌。


David Barry
在东亚生活了很多年,现在在欧洲生活
我来自欧洲。多年来,欧洲人一直很尊重中国人及其古老文明。如果你以伏尔泰和拿破仑对中国的评价为例来研究,这只是一个开始。
许多欧洲人一直在和中国人做生意,许多欧洲人现在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  中国企业与欧洲有很多生意往来,现在中国也在欧洲大举投资,我们欢迎中国人民和中国企业来欧洲。


总结:这些是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回答,可能有人觉得不正确,但是这是真实的回答呀!
尽管如此,欧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比美国人少了一些偏激!


--------------
在知乎上不少文章被封了,更多翻译老外如何看中国。
请关注公众号:环球观察员
 第183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_一三五二四六 发表于 2021-1-29 04:20:51 | 只看该作者
 
1.阿尔及利亚人认为中国会杀穆斯林,有图为证:
觉得中国很发达,想要来中国,但是签证是首要问题
 第186张图片 高圆圆的头像真的很吸引外国友人
2.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 Bruce Lee,中国是个科技发达的国家。
遂问一个网友都关心的问题:是不是觉得中国人都会武功,
答:这只是个玩笑,中国人都很勤劳。
 第187张图片 请忽略我的散装英语
注:高圆圆的头像真的很吸引外国友人,自从换了头像已经好几个外国人找我一通瞎聊,最后都少不了问一句,头像是你本人吗 。。。。。。
2020.5.1新增
3.可能这段时间肺炎在国外那边闹得很严重,国内外业务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188张图片 阿塞拜疆客户WhatsApp上给我发的
说实话,看到这个,当时都要气炸了,差点没给怼过去,后来想了下,就没理他,多半是受到了川普的洗脑。好了,现在中国有多了一个标签了(滑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站台的游戏 发表于 2021-1-29 04:21:17 | 只看该作者
 
德国人大多是出于利益而关心中国,但是他们主流的媒体报道和央视的报道内容几乎是相反的,这样你可以想象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不要以为中餐就能征服他们,很多中国带去的零食德国人都是不吃的,有时开完会中国人一走,都被仍垃圾桶里。但是,归根结底,我们又何必在乎他们的看法?!我们并不依靠任何一个外国存在,我们要的是合作中的共赢,他们并不比我们高一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乱世尘胤 发表于 2021-1-29 04:22:12 | 只看该作者
 
非洲工作过8年。听过一些黑人对中国的奇葩见解。
1、喝茶可以降低性欲。原因是中国人出国工作都不带老婆,还总喝茶。
2、中国人特守规矩,总排队,要不怎么经济发展那么快----这是一个老黑痛斥银行里不排队黑人同胞时的话
3、中国人都会功夫,还都会用中药治病。所以认识我的黑人一有病就来找我。好在打架时没想起我。
4、中国人的字母表是数量不定的,傻子知道3000个字母,聪明人知道20000个字母。对,就是alphabet。Pinyin是什么?我们黑人读书少你们中国人不要骗我。
5、中国男人从来不打老婆,还都会做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呀呀兔兔 发表于 2021-1-29 04:23:11 | 只看该作者
 
一位美国历史学教授在 1913 年来到中国,记录下了她这次旅行的见闻及感受,其中既有对风景和民俗的描绘,也有对时局和人性的比对。沿途目睹中国新旧时代间之冲击、转换、并存、融合等种种景象,展现了游离于历史课本外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以下为漫行记录:
在云南,或 「云之南端」,你身处一片阳光充沛,风光秀丽,有着无穷魅力的土地。它面积一万五千五百平方英里,几乎连绵不断;无论往哪边走,总得攀上爬下,经过之地要么植被对比强烈,要么完全缺乏植被,两者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贫瘠的雪山悬挂在小山谷上,真真是热带地区的罕有美景;一步之遥,便从荒芜贫瘠的砾石滩走到波光粼粼,绿水倒影的花园绿洲。
云南盛衰无常的历史,体现在居于深幽峡谷和狭窄河岸间的不同民族中。自公元十三世纪在名义上被忽必烈的蒙古帝国吞并后,汉族人便平静勤勉地征服此地,如今他们遍布全省,事实上已占据了最为肥沃的土地。不过,他们既没有消灭原住民,也没有尝试将其同化。今天,各原著部落合共占全省人口一半以上,云南的民族地图呈现奇妙的拼凑融合,汉族、掸族、彝族、苗族、僳僳族[4]以及一些尚不为人知的民族,并肩存在却又保持各自特色。
让情况更加混乱的是,此处有别处几乎未见的宗教分歧,一千二百万的人口中估计有三百到四百万是伊斯兰教徒。诚然,他们看起来与其他人几无不同,大家一般相处融洽,因天性实际的中国人对穆斯林的宗教自豪并无太大反应,而这里的佛教徒跟别处的一般宽容。可是,半个世纪的伊斯兰叛乱前留下了可怕的回忆;在此之上汉族与本土部落之间互相反感,大家对禁止种植罂粟又普遍不满,显而易见,云南长期以来为内部动乱和外国势力干涉提供了极佳土壤。
行进首日清晨,我们沿着西部贸易路线前行,遇见不少匆匆赶往省会的行人,他们大多是苦力,将木材、木炭、家禽、水稻、蔬菜等扛在背上或挂在肩膀的竹杆上。每人都是步行或骑着矮马,沿路没有一辆车子,甚至连手推车都没有。比起印度人,这儿的衣服缺乏色彩与样式变化;所有人都头披黑发,身穿蓝色衣裳,游人很快便会意识到中国在这方面输在没有像印度缠头巾一样颜色鲜艳、惹人注目的装饰。但这些面孔在肤色深浅与面部特征上比我想象的更为多样。
在美国,我们主要跟某个阶层的中国人接触,而他们通常来自广东省。可云南人和四川人与广东人不同,体格相比之下更高大壮健,姿态也更为漂亮。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3 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