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闲聊] 热点专题之疫情下的健康传播

[复制链接]
67224 0
爱爱牛牛 发表于 2021-11-30 15:36:1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这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而媒体成为民众最迅速最直接了解疫情情况的工具。在此时代背景下,“健康传播”这一概念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迅速升温,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01何为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最早发源于西方,对于健康传播的概念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罗格斯对其的定义。最初他将健康传播定义成转化医学领域的健康知识,进入传播渠道后,改变受众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从而提高国家整体的健康水平。后来罗格斯将健康传播重新定义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我国健康传播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迟。我国学者通常认为,健康传播是指以人的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媒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02疫情下健康传播的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其自身携带突发性、未知性、紧急性、危害性的特征。在此次全球疫情爆发和蔓延期间,人们对于这场与自身关系极为密切的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促使社会各领域对于疫情信息需求的激增。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新媒体健康信息传播表现出以下特点:
1.主流媒体积极发布与传播健康信息,及时有效遏制谣言扩散
主流媒体和专业类健康媒体在疫情期间积极为公众提供大众卫生、医学科普及防控知识,以提高群众的公共卫生知识、自我防疫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政府部门在疫情期间,也通过新媒体及时的发布疫情防控情况,实时更新确诊人数,及时快速地告知公众政府决策,指导公众采取何种措施规避风险,对各种谣言的流传和扩散进行了及时有效的遏制。例如,微信平台设置肺炎疫情实时动态专栏,每日更新国内及海外最新疫情数据,并专设“较真查证平台”整合新冠肺炎的各类谣言进行实施辟谣。
2.健康传播渠道新颖多元、包容性交互性强
全媒体时代中,有关疫情的健康信息传播渠道包容性更强,公众在获取疫情健康信息的过程中,更多的来源于跨平台分享、转发与热门推荐。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微信平台,我们能够在微信群、朋友圈、私聊中收到来自不同人群分享的关于疫情健康信息的链接。这种不同渠道的联结交互,极大地增强了疫情健康信息的传播力,对于疫情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公众防控意识的提高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社交媒体、新闻媒体、音视频媒体推出不同形式的疫情健康传播产品,集文字、图片、音频、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对网络用户进行全覆盖,满足不同背景的受众对于此类信息的不同需求。
3.公众主动获取健康信息的积极性显著
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由低到高把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此次疫情极大的激发了人类的安全需求,一方面,公众出于自身安全考虑,恐惧感染力极强的新冠病毒,并迫切需要更多相关信息来采取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人们在家中隔离减少外出,同时恰逢春节,闲暇时间充裕。这在客观上和心理上都促使了公众对于疫情健康防控信息及知识的接触和有效获取。
4.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议题,促进健康信息的优化传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健康传播中,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议题,新媒体平台尤其是主流媒体利用和发挥其权威性,积极主动及时的整合发布信息,并占领热搜榜,更好的促进健康信息的优化传播。例如,在此次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成为整个疫情的权威意见领袖,有效引导了健康信息的传播并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5.网民呈现出强烈参与态势,信息化飞沫引发群体焦虑
医学人士和专业健康媒体虽然在疫情健康信息发布中占主导地位,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在疫情信息传播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并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例如程序员袁先生,疫情期间在家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了新冠病毒传播与预防的几个阶段,通过数据告诉公众理性防疫。但在全国心系疫情,媒体全天候报道,网民不断生产内容的情况下,公众长期接触同一议题,每天关注不断攀升的疫情数据,不免产生强烈的恐慌和焦虑心理。

03
疫情下健康传播出现的问题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发表关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健康传播伦理共识》,指出了疫情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健康传播中出现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部分健康传播的内容存在不准确、不科学或刻意夸大的情况;部分健康传播的内容可读性较差,晦涩难懂;个别健康传播的内容在传播前未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部分健康传播的公众可及性较差。除上述以外,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媒体对于专业性的医学术语和可能造成误解或误读的词汇并未做出明确解释,缺乏预见性和换位思考,引发公众错误的认知判断行为。例如,1 月 31 日晚,多家媒体在未强调“初步发现”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的情况下,纷纷发布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致使受众误读。这一消息的发布不仅立刻掀起抢购狂潮,并且引发强烈的集群效应。而此后,纠错和现身解释的媒体却少之又少,严重损伤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把关人”主体泛化,互联网事后把关带来虚假信息泛滥。“全民传播”时代,网民个人“自我把关”作用不断得到凸显,缺乏一定医学专业背景的网民对于疫情健康信息的解读出现偏差,极易制造虚假信息和疫情谣言。在此阶段中,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网络谣言洪水般袭来,加之疫情这种本身容易引发公众焦虑恐慌心理的事件中,极端、情绪化和轻信特征的“乌合之众”便自然出现。

再次,“数字鸿沟”和“第三人效果”成为新媒体健康传播效果的阻力。“数字鸿沟”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依旧显著存在,偏远地区、老年群体和幼儿并不是新媒体的直接受益者,因而他们在此次疫情中的健康风险会相对更大。一方面,这类群体对于病毒缺乏一定的认识能力和相关的防范意识,同时中老年群体更加倾向于对自身盲目乐观,产生“第三人效果”。另一方面,中老年群体在新媒体的接触上存在障碍。这在客观上和心理上都导致了这类群体成为新媒体健康传播的阻力。

04健康传播如何更好作用于受众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
1.提升受众的健康素养
受众的健康素养是疫情中有效普及健康信息的关键因素,也是减少谣言出现的重要条件。所谓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理解、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有利于提高和维护自身健康决策的能力。拥有较高健康素养的群体能够更主动地应用健康信息、做出健康决定、获得健康水平。当前很大部分受众的健康素养并没有达到能够甄别和解读专业医学知识的水平。而较低的健康素养往往会促使人们盲目获取信息和轻信网络谣言,一方面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另一方面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而提升受众健康素养需要多方合力:受众自身在疫情中接触新媒体健康信息时应做到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媒体在疫情的健康信息传播中一定要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帮助受众建立权威健康信息渠道;另外,媒体也要考虑到对于不同健康素养水平的受众做出不同的传播措施,尽可能的促使公众从态度上行为上做出反应。
2.谨防“第三人效果”对媒体传播力的削弱
新冠肺炎最早被发现并报道出来后并未引起社会的重视,这其中存在诸多因素,但媒体作为社会对新型病毒认识的唯一渠道,要考虑到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属于负面信息,受众容易出现事不关己、盲目自信的态度和心理。因此,在新型病毒报道前期应该积极与专业医学人士或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听取专家意见,科学及时报道,在知晓病毒的高发性和传染性之后要加大力度传播病毒的相关信息,合理适当的告知公众病毒的危害性和易感性,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利用“警钟效应”敲响生命警钟,用一定程度的刺激引发受众对于病毒的重视。

参考文献:
崔亚男,《新媒体视阈下新冠肺炎疫情的健康传播特点及其传播策略探究》


上一篇:全球多国自26日起纷纷收紧旅行限制和其他防疫措施,奥密 ...
下一篇: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成本效益比不高”?会否变化?专家回应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7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