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新闻] 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复制链接]
60714 0
一扇轻窗 发表于 2021-8-7 02:20:0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第1张图片

荷兰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港口

今年以来,水患肆虐。放眼全球,如何与水相处、如何伴水而生,成了近来各国非常关注的课题。
在这一点上,荷兰似乎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发言权的国家。常年与海水、洪涝相伴而生,长久栖息在海拔数字为负的低地,荷兰做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努力,在海水面前守护自己的家园;同时,也随着认知与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全新的调整。
在那些无法复制的“风车”“大坝”等措施之外,这块“他山之石”,仍有一些足够落地的可行经验,可以为我们带来启发。
“上帝造福,荷兰人造陆地”
公元前约325年,古希腊一位名叫皮西亚斯的探险家,在游览现在属于荷兰和比利时一带的低洼地区时,曾经在自己的游记中写下了这样一笔:“在这里,与水战斗伤亡的人数,要远远超过那些与人作战牺牲的人数。”
如果打开地图粗略地看荷兰的国土,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种夸张的说辞:荷兰仿佛是“泡”在海洋中。
从地形上看,荷兰是个十分典型的低地国家;西濒北海南部的陆地,经历了地壳运动与沉降,度过了气候变暖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逐渐淹没陆地,形成了如今被海水包围着的区域。
荷兰低于海平面的部分,约占国土面积的1/3,海拔不足1米。首都以西的一些地方,甚至低于海平面不止4米,地面的积水需要常年不断地排水。稍加不慎,海水倒灌的危机将随时发生;如果拦海大坝出现任何问题,荷兰至少一半的土地会被淹没,洪水来袭的时候,会出现河里的船比屋顶还高的骇人景象。

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第2张图片

2021年7月16日,荷兰法尔肯堡,洪水淹没了街道

荷兰的地理位置也很微妙—位于莱茵河、马斯河两条大河的下游,气候又极为湿润,常年降雨。以往每每到了汛期,荷兰都是苦不堪言。
这样一个低海拔、雨水丰沛的下游陆地,本该随着地理条件的变迁被海水淹没,成为“海”的一部分。但身处其中的荷兰人,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生活的家园。他们用各种方式筑坝拦海、治水填海,在海洋的进攻中守护自己原有的土地。
荷兰有句谚语:“上帝造福,荷兰人造陆地。”这是对荷兰自古以来治水方式的一种概括:填海造陆,即用荷兰的标志—风车,将沼泽、水塘中的水抽干,然后填土、改良土地,得到肥沃农田。
但人类与水的战争旷日持久。1953年荷兰发洪水,67处堤坝被毁,约1800人丧生,15万公顷土地被淹;1995年,170平方公里土地受灾,25万人被迫迁徙到暂时安全的地方;如今,荷兰的地面还在继续以每年几毫米的速度下沉……
面对新的人地关系,面对新的自然挑战,如今的荷兰,也不再仅是自豪于“人造陆地”带来的短暂安宁。

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第3张图片

2021年7月14日,荷兰法尔肯堡,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王后马克西玛察看受灾地区

“还地于河”,警钟长鸣
进入当代,荷兰逐渐发现,“围海造田”,似乎只能“功在当代”;未来茫远,海水奔腾,更重要的可能不是盲目增加土地的面积,而是如何与水相安无事。1953年、1995年的两场洪水,曾经给过自豪的荷兰人致命一击,迫使他们思考:或许,围堵并非治水的关键。

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第4张图片

2021年7月16日,荷兰费尔森市,当地人将沙袋放置河边抵御洪水侵袭

1996年,荷兰国会通过了一部全新的《防洪法案》:基于对全国防洪系统和莱茵河、马斯河的水文监测,一个全新的水利建设措施出炉—还地于河。
“还地于河”,抓住了与民生更相关的河水下手治理,顾名思义,是要拓宽河道,把当初填土所得的陆地还给它们本来的主人—河流与水,让河流可以自由呼吸。
这项政策分成了八大板块:第一,要降低河滩,为汛期到来时的河流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第二,加深夏季的河,类似于一种“反向堤坝”;第三,增加蓄洪池的数量,让各水段风险共担,平摊可能突然袭来的洪涝危机;第四,堤坝内移,为河流留下更多的活动空间;第五,降低防波堤,让河流自然地排放过多的水量;第六,精心维护河流的分支,使主河道的水能够顺畅被疏解到支流中;第七,拆除河面上的障碍物,提高水的流速;第八,实在无法还给河流更多土地的情况下,拾起旧工具,重新加固堤坝。

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第5张图片

荷兰的阿夫鲁戴克堤坝,它不仅防洪,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样的治水方式,与印象中荷兰的堤坝工程、造田工程完全相反,但却在近年收获了极好的成效。“堵不如疏”,或许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用事实告诉人们—尊重,或许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不二法宝。
除了硬件的水利工程之外,荷兰还在洪水风险管理、预警等方面做足了准备,把功夫下在了平时。
在荷兰,任何城市建设与运行,都要充分将降雨量、洪水避险、风险管理等放入计划,奉行一套“分层安全理论”,将“如何面对洪涝”这件事刻进了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第一层,是防洪设施的完善,荷兰对防洪设施的监控修复、保障,有着严格的频率要求;第二层,是空间规划、城乡建设时,严格区分洪泛区与普通区域,洪泛区禁止建设新的建筑尤其住宅,如果是全新的规划项目,则要留出至少6%的空间,为可能的洪涝灾害提供蓄水功能。
而最为重要的,则是第三层—健全的洪水预警机制。在荷兰的重要区域,几乎都设有水位监测仪,可能到来的洪水基本提前几日就可以预测到。在高精尖的技术之外,荷兰也在不断培养全民的警惕性。
2007年,荷兰进行了一次先期准备约两年、整个演习阶段持续一周、几乎全民参与的洪灾演习。这个国家级别的演习,如今每隔5年就会进行一次,无论是国家层面对洪水的预警、对灾民的安置、救援与决策等协调性,还是抗洪抢险人员的实操、受灾群众的自救,都得到了极好的演练,也让重视水患、提前防患的理念深入人心。
做好“附加题”
“还地于河”与全民预警机制,说起来仿佛是顺其自然,但这项近来兴起的、看似“顺水推舟”的工程,早已耗资至少22亿欧元。
水利工程、治水项目,是否只是单纯“烧钱”项目呢?
对荷兰来说,既然治水是活下去的“必选项”,那么尽可能地让水利设施在治水之外有其他的功能,想办法获得一些额外收入平衡成本,也成了思考和构建治水方式时的一道“附加题”。
荷兰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港。“还地于河”后,鹿特丹港的辉煌变得更为耀眼:荷兰境内的运河,不仅仅可以将泛滥的洪水分流引向各处,还成了足够便捷的水路。鹿特丹港的货物,可在荷兰境内自由穿行: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荷兰的内河航运占欧洲船运贸易的54%。这些为治水而生的基础设施质量过硬,无论是便捷性还是可负担性都首屈一指—换句话说,即便有其他选项,一些货船也更愿意在“治水专家”荷兰的内河里,走上更为安全的一段旅程。
疫情后举行的2021年欧洲电视歌唱比赛,选址就是荷兰鹿特丹。在直播花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市水网交错分布,但同时也有不少高楼大厦。如果不是看介绍,我们还以为这里是北美的大型城市。
除了运输,荷兰对水利工程的谙熟、在管理水资源上的优秀表现,也不断吸引着其他在治水方面有烦恼的国家。如今,荷兰约有2000家企业从事水资源管理的相关业务,每年贡献近200亿欧元的营业额。他们带着荷兰的经验,协助美国重建堤坝,帮助伦敦、威尼斯等城市修建系统的防护体系、搭建预警机制。

低地国家荷兰的“治水经” 第6张图片

使用风车,可以将沼泽、水塘中的水抽干,然后填土、改良土地,得到肥沃农田

当然,荷兰境内7700平方公里的河流,细密的运河,风景独特的大坝、风车、圩田、海岸线,都是美丽的旅游资源。到荷兰看标志性的风车、穿行在河道间饮一杯酒、枕河而眠……水利工程拉动的旅游收入,自然也不可小觑。
荷兰与时俱进的水利体系,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除了那些先进的设备、恢弘大坝、霸气的“逆天改命”之外,“利在千秋”的前瞻性,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提高警惕、关注民生,大概是无论身处“低地”还是“高地”,人类与水、与大自然的一切相处的方式。
作者 | 陶恺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上一篇:荷兰外交部最新疫情旅行建议:多国因感染数字增加而变色
下一篇:中芯国际再次失望!荷兰ASML做出两个决定,连台积电也高兴不起来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2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