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复制链接]
72382 0
泰迪狗来咬我啊 发表于 2023-12-8 16:08:3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1张图片


导读: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吓一跳?当爹妈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你叫我恨孩子?哦漏!你是倭国还是漂亮国派来捣乱的吧?别急,耐心读完你会明白,为什么我这么说。
友情提示:内容并非地摊货,阅读本文需要一定耐心和思考。作者不想讨好所有读者,因为阅读本来就是双向选择。如果喜欢,请关注我!
文/梳心
不卖关子,先解决一下你的疑惑:为什么母亲要学会恨孩子呢?
温尼科特 (D. W. Winnicott. 1896~1971) 是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较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他在英国BBC的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温尼科特认为:只有母亲的“恨”,才能产生a gentle push(温柔的一推),才能避免母婴之间共生,融合,或者说一体化,才能让孩子走向成熟和独立。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2张图片


有点难理解?没关系,我用大白话给你翻译一下。
首先,温尼科特强调自体(你可以理解为婴儿身体、智力、情绪的总和)形成时的环境重要性,他说当环境足够好时,会促进婴儿的成熟过程。婴儿依赖环境所带来的粮食,而环境(在母亲的身上)则会针对婴儿不同的需求自行调适。随着成长,婴儿会慢慢地不那么依赖环境或母亲。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3张图片


由温尼科特的观点,可以说母亲是婴儿成长的重要,在生命早期甚至是决定性的环境因素。婴儿在享受妈妈照顾的时候,会产生(满足婴儿)主观全能感。
只要我一哭,甘甜的奶水就会流进我嘴中;
只要我一哭,我的尿不湿就会变干爽;
只要我一哭,就会有一张熟悉、温柔的脸来陪我打发无聊;
只要我一哭,就会有个温柔的声音哄我睡觉。
婴儿会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创造了世界,他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O(∩_∩)O哈哈~,好笑吧?这一阶段的母亲,应该要满足婴儿的这一幻想,即:无条件满足婴儿的任何需求。在照顾婴儿的过程中,用心的妈妈都能通过婴儿的哭声、动作不同,预知婴儿的需求。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4张图片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逐渐有了行动能力,他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广,妈妈不再是他的唯一性环境。此时,作为母亲你愿意放开孩子“离开”自己吗?
母亲们会担心孩子被磕碰、摔倒、电击、烫伤......作为家长的确应该有这些担心,但多数的母亲以自己为屏障,直接屏蔽了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险。
我知道你想问:这样做,有问题吗?父母不应该保护孩子吗?
父母的确是给了孩子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但孩子也的确缺少了探索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他更希望是由自己来探索,而不是再像婴儿时期那样自己的需求被预知。最关键的是:父母不仅屏蔽了孩子可能出现的危险,也阻断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
也正是因此,温尼科特才提出:母亲的恨,避免母婴之间共生,融合,或者说一体化,才能让孩子走向成熟和独立。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5张图片


几乎所有母亲都有“好妈妈要爱孩子;妈妈应该无所不能”的迷之思维。加之媒体与社会道德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神圣化”,母亲不敢恨(实际上母亲都会经历某个恨孩子的时刻)自己的孩子,或者说不允许自己有恨孩子的念头出现,认为是不道德的。
母亲也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产生了负罪感、付出感而导致精神上的匮乏感。因此,部分分母亲会加大对孩子的控制,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在孩子身上获取回报。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6张图片


“我这么辛辛苦苦供你上学,回家就让你吃饭,你居然这么对我说话?”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是啊,作为母亲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孩子对我们的态度,看上去有点烦,甚至还会有恨呢?
面对具备了一定行动能力的孩子,母亲无法离开的本质是:无法忍受孩子具备行动力后离开自己而产生的遗弃感和无能感(我不再被需要了)。因此,母亲必须学会“恨”(离开)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探索行动的机会,促进孩子的心智、人格的成熟和独立。
更直白地说:人,生而向往自由,没有谁希望自己的行动被谁安排、被控制着。如果母亲还用婴儿期的办法还“对付”孩子,将其打包时刻背在身上,孩子就成为了你的附属品。这便给未来青春期的叛逆、记恨父母埋下了伏笔。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7张图片


是不是在孩子具备行动力的时候,母亲就可以彻底撒手不管了?
绝不是这样!母亲的作用,依然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支持性环境,需要母亲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恰当的出现,而不是像婴儿时期一样提前预知孩子的需求并提前满足。
想一想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是不是每迈一步都很开心?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8张图片


他既为了自己的行动能力增强,可以探索外部更大的世界而开心,也会担心妈妈会不会离开自己太远。所以,当他走出一段距离后会回头看一看,妈妈是不是还在自己的身后?是否当我遭遇危险时可以及时冲过来保护我?
我想你明白了:孩子需要的不再是母亲提前、预知需求的照顾,而是当我需要时,你就会出现。蒙特梭利也曾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你永远都不要去打扰他,给孩子自己时间和空间去研究、琢磨,专注力就会不请自来。”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9张图片


对此,温尼科特有一个重要的观点: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母亲)。我国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老师将其解读为“60分妈妈”。
0分妈妈:在孩子感受到了最大恐惧和威胁的时候,母亲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妈妈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
100分妈妈:在孩子每次面临恐惧和威胁之前,妈妈就出来干涉,这样的妈妈阻断了孩子的危险,也阻断了孩子的自我成长、成熟之路;
60分妈妈:在孩子体验了恐惧和威胁,感到绝望之前,这时候母亲出现并给予支持和安慰。
60分妈妈会在恰当的时机出现,既不会把爱像绷带一样包裹住孩子,让他无法前行成长,也不会忽视孩子的需求,让他感到绝望。100分的妈妈,无法赋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其走向自体成熟,过于“富足”的爱,反而会成为孩子的负担。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10张图片


杨锁,1986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夫妻俩老来得子,自然是无比欢心。7岁时,不愿走路还要抱着;10岁时,不愿拿筷子还需要父母一口一口喂饭吃;18岁,懒得出门大小便在屋内刨个坑解决;23岁家中能用来取暖的东西都已烧光,在饥寒交迫中,杨锁饿死了自己。
是不是听起来无奈又可笑?一个23岁的成年人,不会照顾自己,竟然能把自己活活饿死!究其原因 ,是父母过于“爱”自己的儿子,为其准备好了一切,同时也阻断了杨锁的个体发展与成熟。
父母过分厚重的爱,像一条条绷带一样,将杨锁缠成了“木乃伊”,“绷带”很好地保护了杨锁。但当绷带消失,杨锁却对这个世界无所适从!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11张图片


作为母亲,具体应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呢?
对于孩子的发展,温尼科特将其分成了三个阶段:
1.绝对依赖阶段(0-6个月):这个时间内的婴儿,完全依赖妈妈的照顾而生存。此时的母亲需要专注地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并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
能够得到良好照顾(连续性、及时性)的婴儿,不会把太多精力放在对外界“危险”的防御上,他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也因此建立起对周围环境和人的信任感。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12张图片


2.相对依赖阶段(6-24个月,或许会延长一些):当婴儿发展的熬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觉知到自己对于母亲的依赖,当婴儿觉知到对母亲的依赖时,也说明他们开始有了独立的需求。
从行为上来看,也是这样的,这个时期的婴儿,既离不开母亲的照顾,又需要自己独立的探索空间。
此时的母亲需要去适应婴儿的节奏,不再“预知并提前满足”,应该将真实的世界介绍给孩子。例如:什么是烫、什么是冷、什么时候会绊倒......
母亲也从之前无微不至的照顾中脱离出来,有了自己的部分时间,这是母亲开始自己生活的最好时机。一位母亲,首先是女人,其次是妻子、母亲!
婴儿也要求有一个持续存在的生命状态,即:母亲本来就是个真实的人,母亲只是作为女人的一种角色,要求母亲能持续地做她自己。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13张图片


3、朝向独立阶段(2岁以后,因个体差异而变化):朝向独立的孩子,会逐渐扩大自己的活动区域与社会交往。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母亲需要通过合作来与孩子相处。你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关注自己身上,而不必时时刻刻都盯着孩子。
例如:在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餐厅有儿童活动区,可以在母亲的视线内允许其自由活动,母亲则可以安心用餐;在家中,母亲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玩一会”,我有点累/要看书/要做饭......
在这个从学步期到青春期的漫长阶段,父母必须学会与孩子沟通、合作,不仅可以满足孩子 的需求,也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需求。此时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妈妈,请你学会恨孩子,只有这样他才能长大 第14张图片


结语:世界上所有的关系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唯有亲子关系是渐行渐远的分离与独立!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希望他能够自己在社会中立足,请学会关注自己!能够做好自己,是对母亲角色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孩子的“温柔一推”!
互动话题:小婴儿想要玩具,自己够不到时,父母应该将玩具递过去,还是抱起婴儿让他自己拿到玩具?
文短言浅,难以言明所有具体情况。如有疑问欢迎私信或留言,有问必答!


上一篇:老师课堂讲解春宫图,怎么了?
下一篇:孩子骑虎拍照20元一张,网友:家长心真大!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8 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