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正确认识抑郁症——总结篇

[复制链接]
9023 0
西瓜啦啦啦 发表于 2023-3-24 03:30:3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年2月2日,高一学生胡鑫宇失踪100多天后,被认定为自缢死亡。根据官方的调查,身患抑郁症的他曾多次向家人、同学释放意图轻生的信号。

正确认识抑郁症——总结篇 第1张图片
2月19日,有网友发布消息爆料称,曾经因染粉色头发而遭遇网暴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去世,年仅24岁。消息迅速在网上疯传,无数网友扼腕叹息。特别是当网传其死因是因为遭遇网暴而导致的抑郁症,并最终自杀的消息,更是令公众为之震惊和痛心。

正确认识抑郁症——总结篇 第2张图片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为24.6%,其中重症抑郁检出率为7.4%。
该文章是我们系统科普抑郁症疾病的第三篇,也是涉及心理学领域治疗抑郁症的一些方法,如果还没看到我前两篇文章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以下链接回顾,从而对抑郁症有一个相对全面且系统的认识,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还请点赞喜欢和收藏哦~

注:该文章知识相对系统和全面的了解抑郁症,并非全部,也不构成治疗建议,更多是作为科普文。本篇文章是对之前几篇文章的一个大总结。
下面是正文, 本文一共4100字,阅读和学习时间约10分钟
在这个时代,我们对抑郁症的认知在逐渐深入、逐渐精确,而这些认知又帮助我们找到了治疗抑郁症的各种方法。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那样,如果现有的治疗方案应用得当,绝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最终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这当然是意义重大的成就,而我们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但是,我们距离真正帮助到每一位抑郁症患者,帮助到每一位正处在抑郁情绪当中的人,仍然有很遥远的距离。
在我看来,围绕抑郁症的三个痛点,是我们未来必须要解决的。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也多少提到过,这里再做个最后的总结。
痛点一:诊断不精确

一直到今天,抑郁症的诊断仍然高度依赖问卷和医生的访谈,依赖患者对自身症状和感受的主观描述。这当然会导致各种错误诊断,很多抑郁症患者被医生漏诊,也有同样多人被错误诊断成抑郁症患者。
请注意,这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对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的观感。考虑到诊断的主观性甚至是随意性,人们总会有那么点或多或少的疑惑:我怎么能确定的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或者说,我怎么能确定的知道你真的是一位抑郁症患者?
这么考虑当然有点政治上不正确,但是不得不承认,不管抑郁症的科普和宣传做得多么到位,这些确实都是很难彻底清除的群体心理。
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发明一种客观、定量、精确的抑郁症诊断方法呢?
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是抑郁症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科学家们会对比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体内的各种生物学指标,看看有没有哪些指标在两个群体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别。理论上说,出现显著差别的指标,就有可能用来作为抑郁症的诊断方法。
其实,在过去这几十年时间里,科学家们找到了一大堆出现差别的指标。比如说,血液当中不少蛋白质分子的数量多少,人脑当中包括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在内的许多神经信号分子的水平高低,前额叶皮层区域大脑灰质的厚度等等,所有这些都已经被发现,确实会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出现变化,有的变高,有的变低。
但是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指标,能够很好的预测和诊断抑郁症。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反直觉,但是仔细想想你就能明白:所有这些指标,本身在人和人之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即使我们知道某个指标确实在抑郁症患者群体里上升了,但是真的面对某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法判断,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还是一个指标基准值本身就比较高的正常人。
这个事实本身并不太令人奇怪。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多变的疾病。尽管今天我们会用一套统一的问答题把它集中定义出来,但是这里面圈出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好多种病人,只不过他们做问卷的时候都获得了某个分数而已。
那希望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希望在于真正的生物大数据分析。
虽然单个或者几个生物学指标,看起来无法定义抑郁症,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指标,比如他们的基因组DNA序列、不同细胞当中基因表达的情况、血液当中的蛋白质分子、大脑活动,甚至是结构的变化、肠道菌群的分布等等,全部放在一起,找到这些指标的某个特殊的“组合方式”,也许就可以准确的判断抑郁症了。
这件事当然并不容易,单单在大规模人群中测量那么多生物学指标就是一个很繁琐的工作。但是,我很看好这项事业的前景。就在当下,已经有不少拥有大规模生物数据的平台,比如英国的Biobank、美国的23andMe、加拿大的CAN-BIND,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毫无疑问,当抑郁症的精确诊断问题得到解决,抑郁症的诊断也将会更有针对性,而围绕抑郁症的怀疑和指责也将会彻底烟消云散。
痛点二:治疗成本太昂贵

这一点我们也反复提及。抑郁症的心理治疗虽然很有效,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帮助到那些居住在中心城市、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收入水平比较高的抑郁症患者。而这些人,只占抑郁症人群的极小一部分。
如果按照每一千人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标准,中国的心理咨询师缺口在百万人以上。这可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弥补的缺口。
药物治疗的情况,其实也没有好多少。
虽然以氯胺酮为代表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确实在临上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因为氯胺酮的毒品身份,想要广泛地开展抗抑郁应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引发大规模滥用怎么办?如果药品流入地下市场怎么办?这些都是会让医院、医生、老百姓和监管机构非常头疼的问题,甚至很可能根本不具备可行性。而如果不用氯胺酮,用其他的新药,比如S-氯胺酮等,由于仍处于专利保护期,价格一定会非常昂贵。
能不能开发出真正可以让每位患者受益的治疗方案呢?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里说过,也许AI+VR等新技术的结合,能够取代传统心理治疗,或者至少是辅助传统心理治疗。
虚拟现实技术,也就是VR,能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接入一个虚拟的、舒适的治疗场景;而AI技术则可以替代训练周期漫长、收费昂贵的心理医生,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治疗服务。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手机应用Woebot,做的就是类似的尝试。
而AI+VR应该还能做到许多传统心理治疗,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它可以把患者带到一个自己最舒服、感觉最安全的场景里接受治疗。这件事,传统的心理治疗室显然做不到。再比如,它可以模拟出各种虚幻的场景,甚至是重现患者的心理创伤,来实现有针对性的“心理免疫”。这件事,传统的心理治疗当然也做不到。
而且在未来,也许咱们中国还会开发出抑郁症药物应用的新模式。
咱们还是说氯胺酮吧。我们讨论过,在美国,氯胺酮被老药新用治疗抑郁症,对于药厂是个无利可图的事情,同时氯胺酮身上的毒品标签也让人望而却步。所以药厂们宁可去开发效果类似的S-氯胺酮和R-氯胺酮,然后卖个高价。
但是我始终觉得,这种思路不管是在公共卫生角度,还是在患者福利角度,都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案。
2018年以来,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的医生们反复证实,在严格的监管条件下摄入低剂量的氯胺酮,也就是所谓的“氯胺酮维持治疗”,能够让40%以上的重度抑郁病人在好几年内都彻底摆脱病魔,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便宜又有效的低剂量氯胺酮,却因为商业和监管的原因不能好好利用,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我想,也许我们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
比如说,有没有可能由国家建设专门的、有严格资质要求的氯胺酮诊疗机构呢?这样也许能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同时,探索氯胺酮这类药物在抑郁症领域的临床应用。
当然了,我还是要再次强调一下,不管从对人体的伤害来看,还是从国家监管政策来看,氯胺酮都是,而且必须是受到严格管控的管制药物。即便有一天它能够用来治疗抑郁症,这种操作也必须建立在非常严格的政府管理之下。
期待在未来,在每一位抑郁症患者被准确诊断之后,他们都能享受到由技术和制度共同催生出的、触手可及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案。
痛点三:情绪的终身管理不够

疾病的诊断也好,治疗也好,说的都是疾病出现以后的补救措施。但是就像我们讨论过的那样,情绪问题也是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根深蒂固的“错配”问题。抑郁症也好,其他各种各样的情绪疾病也好,可能都将会长久和普遍的困扰人类。
因此,不管是站在公共卫生的角度看,还是站在每个人健康管理的角度看,了解情绪、认知情绪、学习管理情绪,可能都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重要性不亚于看书认字、学会数理化、管理饮食和运动。
但就这一点而言,整个世界都做得远远不够。据我所知,还没有任何一个主要国家,把情绪管理纳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系统当中。
在未来,我们能不能开发出系统的情绪认知和管理工具,把它送进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区?
这当然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但是我想,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我们究竟如何看待抑郁症的流行,看待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错配”疾病的威胁。作为一种威胁全世界3.5亿人,每年造成超过100万人自杀的疾病,作为一种仍然在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持续增加的疾病,我想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在未来,我非常期待人类能开发出更好的情绪管理工具。
比如说,像正念冥想这样的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尽量去掉它身上的神秘色彩,利用移动互联网,利用AI,利用VR,把它变得更容易上手,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推广?
同时,我们是不是还能从传统智慧中挖掘出更多的情绪管理工具?是不是还能根据对自我意识和情绪的研究,开发出更好的调节情绪的工具?
还有,当我们真正开发出这些工具之后,应该用什么办法推动它们的普及应用,甚至让它们进入学校、公司、社区?
这可能是摆在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
针对抑郁症这个难题,我们已经对它有了很多了解,也已经找到了很多对抗它的办法。在未来,相信人类探索未知和改善自身的努力,将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这是抑郁症科普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当时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真的是感慨万千,这个疾病剥夺了多少人的生命阿!希望这一系列的文章能帮助大家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个疾病,并且在我看来,看清抑郁症的真实面目,积极接受治疗,对未来怀抱信心,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会发生,能帮助我们更好战胜抑郁症。
别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下篇文章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了解到一名抑郁症患者与抑郁症和解的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
如果本系列科普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和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
王立铭《抑郁症的医学课》
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症》
理查德·奥康纳《走出抑郁——让药物和心理治疗更有效》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


上一篇:导读:《用食物战胜抑郁和焦虑》,循证饮食改善情绪
下一篇: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学习焦虑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3 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