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在奢侈品行业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复制链接]
31213 20
中国黄金河源店 发表于 2021-3-6 19:14:57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奢侈品行业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上一篇:曝韩奥运冠军已来华被归化!因丑闻在韩混臭了,来中国帮忙夺金牌
下一篇:台媒称大陆外交官在斐济把台「外交官」打成脑震荡,我大使馆回应称与事实不符,事件将如何发展?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Xizi_XCTHFtK0 发表于 2021-3-6 19:15:50 | 只看该作者
 
某大牌,在巴黎旗舰店,工作过一段时间。
做个店员,面试三次,需要讲至少三国语言。同事来自各个国家,因为店里的客人很多都是来巴黎旅行的。对店员形象要求高,气质仪态谈吐都有要求。当然相应的工资和package都很好,比法国很多坐办公室的要高得多。
内部折扣很好。
氛围看每个店,我工作那个店提成是集体+个人,所以大家都很互相帮助,人都不错。


其他很多人都说了,我来说两点不一样的,纯属个人感受:


第一,彻底明白了奢侈品的价值不在产品。
举个例子,工作服装,鞋子,包都是这个大牌的。在我工作之前,我也买过一些奢侈品包包,这个牌子的包也收过,我们工作发的包以前也在我想买的list里。然而当公司给我包的时候,我一点有人没有拿到奢侈品的感觉。
买过奢侈品的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拿到新的包包,兴奋不已,用完后小心擦干净藏进丝袋里。
但是,我工作的包,就一点也不心疼,甚至下班就丢在柜子里,都不想带回家。
一样是奢侈品的包包,只是情景不同,它本身的价值就天差地别了。
每次去仓库,那些奢侈品产品堆在一起,很廉价。有时候找东西,随手乱扔乱翻,感觉在淘夜市地摊。
然而东西到客人手里的时候,是经过了很精致的包装,很细致的服务,所以才有了珍贵的价值。
所以,其实奢侈品的价值在于:你到店里,刷卡,然后从店员手里接过高大上的包装袋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影响了你的自我肯定,所以这是买仿货的人买不到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奢侈品牌现在都不喜欢代购,因为缺少了真正的客户体验。


第二,这个行业会影响价值观吧。
我看很多答案都说会觉得自己很光鲜,其实我觉得相反,这个行业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让我觉得很loser.
我和我先生家境都很好,就像之前说的,我自己也买过一些包包。
但是,进了行业才发现,一般大牌都不把只买包的当客户。买包只是入门,是想要logo,是没有真正消费能力却要体验奢侈品阶层的人。而大牌们真正的客户,是那种把奢侈品当生活用品的人:比如每季的衣服,鞋子,配饰,家具。
在巴黎总店,汇聚了全世界有钱人。这种幸存者偏差,会让人产生错觉:所有人都是有钱人,就我不是......
这种有钱的概念是什么呢?
比如,曾经有个美国客户过来,他说看看shirt,但不知道要选什么。于是给他拿了几件shirt来,配了裤子。他试完无论合适不合适都说OK. 再拿来一堆,也是都说OK.然后边试边配个领带鞋子什么的,也一路OK,连试鞋时的袜子,也一起ok. 我还以为他是客气,然而他说OK就是要了的意思。到后来我把仓库里他的码的款式全拿给他,他也ok......
这个美国客人高高大大,看起来有点憨厚,有点red Neck, 好像也没什么主见,有点nerd,问他做什么的,竟然是放射科医生。
后来有尺码的都要了,尺码不对的也要了。我再三确认,这个码有点小你确定吗?他说看上去很好看,OK...... 一次性拿了20件......


另一个客人,是法国同事店员的VIP,那一次她找我一起去服务。这个VIP不来店里,据说是我们店里每两个星期派人带最新的款式过去。
我们去她在凡尔赛的小城堡,家里面都是粉色和金色金碧辉煌。管家带我们到一个大厅,大厅有很多镜子,有些都是门和通道,跟电影里差不多。我同事开玩笑说,有些通道就是给lover留的。
这位VIP请我们喝下午茶,然后我们有一架子的成衣以及各种配饰鞋子包给她展示。
那天她说她新买了几顶帽子,所以要几套衣服来配帽子。结果一下午买了近3W欧的东西......


然后你会怀疑人生:同样是人,怎么生活这么不同?


尤其是,在巴黎的店里,来买东西的高消费人群里面,很少有经济独立的事业女性,很多要么是家族有钱,要么是老公有钱。甚至很多女性都并不是那种模特或女神,长相身材一般,甚至话语间学识也一般。这也很让我质疑:我前半生TM在干嘛?我努力读书,保养,健身,各方面提升自己,到头来还不如努力遇见一个有钱人嫁了?(这个有钱是很很很很很有钱的意思,虽然这种有钱人不多,但因为在奢侈品行业,你会觉得这种人满大街都是怎么就你不是)
在这个行业工作,欲望会变得很大,会渐渐眼高手低,会对自己的生活不满(大半年工资还不如人家小半天消费的),会想要去走捷径。




更新:
还挺多人点赞和评论的,那就再写一点吧。


其实店员工作不像大家看到的这样很优雅的样子,说难听的更像工厂工人吧。因为这个工作其实很运动型,或者说是体力活,需要站,跑,搬运,整理。销售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如果店大一点,仓库可能有好几个,有时候客人要的东西在不同仓库,真的得跑很久。所以真的很郁闷碰到只想试试或拍照,最后不买的客人。一个是帮你找东西真的费时费力,另一个是,每个店员有每天销售要求,如果真的在你身上花了很多时间最后什么都没有,其实是一种投资失败。所以做久了,真的会变势利一些。看到客人,看他有没有购买能力以及购买需求,再决定要不要投资时间和体力进去。很多客人会觉得,奢侈品行业那么贵就应该服务周到,但钱不是进店员口袋的,就算有提成也是很少的,但销售指标在那里,还有时间和体力的投入在那里。
我想很多做代购的应该经常会遇到脸色不好的店员,尤其是要试各种款式拍照最后不买的。这个店里都有内部规定,不能在这些人身上浪费太多时间,也不能拿很多东西出来。




再来,行业里有鄙视链。首先,旗舰店的店员基本不会去做打折村或老佛爷/春天的奢侈品专柜。其次,品牌梯队非常明显,不在一个梯队的牌子,从店面选址,橱窗,产品数量,员工福利,都完完全全不能比。所以在一个梯队的牌子工作后,除非跳槽到同一梯队或往上,绝对不会去下面的梯队做。
说起来有些讽刺。我们店里的同事,因为是旗舰店,所以都是俊男美女,学历也普遍高,三国语言是基本,平时也很会穿。在这个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可以在很多品牌有内售货折扣,基本一柜子的奢侈品。下班后就是你们能看到的街拍里很有钱的很吸睛的巴黎客的样子。而且大家买的用的东西都是我们这个品牌梯队的,往下的梯队都嫌弃(虽然那些品牌也是奢侈品,人家的目标客户我们还够不上)。而那些轻奢什么的,比如MK,mochino,Kate spade, 还不如直接买Zara。




评论里有人说“让人想走捷径”会产生误解,其实并没有误解。捷径就是搭上VIP客人咯。做这行业的话,基本看你的客户购买记录,就知道谁是真的金主了,毕竟有实打实的支付记录,而不用去猜是不是买个A货装逼,或用几个月的工资买个入门级的包凑数。
如果你搜下新闻,可以看到有个中国妹子,在巴黎奢侈品做店员的,遇到比利时王子结婚了。还有C罗的老婆,也是在西班牙的Gucci做店员时候认识的。刘銮雄女友吕丽君也是在伦敦爱马仕兼职时候认识的。其他遇到普通点的有钱人的,也不在少数。当然,这也看缘分和运气,但概率应该比中彩票要高多了。


其实品牌也是鼓励店员和自己的VIP客户培养感情的,当然,这个VIP的定义,就是我前面说的品牌的真正客户。一般,定期电话或邮件问候,生日送礼物,节日寄卡片。还有很多品牌活动,可以由店员帮自己的VIP申请,然后发出邀请。比如你们看到的那么多戛纳红毯明星/网红,基本消费到一定程度品牌是可以送邀请函的。我们店里做过不少邀请活动,比如各种时装周秀场邀请函,三星米其林晚餐,去XX旅行包头等舱包五星级酒店,和XX名人进餐...... 如果申请通过,店员向VIP发邀请函,然后店员是可以陪同的。
我们店曾经有一对中国的姐妹花来购物,第一天店里,姐姐一次性消费15000欧,妹妹一次性消费7000欧,然后店员就申请了去XX的旅行。旅行2天,我们品牌包吃包住包机,期间会有参观我们品牌的一些地点,然后姐妹花又买买买,各种限量款,姐姐消费3W哦,妹妹1.6W欧,嗯,短短3天,姐妹两消费6.8万欧...... 两个都才20岁上下......(请问她们的爸爸是什么人?)




———————————————-
更新:
评论里大家对收入挺有兴趣的,那来讲讲吧。


奢侈品旗舰店的店员,收入加提成的话,在法国算是不错的。但是,欧洲整体的工资都一般般,跟US没法比。


大公司的好处呢,大概是福利好一些。各种保险都是很top的级别。餐券,交通,内部折扣。有的公司有13个月工资,有的有年终奖金。


至于提成呢,据说早年还是挺多的,近些年随着各大奢侈品被几个集团合并,提成越来越少。大概大集团有更加多的marketing资源,所以宁可把钱投到流量上(比如网红,明星),而不是店员。以前奢侈品服务的是上层阶级,靠的是店员一对一的服务和followup。现在奢侈品很大一部分的销售份额是普通人,因为某个爆红款或logo包来排队的,虽然作为品牌方不把这些人当用户(质),但背后的资本集团还是看中这些利润的(量)。所以现在反而是买的人排队,店员都不需要太多销售技巧,就是个提货机+收款机。


虽然有的公司算个人提成,有的公司算集体提成,但基本提成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零点零几而已。也就是说,买10000块钱东西,拿1块或10块。想想放现实里,我让你帮我卖10000块钱的东西,给你5块钱提成,脑袋正常一点都不会接受。但因为是大公司,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抢着做这份工。所以资本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个人提成的话,店里的环境就是人精bitch大作战。集体提成的话氛围好一点,但遇上猪队友,团队没有做到指标,即使你业绩再好,这个月提成集体为零。


有时候想想,整个店那么多店员跑来跑去,对客人低声下气,管理人员盯着业绩,还有很多后台办公人员。巨大的营业额哗哗流进正在度假的资本大佬口袋,而这么多人辛苦工作,别说汤了,分一点汤渣渣吧。甚至为这点汤渣渣,也有人绞尽脑汁斗来斗去,抢客人,抢业绩,其实抢到一件衣服,一个包的,大佬赚1万欧,卖的人可能才多6,7欧提成。想通了真觉得没意思。


所以这一行真的不会久待,没前途也没钱途。另外,作为硕士留学生如果只做个店员,对中国观念来说,真的是一种低就。所以一开始就不是抱着终生职业,而是学习的心态去做的:积累积累人脉,学习一下大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下这个行业;对我个人而言还有,拿内部折扣买买买,顺便搞定居留和贷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倒数正好七个字 发表于 2021-3-6 19:16:25 | 只看该作者
 
Richemont Shanghai Office,匿了。

环境
之前都在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和瑞金二路中间那段,上海的朋友知道淮海中路有一大排店是卖表和珠宝的,办公室在那上面,楼下有小花园,吃好饭走一走什么的。后来一部分品牌/部门搬去了静安嘉里中心七楼,据说这个楼层数是找风水大师研究过之后确定下来的。因为Richemont近年业绩不太理想,所以特别看重这个。

办公室环境还不错,和大部分外企一样,铺设地毯、有独立的pantry(咖啡机,提供牛奶、黄糖、白糖,twinings的茶,搅拌棒,各种糖浆,一次性杯子、碗筷,冰箱和微波炉),配有保洁公司,有专职的阿姨打扫每一个地方,收发快递。总管阿姨认识每个人。
可以自己用杯子泡茶喝,pantry和过道里有雀巢矿泉水,这是给来宾喝的,也有员工每天拿

每个隔间(差不多四个位置)有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
每一片空间有一台打印-扫描一体机+碎纸机,平均每个品牌1~2套,没纸了找阿姨,装订文件有固定的区域

每个品牌有自己的办公区域,贴满自己品牌的海报...有固定的地方放品牌拿过的奖,有的就找个台子,有的在店里,有的在MD办公室里
Manager级别会坐在采光或者通风更好的地方,靠窗啊,远离走廊啊这种
总监及以上的有自己的办公室。IT、HR、财务这些支持性部门是堆在一起的,在楼上或者很遥远的角落里,还有一部分在淮海中路的原办公区内,找他们电话和邮件召唤。每个人都会有一张这些部门的联系方式。

员工及其日常
每个企业招人都会根据自己的企业文化来招,这里也一样,以圈子为主,从小家里条件就比较好的人进来会适应得更快一些,一则人脉比较好拓展,二则生活习惯也更像一点,一起工作共同语言会多一点。有的人比较浮夸,有的人内秀。
每个品牌的MD(managing director)是什么样的人,基本决定了这个品牌的团队是什么样的风格,但整体上差别不会太大。

年龄:
平均年龄30+,颜值普遍很高。一般看不出年龄,有的40+的看起来也就33,4
大部分品牌几乎不招工作经验三年以下的人。实习一般不留,特别优秀的留下来了,短期也不会有headcount,走外服或者乙方公司挂个名的。1~2年后看情况...有的HR招聘的时候会说,有的则含糊其辞,看能力看表现啊什么的,年轻的小朋友们就这么来了又去,还以为是自己能力不行,有些其实很优秀,我们都会觉得满可惜的。
几大奢侈品集团或者独立奢侈品牌之间跳来跳去的,比如和恒隆的那堆人私交都不错,有内购会相互邀请。所以前面说圈子。内购不让带包,所以一般都是吃完饭打个车过去。

组成:
以家境优越的上海人为主,也有其他地区的,再上去有一部分香港人或者台湾人(part 美籍),再上去有一部分欧洲人,美国人在这里比较少见(主要感觉气场不是很合)。30+孩子很大了很正常,30+不结婚很正常,40+没孩子也很正常,丁克很常见
有已出柜的gay,也有明显形婚的gay,但是没人会公开judge,私下偶尔会聊。
生活相对富足,大部分人能很好地掌握工作的节奏感,很多人活得都比较洒脱。

学历及教育背景:
学历比较多样化,硕士居多。经常能见到不大听说过的大学名字,一查,噢欧洲某小国top1的。由于出差旅游培训等原因,几乎每个人都去过很多国家。工作语言英语,有部分人会说小语种,常见的是法语,但不常说。主要场合不多,总部来了也是说说英语。

饮食:
很多人会到公司吃早饭,或者附近买来进pantry吃。午饭是新旺啊,wagas,新元素这种,但也有年轻一点的员工抱怨在静安嘉里附近吃不起饭。
女员工会扎堆减肥,真的是饿一天,夸张的会饿好几天。一般集中在圣诞前一个月和公司outing
很多人抽烟,无论男女。

穿着:
每天换,无论男女,无论春夏秋冬,从里到外全部换掉。和昨天穿一样的别人不会多说,可是会多看你几秒钟。每天穿得干干净净的在这里被认为是对他人的尊重。风格正统,颜色低调。周五是casual day,会穿得比较随意,人字拖帆布鞋跑鞋都有。总部来人的时候跟商务服装品牌的新品发布会一样。
女员工每天都会化妆,不化妆会显得不合群,口红和香水很重要。但不会很妖。
包,基本上会根据搭配来换,不会很夸张,比较注重质感。有的人会有三四十年前的老款,妈妈留给她的什么的,这个还满有趣。
各个品牌的人身上多少都会戴自己品牌的珠宝或者产品,比如Piaget和IWC都是人手一块自己的手表

内购:
每个品牌每个月都一定额度的内购,6~7折左右。各个品牌会不定期举行特卖会,瑕疵品或者孤品的大杂烩,有时候低至三折,大家都会去逛,偶尔买。
要是认识内部的人完全可以找他们买,就算让他们赚一点也还是很划算。
以前g*o*v内的人能拿到更好的折扣,现在很多品牌不敢玩这套了

员工关系:
有的团队很和谐,关系好得不行,人也都很好;有的品牌就比较尴尬,各种互掐。
八卦满天飞,保洁阿姨也会参与并起到主要传播作用
品牌之间会抢总部的资源。看似其乐融融,但利益相关的时候会猜忌,甚至陷害。有的MD好胜心很强,再加上销量什么的会影响每年总部拨过来的marketing budget,毕竟别家多了自家就少了,所以每个品牌都会有那么几个间谍,被MD派出去打听别的品牌的销量和marketing plan的一些东西。这个看个人的交际手腕了,前几年有两个品牌闹过不愉快,其中一家遭殃,但因为关系网太复杂了,也不违法,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被坑方自己吃进。
也有正面的,品牌之间关系好的会用对方的内购机会。

娱乐活动:
每天都会聚在pantry聊东聊西,所以不管年龄多大,紧跟潮流在这里很重要
杂志社会把有广告位的样刊寄过来,PR会做留档的工作。所以时尚杂志到处都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看到保洁阿姨拿个小推车处理过期杂志
品牌内流行大节小节互相送礼,穿得应景,会有专人安排晚餐和party。
年会所有品牌一起,就是时装秀...
outing去哪里的都有,是大家一起商量的。有时候会分批,因为有的部门routine的工作比较多,走不开,至少每天要有一个人在。

工作
工作内容:
以前就是销售导向+明星造势,现在市场越发不景气了,就开始做一些营销活动。总的来说以下几块:
Sales: 没啥要说的吧...
Operating: 日常销售数据的运营与分析
Marketing &PR: 各路明星/road show & events/员工培训/店铺装修/直营店店员招聘/

每个品牌的managing director有自己的Personal Assistant。不是传说中小秘的那种style,非常专业,也很忙。最年轻的也有27了。

工作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很屌,有的就各种渣,但能做到manager的一般都很牛,因为升职在这里非常不容易,所以比较ambitious的员工都很拼。团队稳定性高,很多都是多年的老员工。欧洲文化的公司,所以整体效率不太高,各种流程都比较冗长。
很多事情都外包出去,比较依赖乙方。有专门的媒介vendor、events公关、 advertising agency、marketing consulting agency、IT consulting agency在伺候着。

系统很老旧,很多运营数据靠人工做excel。

工作强度:
有淡旺季,每年四月财政年开始,做完年度report之后整个上半年都会比较懒散,下半年差不多九十月份sales会开始冲业绩,marketing就一起跟上,一起忙成狗。
官方时间九~六。很多人近十点到,或者很早到,然后近十点才坐在办公桌前(吃早饭去了)。中午十二点半左右去吃饭,两点前人能凑齐就不容易了,有时候team building大概三点多才回来。可以随时出去买东西吃。晚上忙的人会加一会儿班,但基本到七点半肯定走完了。不忙的大概17:50就开始整理东西,到点风风火火地就撤了。不打卡。
销售常年出差,难得回一趟公司,没什么事的话很早就走了,四五点左右。
做marketing和PR的人旺季经常出差,忙起来一个礼拜能见一次不错了。有road show的时候出差去外地,因为不能影响商场的正常营业,所以场地都是连夜布置的,冬天就在室外喝着冷风搭展台,哗啦啦病倒一片,但回上海以后会调休,可以晚一点再进公司什么的。总之很人性化。

休假及福利:
假很多。经常三天两头就不见人了,噢去迪拜了,噢去斯里兰卡了,噢又去日本了。哎你年假用完了吧?没,还剩一个礼拜。请假要提前,老板批了才能走,sales和marketing的manager...老板一般不大批...小员工玩得凶一点
收入很高,每个title不一样,正式员工的均值在五位数。MD有股权,拿分红的。
Training总部、上海都有,有时候香港或者北京。大一点的training要回总部,不同品牌在不同国家。每年都有,有的品牌一年不止一次。上海这边的training自由选择,会收到邮件,然后到时候根据当天的工作内容来安排。
有些满有趣的活动,比如大部分外企都有的family day什么的,就几个PA一起弄弄,可以带小朋友过来玩,也可以自己玩,有礼物。 team building其实和别的外企差不多,可能就是预算高一点,手笔要大一些。

出差住五星,比如北京的高频酒店是王府半岛,飞头等舱还是商务舱,高铁一等座还是二等座,因title而异,不同title差旅预算不同,但比其他行业高出很多。
每个MD都有专车和专门的司机。
总监级别的一般都是人物,公关尤甚,和各路明星政要商业领袖私交甚好,吃饭时偶尔会聊起一些八卦,看得出是知道很多但说得很保守。新闻出来了一堆人凑在一起偶买噶只有总监一脸淡定地飘过,这时候你明白,噢原来人家早就知道了。一开始还满惊讶的,后来就习惯了。

看到有人说店铺,那补两句:(这里前面说错了,已改过,我对运营不是很了解,不好意思)
店分两种,一种retail,一种wholesale。分不同的人负责,有的品牌店多,可能会有两个团队follow这些事情,非常琐碎。
Retail是指由品牌官方直接管理的店,一般就在上海和北京,比如淮海中路上那一排都是的,店员和retail的人很熟,品牌方对员工的要求也高一点。
Wholesale是指经销商旗下的店铺,会有sales或者专门的wholesale manager评估经销商的资质,选址啊,签合同什么的,
之后marketing的人就会上,和经销商的人一起完善店铺的设计和装修,
有的品牌方会参与店员招聘,有的则全权交给经销商,
品牌方会派人进行店员的培训,同时运营的人会开始往店铺调货
这就算一家店开好了。

就想到这么多,先这样。为避免尴尬,所以关闭评论,请见谅。谢谢。

-------

下面看到有回答说这个答案优越感什么的,我用的基本都是描述性语言,并且做到尽量客观详细,提供一定的信息量,不加什么主观的东西。岗位原因也不能透露过多个人信息。

下面说两句主观的,
如果你觉得这些看上去不大现实,那么你可以找个工作日,在静安嘉里三座或者恒隆楼下坐一会儿,看看楼里进进出出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有机会也可以上楼看看。我说再多,不如你眼见为实。
我们这群人凑一块儿做事,其实和所有人一样,一则因为我们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匹配,二则我们本身的特质、教育背景和工作能力和岗位要求匹配,会一直留在这里也是因为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团队。
若你怎么看我们都觉得别扭,只能说你不适合这个行业吧。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若遇人不同便起攻击之意,总容易让人怀疑你的修养。

之前希望答案精确、客观一点,所以修修剪剪好几次。不再改了,就这样。

谢谢每一位点赞的朋友,希望这个答案可以让你们对Richemont的日常状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不是东东 发表于 2021-3-6 19:17:04 | 只看该作者
 
曾在网上看到一篇好文,是作者艾小羊分享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看看,如下:
《一个奢侈品店员的5年:愿原配活得像小三一样》http://www.sohu.com/a/221375054_662601
作者:艾小羊。复杂人生的解局人,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代表作:《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
Wendy是我去年在香港认识的一个奢侈品sales。后来她经常看我,跟我聊天。她讲了很多故事,经过她的同意,我整理出这篇文章。
女人爱自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一辈子爱自己真的很难。我们嘴上讲独立,内心却有一个顽固的“男性视角”。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我们做了母亲、太太,所遵守的行为规范,是男权社会的规范。
我(店员)入行5年,刚入行的时候做过一件蠢事。
那天店里来了一对中年夫妻。太太要过生日,丈夫送她一个包。太太挑了很长时间,选了一款最便宜的。付钱的时候,随口说:“我先生上次也买了一套西服,你帮我看看我们消费多少了?”
我打开系统就查了。后来同事告诉我,男的一直在咳嗽、跟我使眼色,但我确实什么都没感觉到。
两人当场在我们店里吵了一架。
之后,新员工培训增加了一项内容:禁止透露顾客的购物记录。
店长对我说,“有钱人故事多,你以后慢慢就知道了。”
我当时25岁,像许多女生一样心里有个少奶奶梦。但看到的有钱人越多,我越觉得女人一定要自己赚钱。
跟我们发展友谊的顾客一般有两类:自己买花戴的女老板和被包养的金丝雀。
女老板在一个导购手里买过一两次,结下眼缘以后,就在线上联系。我们帮她选款,直接邮寄。
她们的特点是精明、务实,你一定要推荐真正有升值潜力的款式给她们。那种花俏、时尚,一两年就过时的款,如果你推荐了,她们会很生气,觉得被你侮辱了智商。
跟这样的狠角色打交道,开始很不习惯。因为她们要求很高,会特别直接地对你说,别把我当成没见过世面的女生,你再推荐性价比不高的东西,我不找你了。
但手里有几个这样的顾客,成长特别快。她们逼你做功课,了解整个奢侈品行业,查看设计师资料,总结升值潜力最大的款式的共同点。
哪款包会红,哪款包能成为经典,不可能每次都看准,但你有了这种专业态度,顾客就会对你产生信赖。
经常有人问我,你们真能赚钱吗,我看一天也卖不出一个包。我们这一行,其实靠VIP顾客吃饭。我有一个顾客,是内地企业家,一年在我手里至少买几百万的东西。维护这样的顾客,不是靠你长得漂亮,会说甜言蜜语,而是你的眼光和专业性。
她们活得很高效,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同时,眼光狠、直觉厉害,你专不专业,她试一两次就知道。
另外一种VIP,是金丝雀。跟她们打交道就很简单。时髦、浮夸,明星、网红在用的东西,推荐给她们基本错不了。并且她们的消费能力特别强,有时候同款包、鞋,每种颜色来一个。
但这样的顾客,你要花时间陪伴。
我经常被一个顾客拉去家里喝下午茶。她以前是电台主播,被一个有黑帮背景的大佬看中。一个人住很大的房子,养了两只斯芬克斯无毛猫。
每次去她家,她都会打开衣帽间,向我展示最新的战利品。穿给我看,收获我作为“专业人士”的赞美。但其实很多东西,她根本没机会穿出去,因为她出门要向大佬报备。
她很年轻,很美丽,生活奢华,但她太寂寞了。她在我这里消费,我陪她聊天,表现得特别尊重她。与感情的温度相比,她可能更需要这种尊重。
但每次从她家出来,我都觉得外面的空气好新鲜、好舒服。
很多人觉得,你们在奢侈品店工作久了,一定很虚荣。其实恰恰相反,你看多了浮华,反倒对它有抵抗力了。
看到一个女人拿着几十万的爱马仕,你不会想,哇,她好幸福,而是忍不住想,这只包后面,有多少故事,甚至多少血泪和委屈。
这个行业做久了,好像对幸福不那么确信了。
尤其对婚姻。在我们看来,原配都活得很小心,而小三活得很奔放。
有些顾客比较注意,会带原配和小三在不同店里买东西,但有些顾客无所谓。我有个VIP客户,他发图片给我,指定款式的时候,我就知道是给小三的。但如果他说,随便挑个便宜一点的,我就知道是给太太。
还有直接带小三和太太来店里选的。跟小三在一起,特别有耐心,会帮忙挑选、欣赏,两种款式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小三一撒娇,都买了。跟原配在一起,就好忙。不耐烦地催促,如果太太流露出不想买的意思,他马上站起来就走。
这种看多了,我经常想,一个女生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太太的?
明明她们也曾经是对美和奢侈有很多欲望的女生,怎么就成了习惯性节俭、买了贵的东西会有罪恶感的太太?
一个男同事说,太太跟小三最大的区别是,小三讨好所有的男人,而太太只讨好一个男人。
小三使用的是商业技巧,像开公司一样:我在这个项目能赚到钱,换一个项目照样赚钱,所以就某个项目而言,比较少有危机感。
太太就不一样了,她们在用生命投资,大半生投资的就是一个项目。
虽然社会发展很快,好太太的标准其实还是男人定的,比如勤俭持家、内敛低调、把家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等等。
社会发展很快,但你会发现,社会对于太太这个身份的要求一直没什么变化。
女人把自己装在这个规则里,就变得特别在意男人的看法。男人也习惯了,你越在意我,我越要打击你,而我越打击你,你就越在意我。
这种心理上的压制,让很多太太走进奢侈品店的时候,都像是走错了片场的女配角。但小三,无论年轻还是不怎么年轻,漂亮还是不怎么漂亮,一进来都能找到主场的感觉。
我接待过一个客户。她选什么,老公都不满意。她试一套衣服,动作慢了一点,老公直接说:“脸老了,穿什么都不好看。”后来再没见她来过,但他老公还是会带年轻女孩子来。
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自己来挑选喜欢的东西。就算是全职太太,在家工作也是有价值的,拿老公的卡,来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包有什么不可以?但我一个已婚同事说,女人自己不赚钱,终究还是害怕被男人嫌弃。
小三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为什么那么理直气壮?难道青春值钱,日复一日地为家庭操劳就不值钱?
小三是我们最欢迎的顾客,舍得花钱。但作为女人,我特别希望原配能活得像小三一样,昂首挺胸地进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于选中的款式,只有一个表情:我值得拥有。
你问我将来会跟什么样的男人结婚?
对我全盘接纳,能让我永远保持小三似的自信的男人吧。
当然不好找。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的女人适合做太太,因为她们容易被掌控,很多男人如果觉得你无法掌控,可能不会选择跟你结婚。
看怎么想吧。我是一定要找一个男人,允许我像小三一样活着,保持自己的个性和自信。如果找不到就算了。
你看多了外面的世界,真的很难再把一个男人、一个小家庭当全世界了。
---艾小羊
END -
作者:艾小羊。复杂人生的解局人,品质生活的上瘾者,专治各种不高兴。代表作:《我不过无比正确的生活》。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默_戮 发表于 2021-3-6 19:17:45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在陆家嘴的轻奢店打零工。
哪怕是这里的工衣,我也要站够131个小时才能买到。
1

早上8:30,我等来了第二班较为空旷的地铁。这个时候,排队的位置最好位于队列的第一二位,方能在地铁门打开的那一瞬间,以最快的步伐,一屁股霸占住一个座位。不然的话,就要开始上班前的“排练”——站立。
早高峰的7号线车厢内,除了有人偶尔发出咳嗽声和地铁轮对与钢轨摩擦出的刺耳噪声以外,没有谈话声,几乎所有的乘客都盯着手机屏幕——有的神色沉重,像是要去出席葬礼;有的干脆就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即便如此,也没有人会错过中英文提示到站的广播声。
静安寺站一到,大部分乘客汹涌而出,在通往2号线的过道里,一群低着头的人如行尸走肉般向前移动。响彻在耳边的是节奏一致的脚步声,以及前方传来的一遍遍“请抓紧扶手,不要低头看手机”的机械提醒声。面包店明亮灯光,提醒我要买一袋吐司——我已经吃过早餐了,但为了熬过“上班的艰难时刻”,需要预备粮草。
我得在9:50之前到达陆家嘴站,不然就会迟到。不用出地铁站,6号口直走即是我上班的地方——上海国金中心商场,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er)。它的官方微博如此介绍:“外形由国际殿堂级建筑师以璀璨钻石为灵感及顶尖建筑美学瑰丽打造,彰显当代都会的浪漫神采与魅力。全球高端顶级品牌旗舰店汇集在上海ifc商场,成为亚洲时尚新地标。”
推开通往商场的玻璃门,世界一下子明亮了起来,这里是商场“LG2”,负二层。温暖如春,飘进耳朵里的古典音乐令人心情舒适。接下来,是混杂的香味——我无法分辨出是香水的味道还是化妆品散发出来的脂粉味,唯一能确定的是,那是昂贵的味道,是我无法抵达的阶层的味道。
快10点钟了!我背着书包奔跑起来,这个时候,响在我耳边的不再是悠扬的小提琴声,而是店长的“迟到1分钟,白干1小时”的箴言。
站在前台的David抬起眼镜框后面的眼睛,看着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我,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快去换衣服。”
我推开全身镜门,挤过挂满衣服的通道,到最里面的储物柜,取出工衣换上。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我专门翻看了同款的卫衣和短裙的吊牌,卫衣的标价为“¥2899”,短裙的标价为“¥2999”。这是我打工史上最贵的一套工衣,也是我有生以来穿过的最贵的衣服,我算过,我要站131个小时才够买这件卫衣。
这套工衣是离职店员穿过的,还好尺寸合适,而前任留下的那双搭配工衣的、2000多块的运动鞋,硬邦邦的鞋底,狭窄的鞋头,并不适合我的脚型,还不如我80块钱的球鞋舒服。因为鞋的尺码不合适,我被允许穿自己的鞋子上班。
我边走路边扎起我那头乱糟糟的头发,从库房出来,David像是跟我宣旨一样说:“今天是你最后一天班,我们招到全职了。”
我在兼职签到页上写下我上班的时间“10:00”,应了一声“好的”。
“你可以问一下招你进来的人,其他店铺是否需要PT(part time)。”David说完,把手里的iPad递给我,示意给他拍照。
“不用担心,我刚找了另一份兼职。”我按下按钮,叫他看看照片是否可行。
他说没问题,然后把iPad的摄像头转向我:“你把衣服拉拉好——”
“等一下——”我跑进库房,从包里翻出一支口红,给自己暗沉的嘴唇涂上鲜艳的红色,再用手指涂匀,接着把沾了口红的手指在两腮上涂几圈。镜子里看上去精神百倍的自己,像是一个候场的演员。
“好了,可以拍了。”蹩脚的演员,对着摄像头挤了一个营业的笑容。David看了一眼“打卡照片”,确认没什么问题后,发送到微信工作群。
兼职店员没有太多的工作,特别是没有顾客的时候。整理完已经很整齐的衣架,我像橱窗里的塑料模特一样,站在门口,看着清洁工来来回回地拖地,不由得想起第一天来这里上班的情形。
2

那天与我搭班的也是David,我向他请教店员的工作内容。他说:“你只用站在卖场看好衣服就行。”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工作如此简单,问他是不是应该教我收银。他叫我不用担心:“我在就行了。”
“如果你去卫生间了怎么办?”
David说,即使他去卫生间了,顾客要看几圈衣服,还要试穿,再怎么着,他也回店铺了。我又不识趣地问他去吃饭了怎么办,David说:“我在库房里吃饭、休息,有事你叫我就好了。”
“这样吧——”他似乎是为了摆脱我无止境的问题,从衣架上拿了一件衣服,把我叫到电脑前,教我扫描吊牌条形码、查库存量,“如果顾客要别的尺寸,系统会显示店里是否有货,有些没货的,就要从其他店铺调货。”
交待完毕,David看了一眼手表,问我是11点到12点吃饭,还是1点到2点吃饭?
“我想12点到1点吃饭。”我给了一个超出范围的答案。
当然是不行。我问他为什么不行,他白了我一眼,说这是公司规定,员工照着做就行。我想,好吧,我的早餐还没消化,那选择1到2点钟吃午饭吧。David说他进库房去点外卖了,进去前,又像是想起什么没有告诉我,停在门口:“还有,卖场里不能看手机。”门刚“哐”一声关上,他又从门缝里露出半个身子,嘱咐我“好好看店”。
我站在店铺门口,猜测工作日的上午会有什么人来逛商场——老头老太过去了,中年人拉着舔冰淇淋的孩子过去了,年轻情侣乘着扶梯下来了,他们个个衣着时髦,男俊女美,仿佛T台上行走的模特。
“外卖点好了?”
David“嗯”了一声,捧着iPad走到门口的另一侧,站在那儿。我问他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吃饭,他给我推荐了商场对面的正大广场。
“有没有‘全家’之类的便利店?”我这么问,是因为点一份外卖,加上包装费和送餐费,至少也得30块钱,而我的时薪只有22元。估计陆家嘴肯定没有沙县、拉面或是桂林米粉的小店,更别提开在弄堂里的无名小馆子了。
David说具体位置他不清楚,叫我去那一块找找。看样子,他一直吃外卖。
为了打发时间,我们闲聊了起来。David是黑龙江人,可我完全听不出他有东北口音。他解释说,只有辽宁那边的口音会把人带跑,况且他在外面很多年了。今年过年,他不打算回家,倒不是因为节假日有3倍工资可拿,而是春运期间的飞机票价格够平时飞好几趟的,火车票也很难抢到。每年夏天,他都会回老家一次。他老家的夏天凉快,不像上海这么热。
David平时喜欢看电影,一般院线有电影上映,他都会去看。他也喜欢看书,只要去书店,至少会买一本书。包里也常放一本书,哪怕不看,也会带着。David说,休息的时候,他一般不去逛街,因为只要一进商场,就有种“来上班”的感觉。他原本是太古汇店的店员,因为这边店铺走了两个店员,公司把他调过来“支援”。他说零售行业的流动性很高。业绩好的时候,他一个月能拿一万多块,差的时候,只有几千块。
“今天就我们俩上班吗?”我问。
“还有一个人1点钟过来上‘晚班’,交接班的时候,你就可以出去吃饭了。”
“那你今天上‘全班’?”我想起店长也给我排了两个全班——从早上10点钟到晚上10点钟,去掉吃饭的2个小时,一直都要站立。David说他宁愿选择“上一休一(上1天全班,休息1天)”,毕竟出门一趟,来回地铁要花2个小时,干脆早上出门,晚上回去,错过晚高峰,还能省下两趟地铁费。
他问我,上班路上需要花多长时间。
“1个半小时。”
“你的钱都给上海轨道交通公司了。”
正聊着,他的外卖到了。我只能一个人熬时间了。我期盼有顾客光临,好让我有事可做,然而,靠近店铺门口的人,不是询问卫生间在哪儿就是问地铁怎么走。
就在我一个人发呆的时候,店铺里响起了另一种音乐——我以为自己因为站立太久出现了幻听,环顾四周,寻找声源,最后确认歌声是从天花板上的音响发出来的,笑自己像个神经质。
而我在店铺里的一举一动,全被墙角的3个摄像头拍摄下来了。我下意识地调整起自己歪歪扭扭的站姿,不一会儿,我的胃就发出“咕噜咕噜”的抗议声。
待上晚班的Angela换好工衣后,David对我说:“去吃饭吧。”
这简单的四个字,犹如吹响了解放的号角,我的身体和意志同时放松下来——哪怕这解放只是暂时的。
我套好外套,穿过来往的人群,推开商场的玻璃门,一股冷风灌进脖子。我来不及感受上海的寒冬,因为前方巨大的苹果标志占据了我所有的视野。我在屹立于空中的东方明珠塔面前停下了脚步,仰望着它——这里就是上海,在这座城市生活2年的时间感,远远大于我在另一座城市的10年。
从升降梯下来,或停下来等待游客拍好照片,或绕过他们的镜头。游客们笑容满面,以上海地标为背景,对着镜头比着胜利的手势。一架环形天桥跨越世纪大道、陆家嘴环路、陆家嘴西路,处于陆家嘴中心区交通繁忙的交叉路口,站在这道“观光回廊”上,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以及环球金融中心尽收眼底。
天桥自2010年建成后,成了大量游客的打卡之地——它在斯派克·琼斯的电影《她》里多次出现,是杰昆·菲尼克斯饰演的男主人公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据说,陆家嘴之所以成为电影主要取景点之一,是因为导演认为这里符合“未来城市”的想象。
一个家在浦东的本地朋友曾跟我说,她极少来陆家嘴,这里是外地游客和无数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们统治的地方,她“一个乡下人消费不起”,来这里的话,“讲究身上多装几张信用卡,最好是金卡、白金卡,那就不用掏钱,哪儿都去得的”。
我这个外地来的乡下人,穿过人群熙攘的天桥,来到对面的正大广场,在地下美食城绕了两圈,也没有找到便利店。我问了几个人,他们告诉我,停车场里有个“全家”。虽然不是饭点,但全家的顾客比美食城显然多一些,我等了几分钟捞到一个空位,坐下来,打开热好的便当。
坐在我旁边的有送外卖的小哥,有与老公视频通话的商场店员,她一边吃着关东煮,一边与老公比较着,是她去看他、还是他过来上海划算。算来算去,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老公叫她请假去他那里,给她误工费。
“你的钱,不是我的钱啊?”她说。
最后,关于这场见面的计划不了了之,商场店员说,等忙完圣诞节再谈。
吃完便当,我好像更饿了,临走前,我又买了袋吐司,以防熬不到7点钟下班。
3

iPad从David手里转到了Angela手上。她说,自从公司不让玩手机后,她只得站在摄像头的死角处,拿着店铺的iPad看看会员的朋友圈。她提醒我:要对进店的顾客打招呼,顾客离开时,要跟人家说“拜拜”。
这些新增的规定,源于最近业绩不好。Angela说这家店铺走的是“轻奢小众路线”,而不是年轻人喜欢的潮牌,导致来店里的顾客大多都是中年人。她的很多朋友宁愿多存两个月的零花钱,选择PRADA、GUCCI。没有大牌潮牌,那些偶尔进店的年轻人连冲动消费都冲动不起来。
“你看,这个商场里有哪一家的店员,会像我们这样站在这么靠前的位置?”她反问道:“而且,我们店铺的灯光没有别家那样明亮,这也是原因之一,但设计师说我们品牌走的是小暗黑风格。”她加重了“小暗黑”的发音,使得这句话听上去嘲讽味十足。
“我们店里的女装,只适合瘦子穿。”我说出自己的发现。
“你说对了!”她说店里的男装尺码最大的是XXL,女装最大的只有38号或者L,而一般的女装尺码会有40、42两个号。她由此推测,公司的买手是个“死直男”,所以才不买大号的女装。
是的,很多女顾客,常因为没有合适的尺寸而放弃购买。这个时候,好像那件衣服在对她说——“你不配”。
Angela和我聊天的时候,David就拿着iPad打发时间,或摆弄已经很整齐的衣架。
这时,来了一位女顾客,我自觉地迎了上去。一旁的Angela快步走到我前面:“喜欢的话,可以试试。”
顾客逛了一圈,没有看中任何衣服,离开了。Angela拉着我的胳膊,说:“我们是这样的——这个顾客是我的,下一个顾客是你的,轮流来。”她说这话的样子,十分神似上午David怎么也不教我收银的样子。
我如当头棒喝,立即跟她解释:“我没有提成拿的,只有每个小时22块的死工资。”怕她不信,我又走到前台那边,找到夹着我签到页的文件夹,翻到兼职协议的那一页,指着“工资为人民币22元/小时”那一行字给她看。
全职店员有业绩压力,每个月必须完成销售指标的50%之后才能拿提成。Angela说这个月店铺的销售指标是45万,每人要完成9.5万。如果当日店铺营业金额小于11000元,全职店员要写报告,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开单,写好的报告要发到微信工作群。Angela最反感写报告,光是苦思冥想各种“没有开单的原因”,就能让她想到头秃。
“幸好公司没有禁止同事们上班的时候聊天。”我说。
“如果不让我们讲话,人肯定走光了。”Angela说。
刚入职一个月的Angela是上海本地人,与父母住在一起,应届毕业生,专业是国际商务,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她早就放弃了做个OL,一个是觉得坐办公室没有意思,二是觉得如果进不了大公司,也没什么发展前途。她也说不上多么喜欢奢侈品零售行业,只是做这一行的回报都是肉眼可见的,她希望自己以后能去时装周看秀做买手,虽然达成这一愿望很难。
她看了下手表,说她要进去点外卖了:“我前两天胃疼得不行,大概是因为公司不规律的吃饭时间造成的。”
“这个吃饭时间,很不合理,为什么不跟公司反映?”我问。
“你去反映啊?”David冷不丁道,叫我不要执着于这些细节,公司的规定,员工要遵守。
Angela什么也没说,进库房了。
“这件毛衣,你身上的那个颜色有吗?”一位女士拎着一件黑色毛衣,指着Angela身上的白色毛衣问。
“没有了。”Angela答道。
“我喜欢她身上那个颜色。”女士对站在她旁边的男人说。
“那你总不能从人家身上扒下来吧?”男人说。
Angela在一旁尴尬地笑着。女士似乎觉得这样的要求太过分,更何况再好看,也不是新的,于是,他们离开了。
又进来一拨客人,他们像在菜市场买菜一样,把那些打6折的衣服翻过来、又扔到一边,再去翻另一叠衣服。待他们走后,我把弄乱的衣服重新叠好。Angela称呼那些试穿了衣服没有购买的顾客为“渣男渣女”——“试了,为什么不要?”
“请问李小姐是——”送外卖的人站在门口。Angela接过外卖,说她进去吃饭了。我好像也有点饿了。
推开库房的门,里间传来电视剧的声音。Angela坐在小矮凳上啃着汉堡,眼睛盯着放在货架上的手机屏幕,我问她在看什么电视剧。
“《庆余年》,挺好看的。”她问我要不要来根薯条,我晃了晃手里的吐司,谢绝了她的好意。
“明天你和店长搭班,就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了。”Angela说,她说这话听上去有些“挑拨离间”,但她和店长有点八字不合,或许是因为她们之间有利益竞争的关系,或许是因为她不喜欢店长过于直接的讲话风格。然后,她没头没尾地说了声“恭喜”。
我正纳闷,她加了一句:“恭喜你快下班了。”
我笑了,叫她继续加油。
在店里站了8个小时,腰疼得快断了,下班回去的地铁上,如果运气不好,没有座位的话,我要在挤满人的车厢继续站1个小时。然后换乘公交,回到家差不多9点钟。
这个时候的我,澡也不想洗,只想刷手机,看一些不费脑子的综艺节目,来舒缓我一天的劳累。别提什么看书这样费神的事了,至于写作这样需要创造力的脑力劳动,我也提不起任何欲望。
此刻,我只想躺平。
4

第二天,7点15的闹铃响起之后,我又赖了15分钟的床才起来洗澡。8点10分出门,步行去公交站的路上啃面包当作早餐。坐上公交,转乘地铁,重复昨天的工作。
上了班,我算是理解了Angela的话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你昨天拍的照片看上去像40岁!”——这是店长与我见面后的,对我外貌的评价,她还说有人问她:“你们的PT怎么不化妆?”
“David也没化妆啊。”我笑着说。
“他是男的。”店长还没等我反驳,又嫌弃起我的头发:“你都快没脸了,要把头发扎起来。”
我答应了她扎头发、化妆的条件,但是提了一个要求:能不能像David那样戴框架眼镜。明亮而刺眼的灯光,让我戴隐形眼镜的眼睛酸涩不已,我怕她不答应,加了一句:“我右眼弱视。”
“没问题。”她说。
“哇,你现在的样子好像阿拉蕾!”——这是店长见我换上框架眼镜、扎了头发、涂了口红后的样子的评价,真是“给一个耳光,再给个甜枣”。
“昨天业绩怎么样?”我换了个话题,“白天都没有开单。”
“昨天晚上生意还不错,做了1万3。”店长说她要去库房点货了,叫我看店。
我巡视着衣架上的服装打发时间——店里的经典款是整件衣服印满了标志的那种;设计款是不规则剪裁、或不同布料元素拼接的那种,以女装为主。一些女顾客评价,店里简单设计的男装比女装好看多了。
“你读大几啊?”不知什么时候店长出现在前台的位置。
我告诉她我毕业很多年了,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辞去了固定的工作,现在打一些零工,交房租、养活自己。
“我太佩服你了!”店长感慨道,说在上海每个月至少得有1万块的工资才能活下去,她又问我是不是本地人。
我摇摇头:“安庆的。”
“我是合肥的!”店长说,她跟父母住在一起,省去了房租和许多生活用品的开销,“我要是一个人在上海,肯定活不下去的。”
我跟店长说“去下卫生间”,其实是去外面透风抽烟。上班的第二天,我也学会了“偷懒”——站累了,去库房里,坐在垃圾桶上,喝口水或啃块面包,又或者说“去下卫生间”。
即便如此,时间还是过得很慢,一根烟的功夫,我回到店铺,继续当门童。
左耳听着商场的古典音乐,右耳听着店铺的流行摇滚。我以为“店员”这份不费脑子的工作,可以让我充分拥有我的脑子,然而,我的脑子里现在只有腰部的酸痛、腿肚子的肿胀。我将身体的重量从脚后跟移到脚尖,再让左右脚轮班支撑我的身体,然而双脚似乎无法承受94斤的肉体重量。我脑子里有一万个小人在呐喊:什么时候才能下班?
我得找点什么事情做做,好让时间快一点过去。
“你是不是不会叠衣服?”店长见我在叠被顾客弄乱的衣服,问道。显然,我眼中的“会叠衣服”与店长所说的“会叠衣服”,不是同一个标准。
“你不教我,我怎么会呢?”我向她讨教正确叠衣服的方式。她打开我叠好的卫衣,告诉我要按照衣服的肩线来叠,吊牌要塞在衣服里面。末了,她说我没有上一个PT会叠衣服,她没教人家,人家还是个男的。
我尴尬地挤出了个笑容。
虽然店长嘴上刻薄,但对我还是挺好的,叫我站累了就去歇一会儿,15分钟以内回店铺即可。
晚上9:30,店里大清洁。做清洁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头发花白,挥着鸡毛掸子,与他儿子说了句什么。熟悉的乡音,让我感到亲切,问他是不是安庆人,他回过头来说是的。就这样,我们用家乡话聊了一会儿。
他说,他在这家公司做了5年的保洁工作,满60岁后,公司人事说他可以退休了。他在上海只交了5年的五险一金,又没有居住证,哪有什么退休金可以拿?他年纪大了,再去别的公司应聘也没人要他了。好在后来他儿子承包了保洁公司的业务,他才能继续跟着儿子做保洁——他今年64岁了,身体硬朗,每个月能挣到五六千块的工资。对此,他很知足,哪怕不再有公司给他交五险一金。
他的儿子站在门口望风,看大厅的“楼管”是否走过来,因为商场不允许在营业时间打扫卫生,必须在10点以后才行。商场里的店铺大部分是自营店,但要跟商场的店铺一样遵守规定。
5

“COACH又搞了个网红在门口摆拍。”店长把她出门巡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评论那个网红的气质不怎么样。
第三天来上班前,我在家里先给自己的腰上贴了一排膏药。站了2个小时后,才发现膏药根本无法缓解腰痛。店长说她站久了会静脉曲张,David则是脖子痛。
David一来,店长就把我撇到一边跟David聊天去了,说今年业绩不好,也不是这一家店——像LV的店员去年还有一个月拿两万块的时候,今年就不行了,“大环境不好”。店长说去年她还有钱出去旅游一趟,今年就没钱了。然后,他们又提到一个叫Selina的人,似乎是公司的高管,店长说这人总在她休息的时候打电话找她,David则回应道:“她还老爱在群里发一些打鸡血的话,还总@我,我都懒得理她。”
“我们上班的时候也不是一直抱着手机不放,有事的时候才看下。现在好了,硬性规定我们不准玩手机。像XX店里,他们玩手机比我们厉害多了,也没影响做业绩……”店长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她凑近David的耳朵低语着。
“加拿大鹅又在排队了。”David探出身子,说道。
“他们家一天业绩就做了十几万。”店长说。
店长嫌我晃来晃去让她眼晕,递给我一个粘毛滚筒,叫我把衣服上的浮毛滚一滚。对于她的安排,我感激不尽,我终于可以暂时忘却我腰痛的存在了。
下午来了几拨客人,一拨人扫荡了打折的卫衣,一拨人买了最新款,我们忙活了一阵子,都很开心。店长和David高兴的是有提成拿,我高兴的是时间过得快。
晚上7点钟一到,店长就下班了,她今天是“早班”,剩下我和David两个上全班的。
一个保姆推着轮椅停在了店门口,坐在轮椅上的阿姨站了起来,走到我身边,用上海话问我是否来了新款卫衣——她上次买的卫衣她孙子不喜欢。大概10分钟的功夫,阿姨在David的推荐下,选了两件觉得她孙子会喜欢的卫衣,一件印着英文单词,一件印着某个朋克乐队的头像。她把信用卡递给站在旁边陪她的那个保姆,叫她去付账,说她累了得歇会儿——她说的“歇”,就是坐回轮椅上,像宝宝走路走累了坐回宝宝椅上。
结完账,她们客气地说“谢谢侬”,推轮椅的保姆问坐在轮椅上的阿姨,如果这次买的卫衣她孙子又不喜欢怎么办?阿姨说,“给他表哥穿好了,反正他们差不多体型”。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对夫妻,两具五短身材全身都印着潮牌的logo。女人试穿了几件卫衣,在红色和黑色之间徘徊不定。男人说黑色的已经有好几件了,这次该买个红色,看上去比较衬肤色。女人听从了男人的建议,男人付完钱,夫妻俩挽着胳膊走了。
晚上的生意不错,David忙着结账,我忙着整理衣服,对着一个个进来的顾客说“欢迎”和“拜拜”。时间在忙碌中过得很快,离10点钟还差2分钟的时候,我问David可不可以先去换衣服,然后下班。他说不行,“要拍照”。
不用说,这又是公司的规定。David说,之前有个店铺的员工早下班关了店门,把巡店的老板关在了门外。
我端端正正地站好,等David拍好监视器的照片,迅速换上衣服,一路飞奔——如果我不快一些的话,会错过回家的末班公交。
10点后的2号线比起7号线要热闹得多,有外国人聊天,有人戴着蓝牙耳机打电话,还配上各种手势,像是在对车厢的乘客做演讲一样。而这个时候的7号线,为生活奔波了一天的上班族们,面如死灰地刷着手机。在最后一节车厢里,几个没有座位的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席地而坐。
6

店长和Angela连上了两天班后,这一天只有我和David两个人上全班。
拍打卡照片的时候,David叫我去换上店铺的鞋,说今天有人来巡店。我问他巡店的人什么时候来。他说他不知道,他们也不会告知时间,目的就是突击检查。
两个人上班的时候,吃饭的时间就更奇怪了。午饭时间为10:30到11:30或下午2到3点,晚饭时间为下午4点到5点或晚上8点到9点。David说他随便哪个时间段吃都可以,叫我先选。自然地,我选了较晚的时间段。
一个扎着马尾、穿着敞开式灰色毛衣的女人走进来,看上去并不像一个顾客。果然,“不要靠在那里”——她盯着我说。我摆正身体,忍着硌脚的鞋,以及腰疼。
“她是PT。”David从库房里出来,解释道。女人跟David询问了下业绩情况,离开店铺前,很温柔地嘱咐我:“不要靠在上面。”
“她就是巡店的吗?”我问David。
“不是,培训部的。”
过了一会儿,来了一男一女,看上去二十几岁的样子。进店铺后,他们俩开始挪腾衣架上的衣服,重新摆放了陈列台上的衣服和鞋子。我猜他们是“陈列部”的,男生对着David抱怨了一通公司领导,说他们脑子里有坑。拍完衣服陈列的细节图、店铺的全景图之后,他们才离开。David进库房继续吃他没吃完的午餐,“有事叫我”。
来了个顾客,看中了橱窗模特身上的羽绒服,叫我拿一件给他试穿。我叫他稍等,先看看别的衣服。推开库房的门,站在门口,跟David转述顾客的需求。
“模特身上就是最后一件了。”
我和David十分艰难地从模特身上扒下那件羽绒服,给那位顾客套上。他在身上穿了几秒钟,脱了下来,说:“不好看。”我和David不得不把那件羽绒服再给模特穿上。
“那人一看就不会买的。”David说。
我问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察衣观人。”
活了将近30年的我,“察言观色”的功课都学得不够好,更何况奢侈品零售业的“察衣观人”。David听到在他预料之中的答案,带着一点骄傲,分享起他的经验来:要以顾客的穿着打扮来判断其是否“有钱”,这一点决定了TA是否有能力买得起我们店铺的衣服。如果顾客身上穿的衣服与我们店铺的价位差不多,他消费的概率很大;还有的顾客并不是全身上下都是大牌服装,看上去穿着一般,但是戴着名贵的手表或挎着大牌限量版的包包,或是穿着很贵的鞋子,这样的顾客也肯定会买。
“身上穿的是不是地摊货,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David说完,进库房继续吃午饭。
我一个人在外面看店,站在那儿大概走神了几分钟。一转头,只见一个穿着羽绒背心的顾客在那看衣服,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进来的。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试穿。”我招呼道。
“有优惠吗?”她用上海话问道。
“大部分6折优惠。”
她沿着衣架翻了几件,似乎没有什么满意的,出去了,没走几步,又折回店里,把手里的包放在凳子上,说她是巡店的。
“店里只有你一个人吗?”
“我是兼职,另外一个人在里面吃饭。”
“你去叫他出来下。”
“让我打个卡。”她对出来的David说。然后,她从包里拿出一叠纸,叫David签字,说她忙得午饭都没来得及吃。接着,她又拍了几张店铺的照片。
David问要不要给她倒杯水。她忙说不用,她还要去上面的店铺看看。
“幸好我点的是沙拉,没点味道大的东西,要是点了麻辣烫,味道传到店铺里,肯定要被说。”David说今天运气真是好,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还专门挑他吃饭的时间来。
我问他,等巡店的人走了我可不可以换上自己的鞋。
“你坚持到7点钟吧,那个时候公司的人都下班了。”他说。
晚上出来吃饭,推开商场的玻璃门,夜里的陆家嘴是另一番景象——东方明珠变换着各式各样的颜色,其他的现代建筑也加入了灯光秀。巨大的LED广告在震旦大厦以每次15秒的速度播放着。我身后的双子塔,“上海欢迎你”的字幕以中英文轮番滚动着。
站在冷风中的我,想起下午出来抽烟的时候,见到的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趴在商场外休息处的桌子上写作文,其中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是这么开头的:我妈妈说,上海人以前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现今,浦东有些地段的房价比浦西还要高。而浦西的南京路、吴江路、永康路等轮流被改造,襄阳路的市场消失了,许多有特色的小店也不见了踪影,能看到的是与其他城市差不多的商业街,以及完全一致的连锁店。
“妈妈,你看——萤火虫!”一个小女孩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她指着商场门口绿化带里闪烁的点点灯光,兴奋地大叫。
“宝宝,那不是萤火虫。”妈妈指正道。
“那是萤火虫……”
“宝宝,你好像没有见过萤火虫。”
不一会儿,传来小女孩大哭不止的声音。
尾声

店铺的电话响了,David拿起听筒:“喂,你好……她穿不下那双鞋……上次是硬塞的呀……全职明天过来……”
讲完电话,David告诉我,工资会在月底打到我银行卡里。
“站着没事儿多舒服呀,你干嘛要找事做?”他有点不解,然后又劝我,有这闲功夫,应该用脑子构思剧本,或者写一首诗,“对吧?”
“谢谢你呀。”我答道,“跟你一起当门童很有乐趣。”
我没有告诉他,最有灵感的时候,不是站在店里忍着腰痛的时候,而是上下班的地铁上。
最后一天下班回去的7号线上,我运气很好,有座位可坐。望着对面一排低头族的脑袋,想到自己2019年最漫长的一周终于结束了,顿时轻松不少。
是的,现在的生活虽然不稳定,承受着经济的压力,但我还拥有无价的“自由”,尽管这“自由”是靠着一点点的偷窃累积而成的——因为与同事没有竞争关系,而偷得一丝人情味;因为不是全职员工,而偷得不被公司条规束缚的一点喘息的自由,以及随时可以逃跑的自由。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


为了篇幅考虑,本文有一定删减,原文查看可至:我这个乡下女孩,在陆家嘴轻奢店打零工
作者:张若水
编辑:许智博
本文系人间工作室独家约稿,并享有独家版权。如需转载请私信。
投稿给“人间”非虚构写作平台,可致信:thelivings@vip.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文章质量,提供千字500元-1000元的稿酬。
其它合作、建议、故事线索,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更多信息,移步微信公众号:人间theLivings(ID:theliving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losiyan001 发表于 2021-3-6 19:18:01 | 只看该作者
 
匿了。毕业经历过两家奢侈品公司,第一个是LV的管理培训生,之后去了爱马仕。不得不说,这两段经历给我影响颇深,LV造就了我的职业框架,学到了很多东西,且LV在业内号称奢侈品界的西典军校。H相对来说家族管理,内部还未如lv般有很多sop,但相对来说,更显得其有人文关怀,品牌能留住人的不仅仅是品牌,更是文化,兼容并包且非常open,可以说,这段工作经验陶冶了我的审美甚至生活态度。在LV的工作状态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那么在爱马仕的工作状态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好了,没想到随意的一个回答,大家还在激烈的讨论。我再来更新一下我的看法(20180420)。我已经离开奢侈品行业。8年多的经验,其实回想起来,只在最初的LV有所收获。其余的有可能不能说是厚积薄发,而是错误的目标或者模糊的目标导致了战术滞后。现在再来说说吧,很多人问我职业发展,或者说是在这个行业的职业发展,我来总的来说一下。
1.设定你的发展目标。例如,我的起点是前线,我的三年计划是要做到主管,lead一个5人的团队。那么你接下来的行动,要跟着你的目标进行,再设定具体的行动方案去扩大你的能量圈。你的目标有可能分为两种,一种是长线目标,例如五年目标,五年后我要年薪50万。那么你要考虑,你当下的环境,能不能提供给你。你是否需要更改路径或方针,以达到你的标准。第二种是短线阶段目标,如半年之内我要提高我的管理能力。那么你针对这点,是否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去帮助实现。假定1.获得领导支持2.获得同事认可3.举办某项目扩张你的影响力。(我说的比较浅显,我也没时间说这么多,有心人自行理解吧)
2.设计你的行动方案。如果你想实现,你要积累怎样的经验?你要获得什么人脉?你要取得什么业绩?你成为主管后将推进什么业务模块?当然,三年是个虚化的数字,有些公司,你的成长不需要三年,也许半年一年,但过程艰辛。
3.实现你的方案,排除万难。


其实很简单吧,就这样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做不到。或者不努力做到。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大学毕业之后就觉得阶段性胜利了,每天应该享受人生了。但其实你看成功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努力,去学习,去扩张自己的能量,去实践,哪怕失败了也不怕,因为积累了经验,下次就可以规避风险。有人问我,这个行业有没有发展,我想说,请把眼光放得长远点,你的能力够好,足可以跨越行业(我已经换了行业,并且做的很好)。在一个行业积累的经验,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这个行业,反而是可以举一反三的。


最近没开知乎,今天看到了几条留言。所以就说这么多吧。有了新问题我再更新。


2018/11/2更新
最近有小朋友跟我探讨,怎么实现个人长期发展和“社会价值”。或者说如何界定我就实现了个人长期发展和所谓的“价值”呢?
我先说几件我遇到的事。
1.我这两年准备考MBA,真的不是为了扩张人脉或提高学历。智商是操作系统,情商是兼容性,所以我的目标是升级个人操作系统。去年由于公司外派工作导致耽搁了准备时间,所以今年八月工作不太忙的时候就决定考试。在准备MBA面试过程中,其他面试者带给我了全新的领悟。名校更多考量的是,个人发展给国家社会创造的价值。我这么说有点宏观了,其实具化的比喻是线上的点,点和线是彼此影响的,点的移动可以改变线的动向,线的曲折影响点的路径。你就是点,线是行业。


2.不知道有没有伙伴看过《瓦尔登湖》。说梭罗是超验主义也好,是苏格拉底的映射也好,30多种译本的广为流传让其价值自洽。然而我非常赞同梭罗的观点是:应该“通过对一个人的改革,实现对众多人的改革。”这个观点某方面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在个人管理上,有你想象不到的巨大价值产生。


3.在选行业之前,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前提是,你是否热爱学习—此处的学习和应试无特别大的关系,更多的指,你是否有充足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回想一下,你的业余时间都喜欢做什么?你是否有计划扩大自己的认知—例如了解一门从未涉猎的学科?认识一个和自己生活圈风马牛不相及的朋友?gradual的健身计划?尝试做做公益?在此我建议大家培养自己的学习型人格(划重点)。因为行业带来的个人发展的维度是有限的,个人可以开发的adventure是无限的。


4.对于行业。我给到的建议是,先评估下你是什么样行为风格的人。如果你是absolute smart creative(关于此类型可查阅《How Google works》一书),我建议去创业公司,没人能预料到什么行业肯定不行或者肯定行,你是绝对人才我相信你肯定能红海中发现蓝海;如果你是一路很优秀也具备了如上我说的学习型人格的人,我建议你去耳熟能详的超大企业,国外五百强/世界排名数得上 类型公司,哪怕职位没那么重要,我也建议先“学习”两年:工作最好是业务部门。在这里你不仅学工作方法,更要学“系统”运营,你要做海绵,吸水吸水吸水。为什么不建议去BAT呢?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国家的企业已经很强了呀!是的,如果GE和ALI让我选我会先选GE,成熟之后再去阿里。因为GE这类公司有“系统”。对于不具备innovative也不具备足够优秀的你,请尽量选一个部门领导人靠谱的单位。因为两年后的你,就是部门领导人的缩影。不好的公司,环境,同事,文化都会阻止你继续进步,场景就像上学的时候调皮的学生自己不听讲也会拉前座女生的辫子阻止别人听讲一样。温水煮青蛙,痛苦在后。


5.说了这么多,这是我一些重要感悟。尤其语重心长的是,永远不要放弃梦想和希望,也不要对现实妥协。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奢侈品研究的是时尚的科学,生活的艺术,价值是锦上添花。现代中国,我更希望年轻人雪中送炭。


2018/11/22 更新在DG幺蛾子之后
Still, one's lot is with one's own people; I don't mind roughing it a bit.
—钱钟书


2019/1/6 看到36克 发表了一篇很有趣的言论 和我在这里和大家说的很像
为什么你现在应该规划2020年,而非2019年?|  职场漫谈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祝大家新年快乐
2019/03/29
经过了半年多的申请考试笔试面试复试今天早上收到了MBA的预录取通知书 很高兴 和大家分享     
2019/08/11
these two pics are from a presentation held in Shanghai, aiming to get the fashion insiders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which I think are good for you. # Find your niche! And be bold!
 第1张图片

 第2张图片 2020.2.11-今天有个小伙伴的留言温暖我了,谢谢大家的喜欢,同时也真诚感慨90后努力的小朋友你们真的太强啦!一定不要停下脚步,要继续加油哦!另外大多数(99%)我还是特别乐意解答的,前提是你的问题让我觉得有价值产生。随便问一个“请问你现在转到什么行业了?”我只会觉得你这个问题不smart,我没必要花时间回答你。也许这么说过于武断和缺乏同理心。but,我就这么说了。


2020.2.13-分享一个好问题,和我的回答。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多么厉害,给你小红花:
【问题】:您好~我现在是一枚211大学会计专业学生,想问一下,如果想进入marketing部门的话,之后想去法国读高商,您觉得是直接读master of marketing的专业比较好,还是注重data analysis的专业更贴合marketing 行业需要的数据分析能力鸭?
【我的回答】:你这个问题很好。首先给你一朵小红花。你的思路很正确,并且有目标。显然你经过深思熟虑。以目前的情况看,MKT已经和Digiital MKT密不可分,以我在法国高商的经验来说,他们的MKT授课内容已经较为落后于国内。in other word,他们更偏向于“可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不那么aggressive。但他们会比较偏向实际操作,更希望焕发你的主动思考与策划,这点我较为认同。(但取决于你的小组成员,辣鸡遍地都是)。所以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更偏向于data。因为你是会计专业,所以我默认你智商,思维逻辑和数学都OK。而data是digiital markeing和algorithm的基础。是一种hardcore的能力。marketing更偏向soft skill,除了在学校学,更多的收获是在实践中累积和获得。所以如果你真的确认了目标,我建议先修炼硬核能力,这种能力是广谱的,并且结合AI和大数据的趋势,如果修炼得当,短期内市场是好的。你想继续了解MKT,我有个办法。1.结识MKT专业的同学,去听课,管他们要资料(都是模型,我认为211的本科,加把劲自学绝对OK,中国大学慕课了解一下),和PROF聊天,和ta交换你的想法,参与小组讨论。(这些都是你额外付出)2.深入思考你的所学和市场空白间的margin,以及,你如何对这块进行补足,就是你的努力方向。3.找偏MKT的实习,去深入了解行业。4.从硬核角度切入。 5.(这条是我刚想起来的,在回复中没有,所以更在正文中),练下你们的英语。你们要申请MT,至少雅思到7 才有竞争力啊。至少我说。
感谢你的提问,我想把这个问题和回答放到正文。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你有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Dream筱宝妈 发表于 2021-3-6 19:18:11 | 只看该作者
 
公众号:小笋一万个


在英国巴宝莉工厂店做销售打工过一个月,讲讲发生的好笑的事,毕竟严肃答案已经很多了。
SIX怎么读
我们平时的工作除了整理展示架之外就是按照顾客挑中的款式在仓库帮他们找到合适的尺码。放在销售区的女式衣服比较多的是10号12号的,但是身材偏娇小的亚洲女生一般都会穿比这小的尺码,穿6号的比较多,她们就需要销售人员的帮助了。有一天我正在仓库翻啊翻,同事西班牙小哥问我是不是中国来的,然后没头没脑的问What is five plus one,我说six以后他让我又说了几遍然后眼神一闪告诉我Your pronunciation is correct. But most of the time, when I ask a Chinese customer 'How can I help' she responds 'I want a sex'
没有口袋的正装
上班是要求穿正装的,我的正装只在面试时候穿过几次,口袋的线没剪开,所以到店的第一天发现需要随身带的仓库门卡没地方放,我就一直拿在手里,这样帮客人找衣服很不方便。经理看到就来跟我说You should put it somewhere in your pocket. 我告诉她我没有pocket她说You could put it in your bra.我正惊呆中就见经理她默默地把手伸进领子里拿出门卡说..as what I do
英文不流利的中国小孩
虽然我是典型中原人的长相,但是即便是中国顾客见到我也会先讲英语,在我确认他们会讲中文之前我也讲英语。某天,来了个半大小孩,看着像中国留学生,他拿来一件衣服跟我说 I want a size ten. Here no have. 我听得清清楚楚!HERE NO HAVE! 神一般的语法!还伴随坚定的眼神!我感到有无数双小手在挠我的胳肢窝我的腰,可我是有专业素质的,我马上不动声色答应帮他找。可他却祭出大招,他说Thank you welcome。我赶紧跑去仓库啊,总不能回他一句You are very much然后笑瘫在地吧。回来发现他在跟旁边人说中文,真是如释重负。
懒得写了,就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winnz 发表于 2021-3-6 19:19:11 | 只看该作者
 
从业5年多,在海外生活6年多。自认为打小并没有什么国家概念,然而现在却很想转行,即使收入可观。
理由也很简单,总感觉自己在忽悠国人的钱,往国内送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每次当在我做一个欧洲品牌的推广,给大家介绍的时候总想在结尾的时候奉劝大家,其实国内也已经有非常用心的产品。请多多关注中国生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拉杆命中 发表于 2021-3-6 19:19:56 | 只看该作者
 
1/30 更新
大家新年快乐啊!祝今年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达成梦想!
2/1号要升职了,除了目前手里的培训和精英零售的项目管理,还将作为地区零售经理(Area manager) 分管本地市场东西两家旗舰店。人事公告出来时好多人受了惊吓,一来因我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retail manager,二来因为我是女的,三来我一中国人,要在一个本地客人占99%的品牌深耕,在他们看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
从上周开始就在跟要接手的店员做1 to 1,A店员工整体与我关系不错,大家很欢迎我上任,我也告诉大家跟着我吃有肉吃,只要做好kpi不会亏待大家;B店店长跟我不对付,以前就处处找茬,如今在我的report line下心里自然不爽,对布置下去的工作已经开始反抗。我已做好打算要架空这个店长,希望半年之后能让他走人。在跟这间店里相当第二号人物的员工面谈时,我嘱咐他开始注意辅佐管理性工作,随时准备接手...


12/6 更新
前几天惊闻我以前的大老板在北美被拉下马,毫无征兆的被走人了。一整个宫斗剧的抓马感。他在我心目中是特别完美的上司,英明果断又体贴下情(并且帅),当年做主招了我,在职时给了我和很多同期进门的新人同事很多机会。后来调任美国做北美CEO时,全体同事都依依不舍给他开超级盛大的送别会。那之后我每年圣诞去纽约的时候都会顺道去拜访他,他总会开玩笑问,你什么时候才要搬来纽约帮我? 在北美的同事也都超级爱他,大家都觉得几年之后他会升至全球CEO,实际上却转去做了集团的北美CEO,结果现在。。。
至于我自己,上个月总部offer了我一个国内的职位,而老板为了让我留下offer了将来指向零售总监的新职位。在跟HQ做最终面试听取各个职位详情之前,老板故作大度的说:just keep an open mind and listen to what they have to offer, I’ll support whatever your decision is 。结果总部给的职位是亚太区的人事负责人,两相其一我当然选择轻车熟路的零售职位,毕竟对HR业务不熟,跟核心部门的距离也会被拉开,这么多年的经验感觉会被浪费掉。难怪我老板那么心有成竹。
接近年底为了改善销售团队的表现以及为明年做准备,我开了新项目,挑出一些kpi比较着急的员工和门店开始做针对性辅导。顺带开发了两个BI dashboard,一个看目标成员/门店的改善进度,一个看全店的商业表现。其实sales force这些CRM系统都可以做,但我们没引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目前项目进行到一半,改善状况还不错。
话说数据视觉化(data visualization)在LinkedIn上被标为最被需要的top 10技能之一,搞得我很紧张,想着赶紧学习起来不能掉队。
 第5张图片

 第6张图片

—————分割线——————————————
翻到一些过去的工作照。大都是开场前监工时拍的定妆场地照,以及用来做后期的原照。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拍照当时我的职位是VIP Relations Manager,负责维护高级珠宝的客人。客人们都有自己固定的sales,而我的职责就是根据他们的级别来设计筹划每年在国内外举行的商业及非商业活动。
当地市场的客单价在300万至2000万RMB之间,根据客人级别和人数,活动举办地大致分为本国内,亚洲及欧洲三个等级。根据目的地不同,活动期限从一天到一周不等,期间所产生的日常费用(机酒餐饮交通安保工作)都由品牌承担,活动内容包括各种吃吃喝喝买买买,和为客人量身定制的专属活动,例如小型艺术沙龙,和米其林的明星厨师学料理甜点,和插花师学花艺,卢浮宫的私人参观,附加的短程旅行等等。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次包括在毕加索博物馆的私人访问,和摩纳哥大公及夏琳王妃的花园下午茶,日内瓦联合国内总部内的夏日晚餐等等。
客人通常会在这种活动当中购买最新力作,根据金额会获邀下次活动。由此周而复始,比起在店头(over the counter 或者叫OTC)而言,是珠宝和高定品牌中ROI最可观的一种商业手法。
地区性小型晚宴
 第7张图片

 第8张图片

 第9张图片巴黎近郊chateau vaux le vicomte城堡里一个不对外开放的展厅里做了私密午餐。城堡里没有厨房,跟餐饮团队开会开到前一天半夜,完全没食欲。
 第10张图片

 第11张图片成品图
 第12张图片 在联合国的晚宴
这场集合了美国和中东的客人,人数较多。所有市场团队为了自己的VIP抢C位打破头。
 第13张图片

 第14张图片 带客人从摩纳哥回尼斯,转机回巴黎,本来计划坐车,遇到当地出租车司机反Uber游行,整个路从早就被堵死,临时把市面上能订到的直升机全订了下来,蓬头垢面的就开始大移动。
 第15张图片某年在国内做活动现场图。当时的排场还很大,大概有8个保镖,方圆10米无人区。
 第16张图片 区域性活动。活动时天气已经太暖,樱花都谢了营造不出晚宴要打造的感觉,让vendor冷冻了两棵樱花从北方运来。
 第17张图片

 第18张图片 跟vendor训话的我,同时也是团队里最年轻一外国女的 。现在想来对方可能不情愿听我指挥,但谁叫咱是甲方……
 第19张图片还是跟vendor训话中的一年轻外国女的。
 第20张图片 一边妆发一边开会做最后调整。
 第21张图片活动期间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天天打仗一样。出门时司机和保镖都可怜我,去机场接机都会劝我先在车里眯一会,客人快出来了才叫我。晚宴也不是每次都上桌,不跟客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就回酒店叫个smoothie,跟国内打电话沟通接下来的工作。一般11点晚宴结束,召集团队开会总结当天细节和第二天流程,团队去睡以后再自己一个人默默去酒店商务中心打印第二天的行程表,名牌,联络细节,商品目录。。。因为每天都会出现无数的突发调整和意外,更新last minute的内容就变成当天最后一件工作。
====================================
7/10 更新
收到很多小朋友的问题,感谢大家的信任,也能感受到大家的积极性,很多小朋友资质很优秀,祝大家今后都能找到心仪的品牌和职位。
这里集中回答几个常见问题供参考。我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所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国家/地区和商业背景来适当调整。
Q:我是211/海外本硕毕业,想入行但无头绪,是否需要去专门念MBA?或奢侈品管理?
A:不建议为了入行而去念。很多人念MBA是为了转去金融和咨询,而奢侈品业界的MBA holder相对少则是因为薪资和学费投入不成比例,投资回报率低。业内倾向招MBA的目前所知只有LVMH,但前提是你前职内容跟职位有相关性,招聘人数也有限,念完之后免不了还是会跟有多年现场经验的专业人员pk,你是品牌你选谁?当然若本身已有念MBA的打算,奢侈品只是一个就业选项,则另当别论。对于奢侈品管理我一直持中立态度,毕竟是新兴专业而且受众多是亚洲学生,我只认识一个同仁是在摩纳哥念了奢侈品管理,后来进了一个瑞士表牌做trainee,大概2年后做了培训经理,同事对她的评价是太年轻,没有经验,培训经理的职位做了大约1-2年辞职了,现在在日内瓦相夫教子。
Q:那我该怎么办?
A:曲线救国,去相关行业的相关职位。比如广告,传媒,快消,房地产,电商。职位可以选择市场,营销,企宣,销售等等。同时注意关注各品牌集团的官方招聘,LinkedIn,拓展自己的人脉,约谈专注于零售快消高端服务业的猎头,寻求更精确的专业建议,了解行业对人才的硬性要求。结交一些在品牌供职的朋友,现在有些招人是通过内推,被录用了介绍人也会有酬谢金,双赢。
Q:行业薪资如何?能年薪百万吗?
A:化妆品我不了解,在我所在的国家里,软硬奢初级SA入行税前薪资约是RMB1.5w+提成(軟奢会再低点),提成%根据品牌不同,约占总工资的20-30%。中高级销售大约在2.5-3w, 旗舰店店长可以达到50-60w年薪。以前从美国Chanel回来的同事说他们做到高级销售之后基本全靠提成,有几个VIP的话生活会非常愉快,但抢客严重。我前阵子接到在国内的销售总监职位的报价是RMB70万+,但还要管港澳,考虑了下目前薪资,觉得实在太便宜了,明后年自己公司内调也会是这个level职位,而且我们还比这个品牌规模大,就推了。
Q:我现在海外,现在/将来想回国工作,海外经验会有附加价值吗?
A: 看情况。想让自己的价值被最大化的方式是内调,大部分品牌/集团都有global mobility项目,毕竟HR也有KPI,与其花钱从外部招人不如内部提拔,知根知底还可以加强员工忠诚心。如果是跳槽回国内,除非offer已经到手,不然不要轻举妄动。国内竞争还是蛮激烈的,在国外的长板将不复存在,你的的华人VIP也未必愿意跟着你回国内买,所以必须有别人不可比拟的长处,或者品牌需要的经验。
Q:我现在是销售,想转去office。有什么办法?
A:做好KPI,不用到头牌(头牌公司就不会放你进office了,因为没有人卖得过你,去哪里补这个缺口。。。)先瞄准店长职位,展现你过人的管理天赋,再适时瞄准区域经理职位往上走。如果想跨部门,例如SA去市场/PR/宣传,建议早点跟公司沟通看是否有机会,困难的话建议跳槽直接应聘相关职位的Junior position。还有SA可以选择做field coach,属于店铺和office中间的位置,如果你的企划和文书处理能力强,慢慢转移到后台也是完全可能的。
Q:我想做管理层,大概多久能升上去?
A:建议心理预期在5年/级。我入行时的猎头曾对我说,即便你花上10年坐上管理位置,也还是低于平均年龄。事实证明,我的确是在第10年升了经理,跳槽两家硬奢也一直是公司里最年轻的管理层,我的助理还比我大10岁。同龄的同事里有很多人都郁闷自己升职太慢,但最后看下来大家的平均年限都在11-13年左右。国内同级的同事和我年纪也都差不多,想来升上来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希望大家明白,这行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和毅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口碑。奢侈品牌子的规模和圈子都不算大,大部分时候实力说话,但也不能树敌。
Q:入行都有哪些要求?要学历吗?要英文吗?
A:要。学历好看是必要的,但要跟你应聘的职位呼应,不然容易被说over qualify,品牌也会怀疑你的动机。目前国内从业人员里有相当数量的留学党,HR选人自然眼光也刁了。一线后台都需要英文流畅,office要至少会用vlookup,做漂亮的英文ppt及英文讲presentation,意法之间会一门更加分。一线要长得符合品牌气质,身材皮肤管理要做好,毕竟你们是品牌的门面。其他方面,硬奢类最好有GIA学位。另外要求心理素质过硬,对人有好奇心,对这行的热情要大于对金钱的追求。能吃苦耐劳,不怕体力活,不能太追究work life balance。我记得自己当年入行时的面试时说,薪水无所谓,不给钱也行,什么位置都肯做。后来进了公司还被老板当做梗笑了多年。做为品牌当年第一个外国人,我的实习期间长达6个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之前进来的国人都在三个月内走了,实习期被店里senior们欺负得很惨,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候咬着牙的自己还挺可爱的。
Q:哪个职位最受瞩目?可以常常外出社交,出席派对,酒会,活在镁光灯下?
A:不负责任及概括的表述,PR,event和VIP Relations. 但不管什么职位,从品牌方来讲你能作为客人可以参加的活动并不多,大多时候你是举办方,前后期大量的准备善后足够让人抓狂。而且在你做到可以出席酒会的那个位置之前,将要忍受相当长一段枯燥又无聊的事务性工作。记得成衣时代里有次我自己一个人查对秋冬collection,供职品牌有男装女装,主线副线,童装和运动品,加起来大概800多件,扫货号到差点哭出来  做VIP关系的时候,有次在摩纳哥做晚宴,本来vendor建议做室外,桌艺花艺用了三个小时做完,开场45分钟时临时起狂风帐篷不敢打开,我建议把晚宴移到半室内,一群法国工人摆手说时间不够办不到,我对着一群大汉和agency说,this is my project and everybody listens to me!穿着晚礼服和一群工人硬是把一张16个人的长桌搬进半室内,开幕时我在门口拿香槟迎宾,手心背后全是汗。类似事情简直数不过来,虽然表面看公司里最华丽的位子,但真的每次项目做完都会体力透支。穿Prada的恶魔里有段台词, Andy说My personal life is falling apart. Nigel说,that's what happens when you start doing well at work. Let me know when your entire life goes up in smoke, then it's time for a promotion. 现在来看都是大实话 ……
先回答这样,有机会再补充。
——————————————————-
从业13年,经历过三个奢侈品牌,第一间是意大利成衣,后面两间是法国高级珠宝。名字就不说了。跟大多数同行相比,我的经历可能比较特殊,行业积累一直是在海外,并且第一个职位就是在亚太某国总部office做总经理助理,去法国珠宝的时候,先是BD负责海外VIP客户(主要是中国高端客户),后来做CRM和大客户经理,负责本地市场所有高级珠宝客户的关系维护。目前则是培训经理,负责培养销售团队和植入各种商业培训。
我只有从成衣跳到珠宝的时候做了六个月销售,积累现场经验,其他时候都在corporate, 其实以我一个外国人来说,不管是大客户经理还是培训经理都算蛮稀奇的。因为这个国家的风气相对封闭,作为亚洲最成熟的奢侈品地区,95%的客人都是本地客人。
我大学专业是企管和营销,语言算讲4.5国语,中英日法俄,前三门自由切换无障碍,法语自学几年,中途还去巴黎游学了一阵,e-mail看得懂以及点个菜的程度。入行时还没有奢侈品管理专业,业内也没有招聘中国人的需要,我应该算首个入行的中国人,过程着实曲折。现在海外聘中国员工大多是做销售,做管理层的国人我认识的应该不超过三个。不过欧洲总部反倒渐渐多了些。前几年去巴黎开会,亚太区的同事都是台湾人跟香港人,这几年大陆出身的同事也多了起来,大部分是欧洲海归,年纪平均30-40岁上下。
工作的pros & cons可以分下面几点:
Pros:
1.员工福利。入行久了身边大部分是同行,这行跳槽频繁,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平时都会注意维持个人关系,彼此品牌或集团内购都会互相关照,所以穿戴所用几乎都是一线品牌,family sale大部分2-3折。当季新品问世6个月后也可以员工折扣,力度大概在5-6折。很多人觉得倒手一卖岂不是爽翻,实际上有严格管理,倒卖员购商品被抓到就是行业终点站,以前有几个员工组团大肆扫货再倒卖,全体开除。我也曾在小红书上发现国内专柜SA说可以员购代购珠宝,发给她们GM一看,调查情况属实,第二天就让走人了。这个涉及品牌形象,绝对底线。
2. 根据title和工作职能,工作环境舒适度会相对较高。比如之前带客人去巴黎参加活动时,员工出入有专车和保镖,一个星期里每天米其林,午餐一星,晚餐2-3星。现在的工作也是商务舱标配,不过凌晨四五点抵达巴黎,八九点就得穿戴整齐去公司,有段时间我睡最好的时候是在飞机上。但这种情况也不是天天有,而且一般做活动准备几个月,心力憔悴,做完通常倒一片。
3.接触人群相对高端,竞争力创造性和行动力都较强,时时受到新事物的刺激,能让自己保持好奇心和上进心。但同时对待人接物要求也高。公司会定期做礼仪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坐立行走妆发仪表餐桌礼仪品酒知识。尤其需要陪客人出席高端活动的,这些是必修课。对客人隐私会严格保密,我看微博朋友圈动不动有各行业的内部工作人员爆出明星的花边新闻,这个至少在我所处的行业和国家是大忌,抓到必须开除。活动场所也都高大上,我自己做过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花园晚宴,请过摩纳哥王室,之前同事做过一场在白金汉宫。所以对隐私保护格外严格。毕竟客人身份摆在那里。
4. 在高端服务业的关系网会比较好,品牌方都是潜在甲方,酒店航空公司公关部的朋友们都知冷热,升个舱或套房都比较常见。就算没有熟人,名片递出去也常会被upgrade, 尤其在巴黎那几间皇宫酒店palace hotel (ritz/crillion/plaza athene/murice什么的)但人家也不是白给你,国内外活动出差之类的,凡涉及大型团购订单当然都得优先关照这些vendor。
5. 周围才貌双全的全才型男女较多,尤其office。海外留学党+富二代是标配,女生大多出自白富美私立女校,男生也都是数一数二公私立学校。双语是标配,大比例是三语。不少同事是在法国长大或者常年留法。有人提到品牌鄙视链,其实除了品牌梯队也分产品,基本根据客单价来,hard luxury(珠宝腕表)看不起soft luxury (成衣箱包),soft luxury 鄙视化妆品。珠宝里高级珠宝high jewelry单件起价就在10-20万欧元,上不封顶,我的客人里最高单价是400万欧元,成衣里这个价位就很少了。化妆品里平均客单价不过几百欧,一个区域里动不动就百千家店铺,非常mass marketing,但其实化妆品的marketing很强,因为几乎每个月都在做campaign,工作量大的惊人,需要思路反应都要快,化妆品出身的同事业务能力普遍很强。
6.工作时间弹性很大,碰到活动旺季时通宵加班也正常,但之后可以补休,平时上班时间也是弹性制度,不像一般的朝九晚五。假期一般是在海外度过。平时去欧洲出差较多,海外度假通常东南亚北美夏威夷。但度假模式一般佛系,我放假基本就是躺尸,进了酒店基本不出门,每天躺在泳池畔,不想见人不想讲话。
7. 工作环境
其实大集团都差不多。
Cons:
由于是欧洲奢侈品牌,历史动不动上百年,流程和效率不太高,引进新事物时需要耐心。
其次,升职机会比较少,竞争也很激烈,并且有时也并不是看实力。如果期望短期之内三级跳做总监做主管,那建议还是去别的行业好了。薪水也不如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类高,好在员工福利较好,对于行业本身的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
其他跟自己个人体验无关的就是所接触的客人类型。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幸福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看到一个高赞答案说在这行久了会怀疑人生和价值观,会想走捷径。我觉得还是得看个人。久了你就会知道钱真的不是万能的,见过太多客人一年几千万花起来,人前人后风光无限,回家也还是一地鸡毛。当然我并不反对那个说法,毕竟诱惑太多,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记得曾经共事过的一个中国店员,她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大客户,只靠一个客人就能完成一年的业绩。但同时也是她的不幸,由于过于依赖这个客人,她变得对其他工作完全不上心,常跟周围同事发生冲突,我曾劝她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多多学习,积累经验,也不能放弃别的客户,但她并没有听我的,经常旷工,撒谎。后来客人因为种种原因转去别的品牌,她一下丢掉大客户,又在公司树敌太多,周围没有人同情,偶尔问起以前的同事发现她已经不知不觉销声匿迹了。。她常常让我想起那些中了彩票大奖却没有好下场的人,一把好牌被自己打烂。所以在这行能否走得长远还是要看自己。
对我自己而言,在这行工作是一个成长积累提升自己的过程,毕竟百年品牌能发展至今,都有外界所不知的对细节的执着和追求,而这一点正是今天的中国商业文化里所缺乏的。
我自己的目标是希望将来可以做大中华区CEO,毕竟中国大陆出身的女性高层太少了,希望有一天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hy456789 发表于 2021-3-6 19:20:12 | 只看该作者
 
在印钞厂工作算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9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