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是否可从伊朗对待女性的态度看出,其自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封闭?

[复制链接]
19745 20
Alex晓熊 发表于 2021-4-10 08:05:0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伊朗】如果不作说明,还是这里是美国


上一篇:大量儿童移民滞留美墨边境收留所 堪称“儿童集中营”
下一篇:再走两人?恒大最差归化中锋或重返巴甲,前国脚中卫租借中甲队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哟黑哟黑牙买加 发表于 2021-4-10 08:05:26 | 只看该作者
 
把伊朗的20世纪史放到中国来,大约是这样的:
清帝国活到了1914年,于是参加了一战,并在一战中支持了同盟国对抗协约国,结果同盟国战败,英国和俄罗斯进一步深入瓜分中国。(卡扎尔王朝参与一战)
1925年,英、俄支持下的北洋军领袖袁世凯就任武装力量总司令,不久后废黜了溥仪,自任“中华帝国皇帝”,由此开启了袁氏王朝。(巴列维王朝的建立)
然而袁世凯不久后于1929年死去,其子袁克定继位后开始奉行亲德政策,不甘于就此屈服于英、苏。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袁克定试图与德意日轴心国进一步合作。然而这没有逃过英、苏两国的眼睛。于是1941年4月,大批英、苏军南北对进,占领了中国。袁克定流亡国外,于1944年死去。(礼萨汗的逊位,因为老袁没那么长寿命,我索性换了他儿子)
英苏扶植了袁克定之子袁家融继位,袁家融则推行了亲英、亲美政策。1944年,社会民主主义者章伯钧出任首相,他及其领导的执政党农工民主党试图将东海大陆架上的油田国有化,遭到美英不满。1953年,美英制造了军事政变,推翻了章伯钧,由军队将领齐燮元出任首相。(1953年伊朗政变,推翻了摩萨台和伊朗民族阵线党)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扶植了王明、李立三的中国人民党。由于该党过分依靠“统一战线”,托庇于其他党派,同时完全听命于莫斯科,推行了大量错误措施,实施了诸多错误战略,导致其始终得不到民众的支持。(伊朗人民党)
就在此时,张英誉(张天然之子)领导下的一贯道愈演愈烈,到50年代已拥有上千万信众。尽管帝国政权不断镇压,但却未见成效。于是在1964年将张英誉放逐到韩国。(霍梅尼的崛起和流亡)
除人民党外,泛左翼的其他组织也在活动,如王凡西、郑超麟的中国社工党,该党主要在海外留学生中发展影响力[1];以及某个不可说的本土派系(然而受到一系列打击,这个派系失去了我们这个位面的支持度)[2]。另外“转向者”叶青等人也组织了人民神道运动,试图将泛左翼理论与一贯道缝合起来。(伊朗其他泛左翼派系和阿里·沙里阿提(Ali Shariati)、拉贾维的“人民圣战者(MEK)”)
1960年代,袁氏王朝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表面土改、工业私有化、妇女选举权,等等。但并未收到充分的成效,社会矛盾开始不断激化。(白色革命)
到1979年,一贯道推翻了袁氏王朝,建立了中华神道共和国。而各派系的结局如下:
人民党在苏联支持下加入了一贯道政权,然而很快,当苏联人谈好了价钱,人民党就被抛弃了。1983年,人民党的高层在电视上被迫承认自己的“间谍活动”后纷纷被枪毙,余者逃亡苏联,东欧剧变后又流散至欧美各地形成了松散的流亡组织,转向社民路线。而苏联人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在1980-1988年间的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给一贯道提供武器。[3](伊朗人民党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社工党甚至没有制造出哪怕一个浪花,他们本就没有影响力。
那个不可说的派系于1982年在保定拉起了1500人的队伍试图抵抗,被一贯道击溃。(1982年在阿莫勒[4]发生的事件,考虑到人口数量差异我按比例换算了)
最可耻的是人民神道运动,他们在1980-1988年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充当了日本人的傀儡和帮凶,随后在2003年第二次美日战争之后又转投美军。最终于2016年被解除武装,余众散落到东亚、东南亚各地,总部迁移到新加坡。(MEK在两伊战争中投靠萨达姆,2003年后转投美国,2016年被伊拉克什叶派政府解除武装,残部流亡阿尔巴尼亚)
大致模拟一下就是这样。但很多地方还是有不很像。毕竟中国民众并没有那么强的信教基础,中国在东亚也没有伊朗面对的伊拉克那样体量相当、势均力敌的对手。
但毫无疑问,伊朗20世纪史的特点是君主制的进一步衰败和腐化,右翼君主主义者的堕落;自由主义者和曾经激进的民主派与旧势力同化;泛左翼不是缺乏影响力,就是唯莫斯科马首是瞻、公开地和教权派结成“统一战线”。在这种局势下,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恐怕已经注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yico_blue 发表于 2021-4-10 08:05:38 | 只看该作者
 
@土豆烧牛肉贴木儿 不是你乱点赞我可能还看不到大象公会的那片回答。
大象公会的回答是有问题的,整个逻辑都很有问题,说一个封建王朝,在美国人的庇护下,执行了苏联的政策,最后被宗教势力一波打倒,看看这段逻辑有多不通。
一方面强调巴列维王朝的土改是斯大林式的。
一方面又说
“在白色革命后期,巴列维把土改当作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严惩异己的地方豪强,把地产赏赐给亲信,尤其是军队高官,军方在1979年革命期间没有倒戈”
关于斯大林,不管是赫鲁晓夫和西方批判都很多,见过批判斯大林把土地分配给亲信的么?
苏联一直到解体也没听说某某人占据了大片土地啊。
实际上当年的伊朗农村和后来的伊朗农村不一样,不要搞一些错误印象,觉得好像当年伊朗农村是自由经济,后来礼萨汗搞了统制经济,不是那样的。
在巴列维王朝之前是恺加王朝,恺加王朝时期伊朗其实带有殖民地,游牧民族性质的国家,恺加王朝依靠宗法和联姻来维系中央和地方关系,当时的恺加王朝行政,税收,军事和司法制度都很有问题,国王把土地赠送给部落首领,军事贵族和宗教人士。
到了恺加王朝末期,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了,而且最为严重的时出现所谓的在外大地主现象。
所谓的在外大地主,指的是一部分新兴地主阶级,居住在城市或者国外,通过地主代理人来处理乡村事务,然后地主代理人把土地以租佃制或者分成制交给农民耕种,不用我过多介绍大家都可以看到这种土地所有制是多么畸形。
礼萨汗上台了以后,打击了游牧部落,解除了部落武装和废除了部落首领的贵族地位,1925年废除了领事裁判权,1931年收回电报公司特许权,1934年宣布关税独立自主,此后又相继废除了外国军队的驻军权,从维护国家独立统一的角度上说,礼萨汗是做出贡献的,尤其是打破了过去中央政令不出德黑兰的窘境。
但是当时的深层问题还没有得到改善,以议员为例,当时40%的议员是在外大地主,31%来自于乌莱玛,29%来自于其他社会阶层,在外大地主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41年礼萨汗退位后,国王成了最大的地主,王室领地越来越大。
20世纪初期,国有土地是伊朗最主要土地所有模式,但是到了1960年前,国有土地全部被出售了。
近500个在外大地主拥有过了伊朗57%的村庄,在这种模式下,在外地主拿走了所有的收入,乡村普通民众只能获得土地收入的五分之一,还要承担劳役,支付贡赋,承担税收和地方官员薪资,哪来的剩余?
中国地主好歹还居住在农村,伊朗的地主压根都不住在农村,农村的经济问题,基础设施问题,民生问题都不是伊朗地主考虑的事情,是一个纯寄生阶级,这种土地所有制模式,不改等到何时?
按照大象公会那意思,是要维持这种土地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luck糖糖luck 发表于 2021-4-10 08:05:51 | 只看该作者
 
许多伊朗女性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亲手断送了自己和女儿穿迷你裙的自由。
每天,抵达伊朗的飞机上都举行着日复一日的「头巾仪式」。当飞机降落,来自世界各地的女性旅客会根据广播提示,纷纷用头巾遮住秀发,怀着新奇或无奈完成步入伊朗的必修课。
没人想找麻烦。毕竟在今天,伊朗仍然被描绘为女性权利最受限制的国度之一。人们很难想象,就在 40 年前,伊朗还是个洋溢着自由之风的世俗化国家。
回到那时,随便在号称「中东小巴黎」的德黑兰走一圈儿就会发现,顶着烫过的时髦发型、穿迷你裙才是酷女孩儿的标配,酒精派对、摇滚乐、学托福才是城市新青年的常态。
在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的回忆中:「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我们把上学、开派对、读书、看电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见证了女性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随后开放的气象戛然而止。当纳菲西的女儿在伊斯兰革命五年后出生,祖母和母亲那个年代被废除的法律,重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小女孩在一年级就被迫戴面纱。如果头发在公共场合露出来,就要受到惩罚。
从上世纪 30 年代强制不戴头巾,到伊斯兰革命后强制遮住头发,伊朗女性的头巾摘了又戴,戴了又摘,成了国家每一次跌宕的最佳见证。
请叫我波斯 「玛丽莲·梦露」

1925 年,巴列维王朝靠军事政变建立了君主制国家。为了巩固政权,两代国王都实行去伊斯兰化政策,学习西方建立现代化国家。反映在服装上,迷你裙成为正义,罩袍才是弊病。
本来,伊朗的宗教法律支持一夫多妻制,规定女孩子 9 岁就能结婚,女人几乎不被允许出门,如果要出门,就得穿从头裹到脚的罩袍,还要有长辈同行。
一夜之间,国王禁止女性佩戴头巾,并禁止男性穿传统服饰,改穿西装。当时的法令规定,政府雇员如果让妻子蒙面纱上街就会被解雇,最极端的时候,老国王甚至让警察当街扯掉女子的罩袍。
 第1张图片
伊朗夫妻和 12 个孩子的全家福里,只有母亲戴着头巾,女儿则梳着高高盘起的发型,家族的装扮已经与西方差别很小。Ramin Rouhi/摄
在服饰改革的背后,是源源不断涌入的石油美元,和国王不断膨胀的雄心。
经济学有个「裙边理论」,指出女性裙子长短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增速快时,女性买得起漂亮丝袜,所以更愿意穿短裙。
在伊朗,脱掉头巾、穿西方服饰则成为了上流阶层的符号,仿佛成为「波斯玛丽莲·梦露」才能彰显女性解放和经济增长的自豪。
 第2张图片
70 年代的杂志封面女郎
 第3张图片
1971 年德黑兰大学,女学生穿着迷你裙看书
到上世纪 50 年代,小巴列维掌权时期,伊朗石油产量大增。世界许多地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候,伊朗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九大富国。
在美国支持下,这位留洋归来的公子哥在 60 年代初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白色革命,用石油美元堆出了最繁华的城市文明,建起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修筑了鸟巢一般大小的体育场,插头也按照欧洲标准严格打造。
伊朗成了世界上率先购买波音飞机的国家之一,全国建设了 14 个机场,乘坐伊朗航空公司的直达航线,从纽约飞往德黑兰只要 11 小时 15 分钟。
这些现代化建设让伊朗到今天也受用。在伊朗工作的中国企业员工开车进入德黑兰北部山区时,忍不住惊叹:「没想到伊朗的山路修得这么好!」
 第4张图片
图为伊朗航空的空姐在飞机前合影
上世纪 60 和 70 年代,伊朗女性的权利进一步提高,女性获得了跟男人一样的离婚权,女孩合法结婚年龄提高到 18 岁,一夫多妻制受到限制。
同时出现的还有伊朗第一位女律师、女法官,甚至女内阁大臣。到 1979 年,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比例已经达到三分之一。
 第5张图片
1960 年代,德黑兰大学医学院课堂上,男生和女生在一个教室听讲
在市民生活领域,娱乐受到鼓励,人们拥有了纵情声色的自由,随之而来的是蓬勃发展的派对、酒吧、赌场、夜总会和色情电影业。
此时的德黑兰街景常令美国游客有些恍惚,因为眼前的景象和美国加州看起来太过相似。1972 年,一个洛杉矶人到伊朗自驾游,看着路边的大草坪和无暇的路面,不禁感叹像是行驶在好莱坞比利佛山庄。
 第6张图片
1970 年代, 德黑兰的繁华路口
 第7张图片
德黑兰大街上,人们穿着体面的西装
高档酒店成为思想开放的上流青年的游乐场。曾在德黑兰的洲际酒店当泳池救生员的老人回忆:「那时金发碧眼的姑娘们围着我们,夜里也不回房间,让我带她们到城里去逛。通宵达旦,快活得很。」
1976 年,安迪·沃霍尔受伊朗大使邀请去伊朗访问,下榻在希尔顿酒店,整日享受客房服务送来的鱼子酱,很快爱上了伊朗的生活。
 第8张图片
伊朗国家石油宾馆的大型游泳池
 第9张图片
青年男女在一起晒太阳
 第10张图片
1963 年,伊朗,意大利女演员夫妻与伊朗运动员合影
 第11张图片
1978 年,伊斯兰革命前的最后一场伊朗小姐比赛

比普通人生活更奢华的是皇室的生活方式,国王一家始终是世俗化改革的标杆。
小巴列维国王的第三任妻子法拉赫曾在巴黎学习建筑,在伊朗大使馆与国王一见钟情,几个月后就举办了堪称当时最豪华的皇室婚礼。
在加冕典礼上,她穿着一件貂皮长袍,皇冠比在童话书中看到的任何一个都大,重达 1600 克,上面有 1469 颗钻石,36 块纯绿宝石,36 粒美玉和 105 串珍珠。
 第12张图片
巴列维国王和法拉赫皇后
1971 年 10 月,国王为庆祝波斯帝国建国 2500 周年整了个大排场,希望以此传达出「我们是波斯人,不是阿拉伯人」,削弱伊斯兰教的影响力。
「庆典的膳食是由巴黎马克西姆餐厅供应。菜肴食品的烹制和递送全由巴黎来的 165 位厨师、面包师和侍者来承担,所用的松露、鹅肝酱、江鳕、小牛肉等佳肴全从法国运来。」
壮丽的表演和庆祝会的花费估计约为两亿美元。《时代》杂志称之为「整个历史上最盛大的狂欢会之一」。
 第13张图片
1971 年 10 月,庆祝波斯帝国建国 2500 周年盛会
被黑纱笼罩的王国

出乎国王的意料,极乐盛宴的八年后,表象稳固的巴列维政权就像「雪堆一样开始融化」。而他自己,则带着破碎的现代化梦想黯然踏上了流亡之路。
由于政治腐败和财富分配不均,城市享乐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占国家人口 70% 的农村人口并没有跟上改革步伐。白色革命中,大量农民工进城讨活路,看见了「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享乐生活,却只能蜗居在大片贫民窟中,向真主诉说自己的悲哀。
 第14张图片
两个穿罩袍的女子和两个穿连衣裙姑娘走在一起
为了消灭文盲,国王也曾让军人组成扫盲队,到农村教大家认字。然而在宗教势力顽固的乡村,下层女子受教育程度反而降低,因为保守的父亲觉得让女儿和男生一起上课难以接受。他们说:「一个男的来教我们的女孩,休想!」
1978 年,当一名记者问一个戴着面纱的商人妻子,是否希望有更多的自由,她答道: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1992caesar_ 发表于 2021-4-10 08:06:29 | 只看该作者
 
实名反对以下答案:
 第29张图片

 第30张图片 这两个大V(或者一个?)声称巴列维王朝时期开放的只是大城市精英,广大城市中下层、农村和伊斯兰共和国时期没什么不同。其中还有声称霍梅尼掌权后女性地位提升的。
说实话和这两个暴论,“蛮夷入关”都显得没那么暴论。
 第31张图片 记住她们在伊斯兰共和国时期的装束。
我们看看60-70年代普通伊朗中下层妇女是什么样子。
 第32张图片 70年代伊斯法罕的护士学校女生。如果你觉得医院护士也算上层权贵精英的话......不友善的话我就不说了。当然,伊斯法罕是大城市,这么杠的话也能说得过去,我们继续看。
 第33张图片 上图是60年代Shahr-eray镇居民洗毯子,其中出现的3个妇女,两个只带着头巾,一个穿着裙子没带头巾。你要是杠说这个镇离德黑兰太近,也行,我们继续。
 第34张图片 这是1961年马赞德兰省的一场婚礼后拍的。照片右边的两位女士明显都没罩袍。当然到这个地步还可以杠这几个人也有可能是马赞德兰省的地方精英。也行,我们继续...
 第35张图片 这是60年代Khuzestan省的4个女孩走在街上,这个省我查了从当年到现在还真没有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这种大城市。可以看出这里有两个女孩裹住了全身。但是,第一Khuzestan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等其他民族的混合区,我们谁也不知道左边那两个女孩什么民族;第二,当时默罕默德•礼萨禁止公职人员等相关人员带头巾的禁令还没有出台。
 第36张图片 等到伊斯兰革命时期,罩袍、Jihab基本已经在女性工人中绝迹了。图中是反对国王的女工。
伊朗在女性议题上,现今的伊斯兰共和国的确远远不如巴列维王朝时期开明。
 第37张图片 知乎上讨论伊朗问题的风向非常糟糕,几年前几乎是一边倒的批判伊斯兰共和国,现在又变成一边倒的批判巴列维王朝。这两种意见都是片面的,至于原因我到最后再提。
巴列维王朝的统治者的确有非常强的买办特征,而且其任内对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增的应对无力,最终导致伊朗改朝换代。但这不能否认默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及其政府对伊朗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有重大贡献的
就拿女性议题来说,巴列维王朝在1963年给予了女性平等的选举权,早于瑞士(滑稽);默罕默德•礼萨国王以极其粗暴的方式打压女性必须带hijab(头巾)的传统,要求所有政府雇员和家属都不能带头巾;国王对高等教育的大幅投入也使得伊朗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可以说,今天你能在伊朗和伊朗人身上见到的能证明女性地和力量位的现象,比如你的伊朗女同学、79%的理工科专业学生为女性以及女性菲尔兹奖得主等等,都是巴列维王朝时期取得的成果。伊斯兰共和国在这里面不仅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相反完全起的是反面作用。
只是由于伊朗社会经济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伊斯兰共和国的很多历史倒车开不下去——霍梅尼能强迫所有女性带上头巾,能把她们从足球场、体育馆等等公共场合赶出去,却没法把她们从工厂、学校、大学和科研机构赶出去——因为伊朗的工业生产、科技研发和教育需要女性工人、女性工程师和女性科学家的参与,这是伊朗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即使再保守固执的政权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知乎上对巴列维王朝和伊斯兰共和国的风评变化。其实知乎上对伊斯兰革命前后的评价和伊朗的客观情况没什么关系——给巴列维王朝唱赞歌的,要么变相高捧中国某一时期、含沙射影地暗讽***,要么就是伊斯兰恐惧症;把伊朗的进步归功于伊斯兰共和国、贬低巴列维王朝的贡献的,则是把对中国现代的历史移情到了伊朗历史上,以至于出现“巴列维王朝时期能穿裙子的都是权贵女性”这种言论——难道彼时德黑兰500万市民各个都是权贵吗(狗头)
1979年“伊斯兰革命”中,伊朗社会的各阶层推翻了国王的统治,但对革命贡献巨大的工人阶级和各种左翼政治势力很快被窃取革命果实(“窃取”一说只代表本人观点)的什叶派教法学家和保守分子打压、清洗。尽管伊朗人民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不应被伊朗之外的势力干涉,但还是必须指出,建立伊斯兰共和国这一“政教合一”的政体是历史的倒退,用刘慈欣在《三体》中的话说,就是:
“一个比极权政治更老的僵尸——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开始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早已落遍世间 发表于 2021-4-10 08:06:41 | 只看该作者
 
1.经济基础:伊朗七十年代的富裕是建立在石油工业上的,众所周知石油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高速工业化的过程中不解决分配问题,底层人民生活非但不会变好,反而会更差。
本来大家都一样穷,地主家也没余粮。现在地主老爷挖出石油改当资本家,吃上西餐了,底层心态爆炸,由于贫富差距的急剧增大变得极其愤怒(富有革命性)。
2.地区差异:伊朗70年代平均年gdp增长能达到17%左右,但这份增长只体现在伊朗几个大城市与石油相关的产业人员和官员、权贵身上,与伊朗农村的大部分毫无关系。伊朗农村地区依然保持着极端落后贫穷的小农经济状态。
3.女性差异:此时伊朗的女性开放,是专属于极少部分富裕女性的开放,农村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此时的伊朗农村,仍然是处于宗教地主控制之下。就如同民国时期的上海女性,纸醉金迷罗曼蒂克,但这和河南灾民、陕北婆姨有什么关系?
4.社会冲突:由于高速的工业化,70年代伊朗大量农民进城(就跟农民工一样)。这些农民本来在农村,没什么见识,不会瞎想。进了城,一看城里街上都是照片里那种女人(伤 风 败 俗),乡下人哪里见过这么刺激的?
邪火一上来,又艹不到权贵家的大小姐、交际花,革命性能不强?(打下德黑兰,一人一个女X生)
5.路线问题:讨论霍梅尼和ysl革命时要清楚一点,并非毛拉们篡夺了伊朗左姨的革命胜利果实(那都是左壬和自由派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伊朗农村一直就处于毛拉的统治之下,霍梅尼只是干了件农村包围城市的事情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59. 发表于 2021-4-10 08:06:55 | 只看该作者
 
今日之果,源于昨日之因。
这个问题实际包括两问,(1)同样是封建王朝,为什么巴列维王朝那么开放?(2)为什么伊斯兰革命后变得封闭?
巴列维王朝始于1925年。题主提到的这个时候是巴列维二世——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时代。1941年,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接过其父礼萨·汗的棒,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任君主。此后直到1979年被迫流亡,其统治伊朗近40年。
在这段时间里,伊朗的政治形势虽然起起伏伏,但总的来说“巴列维王朝的统治比伊朗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统治都更富成效”。尤其是1963年巴列维开启的白色革命,现代化改革给伊朗带来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伊朗的封建君主制已经2000多年,为什么巴列维王朝会不同于以往王朝,走上这条改革之路呢?
礼萨·汗是在英国的支持下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推翻恺加王朝开启了巴列维王朝。但其后却不断挑战英国利益,最终因为在二战中支持德国而被迫于1941年逊位给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则接受教训,于1942年初接受了《三国同盟条约》(英国、苏联和伊朗),并于次年9月对德宣战正式加入同盟国,从此跟英美站在一起。
战后冷战格局形成,一方面伊朗因为独特的地缘优势备受美国重视,另一方面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由于苏联支持的人民党而倍感压力,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美伊关系掀开新篇章。美国全面扶持巴列维王朝,扶持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同时也容忍他逐步扩大君主专制——毕竟伊朗人民党是苏联一手支持的。
这个时候在伊朗政坛上,除了巴列维和人民党外,还有一支重要力量——宗教力量。不管是人民党打土豪分田地,还是政教合一,都没有巴列维的生存空间。所以巴列维在政治上紧靠西方,积极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于是就形成了政治上伊朗保持了以往的封建君主制,但经济上却追随西方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局面,伊朗出现了较以往王朝不同的特点。
当然,凯末尔对礼萨·汗的影响也非常大,不过,如果没有凯末尔,巴列维父子选择世俗主义也是不可避免的。
时间进入二十世纪60年代,伊朗内有严重的经济危机,外有1958年伊拉克革命的警示和肯尼迪政府的改革督促。1963年,在内外压力之下,巴列维在德黑兰召开的全国农民大会上,宣布发动包括六点改革计划的“白色革命”。这六点计划是(1)土地改革;(2)森林国有化;(3)出售国有企业以筹措土改基金;(4)工人参加公司分红;(5)让妇女享有选举权;(6)组建到农村扫盲的“知识大军”。
“白色革命”是相对绿色(指伊斯兰教)及红色(你懂的)而言,象征着巴列维意欲脱离穆斯林传统及抵制红色浪潮,走西方化的道路。应该说,从1941年到1972年的三十年间,巴列维的统治是成功的,推动伊朗从一个落后的农牧业国家迅速实现了现代化。尤其是白色革命,到1971年9月政府宣布土地改革结束,这个时候伊朗92%的农户有了自己的耕地,土改使得250万农户近1000万人受益。商品货币关系和雇佣资本主义关系被引入了伊朗农业,伊朗经济和社会形态都出现了巨大变迁,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轻重工业体系,并进一步开始发展原子能、电子工业。根据伊朗中央银行数据,1962-1963年,伊朗国民生产总值是3404亿里亚尔,到1972-1973年则激增至12260亿里亚尔。1963年伊朗的人均收入为174美元,到1978年伊斯兰革命前夕,伊朗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540美元。伊朗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国家之一。
除了土地改革,白色改革推动伊朗在教育改革、女性选举权、城市化、工人在联合企业的持股权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进步,推动传统的农业伊朗社会迅速向现代社会转型。而题主所提供的照片正是这个时候人们生活的写照。
 第47张图片 不过照片中的女性也绝不会是普通的百姓
照此路线走下去,巴列维也许会成为伊朗的一代名主。然而,1973年石油危机发生了。
吊诡的是石油危机带给伊朗的其实并不是危机,而是滚滚财富。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暴涨4倍,伊朗作为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坐看美元从天倾盆而降。
财富暴涨的时候也是社会利益格局变动的时候。巴列维显然没能处理好石油财富的分配,大量的收益全被王室及买办截留,社会贫富差距骤然暴涨。与此同时,巨量美元的涌入又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75年起伊朗通胀始终在30%以上,恶性通胀破坏了经济,又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
不患寡,患不均也。一面是财富向上层集中,一面是失业大军,社会矛盾迅速积累起来。1960年,伊朗社会的基尼系数为0.3988,至1975年,已经涨至0.5以上。
巴列维政权没有传统和宗教的基础,其执政合法性完全来自于经济发展。当贫富不均打掉了巴列维的执政基础的时候,其政权的稳定性就出现问题了。但由于时局变换过快,巴列维毫无准备,思想上仍然沉浸在以往的成就中,没能有针对性地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于是以往被改革压制的各种力量开始冒头。
取消宗教特权触动了宗教阶层的利益,激进的世俗化改革又遭到许多伊斯兰教徒的反对,社会越现代化新兴阶层的政治诉求就越压抑,秘密警察SAVAK更是为人民所唾弃。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白色革命在社会意义上完全失败,并引发了另外一场革命——伊斯兰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人民党和工人组织本来应该是革命的核心力量——1978年秋季的革命高潮正是由一波全国性工人罢工引爆,但由于各种革命组织均被取缔,所以他们的活动往往在清真寺举办,而许多阿訇和毛拉(即伊斯兰学者)也利用这个机会来布道,并传播反对巴列维的思想,于是革命显示出宗教革命的特征。而人民出于愤慨,也开始怀念以往被巴列维压制的思想,于是宗教思想开始卷土重来,宗教势力随之崛起,成为革命的主导力量。
“当世俗化忘了阶级,宗教化就成为必然。”伊朗人民由于生活困顿开始厌恶“西化”,与此同时则是回归传统诉诸宗教,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真主的到来。巴列维前三十年的励精图治,竟被石油财富给摧毁。
最终,1979年1月16日,软弱的巴列维国王放弃挣扎,选择了流亡。2月1日,霍梅尼结束长达十四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兰。当天他受到三百万人空前盛大的欢迎——此时的德黑兰一共才五百万人,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
然而,伊朗人民很快就发现,他们欢欣鼓舞迎来的霍梅尼,却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
因为在霍梅尼的心里,伊朗的理想政体是神权共和——人民投票,神说了算。具体来说,与通常世俗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不同,霍梅尼认为一切权力都来自真主:
“对世界和人类的真正绝对的统治权和支配权只属于真主……个人或是组织,只受真主的统治,不受任何个人、阶层和集团的统治”(共和国宪法56条)。
就此,伊朗进入一个政教合一国家阶段。由于伊教在伊朗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统领地位,人权空间让位给宗教,女性权利全面恶化。这就是题主提供的第二张照片所显示的。
 第48张图片 不确定是不是伊朗的。不过,不管怎么说,伊朗女性地位回退也是事实。


更多信息请关注:
专栏/公号:财经杂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gdshyxbyxf 发表于 2021-4-10 08:07:50 | 只看该作者
 
在中东地区实行世俗化与民主是自相矛盾的。实行世俗化就必须依靠独裁者进行专制统治,搞民主就只会导致伊斯兰极端倾向。巴列维当年搞的白色革命在伊朗民众尤其是广大文盲农民中毫无群众基础,结果被人民所推翻。而霍梅尼所代表的伊斯兰保守势力则在大选中获胜,在人民的支持下恢复了按古兰经所指导的保守生活方式。其实中国也是一样,当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实行天足运动,推动妇女放足,可是几乎没有农村妇女主动放弃缠足的,于是只好实行暴力措施,每名乡长每周必须缴纳20张裹脚布以完成任务。凶暴的乡丁们在大街上公然脱掉妇女鞋袜,扒掉裹脚布挑在竹竿上示众,无数妇女不堪羞辱投河自尽。中国就是靠这样一种野蛮而血腥的手段实现了现代化。如果当时实行一人一票公投的话,恐怕大多数国民都是会反对禁止缠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当想你的时候 发表于 2021-4-10 08:08:42 | 只看该作者
 
 第51张图片 伊朗女性日常的真实着装是这样的……不要自己立靶子好吗?黑袍只有在庆典的时候才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ye5962010 发表于 2021-4-10 08:08:52 | 只看该作者
 
 第53张图片

 第54张图片

 第55张图片

 第56张图片开放的只是少数人,就像解放前,有妓院有舞厅有旗袍,要多开放有多开放。解放后女性裹的严严实实的,喜欢穿军装,中山装。那解放后女性地位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明显是空前的提高了,而且不是提高一点点,而是远超绝大多数国家。所以伊朗女性穿个罩袍围个头巾怎么了?
伊朗的7000万人当中,有1800万人是在初等教育,300万人是在高等教育,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伊朗60%的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是女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2 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