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复制链接]
55891 20
@Xizi_tocUd172 发表于 2021-11-10 12:08:4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视频版↓
中日一衣带水死亡文化有相同也有不同,咱们就通过对《入殓师》8个问题分析,走进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张图片
问题1:《入殓师》的前身是什么?

《入殓师》其实是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原作是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纳棺夫日记》。这是一本具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因为作者本身,就是日本著名的纳棺夫,也就是我们说的入殓师。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2张图片
《纳棺夫日记》写到,他在早稻田大学辍学后,因为经营不善餐馆倒闭,巧合之下接触日本葬仪,之后一直从事纳棺夫职业,可以说《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剧情,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3张图片
问题2:日本的丧葬文化和咱们有什么不同?

在电影中,出现过”忌中“字样,是指死者在冥土(めいど)旅行的期间。也就是指亲属怀念死者、服丧的时间。日本分为「忌中」和「喪中」,「忌中」一般是四十九日,「喪中」一般是一年。「忌中」又包含通夜,告别式,出棺仪式,一般分为两到三天完成。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4张图片
日本的丧仪顺序和中国略有不同。在家里去世就放在家里,在医院或者机构去世的人就放到安置室,而不是送到医院太平间冻起来。直到守夜当天为止,逝者都会在自家或安置室休息,这点和中国非常不同。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5张图片
问题3:日本死亡文化的仪式感和小细节?

《入殓师》主要参与的丧仪环节是纳棺,其实纳棺就是入殓的意思,是指将逝者放入棺中。不仅仅是放入,还要负责清洗逝者的身体,目的是清洗这个世界的痛苦和烦恼。之后换衣和化妆,整个过程大约一个小时。日本的棺木里通常放鲜花,但也有故人爱用物,家人想给的东西,这一点和中国文化很相像。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6张图片
影片中有很多佛教仪式的纳棺现场,你会发现逝者旁边有一方小桌子,上面摆了一些道具,除了我们熟悉的香炉菊花外,还有些日本独特的事物。其实这一套统称「枕飾り」,是用作临时祭坛的目的。内容物为「香炉」「線香」「燭台」「鈴」「水」「一膳飯」「花瓶」。其中一膳饭,是在饭中直立插一双筷子,寓意这是逝者在这个世界上吃的最后一顿饭。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7张图片
通夜会在和尚(宗教者)的领导下完成,带领大家诵经,烧香,献花等......之后到指定时间后,会到火葬场进行火葬。因为火葬的时间比较长,日本人通常会用这段时间,或火葬之后,家族进行聚餐,被称为——精進落とし。另外,日本佛教思想盛行,为了在去世后的第四十九天,死者能到达净土,遗属一般在四十九日之内只吃素。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8张图片
问题4:电影里的那些钱是什么概念?

影片开始男主小林大悟的乐团解散后,有一个细节是他对着大提琴沉思,后来妻子跟他说100万也没什么的,他才说是1800万贷款买的琴,那么我们对于日元可能没什么概念,只知道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1800万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9张图片
日本人年收入集中在400-500万这个区间,相当于人民币30万,如果能挣到1000万以上,那就是当之无愧的高收入人群了。1800万日元,就是一个普通日本人工作整整4年的收入,可想而知大悟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买了这把大提琴。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0张图片
另外在找工作受挫之后,可怜的大悟误打误撞的就进了殡葬公司。对于这份跟死人打交道的工作,看得出他浑身上下都写满了拒绝,就在他想跑的时候,老板给了他两万日元,说是他一天的工资,大悟一下子就软了。两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300块。按东京打工时薪1000日元来算,临时工8小时下来一天也就8000,所以两万日元其实真的不是一笔小数目。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1张图片
问题5:日本社会是怎么看待入殓师的?

虽然是高薪,但入殓师的工作对日本人来说还是讳莫如深。就像周围人对男主前后不同的态度对比就能看出来,在东京做大提琴手,就是光鲜亮丽,哪怕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妻子也能接受,但是当知道大悟做入殓师后,善解人意的妻子大吵一架回了娘家,朋友也说:
”做什么都行!去找个正经的活儿干!“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2张图片
影片最后的结局很理想,妻子理解了大悟,朋友也向他道歉。但日本真实社会中,可就没这么乐观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日本鬼神文化盛行,大家也会在盂兰盆节(日本清明节)开开心心的回老家扫墓。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死亡却也是很忌讳的。比如影片开始,死在家里很长时间的独居老奶奶,这种死法在日本叫「孤独死」或者「无缘死」。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3张图片
日本社会认为于死者坐电梯是不吉利的,所以只能找外人帮忙背下去,也就衍生出日本的背尸工。和入殓师一样,他们的薪资虽然丰厚,但是日本人自己并不愿意干,所以往往从业者都是一些着急用钱的社会边缘人士,或是留学生。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4张图片
问题6:章鱼和日本人有什么关系?

影片中出现的章鱼很有意思,章鱼在日文里写作「タコ」,在日本有2000年的历史,弥生时代的遗迹中出土过多个章鱼壶形的陶器,日本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出现过章鱼的形象,它还也是日本人重要的食材之一。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5张图片
影片里,章鱼作为食物来讲,它生龙活虎,但是放生了以后又好像死了一样。章鱼本身,其实具有很强的深意。在外国认知中,章鱼被看成是恶魔之鱼,会袭击渔船和潜水员,可在日本文化中,章鱼却跟日本人的关系极近,可以说章鱼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日本人。文艺作品里经常出现以额头缠着钵卷形象的章鱼,被看成是傻瓜的代名词。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6张图片
问题7:有什么只有日本人才看得懂的梗?

至于片中疯狂吃炸鸡的场景,其实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指,在完成纳棺这样庄重肃穆的工作后,一般人都会感到恐惧,心里难受(参见男主首次工作后的反应)。但是经过了工作的历练,大悟已经非常自如,甚至是享受起美食,这是一个重要的心态转化,说明他已经接受了这份工作。情理之中是因为,日本人圣诞节,就是有吃炸鸡的传统,而且往往是KFC(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专门介绍)。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7张图片
大悟从东京搬回山形县老家之后,画面一下变得冷清开阔。但是小村庄里的人情气息让人动容,尤其是经营着钱汤的婆婆,相信让很多人都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大悟带老婆来泡澡的时候,老婆婆穿的漂漂亮亮地坐在一个小角落,这个地方叫「番台」。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8张图片
日本大浴场的布局很有特色,大小虽然不同,分区却基本相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燃料室,换衣区和浴室。一进门的时候会有等候休闲区,摆放着售票处一样的小番台,很有年代感。钱汤深受普通百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亲民,是典型的日本下町文化。老街坊们洗完了澡,一边聊家常再喝杯冰牛奶,太惬意了。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19张图片
问题8:到底什么是结束,什么是开始?

《入殓师》这部电影里,每一次大悟和老板进行纳棺仪式,都会将逝者的手关节活动后,摆成固定姿势,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日本的死亡文化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相信死后会像僧侣一样进入净土修行,所以会身着白色「経帷子」服装,双手合十握在胸前,手持一串念珠,开启生命新的旅程。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入殓师的英文名称被翻译为“Departure”,是离开,是出发,更是启程......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20张图片
最后我想说影片的海报,因为我本身就是设计师,所以我一向对于海报再设计这件事是很抵触的,总觉得是沦为过度炫技,而破坏了作品的原汁原味。但是《入殓师》的新海报,却让我觉得眼前一亮,颜色淡雅含蓄,同时带有日本传统浮世绘和中国工笔画的神韵。而原本是竖屏的比例,当你横屏放置,就是一位入殓师在为逝者上妆,女性表情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21张图片
生死之间,阴阳交融,就是日本入殓师的境界。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严肃的职业。因为他面对“客人”的时候,永远都要保持肃穆。但入殓师,也是世界上最温柔的职业,无论面对怎样的“客人”,他们都会尽全力,为逝者焕发最美的容颜。因为体面的离开,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 ... 第22张图片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
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我是 @张艾菲 ,更多日本文化,每周干货更新。
附电影中涉及到的部分日本文化↓

日本美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感觉让人又害怕又喜欢? - 张艾菲的回答 - 知乎
日本的澡堂子文化是怎样的? - 张艾菲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日本近代史上很多著名作家都自杀身亡?与社会文化有关吗? - 张艾菲的回答 - 知乎
"小"日本,小文化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吃炸鸡,去告白,来把日式圣诞节?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不只物哀,读日本人深藏的美意识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日本无缘社会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上一篇:日本是岛国,吃水问题怎么解决?
下一篇:日本的行政书士是什么?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weiddxx 发表于 2021-11-10 12:09:19 | 只看该作者
 
视频版↓
中日一衣带水死亡文化有相同也有不同,咱们就通过对《入殓师》8个问题分析,走进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第45张图片
问题1:《入殓师》的前身是什么?

《入殓师》其实是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原作是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纳棺夫日记》。这是一本具有强烈自传性质的作品,因为作者本身,就是日本著名的纳棺夫,也就是我们说的入殓师。

 第46张图片
《纳棺夫日记》写到,他在早稻田大学辍学后,因为经营不善餐馆倒闭,巧合之下接触日本葬仪,之后一直从事纳棺夫职业,可以说《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剧情,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第47张图片
问题2:日本的丧葬文化和咱们有什么不同?

在电影中,出现过”忌中“字样,是指死者在冥土(めいど)旅行的期间。也就是指亲属怀念死者、服丧的时间。日本分为「忌中」和「喪中」,「忌中」一般是四十九日,「喪中」一般是一年。「忌中」又包含通夜,告别式,出棺仪式,一般分为两到三天完成。

 第48张图片
日本的丧仪顺序和中国略有不同。在家里去世就放在家里,在医院或者机构去世的人就放到安置室,而不是送到医院太平间冻起来。直到守夜当天为止,逝者都会在自家或安置室休息,这点和中国非常不同。

 第49张图片
问题3:日本死亡文化的仪式感和小细节?

《入殓师》主要参与的丧仪环节是纳棺,其实纳棺就是入殓的意思,是指将逝者放入棺中。不仅仅是放入,还要负责清洗逝者的身体,目的是清洗这个世界的痛苦和烦恼。之后换衣和化妆,整个过程大约一个小时。日本的棺木里通常放鲜花,但也有故人爱用物,家人想给的东西,这一点和中国文化很相像。

 第50张图片
影片中有很多佛教仪式的纳棺现场,你会发现逝者旁边有一方小桌子,上面摆了一些道具,除了我们熟悉的香炉菊花外,还有些日本独特的事物。其实这一套统称「枕飾り」,是用作临时祭坛的目的。内容物为「香炉」「線香」「燭台」「鈴」「水」「一膳飯」「花瓶」。其中一膳饭,是在饭中直立插一双筷子,寓意这是逝者在这个世界上吃的最后一顿饭。

 第51张图片
通夜会在和尚(宗教者)的领导下完成,带领大家诵经,烧香,献花等......之后到指定时间后,会到火葬场进行火葬。因为火葬的时间比较长,日本人通常会用这段时间,或火葬之后,家族进行聚餐,被称为——精進落とし。另外,日本佛教思想盛行,为了在去世后的第四十九天,死者能到达净土,遗属一般在四十九日之内只吃素。

 第52张图片
问题4:电影里的那些钱是什么概念?

影片开始男主小林大悟的乐团解散后,有一个细节是他对着大提琴沉思,后来妻子跟他说100万也没什么的,他才说是1800万贷款买的琴,那么我们对于日元可能没什么概念,只知道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1800万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

 第53张图片
日本人年收入集中在400-500万这个区间,相当于人民币30万,如果能挣到1000万以上,那就是当之无愧的高收入人群了。1800万日元,就是一个普通日本人工作整整4年的收入,可想而知大悟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买了这把大提琴。

 第54张图片
另外在找工作受挫之后,可怜的大悟误打误撞的就进了殡葬公司。对于这份跟死人打交道的工作,看得出他浑身上下都写满了拒绝,就在他想跑的时候,老板给了他两万日元,说是他一天的工资,大悟一下子就软了。两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300块。按东京打工时薪1000日元来算,临时工8小时下来一天也就8000,所以两万日元其实真的不是一笔小数目。

 第55张图片
问题5:日本社会是怎么看待入殓师的?

虽然是高薪,但入殓师的工作对日本人来说还是讳莫如深。就像周围人对男主前后不同的态度对比就能看出来,在东京做大提琴手,就是光鲜亮丽,哪怕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妻子也能接受,但是当知道大悟做入殓师后,善解人意的妻子大吵一架回了娘家,朋友也说:
”做什么都行!去找个正经的活儿干!“

 第56张图片
影片最后的结局很理想,妻子理解了大悟,朋友也向他道歉。但日本真实社会中,可就没这么乐观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很复杂的,一方面日本鬼神文化盛行,大家也会在盂兰盆节(日本清明节)开开心心的回老家扫墓。但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死亡却也是很忌讳的。比如影片开始,死在家里很长时间的独居老奶奶,这种死法在日本叫「孤独死」或者「无缘死」。

 第57张图片
日本社会认为于死者坐电梯是不吉利的,所以只能找外人帮忙背下去,也就衍生出日本的背尸工。和入殓师一样,他们的薪资虽然丰厚,但是日本人自己并不愿意干,所以往往从业者都是一些着急用钱的社会边缘人士,或是留学生。

 第58张图片
问题6:章鱼和日本人有什么关系?

影片中出现的章鱼很有意思,章鱼在日文里写作「タコ」,在日本有2000年的历史,弥生时代的遗迹中出土过多个章鱼壶形的陶器,日本的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出现过章鱼的形象,它还也是日本人重要的食材之一。

 第59张图片
影片里,章鱼作为食物来讲,它生龙活虎,但是放生了以后又好像死了一样。章鱼本身,其实具有很强的深意。在外国认知中,章鱼被看成是恶魔之鱼,会袭击渔船和潜水员,可在日本文化中,章鱼却跟日本人的关系极近,可以说章鱼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日本人。文艺作品里经常出现以额头缠着钵卷形象的章鱼,被看成是傻瓜的代名词。

 第60张图片
问题7:有什么只有日本人才看得懂的梗?

至于片中疯狂吃炸鸡的场景,其实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指,在完成纳棺这样庄重肃穆的工作后,一般人都会感到恐惧,心里难受(参见男主首次工作后的反应)。但是经过了工作的历练,大悟已经非常自如,甚至是享受起美食,这是一个重要的心态转化,说明他已经接受了这份工作。情理之中是因为,日本人圣诞节,就是有吃炸鸡的传统,而且往往是KFC(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专门介绍)。

 第61张图片
大悟从东京搬回山形县老家之后,画面一下变得冷清开阔。但是小村庄里的人情气息让人动容,尤其是经营着钱汤的婆婆,相信让很多人都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大悟带老婆来泡澡的时候,老婆婆穿的漂漂亮亮地坐在一个小角落,这个地方叫「番台」。

 第62张图片
日本大浴场的布局很有特色,大小虽然不同,分区却基本相似,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燃料室,换衣区和浴室。一进门的时候会有等候休闲区,摆放着售票处一样的小番台,很有年代感。钱汤深受普通百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亲民,是典型的日本下町文化。老街坊们洗完了澡,一边聊家常再喝杯冰牛奶,太惬意了。

 第63张图片
问题8:到底什么是结束,什么是开始?

《入殓师》这部电影里,每一次大悟和老板进行纳棺仪式,都会将逝者的手关节活动后,摆成固定姿势,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日本的死亡文化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相信死后会像僧侣一样进入净土修行,所以会身着白色「経帷子」服装,双手合十握在胸前,手持一串念珠,开启生命新的旅程。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入殓师的英文名称被翻译为“Departure”,是离开,是出发,更是启程......

 第64张图片
最后我想说影片的海报,因为我本身就是设计师,所以我一向对于海报再设计这件事是很抵触的,总觉得是沦为过度炫技,而破坏了作品的原汁原味。但是《入殓师》的新海报,却让我觉得眼前一亮,颜色淡雅含蓄,同时带有日本传统浮世绘和中国工笔画的神韵。而原本是竖屏的比例,当你横屏放置,就是一位入殓师在为逝者上妆,女性表情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

 第65张图片
生死之间,阴阳交融,就是日本入殓师的境界。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严肃的职业。因为他面对“客人”的时候,永远都要保持肃穆。但入殓师,也是世界上最温柔的职业,无论面对怎样的“客人”,他们都会尽全力,为逝者焕发最美的容颜。因为体面的离开,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第66张图片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
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我是 @张艾菲 ,更多日本文化,每周干货更新。
附电影中涉及到的部分日本文化↓
日本美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感觉让人又害怕又喜欢? - 张艾菲的回答 - 知乎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08400/answer/1585320059" data-image="http://pic2.zhimg.com/v2-2881efddae7cee2606a65998da560495_ipico.jpg" data-image-width="800" data-image-height="800" class="internal">日本美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感觉让人又害怕又喜欢?日本的澡堂子文化是怎样的? - 张艾菲的回答 - 知乎
日本的澡堂子文化是怎样的?为什么日本近代史上很多著名作家都自杀身亡?与社会文化有关吗? - 张艾菲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日本近代史上很多著名作家都自杀身亡?与社会文化有关吗?"小"日本,小文化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小"日本,小文化吃炸鸡,去告白,来把日式圣诞节?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吃炸鸡,去告白,来把日式圣诞节?不只物哀,读日本人深藏的美意识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不只物哀,读日本人深藏的美意识日本无缘社会 - 张艾菲的文章 - 知乎
日本无缘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eCool 发表于 2021-11-10 12:10:02 | 只看该作者
 
提到殡葬行业相关的电影,想必绝大多数影迷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由小说《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的这部《入殓师》。而国产电影在死亡和告别这个命题上,确是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大多挂上“入殓师”名字的影片,多是浮于职业表面,甚至于“挂羊头卖狗肉”,倒是2017年的一部国产网大《哀乐女子天团》,通过五个姐妹在殡葬现场的唱丧,彰显了国人对于生死重量、告别意义的思考,可惜限于网大的制作水准,整部影片仍旧显得稚气和青涩,和泷田洋二郎执导的《入殓师》,仍有不小的差距。
其实不难发现,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乃至于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寻梦环游记》,胜过大多数同类电影的地方在于从主角开始,电影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看淡死亡的神秘色彩,选择用一个更为平和,更具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的方式,去拥抱和纪念亡者。

 第89张图片
在电影《入殓师》里,周边的人见到入殓师这个职业,都不愿意搭理,不愿意给好脸色,直呼他们是在赚死人钱。男主角大悟的妻子甚至直言,以后的孩子在学校里,要是被同学知道父亲是入殓师,是会受到歧视的。
与其说普通人是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有歧视,不如说是普通人对于死亡这个词汇更加的忌讳,正如导演泷田洋二郎所说的:“大家当然是对生离死别是敬而远之的,连想都不愿去想,当然也不愿去彩排和预演。”
无论是电影里所刻画的日本殡葬文化,还是回顾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我们都能有很深的体会,“死者为大”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东方人的思想之中,对于死者,活着的人们是要保持敬畏的。人们对待死亡,则认为是一件庄严且肃穆的事情,同时鬼怪故事的流传,也使得人们对于死亡增添了一种不详、不干净且神秘的氛围。
但恰恰是这种神秘和敬畏,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敬而远之,疏远了活着的人们和亡者的距离。
在葬礼这样一个生者和死者最后告别的仪式里,亡者的亲人、包括替亡者清洁更衣、化妆纳棺的入殓师,如何克服内心对于死亡的畏惧和疏远,真正走进亡者的内心,这才是人们看待生和死最复杂、也最动人的部分。
我们也可以发现,《入殓师》整部电影一直都处在一个非常平和的叙事节奏中,通篇看完,你会觉得好,但一时间又说不上来好在什么地方,就觉得非常的动人。最戳动人心的部分,就是入殓师在帮亡故的人穿衣服,化妆,让亡者的遗体、容颜变美,让亲人们能够在见到亡者最后也是最美、最有艺术感的一面。
只不过男主大悟是一个温柔的人,所以他在面对亡者做这些事儿的时候,并不是机械冰冷的重复步骤,而是更小心、虔诚和温柔地对待了亡者,力求将亡者最有艺术美感的一面呈现在亲人面前。
没错,就是在这样一个对于死亡敬而远之的东方殡葬文化氛围里,那多出的一点温柔,直接温暖了所有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成为了《入殓师》整部影片最珍贵的地方。

 第90张图片
其实无论是日本的殡葬文化,还是中国的殡葬文化,褪去神秘不净的色彩,寻求一种更为温柔的告别仪式,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日本的殡葬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的儒教,灵牌上附着着祖先的魂魄,需要后人的香火祭拜,后面又融入了佛教的传承,认为祭拜是一种把人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功德。
而随着现代新思潮的不断冲击,他们对于生死观的看法也逐渐开放,将殡葬行业的相关消费称之为“人生最后的购物”,将葬礼策划、墓地选址等做出了各种的花样,繁多的种类设计也将告别仪式衍生出了不同的美学。
中国的殡葬文化更为浩瀚复杂,佛教、道教、祠堂文化都有所涉及,“入土为安”、“灵魂不灭”、“生享富贵,死极哀荣”都是传统的殡葬思想。
同样,中国的殡葬文化在现代也在延伸出新的生死观,像福寿园等国内龙头的殡葬企业,已经在传播人在生理生命之外,仍存在精神生命的理念。福寿园将人之血缘关系、人际间的社会延续,人之精神传承,归结于精神生命。逝者的个体消亡只是物质的减量,但人们记忆的延续,又是精神的增量,所以死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终结,更不应该有古旧思想里的不净、不详的意味。
这一点和《寻梦环游记》里阐述的生死观不谋而合:我们的故事,只能由我们生前认识的那些人来讲,他们的记忆才管用,如果在活人的世界里没有人记得你了,你就会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们管这叫终极死亡。

 第91张图片

真正的悼念,恰恰是克服死亡阴影、悲痛之后,精神生命的延续,记忆的传承。让生者从过往的生命记忆中寻找温情和力量,对生活充满希望。
国内大多关于死亡和悼念的影片,都显得太过忧郁和肃穆,创作者都在试图在悲壮和价值交换中酝酿主题,其实简简单单就好,正如这部《入殓师》温和的叙事,活着的人们正视了死亡,品尝着鲜美的河豚鱼白和鸡腿,草丛中拉奏的提琴声诉说着对于离别的不舍,还有那颗不起眼的石头从逝者紧紧握住的手心滑落,那是生者和死者的和解。
最后,我想用泰戈尔的那句诗来作为结尾: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wxh5882010 发表于 2021-11-10 12:10:48 | 只看该作者
 
都在讲文化区别和共同点
但我想问一句,各位真的有看这部电影吗?

我的印象很深,因为我老婆是中提琴,一直忙着考省团,结果前段时间疫情之下,全泡汤了
当时那种迷茫,跟电影里的入殓师简直一模一样

 第95张图片
这把大提琴,是这男主好像花了一百万日元吧?忘了具体数额了,总之金额巨大,还是贷款买的,以为自己以后可以走上音乐职业的道路
结果哦吼,乐团解散,心心念念的乐团的工作没了。

这个怎么说呢,光这个落差,就能直击很多人的内心。
多少人刚毕业的时候心里认为的社会上的工作如同在天上,结果接触后被社会痛殴的彻底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而入殓师这开头简直不能说是痛殴,这就是一刀子快捅死了。老婆觉得自己是沙口,贷的款还要还,琴卖了人生一片迷茫。
最后逼不得已,被现实逼得必须去挣大钱,才选择了所有人都有误解的工作,入殓师。

我老婆的中提琴....10万rmb.......这就是职业玩音乐的,真的肉疼。
所以从这份迷茫中走出来的故事,找到人生目标的事,本身就很迷人


 第96张图片

然后关于入殓师工作的这个话题
我想说没经历过送别亲人整套流程的人,可能真不知道入殓师的重要性。

人对死者的眷恋,不经历真的很难想象
我的亲奶奶去世后,我最后看的那一面,说实话,毫无波澜。
原来人死了,所谓的“死不瞑目”是个自然现象。眼皮中间会有一个小点,就整个眼睛其实是合不上的。而嘴巴因为我奶奶最后弥留之际是属于肺纤维化,严重呼吸困难,一直张嘴。去世后可能嘴都是合不上的,所以合上以后看起来特别奇怪,整个下吧尖尖的像一个锥子顶在上面,嘴部那完完全全的凹陷在那里。
一个你至亲之人死了,你想看她最后一面,但看到的确实容貌尽毁。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我其实特别麻木
所以经历过这种事情后,我越发的敬重优秀的入殓师。
那种尊重死者,尽量还原死者生前的样貌,这除了是慰藉死者,也是给生者一种安慰。电影里每一个家庭的生者面对容貌还原的死者时,都流露出淡然安心,这种情感的交流,不是国内粗制滥造电影,死人就是脸上涂白粉所能去比较的。
《入殓师》这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状态,每个演员都演技在线,你看了不会大哭大闹,而是随着音乐慢慢的沉浸其中,会觉得”这样就足够,足够了”,然后再镜头语言的递进下,你仿佛看到了死者对生者的祝福

讲到这,其实还蛮灵异的
本人是无神论者,甚至不信仰任何事物。但我父亲抱着我奶奶的骨灰,我们一起坐大巴去墓地的时候。
我真的耳边突然就响起了我奶奶喊我小名的声音。其他什么话都没有,就是一直在叫我名字,淡淡的,连续着。那声音就像从骨灰盒里发出来的。我还问我爸你有听到什么嘛,但他们好像啥感觉都没有。
像我这种逮着女拳都要亢奋的冲出去对刚的人,面对这种事我也是哭的稀里哗啦。真的,在送别我奶奶的时候,我真的觉得那容貌不像我奶奶,我一点眼泪都没有,甚至没有真实感。直到我耳朵里突然传出我奶奶的声音,真的就是那声线,那频率,那音调。我眼泪根本就不受气的控制,自己就流个不停。

亲人纵使生前你们有着无数的恩恩怨怨,当人走茶凉,内心里也会感觉失去了一样永远无法弥补的东西。
看入殓师并不会看着看着你就哭了,但是你看着看着心境会平静下来。这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第97张图片
怎么说呢。我们活着所花的钱,无外乎是在追逐一个名和利。想光鲜亮丽,想万人敬仰。但是人死之后,这些不过是虚的,因为你终究什么都带不走。
但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未能得到尊敬,名誉,利益。但在入殓师的手下,恬静的面容,终究让周边的亲人放下了芥蒂,给予死者最高的尊重。这其实挺平常的,但也挺伟大的。

电影探讨了仪式感,人生目标,活着的意义,以及对殡葬行业的偏见。但都没有给一份明确的答案,不同心境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答案。而我觉得他会得到奥斯卡,估计是奥斯卡评委们看到了自己死去的亲人,和感受到了自己死后所担心的问题,都在这个电影里复现了。


最后简单聊下中日差别
这是日本人结婚的仪式↓

 第98张图片
这是中国殡葬仪式↓

 第99张图片
这是日本殡葬仪式↓

 第100张图片
这是咱们这古惑仔大哥出洞↓

 第101张图片

emmmmmmm
还有更差异的

 第102张图片
这是奥姆真理教(日本地铁沙林事件的那个xie教)↑老大↓

 第103张图片
这是我们的烤面筋哥↓

 第104张图片
.....emmmmmm我感觉中日友好是不太容易成功的事情了(狗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N陶N 发表于 2021-11-10 12:11:11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楼上一说《落叶归根》,就了然了。
以前咱们有土葬,讲落叶归根,死外面了,背也要背回去,“赶尸”。前年村子里有人人没了,也是封棺材里运回来,再火葬了,至少见最后一面吧。
电影说是公路片,关于殡葬也讲了不少,本山大叔路过午马家的时候,老爷子垂死棺中惊坐起,孤家寡人,怕死了没人送,特地假死一回,提前体验。
工友最后还是没能全乎地回去,骨灰撒在了三峡边上,也算彻底回家了。
这片子越看越沉重,尤其是躺坑里,看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碎碎碎碎花布 发表于 2021-11-10 12:11:4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十几年前看的电影吧。
我记得当年还有个美国电影,就是讲一个护送个入侵它国死在了异国他乡的美国大兵尸体回乡的故事,也是在国内引起不少讨论。无非就是什么外国人尊重啊,中国人不行之类。
怎么说呢。这是加工后的艺术作品,你通过一个艺术作品去讨论一种文化,或者你觉得这种文化是很普及的,可能都不太对。
我就说两点吧。
日本就2000个左右入殓师。日本一年要死100多万人,其中还有几万人是孤独死,也就是那种一个人独居,死到发臭被发现那种。而且相当一部分入殓师是做的这方面工作,就是那种穿着防护服带着防毒面具,清理腐臭尸体,和打扫整个环境的。
再就是像影片中的入殓师一般是属于葬仪社的。像化妆、修复、更衣、仪式、搬运、差旅都是要逐项收钱的。而且这一套搞下来不便宜,一个葬礼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日元。遇到豪华点的要弄到几千万日元。当年这片子的奥斯卡的时候,就有日本人吐槽,这行业是暴利,大赚死人钱。
怎么说呢,有点像,有的外国人觉得中国人聪明,都是数学奇才,读书天才,还贼有钱一样。要是基于这个去讨论中国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带头大哥老king 发表于 2021-11-10 12:12:28 | 只看该作者
 
追求物哀之美的是很小众的文化
同样是葬礼,我们一般都是追求 转世投胎 或者阴间生活 一类的新生
况且 入殓师 主要讲的也不是殡葬文化 而是对生命的反思 怎么看待别人 怎么看待亲人 死者为大 一类的思想
日式的西式的都一样 传统的现代的也差不多
重要的是对死者的态度 而不是日本人葬礼这种外在形式
国内差不多题材的 是百鸟朝凤 但是重点在唢呐上
内容差不多的是钢的琴 借用钢琴来展示 大时代 与小人物
如果想以死亡为突破点,拍一部类似的 就只能换个角度了
毕竟已经有入殓师珠玉在前 后来也有寻梦环球记 我们也出过落叶归根 大腕 等类似的作品
可以是一个什么 远方亲戚去世 从一个见过几面 好像熟悉又陌生的角度切入
然后看 子女啊 儿孙啊 亲戚啊 街坊啊 怎么看这个人 看这个人做过什么
一场葬礼也能很好的展示 中国现代的殡葬行业 通过一些人一些事来展开一下中华文化对于死者是一个什么态度
其实如果真想了解这方面,去当地火葬场附近 一定有白事先生 请他吃封个红包 聊完后 对现代丧葬就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了 也会收获各种各样的故事
孝顺的 不孝的 假孝顺的 毫不在乎的 各种各样的看法
或者直接演一个白事先生也行
但想达到入殓师这高度 挺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luckigo 发表于 2021-11-10 12:12:57 | 只看该作者
 
骨灰盒雕刻的好看,应该算木匠文化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huiyihyq 发表于 2021-11-10 12:13:11 | 只看该作者
 
说说浙江农村这边的丧葬文化吧。
我接触的不多,主要是父母亲两边亲戚的亲戚去世,带着我去送一程。
在非节假日的时候,农村其实寂静的有点可怕。
我去的时候一般都是要下葬的那一天,到了之后,家里人会和认识的人打招呼,然后还要和主家打招呼,主要是问问送的时候依照关系,要不要绑白布。一般来说,年轻男人是要抬花圈的。
到了时候,就乐队带领着,去送老人最后一程。这个路程可不短,大概有十几里地,但大家就聊聊天,慢慢的走着。
不知道翻过了几个山头,过了多少个村庄,最后在一道桥前面停了下来,前面是一处向阳的山坡,但非亲属送到这里就可以了。主人家里会有人开始发小红包,说是一点心意,谢谢大家来送家里老人一程。红包里钱不多,5块还是20块我给忘了。
我站在桥的这边,看着老人家的三四个后辈亲属把东西放进去,心里想着,啊,这样,一个人的一生就结束了。
当然,有两个乡镇干部或村干部在旁边看着。
我有时候在想这也是一种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吧。在这样的一天上午,一个老人被送走了。他生前有关联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向老人的亲属介绍着自己与老人的关系,与老人的记忆也逐渐浮现在脑海。
然后在乐队的吹吹打打中,在众人的簇拥下,老人开始了自己的最后一程。随着送葬队伍前进,如同老人在向生活过的山山水水告别,向一路上的花草树木告别。
几十年后,人们早已忘记这里埋葬的是什么身份,后世子孙在扫墓时根据姓名判断,应该是五世祖。
唯有这山这水记得,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小桃 发表于 2021-11-10 12:13:24 | 只看该作者
 
一说到国内的殡葬行业,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知宾……且不说会让人联想到怪力乱神,就算是正常的、传统的殡葬礼仪,现在能够保存且流传下来的都已经没多少了。中国传统的殡葬习俗正在被人们所淡忘,虽然现在有的大学有这个专业,但又有多少人家的父母愿意让自己家子女去学这个的呢?
你别说拍电影了,能把中国殡葬行业的传统流程和各地习俗能以纪录片的形式完整表现出来就不错了,更不期待国内这些个人能拍出什么能够值得令人深思的电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7 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