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公益行业“内幕”:三重大山与四大焦虑

[复制链接]
11397 0
hjsn123 发表于 2022-3-16 15:43:2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近收到这样一则问题——“转行做公益、做社工怎么样?”
    提问者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想法,不喜欢国企工作环境、家境殷实,自己的性情适合做助人工作,在考虑是否全职从事公益,或考社工硕士,同时又担心低收入和没前景的问题。
    这是常见的纠结。
    我简单回答了两三点过来人的建议,又发觉建议背后的观察与经验,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此,写一篇简单的、相对连贯的小文章,给公益行业内、外的朋友们。
一、公益是什么?

公益不是慈善,不是贵族品德和扶贫救济。
公益是解决某类社会议题,改变不合理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认知。
这种议题可以是大众的、共识性强的,如白血病患儿、人口拐卖等;也可以是小众的、有争议的,如动物救助、隐性家庭暴力等。
二、公益人背负的“三重大山”

我见过许多朋友离开公益行业,包括我自己。
离开时,有人说“迫于年龄增长、家庭经济要求”;有人说“坚持不下来”;还有人说“做着做着感觉无意义了。”
更多的人根本没有进入,比如,仅有少量社会工作毕业后选择公益行业。
为何如此?
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公益人背负了三重大山。
第一重大山:公益人只是平头百姓

    参与社会改变不只是一腔热血,做公益也不只帮助一个受苦者。
    公益的基本逻辑是:在与“弱势者”扎实的陪伴与互动中,从帮助具体的受苦者,进而引发同类、相关的受苦者的变化,并改变不合理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认知。
    不知不觉,公益人一脚踏入敏感地带,政策与社会认知涉及控制权,关乎利益分配,还要考虑决策者的脸面与偏好。
    许多人劝诫“公益都是有钱人做的事情”,不相信微弱的草根力量能够带来社会改变,也正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和谐社会由上治理,不需要没有势力的百姓参与。
第二重大山:抱歉!一线公益人是低端的

    公益非常强调平等与尊重。讽刺的是,公益人却处于一个不平等序列中。
    公益人受雇于组织、机构,与一般打工人一样,每月也需要缴纳五险一金。但是,人们下意识感觉公益人“收入不高”,为啥有如此联想?
    现实也确然如此,行业里充斥着大量筹款培训,反映了公益组织资源少的现状。这些培训从意识提升、形象打造、传播、话术和志愿者动员等方面着手,教导公益人如何提升品牌能力,如何将公益项目产品化等等。
    起初,我感觉“受益匪浅”。后来,发现用处不大。
    这些培训从不谈及一些显而易见的现实,如个人背景、与决策者关系的重要性等,也从不触及公益行业 内部的资源分配方式。
    在六年的从业经历中发现,由公众、政府和企业汇聚的资源,首先流向官办慈善机构和知名品牌项目,其次是有资质的基金会、高校,然后流到给公关能力强的公益组织,最后从再分配,演变为滴灌和支撑。

公益行业“内幕”:三重大山与四大焦虑 第1张图片
    一般认知是,直接为受苦者提供帮助的公益人更有意义、有价值。在现实中,与受助者/弱势者距离越近,反而意味着低职级、低收入和少资源。
    在行业内部,权力、资格和声望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了公益人内部的贫富分化。
第三重大山:公益组织持续内耗

    公益资源最终以项目的形式输送给公益组织。
    什么是项目?
    项目很最核心是创造日常运营之外的新价值。项目是周期性的结束,但公益机构不是周期性的注销。然而,大部分公益组织是在用“项目”养活自己、支撑日常运营。
    绝大多数项目资金不仅钱少,周期也仅有1年,最多不超过3年。
    谁能如此“多快好省”地推动某项议题的改变呢?
    有个朋友,为了养活同事,开始写项目书。跟资方持续沟通,项目书改了20多次,不由怀疑人生,深深质疑自己当初怎么读的清华。
  公益项目书经过打印和装帧,一个个真实的公益行动转化为一摞摞没有生气的纸张,等待有权力、资格和声望的评审赞同或否决。所谓的“创新”,只是一份命题作文。
    在实际公益行动中,怎么与受助者打交道?如何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行动?工作伙伴之间如何协作?做事方法与组织文化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是做,而非写出来的,且需要由“老带新”来传递。
    读到某咨询机构针对公益人的调研——30岁以上的公益人呈断崖式下降。30岁以上往往是组织的中坚力量,而断崖式下降则反映出公益行业组织内部生态堪忧,也导致公益人在持续内耗中感到挫败、无力。
三、公益人遭遇的“四大焦虑

    公益人干不下去,取决于公益行业糟糕的内部生态。
    在砥砺前行中,经常遭遇四大焦虑。
(一)资源焦虑

    小机构在生存线沉浮
    专家说,公益机构应该有能力自我造血,比如,做社会企业。
    看上去很美
    没有大额资金投入、不能高薪雇佣强人,既要实现产品和财务成功,又有盈余做公益,呵呵。
(二)身份焦虑

    流传一句话:公益人从帮助弱势群体,反而让自己成了弱势者
    这是戏言
    毕竟大家有手有脚有学历
    不过,大家过年与亲戚朋友会面,不由陷入深思
(三)能力焦虑

    “为何机构无法为受苦者们提供更多的支持?”
    “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
    许许多多的公益人主动学习,参加各类“专家”培训
    有些学会了接纳,有些选择了离开。
(四)生命焦虑

    看着受苦者,公益人自己也难受
    受苦者们处境改变从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公益人的政策建议始终在决策圈之外徘徊
    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在何方?
四、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上述分享了一系列公益行业内部的苦与痛,不过,劝退大家不做公益非我本意。
    当然,我也不想俗套地指出一系列问题后再给点希望。
    最后,我再分享一点六年公益经历对自己的增益,客观地讲讲公益与自己的关系。
一是宏观认知与实地常识。公益或者社工的专业性与IT、设计师的技术有极大差异,在我看来,前者的专业性意味着有能力看见:受苦者为什么一再受苦?这种苦是在什么大背景下发生的?与什么样的制度/机制有关?眼前情景中的人有哪些真实需求和特点?根据这些具体需求和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真实苦楚、我们的行动与制度/机制的联系是什么?
二是个人修养。即在与“弱势者”互动、挣扎与同行中形成的品质,如同理心、尊重、行动力、韧性、多元文化敏感度、对权力关系反思能力和勇气等。
三是鲜活的、充满差异的生命。我在倾听中发现,虽然同是“弱势者”,但人与人在经历、性情和当时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人往往在一个侧面是弱势的、或者被认定为弱势,在另几个侧面却充满力量。
四是许多很好的朋友。由于某种理想主义汇聚的关系,不同于职场打工人的关系。朋友们虽然走上各自的道路,每次聚会时,仍能感觉彼此在一些地方是相通的。


上一篇:c1驾照申请增驾摩托车证,电摩哪里考
下一篇:北京入职体检当天出报告的三甲——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8 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