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复制链接]
89843 0
旧丶人旧城旧梦 发表于 2021-12-6 03:05:4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前世界问题人类学》之哪里是你的家?
古往今来,人类的迁移史是一部宏大的历史,众多人文学科会研究这个问题。
世界各地人类是怎样起源的?不同的种族又是如何找寻自己的家园的,一个地方的人是原住民、定居者还是移民者?
一个地区之间,原住民与移民,各个种族之间又是如何相处和交流的,这期间涉及到经济、政治及文化等问题。面对各方面的差异,原住民与移民,又是如何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面对以上的问题,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本篇文章所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地区的原住民和外来者的认同归属问题,也就是你认为哪里是你的家,哪个地方更让你具备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般而言,这种原住民与移民相处交流冲突呈现的比较明显的是,人口流动量比较大的现代都市,或者是有移民传统和政策的国家。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1张图片
举个例子,比如北京。
有资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北京的快速发展,大量移民涌入这个城市,大致可分为智力型移民、劳力型移民和经营型移民。
而在此之前,建国之后,也有很多因工作调动、政策等原因,来到北京并定居。
除此之外,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有着很长的移民史,一定时期的原住民与移民,相互融合和影响,移民相对于之后的历史时期,一定意义上也是原住民,这个界定是很复杂的。
就现代而言,关于北京原住民、老北京人的定义也莫衷一是,很复杂,定义也五花八门,有人说,居住在北京的满清旗人的后代是老北京人,还有人说,解放前居住在北京的是老北京人,还有老北京人、新北京人、移民一代和二代的划分,从这一点上看“北京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2张图片
在这里,就现代而言,姑且将北京原住民称为北京土著。
在《认同的转换:工体与“北京土著”群体的再生产》一文中,对北京土著有这样的描述:
“北京土著”是如今年轻北京人乐于自赋的称谓,使用多见于男性社交首次见面,既表示了自己地区性身份,又表达了对于北京当地传统文化的认同。
从这里看来,文中对北京土著的理解,有对北京当地传统文化的认同。
而对于“土著”一词,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和《后汉书·东夷传》中「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指世代常居一地,不迁徙;后亦称世代居住本地的人,“北京土著”之用法与后者相似。
但是土著一词,不止于此,它还源自外来者或者入侵者对本地族群的称谓,除了原居民还有土番、土人等贬义。在20世纪人类学中,“土著”一词多指正遭受到外来者侵蚀的文化独特的群体。
由此可见,土著的词义是丰富的。这里的北京土著是指原住民的意思。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3张图片
而移民,在《北京新移民文化认同研究》中,这样定义: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既指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活动,又指参与移民活动的人员。
文中还提到:移民对移入地存在着身份认同、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问题,并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解释,提到这些对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认同,在《认同的转换:工体与“北京土著”群体的再生产》一文中,解释道:
认同是随着交往范围由个体向他者、向群体甚至社会的扩展过程中,产生的关于身份上、价值上、利益上的适应问题。
移民存在着对北京文化的认同适应问题。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4张图片
北京土著,面对众多移民的涌入,对异于传统文化的现代都市文化、移民文化,也存在着认同和适应的问题。
对于北京土著,北京这个城市是自己的家园,面对自己家园的巨大变化,和日益增长的生存压力,他们无处可逃,因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这个称之为家的地方。
面对着北京传统文化的边缘化,他们记忆中的味道日益逝去,在现代都市车轮的前进中,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一些普通的北京土著甚至迁到了六坏外,面对着城内过去家园的变化,不知道如何感受。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5张图片

▲图源:新浪新闻

但是对于北京移民,特别是最近的移民,尽管他们拥有着北京户口,在文化认同上,仍然认为自己是老家人,而不是北京人。
在《城市二代移民人群分类模型初探 ———基于 8个北京二代移民的生命史研究》中,通过有无北京口音,对北京二代移民,进行了分类,根据学会北京口音与否,归纳出,在北京居住的时间长短及居住区域(市中心及郊区)是学会北京口音与否的部分因素,由此建立了象限分析。
一共有四类人,居住时间长,居于市中心;居住时间短,居于市中心;居住时间长,居于郊区;居住时间短,居于郊区。
第一类人对北京认同感比较高,但是与北京本地人享受的待遇还是不一样的,在北京扎根比较困难;第二类人对北京和故乡都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想成为北京人,但是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北京人,对于家乡他们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导致身份认同的割裂;第三类、第四类,对北京的认同感相对而言更低,他们是边缘者。
以上分析中,第二类人很容易痛苦,他们的归属感是迷失的,在北京,知道自己是外地人;在家乡,面对自己与家乡的差异,也无法产生认同。这一类的游子,在北京的比例并不小。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6张图片
这些移民,在异乡与他乡中游走,为了生活的更好和梦想而奋斗,但是对于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却是模糊着,他们面对着对北京文化认同的困惑,也面对着回不去的故乡。
这种关于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痛苦,在严歌苓的移民小说中,有着一定的体现,比如《扶桑》,尽管是关于美国华人移民的,但是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相似的。
对于北京土著和移民,关于家的定义恐怕是复杂的,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应该都有不同的感受,相信在他们心中都有各自的归属感和需要守护的东西。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7张图片

澳大利亚土著人▲图源:搜狐新闻

面对于“家”,还有土著与移民问题的研究,还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澳大利亚土著人。
在《澳大利亚土著人: 历史变迁与发展》中提到:
澳大利亚的土著人是澳洲大陆的第一批居民。早在4万多年以前的史前时代 ,澳洲大陆东南塔斯马尼亚岛上就有土著居民在活动。那时 ,这些土著居民被称为塔斯马尼亚人,他们和分布在整个澳洲大陆上的澳大利亚人被认为是澳洲大陆的最早主人。
然而,200年多年前,英国殖民主义者,宣布澳洲大陆为“无主地”,并将其吞并,至此,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家园被侵占了,由此,展开了澳大利亚的移民历史,并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其后,澳大利亚对移民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对土著人的态度也是由打压到保护。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8张图片
在这些漫长的融合和冲突中,澳大利亚土著人和移民对于家的感受也是多样和复杂的。
《当前世界问题人类学》课程中,人类学家和学生们就讨论了“哪里是你的家?”这个问题,他们从人类学的角度讨论了土著的问题:“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成为土著人?”
经过众多的讨论和对土著人实地考察的例子,最后总结的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课中这样讲述到:
许多移民对他们定居的地方产生了依恋,几代人都把它当作自己的家。无论白人、黑人还是中国人,时间都在他们居住的土地上创造了联系,这些联系和土著人的联系一样真实,但有着不同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意义。
是的,从以上的描述中看,移民对定居地有了依恋,从内心的感受看,也可以称之为家,而课中还提到一种人,有着土著的文化特征,却不认为自己是土著人。
这样看来,家的定义,对于澳大利亚土著人和移民,也是同样复杂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得出,家的定义对于土著与移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现实中,尊崇内心的感受,定义自己心目中的“家”。

MeTeL人类学|土著与移民:哪里是你的家? 第9张图片
而对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更多历史讨论、土著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关系研究,也在《当前世界问题人类学》课程中得到了人类学视角的阐述。
关于土著和移民的关系,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当今世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当前世界问题人类学》就是利用人类学的丰富和深度来探索当今世界的问题,主要探究“非本地性”的问题。
而对于人类学是什么及研究领域,也有着非常开阔的讨论。人类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有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等分类。
对于人类学的内容和意义,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看看人类学家们怎么阐述的?
http://m.metel.cn/course?rno=e6d792d7-ca5b-448e-899e-55ab8cb47104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上一篇:创新低!全国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0%!
下一篇:最新 | 海淀朝阳发布民办高中录取线,公办高中国际班扩招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6 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