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老师都打印做教材,照抄一份拿满分 ...

[复制链接]
30662 0
爷火烧不尽丶 发表于 2022-9-6 00:14:0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排泄  
(1)概念:人体将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2)途径:
①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②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等。
③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3)区别于:
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3.尿的形成
(1)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进入血液循环),剩下的形成尿液。

(3)尿路和血路:
血路:肾动脉→入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动脉血)→出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动脉血    静脉血)→肾静脉(静脉血)

尿路:肾小囊(原尿)→肾小管(重吸收)→收集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4.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排尿的意义:
(1)排出代谢废物。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调节体温。

6.经皮肤排泄:汗腺(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汗液,主要成分水,还有少量尿素和无机盐等,汗液蒸发能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汗腺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区别: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血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
原尿(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尿液(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葡萄糖,主要是水、无机盐、尿素等)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眼球白色部位)
虹膜:有色素(决定人眼的颜色,黑色、褐色、蓝色等),中央的小孔是瞳孔
脉络膜:有血管(给眼球提供营养)、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瞳孔:光线进入的通道,大小可以调节。亮光时瞳孔缩小,暗光时瞳孔扩大。
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
晶状体:双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折射光线,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折射光线。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老师都打印做教材,照抄一份拿满分 ... 第1张图片

(2)形成视觉:
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1)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戴凹透镜
(2)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戴凸透镜(老花镜)
(3)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四不要”。

4.耳的结构和功能: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老师都打印做教材,照抄一份拿满分 ... 第2张图片

(2)听觉的形成-沿着听小骨传导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老师都打印做教材,照抄一份拿满分 ... 第3张图片

5.遇到巨大声响时,或者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者闭嘴、堵耳,两种方式都是保持鼓膜内外两侧大气压的平衡,避免损伤鼓膜。咽部有炎症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咽鼓管联通咽部与中耳)。

6.鼻:嗅觉。舌:味觉。皮肤:触觉。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老师都打印做教材,照抄一份拿满分 ... 第4张图片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老师都打印做教材,照抄一份拿满分 ... 第5张图片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区别于:应激性(所有生物都具有的,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特性)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3.膝跳反射扣击部位:膝盖下位的韧带。
现象:小腿以膝盖为轴,突然弹跳起来,不受大脑控制。

缩手反射时先缩手,后感觉疼痛或烫。 缩手的神经中枢在脊髓;感觉(疼、烫)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4.反射的类型
简单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
复杂的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内

(1)简单的反射:像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反射。这类反射,只要出现刺激,正常人体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而不需要先经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

(2)复杂的反射:听到上课铃响走进课室、听到汽车喇叭声迅速躲避等,是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

(3)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最复杂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画饼充饥、杯弓蛇影等。

(吃梅子时流口水是简单的反射;吃过梅子的人看到梅子时流口水是复杂的反射;吃过梅子的人谈论梅子时流口水是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最复杂的反射,只有人类才有。)

第四节  激素调节
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等。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
胰岛:位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 。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
性腺:睾丸(男性):分泌雄性激素 。
卵巢(女性):分泌雌性激素 。

2.激素: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可以由导管排出体外或储存在外分泌腺以外的某个结构中,如汗腺分泌汗液,乳腺分泌乳汁,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等。注意: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

3.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分泌异常时症状:

初一下册生物知识点,老师都打印做教材,照抄一份拿满分 ... 第6张图片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缓对生物圈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
大肆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草原过度放牧,沙尘暴危害严重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染环境等

3.生物入侵:科学家把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叫做生物入侵。如:侵入我国的薇甘菊、大米草、凤眼莲(水葫芦)、紫茎泽兰、福寿螺等。

第二节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酸雨:又被称为“空中死神”,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酸雨的危害:
使土壤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水质酸化,从而使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酸化的水源威胁人们的健康,影响饮用;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开发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会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3.温室效应形成: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形成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台风更加频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 地农作物的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资料来源于网络,下面是原文链接,获取资料完整高清可打印版本
下面是知乎专栏,我发的生物资料都汇总在这里,持续更新请关注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1.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  
保护森林和植被
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等,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


上一篇:2022年全国“质量月”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库 ...
下一篇:植物为什么要制造毒素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5 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