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教育]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复制链接]
32799 0
冥冥之中兴 发表于 2021-9-29 22:17:4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一代宗师》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里子,就是一个人的价值感来自于内在。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面子,就是一个人的虚荣心。在乎面子的人,他的自我价值感来自于和其他人的攀比。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1张图片

01

有一只乌鸦非常高傲,它甚至瞧不起自己的同伴,经常嘲笑其他乌鸦:“你们整天穿着黑色的外衣,多难看啊!”它梦想有一天自己变成美丽的孔雀,并偷偷寻找孔雀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收藏起来。
等到最后搜集了很多很多孔雀羽毛时,它将这些羽毛插在自己身上,霎时,它乌黑的身体被五颜六色的孔雀毛全部遮盖了,看起来是那么炫目。乌鸦洋洋自得地转个身,自恋地说:“现在我也是一只美丽的孔雀了,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孔雀。”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2张图片

然后,经过一番打扮的乌鸦离开了它的队伍,趁机混到了孔雀的队伍中。它在孔雀的队伍中不断地显摆自己,想让孔雀们都来羡慕它,承认它是最美丽的孔雀。它的行为最终引起了孔雀们的注意。它们发现有个家伙居然穿着它们的衣服在这里显摆个不停,并且企图超过它们。于是一起将它身上的孔雀毛全部扯了下来,并且拼命地啄它。最后,乌鸦被打得头破血流,昏倒在地上。
落魄的乌鸦醒来后又回到了自己的队伍中,同伴们都对它投来蔑视的眼神,根本没人理睬它。大家都一起飞向高处,地面上只留下这只梦想当孔雀的孤零零的乌鸦。
华丽的外表能掩饰空虚的心灵吗?爱慕虚荣的人一味地靠一些浮在表面的东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的处境。反而是那些踏实本分的人才能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3张图片

02

莎士比亚说:“轻浮的虚荣是一个十足的苦饕餮者,它在吞噬一切之后,结果必然牺牲在自己的贪欲之下。”虚荣是一种无聊的、骗人的东西,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远离虚荣,以免被它撞得头破血流。
虚荣是虚妄的荣耀,是掩耳盗铃的现代解释,是无知无能的你最想依赖而实际上最依靠不住的心灵稻草。稻草人是用来吓唬乌鸦及其他动物的,而你是人,还有点智商,你想用稻草人来保护自己,真是愚蠢至极。
亨利·柏格森曾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撰写了一首《好了歌》,首句就是:“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所谓功名是指功绩和名声,语出《史记·管晏列传》,之所以人们忘不了,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功利性。
因此,正确的功名观应当是,把为国建功立业与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功名观对社会往往具有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不是以正确的观点看待功名,那就如《唐摭言》中所云:“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4张图片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
人一旦动机过猛,人的全身心都会投入到该动机中,与该动机无关的其他事在处理上就会变得很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猿意马。
嫉妒心让我们的关注点全部投放在别人的优势上,继而我们会从各个角度来解读,来揣摩。
一旦优越感被破坏落到实锤,我们通常会抱着逃避或者破坏的心理,来寻求平衡,却很少正视自己的不足,来寻求进步。
虚荣只会开花,不会结果,还会不断拉低你的认知。我们要时时警惕,避开虚荣心的认知陷阱,踏实努力,拼搏自己的人生。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5张图片

03

在中国的教育中,虚荣心的表现比比皆是,它渗透到教育的一切领域。无论是办学者或是求学者,也无论是学生的家长或是教育行政部门,都存在着严重的虚荣心。众所周知,有些人高分低能已经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现象,但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却仍然把追求高分作为目标,凡是考满分或前三甲者,总是备受表扬。
“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发现的。媒体介绍,这位从教近20年的老师,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了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长为“栋梁型”人才。
相反,那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周武决定揭开这个谜底。
十年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成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第十名现象”。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
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6张图片

这就说明,考高分或是名列前茅,都只能满足虚荣心的需要,于己于国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7张图片

日本的松下公司就有一种很特别的择才标准,即“寻求70分人才”。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认为,人才的雇佣以适用公司的程度为好。程度过高,不见得一定有用,招募过高水准的人是不适宜的。这种选才用才方法,与第十名现象是如出一辙的。
当前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大力改进完善,亟需回到“不仅追求孩子成绩、更要追求孩子成长“的正确道路上来。但“第十名现象“却很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也许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增强成绩名次与能力水平的同步性,让高分者高能吧。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8张图片

笔者认为,教育走不出困境,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被虚荣心所绑架。因此,我们必须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求实、求真的教育理念,坚决杜绝一切虚荣心的表现,绝不留情地揭露弄虚作假的丑恶行径。必须秉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这样才能追求永恒的真理,做出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学问。
最近陈先哲教授提出,“双减”:中国教育改革新起点。笔者认为很有道理,教育改革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于凝聚教育共识。尤其是需要重树家长对于学校、教师的信任,否则又会因在学校“吃不饱”而千方百计想办法给孩子补课。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9张图片

但是,如果还认为大量的作业和答题技巧训练才是“吃饱”的话,“双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双减”之后一个明显的政策信号是推进教育均衡,比如多地大力推行区域内教师轮岗制度,学校和教师发展都面临大变局。这其实也是希望给家长明确的政策预期: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再在“择校”“择师”以及“唯分数”“唯升学”的路上狂奔。

双减真的必要?教育中的再说“第十名现象” 第10张图片

参考文献:
综合钱江晚报《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湖南教育新闻网、简单好家长、班主任研究会等。


上一篇:育儿技巧一看就懂,一用就不会?试试这么做
下一篇:川观评论 | 育儿假来了!从导向到落实还需迈出关键一步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8 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