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头条]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复制链接]
83439 11
Gohell 发表于 2021-1-30 19:06:36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日,BBC中文网发布一段视频“重返武汉”,讲述BBC驻中国记者麦笛文探访新冠疫情过后的湖北武汉。人声鼎沸的夜市、琳琅满目的商铺、笑颜如花的民众,武汉早已满血复活。

然而仔细看这段视频,依旧充满了BBC内味儿。如果说断章取义的片段、阴阳怪气的旁白还有些刻意,那么隐藏在视频中的其他“拍摄技巧”,则让人有点防不胜防。

比如昏暗低沉、有意选取角度光线的镜头,让不明真相的外人看来,武汉依旧是一片萧肃、昏暗之气,带来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压抑感。

当然,这也是BBC在报道中国时的惯用手段,同样的时间地点人物,镜头一转灯光一打,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本文受权转载自知乎答主疯死沃

,作者用大量详细的对比提醒我们,在这个视频时代,“镜头语言”的强大塑造能力,不应再被忽视了。

我看还是有些朋友认为,有些回答过于敏感了。他们还是觉得图片与镜头没有大家说的这种影响,认为还是大家过于意识形态了。

这要怎么向那些不怎么了解的人解释呢,我来举几个鲜活的例子吧。

我是做贸易的,选用哪个供应商,基本我就能作主。当然,总归是要向公司汇报的,需要解释我做这些决定的原因。

在某些时候,我可能需要以主观因素来做些决定。比如说,我认为某个供商比较好配合,后期工作会比较简单,不怎么需要周末加班。这对我来说是个正当理由,但对公司来说就不能摆上台面,尤其是不能放在工作报告里。

又如,当几个供商都差不多,各方面不分高下,客观上挑不出来。于是我只有按主观喜好,觉得哪个销售接待时更热情,那就是他了。但这显然也是不能写进工作报告里的。

所以我会怎么说呢?

比如我想用某个供商时: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张图片


产品码放整齐,分类有序。库房通风光照条件良好。

比如我不想用它时: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张图片


货物稀少,供应量恐有不足。库房残破混乱。不能采用。

我要告诉各位,这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一个库房,仅仅是镜头方向的不同,就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很多回答只是提出BBC的镜头有问题,没有足够强烈的对比来证明镜头可以是个问题。各位看看,这就是足够强烈的对比了。

再举个例子。

比如说: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3张图片


厂房条件良好,设备硬件尚可,生产能力有所保障。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4张图片


生产线维护得当,厂房整洁明亮。

但如果我不想用它呢?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5张图片


设备杂乱无序,电线裸露,有安全隐患。厂房昏暗破旧,整体环境布满灰尘。不建议采用。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6张图片


辊轮沾满胶质杂物,传送带上有明显灰尘,说明工厂久不开工。若采用,恐有重大供货风险。

各位,这是同一家工厂的同一个厂房的同一个设备。

有些朋友可能会反驳说:那也是镜头方向取景的问题啊。你不能要求别人一定要取好的景啊,别人不一味拍好的地方,取景那些普通的,暴露问题的地方,不也是一种客观吗?

这些朋友,你这样想的话,就外行了。

我再举个例子: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7张图片


生产现场破旧,但设备正常运转,工人操作熟练,生产过程紧凑有序。鉴于订单不大,建议考虑采用该工厂,可以压低采购成本。至于质量方面,因为订单量小,我们可以使用高取样率验货的方式进行弥补。

如果不想用呢?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8张图片


生产现场破旧,加之采光不足,甚至没有足够照明设备,使生产本身存在风险。工人操作不熟练,面对突击检查的镜头不知所措,站在原地发呆。

即使是小订单,也不能采用连生产本身都不能保证完成的供商。

各位,这不仅仅是同一个工厂的同一个厂房。甚至还是同一个镜头方向,拍的也完全是同一个东西。取景也是完全相同的。

这是不能用“取景”来解释的。

图像和镜头就是有这样的能力。他可以采用不同的取景方向,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甚至于它还可以对同一个取景对象采用相反的表达方式。

大家觉得有趣我就再放一组对比: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9张图片


迈着自信步伐的工人,正在工作的工人,明亮的暖色灯光,染上暖色的机械设备。这是“劳动最光荣,咱们的生活充满希望”!

而我们只要把镜头稍微移一点,感觉就开始不同了。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0张图片


失去了“光荣”的感觉,但至少,这算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这就够了吗?不,进一步变化: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1张图片


这是什么?黑压压的高墙封闭着这个秘密的地下工厂,在极度缺乏照明的机器边,衣衫不整的工人冷冰冰地面壁。在他背后,一沓生产任务单正毫无感情地盯着他。

这是生产任务繁重的血汗黑煤窑。

这种镜头诡计真的是比比皆是: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2张图片


这是规模庞大、备货充足、员工有活力、工厂有信心的大厂。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3张图片


这是货物积压,订单不足,面临滞销甚至快要倒闭的小厂。

这两张照片是同一个拍摄地点。拍摄时间仅相差50秒。

甚至于: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4张图片


这又是个完全不一样的工厂了。货物充足,码放有序,真是大厂气派啊。

各位发现了吗?

就算是同样取景,哪怕是同一个画面,给的处理方式的不同,也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建议各位再仔细看一看这两张照片吧:

这两张照片的图像内容是完全一样的。

但在曝光、色调上就有明显的不同。更有,后面这张被过度变形过,各位可以仔细看背景建筑,能发现建筑的屋顶是弧形失真的。再有,整个画面,后者更加强调了远处的建筑墙体,利用明暗对比的关系,强调用墙体充塞了画面。各位看懂这句了吗?

如果没看懂,再看看两张照片对比一下。前面那张不仅仅是明亮的,它的背景建筑所处的位置,并没有堵塞你的视野。它的画面主体是充足的货物,强调的也是充足的货物。在这个主题下,明亮的钟楼,反而给予了某种暗示,让你觉得时间是站在货物这边的,你会产生一种“这些货物会被有序地售卖出去变成利润”的感觉。

而后面这张,用暗块把货物遮起来了,相对亮一点的建筑成为了主题。而这个建筑又是被扭曲裁剪过的,它夸张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空间。你的视线略过茫茫多昏暗的货物,撞到了这面墙上,你产生了一种“被堵住、无路可走”的感觉。这时背景上昏暗的钟楼,反而给予了不好的暗示,让你觉得时间紧迫甚至敲响了丧钟,毫无希望。

各位,我们再看看BBC的一些镜头。(感谢知友@蜷缩在屋顶上的截取提供。)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5张图片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6张图片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7张图片


你看懂了吗?

昏暗的主体,相对明亮的墙占据了主要画面。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8张图片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19张图片


各位,现在终于看懂了吗?

而这是单一问题吗?不,这是普遍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知友提供的另一个场景照片。是不是白天就OK了呢?不,白天,他们也是有办法的。(感谢@弹吉他的胖达截取提供)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0张图片


昏暗的主体(小车和行人),大片相对亮一点的高墙堵住视线(建筑与树林)。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1张图片


昏暗的人物主体,大片暗色系的高墙堵住视线(人墙占据了画面大部分区域)。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2张图片


地面也是墙,相对亮一点,但也是暗色系的。

各位意识到没有:如果场景里有墙,他们一定会用墙来堵住画面;如果没有墙,他们会使用建筑、树木和人墙;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堵住画面,他们就会俯拍,用地面墙住画面。

各位:这些截图,让你观感上觉得舒服吗?我说,这些截图全部用同样的手段,让观众觉得“不舒服”,感觉“视线被堵住了”,以致“产生了无路可走的挫败感”,让你觉得“混乱,没有未来”。我说错了吗?

拍到天空很难吗?拍到流畅舒服的视野很难吗?各位,这真的是取景的问题吗?这真的不是故意的吗?

这是不是我们过于敏感胡乱仇外?

取景的选择确实会对结论产生巨大影响,但这也不仅仅是取景的原因。在取景之外,还有构图、曝光与色彩。甚至于,同一个取景,甚或同一个画面,刻意作些调整,也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

如果说BBC的这些镜头,从取景到后期,从构图到色彩,全部,无一例外地指向“压抑、混乱”的结论。

那么这就不是我们敏感,不是我们泛政治化,而是他就是故意的,就是他政治化。

我说明白了吗?

可能有人会说,那城市里什么照片都得拍到墙啊,照你这么说城市里什么照片都是故意使坏了。你这答主还不是泛政治化?

真不是这样。

比如借用知友@瑞JR-PHOET贴出来的武汉的照片(如您不希望我使用这张照片,请告知,我会立即删除):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3张图片


我们先实事求是地说:这张照片的观感,让你觉得“堵得慌”了吗?咱们再回头看看BBC那些截图,感觉是不是不同了?都有墙,墙也都占据了画面很多空间,为什么知友的这张没有“堵”的感觉?

因为第一:主体不是昏暗的。这张照片的主体人流有大片带有活力的暖色系,街道是明亮的。

第二:背景不是“相对亮一点”,而是“它就是明亮的”。虽然有墙,但墙是明亮的,墙体的构造线条是有序的(横向线条与纵向轮廓线)。墙的颜色是暖色系的。

第三:街道成为了一条引导线,指向了街心中央一对积极向上的,年轻的情侣。虽然戴着口罩,但他们的身体与动作充满活力。

这样拍画面很难吗?

再比如这张夜市。借用知友@蜷缩在屋顶上的猫张贴的照片(如您不希望我使用这张照片,请告知,我会立即删除):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4张图片


这张难道就没有黑压压的人墙了吗?有的。

但这张,你看起来觉得压抑,有被堵的感觉吗?没有。相反,同样是人墙,这张的人墙反而让你觉得很温暖。

因为它:

其一,主体不是昏暗的。

其二,主体是暖色系的。

其三,主体充满生活气息,是积极的,有活力的。

我们便欣赏起那些五颜六色的烟火气,而自动忽略了背景黑压压的人墙。

这张照片的作者也回答了,链接是:

BBC 发布武汉一年前和现在对比视频,网友:为什么故意拍的这么破败。对此,你怎么看?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5张图片


现在看回BBC截图:

看明白了吗?

还是那句话:如果大部分画面都给予观众“压抑、被堵住没有出路”的感受,如果一切摄影专业的因素分析出来都是“压抑、被堵住”的。那么,他们就是故意要拍“压抑的、被堵住”的画面。

他们就是故意的。

课后题:

各位都看过电影《僵尸新娘》吧?

这部片之所以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不仅仅是它的剧情。更在于它的画面,非常大胆出位,却又恪守经典规则。是利用常识规则产生非常识效果的典型案例。

大胆出位:地面上的生者世界,是没有生气的,地下的亡者世界,是充满生机的。

恪守经典规则:用无生气的手法去营造地上世界,用有生气的手法去营造亡者世界。

无生气的生者世界: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6张图片


昏暗的主体,毫无表情的人物,比主体稍亮一点但同样还是昏暗的高墙(窗户充当了墙的作用)堵住视线。

没错吧?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7张图片


无一落空。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8张图片


室内户外全部都是这样的镜头手段: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29张图片


到了亡者世界呢?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30张图片


积极有活力的主体,明亮欢快的色调。主体被尽可能照亮(注意身体上的高光),突出了活跃的表情与肢体语言。于是,即使有墙,你的注意力也不会在墙上,你不会有被堵得慌的感觉。

各位,《僵尸新娘》就是镜头画面语言的极致运用。它使用这个规则,把亡者世界营造成了有生气的世界,而把生者世界渲染成了死气沉沉的世界。这是用艺术手段来挑战甚至抹去你生活常识的极端运用,也是非常成功的镜头语言之威力的展示。

这个课后题是想告诉大家:镜头语言的威力,并不是有些人不知道,就代表它不存在了。相反,业内人士一直在使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信息。

而艺术手段本身,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它可以用来搞BBC,也可以用来拍爱情电影。

可怕的一直都是人心。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241502/answer/1697200006

来源|知乎答主@疯死沃

热点视频推荐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31张图片


越赞越好看

BBC,请灯光再调亮点,镜头再转一下 第32张图片



上一篇:白宫头号泄密者原来是她?
下一篇:想围堵中国太难,拜登又拿川普用烂招数,帮世界找一个共同敌人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1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青柠宸凉 发表于 2021-1-30 19:07:24 | 只看该作者
 
醍醐灌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罗刹的春天 发表于 2021-1-30 19:08:17 | 只看该作者
 
你能改变BBC吗?让他们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我们过好自己就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不要错过 发表于 2021-1-30 19:08:31 | 只看该作者
 
作为普通人来看视频,虽然不懂拍摄手法等,确实觉得压抑,破落,像农村大集(没有歧视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0574湛蓝回忆 发表于 2021-1-30 19:09:20 | 只看该作者
 
BBC拍鬼片必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zhanghuip 发表于 2021-1-30 19:10:13 | 只看该作者
 
真没必要在意,搞清楚一个问题,bbc不是央视新闻,如果哪天中国播报印度,全是那些新德里高级东西,你觉得中国人会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bigyangyang1 发表于 2021-1-30 19:10:57 | 只看该作者
 
BBC是政治性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11020300 发表于 2021-1-30 19:11:2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现在来采访一下小区的居民:这边有一位捡垃圾的女士,因为退休金不够,所以不得不出来寻找废纸壳和塑料回收贴补家用。由于现实的原因,中国政府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做得不好,这也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机智]谢天谢地,她今天运气不错,已经有了30个便士的收入;我们再来看这位打扫小区道路,因为疫情原因,她失去了工作,所以现在不得不来寻求这份临时工作,虽然每月只有150镑的收入,这已经令她很满足了,在中国,扫大街被认为是不光彩的工作[灵光一闪]。在小区的门口,60岁的保安拿着喇叭不停的吆喝着,进入小区的人们扫码,检查健康信息,尽管这样做侵犯了人们的自由权利[酷拽],但保安也不得不配合政府的要求[打脸],否则他将面临x事指控。这就是BBC的一贯方式,你觉得它说的不对吧,它还是事实,你觉得它对吧;它就有目的性的去挑选和组织语言,选取人物和镜头。[吐彩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国际汉教联盟 发表于 2021-1-30 19:12:04 | 只看该作者
 
怪不得,看了BBC的片子,就想这是武汉吗?我20年前去也不是这样破败啊[捂脸] 就是个大县城,还是特别不发达,刚脱贫的[打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纷扰great 发表于 2021-1-30 19:13:01 | 只看该作者
 
没必要在意外媒的镜头,我们自己感觉棒,即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7 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