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闲聊]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复制链接]
23632 0
流星留下的眼泪 发表于 2021-12-29 10:17:3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生物距今至少25亿年,人类诞生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止与有害病毒细菌的战斗,我们的免疫系统正是因此而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世界病原体的发现史!
1854年-霍乱弧菌

1854年由意大利解剖学家菲力波.帕奇尼发现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是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短小呈逗点状,有单鞭毛、菌毛,部分有荚膜霍乱弧菌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古老且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
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就死于此病,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张图片

霍乱弧菌
1875年-炭疽杆菌

1875年,罗伯特.科赫发现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的自然宿主包括草食性野生动物(象、鹿、羚羊等)和家畜(牛、羊、马、驴和骆驼等)
根据感染部位,炭疽可分为以下3种临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疡,焦痂,肠炎及全身中毒症状,宿主为,牛,羊,骆驼,靠接触,呼吸,昆虫叮咬传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2张图片

炭疽杆菌
1884年-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有保护作用。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
主要靠接触传播,部分分泌物传播,死亡率接近100%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3张图片

狂犬病病毒
1897年-淋球菌

1897年,奈瑟发现淋球菌
淋球菌是淋病奈瑟球菌的俗称,为严格的人体寄生菌,常存在于急性尿道炎与阴道炎的脓性分泌物的白细胞中,形态染色类似于脑膜炎球菌。淋球菌感染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俗称淋病
宿主为人,靠性接触传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4张图片

淋球菌
1880-疟原虫(疟疾)

1880年11月,发过科学家查尔斯.路易斯.拉维伦发现了疟原虫
疟原虫为按蚊传播的孢子虫,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这些疟原虫有蚊虫和人两个宿主,包括蚊体内的有性繁殖和人体内的无性增殖,携带疟原虫的按蚊通过叮咬人而传播,引起疟疾寒热往来发作,俗称"打摆子"。而其他种类的疟原虫会感染它种动物,包括其他灵长目动物、啮齿目动物、鸟类及爬虫类。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5张图片

疟原虫
1882年-鼻疽菌

鼻疽属于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不运动的革兰阴性鼻疽假单胞菌。人对鼻疽十分易感,主要是接触感染动物引起。其症状是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形成特异的鼻疽结节、溃疡或瘢痕,在肺脏、淋巴结或其他实质性器官产生鼻疽结节
主要靠接触动物致病,靠接触,飞沫传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6张图片

鼻疽菌
1882年-结核分枝杆菌

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就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
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该病。我国建国前死亡率达200-300人/10万,居各种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状态改善,特别是开展了群防群治,儿童普遍接种卡介苗,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降低。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7张图片

结核分枝杆菌
1883年-白喉杆菌

白喉杆菌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属于棒状杆菌属。棒状杆菌种类较多,包括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为非致病菌,常见的有假白喉杆菌,结膜干燥杆菌、溃疡杆菌和痤疮杆菌等。本章介绍白喉杆菌。
人是白喉杆菌的唯一天然宿主,白喉杆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腔内,经飞沫或污染物品传播。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8张图片

白喉杆菌
1884年-破伤风杆菌

1884年被哥廷根的尼科莱尔发现
破伤风梭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后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其芽孢抵抗力强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钟。对青霉素敏感,磺胺类有抑菌作用。
破伤风梭菌是破伤风的病原体。当机体受到深部创伤或手术时使用不洁器械等情况下易感染该菌,发病后机体呈强直性痉挛,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9张图片

破伤风杆菌
1894年-鼠疫杆菌(黑死病)

1894年由耶尔森发现
鼠疫杆菌是一种杆菌,属于耶尔森氏菌属,同时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病媒。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感染腺鼠疫75%会死亡,感染肺鼠疫的近100%会死亡,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严重的伤亡。灭鼠、蚤等,搞好环境卫生,可预防感染鼠疫杆菌。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宿主为啮齿类动物(老鼠,旱獭等),靠接触,飞沫,叮咬传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0张图片

鼠疫杆菌
1908年-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儿麻痹症)

1908年由细菌学家卡尔.兰德施泰纳发现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WHO推行计划免疫进行控制的重点传染病。
主要靠口,粪,飞沫传播
著名童年记忆"糖丸"就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疫苗,感恩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顾方舟。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1张图片

脊髓灰质炎病毒
1909年-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1871-1910年)首次发现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并被它夺取生命,故名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没有核仁及核膜。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有的会通过蚤、虱、蜱、螨传入人体、如斑疹伤寒、战壕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2张图片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1933年-流行性病毒感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它分为甲(A)、乙(B)、丙(C)三型,近年来才发现的流感病毒将归为丁(D)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猪、马、蝙蝠等多种动物感染和发病,是人流感、禽流感、猪流感、马流感等人与动物疫病的病原
临床症状是急性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状。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易感者与感染者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传播。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流行性病毒感冒
1937年-黄热病病毒

1937年由马克斯.泰勒尔研制出黄热病疫苗
黄热病病毒属于黄热病科黄热病毒属的病毒,为RNA病毒,具有嗜内脏性及嗜神经性,在室温下容易死亡
其引起的黄热病属于急性传染病,在非洲和南美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高,靠蚊子传播
感染蚊叮咬人后,将含黄热病病毒的唾液注入人体皮下毛细血管,迅速扩散到局部淋巴结,不断繁殖,数日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定位于肝、肾、脾、心、骨髓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即使血中病毒已经消失,而组织器官中病毒可依然存在。由于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引起广泛组织病变,其中肝脏病理变化最具诊断的特异性。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3张图片

黄热病病毒
1943-天花病毒

天花(Smallpox)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一种传染病。感染天花病毒后的潜伏期平均约为12天(7-17天)。感染后的初期症状包括:高烧、疲累、头疼、心跳加速及背痛。2-3天后,会有典型的天花红疹明显地分布在脸部、手臂和腿部。在发疹的初期,还会有淡红色的块状面积伴随疹子而出现。病灶在几天之后开始化脓,直到第2个星期开始结痂。接下来的3-4周慢慢发展成疥癣,然后慢慢剥落。天花是感染痘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天花可通过,空气,飞沫,接触传播,速度极其惊人,历史上天花死亡人数巨大
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一种危险性更小的接种方法。他成功地给一个8岁的男孩注射了牛痘。现在的天花疫苗也不是用人的天花病毒,而是用牛痘病毒做的,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绝大部分相同,而对人体不会致病。至此人类战胜天花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4张图片

天花病毒
1954年-麻疹病毒

1954年恩德斯等人分理处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呈球形,直径只有100~250纳米(1纳米=0.000001毫米)。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算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没有抵抗力。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就失去活力;在室温下仅存活2小时,56℃时30分钟即被破坏。能耐寒不怕冻,4℃可存活5个月,零下15℃能存活5年,所以总是冬春季节出来发作。
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愈后良好。我国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儿童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天花灭绝后,WHO已将麻疹列为计划消灭的传染病之一。另外发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与麻疹病毒有关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5张图片

麻疹病毒
1976年-埃博拉病毒

1976年人类发现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靠接触,飞沫传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6张图片

埃博拉病毒
1983年-HIV病毒(艾滋病)

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中美洲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逆转录病毒的一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是造成人类免疫系统缺陷的一种病毒
其宿体主要是黑猩猩,大猩猩,靠血液,分泌物传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7张图片

HIV病毒
2003年-SARS病毒(非典)

SARS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us),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有囊膜,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纤突,分布于细胞浆中,呈圆形,病毒直径在80~120nm之间
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胞浆的内质网池、胞浆空泡内和细胞外,多聚集成堆。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见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嵴溶解,细胞核染色质凝聚,边集
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到全球,2003年被逐渐消灭,宿主可能是中华巨头蝙蝠(中间宿主果子狸)。靠口,粪,飞沫接触传播

科普向——战“疫”时!三分钟看完世界病毒发现史! 第18张图片

SARS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


上一篇:西安疫情源头锁定境外输入,病毒隐匿传播了 11 天,感染是 ...
下一篇:昆明核酸结果阳性学生曾翻墙外出,还曾私自前往西双版纳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6-6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