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教育] 理论智库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强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复制链接]
35653 0
a897967289 发表于 2021-6-24 16:08:5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读

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改革,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位,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强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抓好历史、实践、情感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稳健前行

陈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责无旁贷引导青年学生稳健前行、担当起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加强历史教育,培树学生的报国之志和强国之梦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个人发展进步的指路明灯和力量源泉,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志存高远、矢志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强国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有时代价值,应将青年信念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涵,让青年学子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树立起远大强国梦想,将实现个人梦想融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里来。

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愚公移山的坚定、精卫填海的奉献,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险峻而壮丽、艰辛而宽广的中国道路,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应将厚重的党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思政课”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党史学习教育,激发青年学生的奉献、奋斗热情。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立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要全面、深入、持久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使自觉“学以报国”成为青年一代的坚定信念和鲜明气质。

加强实践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民情怀和务实作风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此,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深入基层调研、学习,多参加劳动生产实践,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升华情感。

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实践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情、意、志的必由之路。应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奔向一线、扎根基层,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增进对基层、对农村、对农民的感情,深刻认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精神感悟力。通过引导学生与人民群众同生活同劳动,促进其体察风土人情、感知民生冷暖、形成正确劳动观,进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增强为民情怀和服务意识。

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学生增强专业创造力。创造力是未来社会建设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青年学生创造力,就是为提升中国的创造力积蓄根本、奠定根基。要为学生创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条件,使他们更好地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坚持边干边学、活学活用,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扫除经验盲区,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专业精神、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宽阔胸襟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不止是知识的简单堆积,大水漫灌、漠视情感的教育注定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青年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有光辉榜样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浸润、身边故事的感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走近心灵、持之以恒的情感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活力焕发。

以榜样力量引领大学生涵养高尚情操。情感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重要表现方式,具有动力系统的优势,能够打开教育通往价值理性的道路。为此,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团学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激发他们与优良品德、模范行为、卓越成就产生心灵共鸣,加深对榜样的认同感,引导青年学生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以校园文化滋养大学生美好情致。情感教育就是以人为轴心,在时间、空间和环境上充分展开与延拓。大学作为情感教育的空间,在环境营造上应着力构建“文化的课堂”,通过校园各种载体展现大学厚重的文化底蕴,将教育理念和主流价值观写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让青年学子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启迪、得到浸染、升华思想。

以身边故事培育大学生博大情怀。平凡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应深挖、用好大学生身边普通人的感人素材,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小故事传递大情怀,让青年学生在老师、朋友、同学的感召和带动下,形成正义、同情、宽容、理解、严谨、理性、坚韧的人文情怀。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护航

杨文娟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殷切期望当代青年,“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指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好的举措需要有效落实。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应进一步强化协同,形成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强大合力。

——家是温馨港湾,让家长成为青少年成长最坚实有力的后盾。

争做不断成长的家长。互联网时代,资讯瞬息万变、生活节奏加快,家长们应注重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通过不断学习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保持与家庭、社会的和谐共处,以健康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理性看待孩子的未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长应积极引领孩子发现自身长处和特点,并尊重其兴趣爱好,着力培养孩子自信、达观、坚毅的精神品质;鼓励引导孩子通过实践和坚持实现基于兴趣爱好的理想目标,进而将其转化为职业规划、服务社会的创造力,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每名青少年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应予以充分理解和爱护,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喜好;家长应有正确价值观和得失观,对孩子多鼓励、正面引导,让青少年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懂得尊重、关爱和感恩,立志成为有益社会的人。

——学校是精神乐园,让课堂充满友爱与美好。

营造温暖氛围。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应有意识营造充满爱、包容、理解、关心、帮助的学校氛围,让青少年身心愉悦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做到因材施教。青少年的优缺点各不同,身心发育水平也存在差异,需要学校教育尊重个性、鼓励长处,注重因材施教,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判断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成绩和成果。

提升教师学识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品行、学识、观念、思维、素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所以应重视教师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提升、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推动教师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姿态、做到与时俱进。

强化艺术熏陶。比如以美为内容、以视听觉为形式的音乐艺术具有安抚情绪、净化心灵、提升审美、陶冶情操、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作用,堪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储备场”。学校和家庭应鼓励青少年多欣赏高品质音乐、大声歌唱、投入地弹琴、优美地舞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情趣,塑造健全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

——社会是人性化大家庭,让社会成为青少年向往的竞技场。

回归教育本位。教育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充分发挥教育造福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作用和意义,不短视、不急功近利。应加快扭转“唯分数”“唯学历”的导向,让教育回归素质本位、人格本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彰显社会竞争公平性。以法律法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公平竞争机制、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丰富再学习、再成长、再就业形式和渠道,大力培育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以社会服务、政策兜底等方式妥善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再发展问题,形成公平、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环境。

注重激发创造力。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是创新,需要培育大量富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此,应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支持,注重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各个社会环节,着力培养其大胆想象、探索未知、独立思考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引导他们认知、向往、追寻创新事物,成长为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强化理念实践创新 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包天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希望同学们发扬好清华大学的优良学风和体育传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砥砺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更新教育理念,紧扣学生身心健康需求开展体育教学。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标准等的设计制定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注重加强学生体能锻炼,引导学生在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中砥砺品行,强身健体,从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提高体育课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兼顾运动负荷、体能、运动技能等各方面要求有效实施体育课教学。比如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应保证所有学生的整体运动时间在30分钟左右,另有10分钟左右多样化、补偿性专门体能练习,学生应达到平均心率140—160次/分钟的中高运动强度。改变学生上体育课 “出工不出力、运动不出汗”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从体育教学中获得有益身心健康的效果;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创设一些复杂的运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演练成体系的运动技能。

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应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要通过各种途径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比如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等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在确保正常体育课开设基础上,每所学校应建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场地设施。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小学建设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不足的学校共用共享。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应统筹学生体育锻炼需要,把学校综合利用各类公共体育设施,作为解决中小学生课后体育锻炼场地设施不足的有效途径。

优化学校体育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应围绕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四个方面开展,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首要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对高的权重。既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单个技术水平高低的评价方式,也要改变体育课完全围绕“体质健康达标”的评价方式,还要防止出现“中考(高考)”式体育课,即体育课只练考试项目;既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对待体质健康的态度及参与体能练习的表现;以体育进中考、高考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他们在运动中得到快乐、促进身心健康,进而形成终身运动习惯。不能让学生形成“运动是为了考试,考完了就不再运动”的思维,更不能让体育中考、高考成为学生和家长新的负担。

强化协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能需要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学校可通过推进与家庭合作,让家长及时把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选派有经验的体育教师不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或邀请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家长为学生做讲座、分享心得体会。学校还可多开展一些让社区和家庭融入其中的运动项目,比如亲子体育比赛、学校和社区联合举行篮球比赛等,让全民健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社区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校外素质拓展基地,利用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一起参加,营造“人人爱运动,个个都健康”的社区环境,在家庭、社区、学校的协同中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以“四位一体”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阳旺

欲树人、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做好连续、贯通、递进的青少年思政教育,是关系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时代命题。

畅通机制,实现顶层设计一体规划

应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各级教育发展规划,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打破壁垒,统筹统管。整合教育管理部门德育功能,创设一体化建设组织机构、打造一体化政策研究机制、健全一体化评价支持体系,确保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一处管”“一盘棋”“一条线”。建议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德育处”,统筹统管全省所有学段、所有类型学校德育工作,重点解决不协调、不统一、不通畅问题。

遵循规律,巧妙设计。遵循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学规律,让各学段思政课内容设计做到有呼有应、呈现“上台阶”式步步高——从小学的启蒙性学习、初中的体验性学习、高中的常识性学习,到大学的理论性学习、研究生的探究性学习,实现由简单认知迈向深入理解、由具体思维迈向抽象思维、由内化于心迈向外化于行,螺旋上升、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融通意识,实现教育目标一体同向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应在目标上全程贯穿、相互呼应,并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展开差异化教学,通过教学交流、研修实现“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

分段设计,求同存异。分段设计教学内容,每个学段既“瞻前”又“顾后”,不同学段既蕴含“同”又体现“异”:小学思政课堂应贴近生活,大量运用影音图画;中学思政课应构建活动型课程,强化实践性、参与式、情景式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兴趣;大学思政课应更具灵活性、开放性,更强调理论结合实践。

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应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师教学活力、动力、潜力,一方面加强“上下”各学段相互联动,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跨学段、跨类型思政课教师研修机制,把高校理论高地的“春风”吹进中小学校园,实行大中小学互派教师挂职、任教、进修。我省已出台《大中小学思政课“手拉手”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创新工作方案》,并在全省铺开试点工作,有力推进了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面对面交流、备课,精准把握上下学段的教学特征和话语方式。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应加强与“左右”其他专业学科的互动、互补、互促,切实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协同育人合力。

贯通知识,实现教育过程一体衔接

各学段思政教学应牢固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自信,注重讲好中国故事。

常讲故事,讲好故事。大中小学思政课须一以贯之讲好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透、讲深、讲活;将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

教材统编,时变时新。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编写出版机制、一体化审读评议机制;将正确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线贯彻教材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定期、不定期补充和更新思政课教材内容,增强其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

联通资源,实现教育手段一体共享

开门教思政、行走学思政。思政课不能局限于书本、拘泥于教室,应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悟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手段常新,理论常青。升级、改造各学段传统思政课堂,引入现场体验式、案例情景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手段,把思政课上出温度、宽度、厚度和深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挖掘网络数字资源,占据微信、抖音、微博等思政教育新高地;将课堂与云端结合起来,打造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央厨房”,建设智慧课堂、云端教室、线上微课等,使高端理论鲜活化、趣味化、生动化。

资源共享,合力育人。用好红色资源,实地实境开展思政教学。湖南是伟人故里、革命摇篮、红色热土,更应传承红色基因,把“半条被子”的温暖、“断肠明志”的感动、“秋收起义”的星火、“第一军规”的初心等带入思政课堂;各地可借鉴长沙市岳麓区与驻区高校实施区校共建“大学生德育高地”的经验,创办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共享社会思政育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思政课效力最大化。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注重“三个结合”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

曾文

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如何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做到青年学生心坎里,是所有高校必须思考的命题。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注重“三个结合”,使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合,更好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树立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校园内外相结合,课堂上学、走出去看。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须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感悟初心使命,更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应通过举办专题党课、主题班会、讲党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萌发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策源地、精准扶贫首倡地,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各高校应切实把湖南红色教育资源挖掘好、运用好,在学深用活湖南红色“教材”中汲取前行力量。应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寻访红色地标、寻访英雄模范等系列实践活动,教育青年学子铭记党的关怀、了解发展成就、增强奋斗意识。通过课堂上学、走出去看,使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听说互动相结合,让学生认真听、主动说。

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将“听老师讲”和“学生主动说”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相关教师应做好集中备课,通过思政课讲授、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时事即兴评述等多种形式,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党史故事、讲好学生关心的时事、讲好新时代的动人故事,让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成长离不开党的引领,懂得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青春才能散发出耀眼光芒的内在逻辑。

另一方面,应鼓励并组织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理论骨干积极走上讲台,实现“学生讲、学生听”。各高校可组织学生开展党史微宣讲,通过小故事说出大主题、折射大时代,凸显党史故事的深度、温度和高度;鼓励学生在微党课上讲出信仰、讲出力量、讲出前进的方向,展现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让同学们在相互分享之中更好领悟党的初心使命,坚定接力传承、奋勇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网络随时学。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大力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可通过开展线上答题、制作微视频、举办党史学习网络竞赛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年学生依托“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新湖南客户端等线上平台,随时随地有效学习;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学习习惯,围绕党史主题,集中优质资源,制作优秀网络作品。各校团委应结合实际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团组织开发、制作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党史学习产品,动员广大团员积极参与团中央制作、推出的党史学习网上打卡、答题对战等活动;利用学院、班级的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工作群,搭建党史学习“指尖”课堂,通过举行视频班会、开展线上学习交流、师生互动探讨等方式,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责编:戴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上一篇:诗画草野,幻境森林,一起来25℃的仙境探寻美好的亲子时光
下一篇:中考结束才明白,初三“补课”和“不补课”的区别,家长感触颇深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7 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