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教育] “哈佛博士为富豪子弟做家教”:鸡娃的本质仍是教育投资 | 快评

[复制链接]
34733 0
红尘寂寞 发表于 2024-2-6 23:00:37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日,“女子哈佛博士毕业后给豪门当家教”上了新闻热搜。标题乍一看来又是类似“名校生低配”的国内故事,细读下来讲的却是一本新出版的译作《我在上东区做家教》,英文书名原来是“我把作业落在了汉普顿”。作者布莱斯·格罗斯伯格是哈佛本科学士、罗格斯大学心理学博士,曾在曼哈顿的顶尖私立中学任教,也给纽约富豪们的子女做了十五年家教,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
作者从十五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不少现象,提出了不少问题,得出了不少结论:“(富家子弟)往往承受高压,身心健康受损,精神空虚,郁郁寡欢”,“(富人)对大学的看法完全是交易性的,这让我没有办法理解”,“升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成了金钱和特权的游戏”,“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富人家的孩子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
作者的观点是站在左翼立场上的,意在讨论“阶层固化”“升学焦虑”这些全球性的议题。书中既自言“去做家教有着唐顿庄园佣人”似的耻感,也做出了“富人的孩子活得不自在”的论断,还展示了“富人对于子女阶层滑落的恐惧”。总体而言,作者的命题如下:其一,富人功利性地为子女购买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不均也导致阶层固化;其二,笼罩在升学焦虑下的富豪子女过得并不快乐自在。
这其实不是英语世界第一部以“我给富豪做家教”为主题的作品,同样的著作还有英国作家萨拉·托马斯的《女王K》,其主题、内容与结论都与本书高度雷同,堪称本书的英国镜像版。但其实,只要将“富豪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的鸡娃”视为一种面向下一代的教育投资,而不是把读书上学视为多么理想主义的神圣使命,两位作者的诸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不少结论也就值得重新商榷。
富商或者财主出钱办个学校,或者重金礼聘好的老师来给子女上课,这种“捐资兴学”无分中外、从古至今都稀松平常,也称得上是一种改善了所有人境遇的帕累托改进:学者拿到了高薪工作,富人改善了孩子的教育条件,也增加了教育资源的供给,让中产乃至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教育。
因此,作者身为富豪家教却流露出的“自觉是唐顿庄园佣人”一般自卑与自傲交织的耻感,以及类似“我真心希望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自由,甚至私心地希望那些文笔优美的学生不要全部跑去华尔街”的使命感,放在市场交易的角度来讲就应当重新审视了。教育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商品或服务,富豪与教师也是纯粹的甲乙方关系,实在没必要从一开始就上升到什么大不了的道德理想高度。
顺着这个思路推下去,富豪的“鸡娃”就是一种教育投资,而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投资品类而已。附着在入学资格这张入场券上的,就是无数名目各异的教育投资,其中涵盖了请家教的投资、体育培训的投资、艺术培训的投资、课外活动的投资、用于交际联谊的投资,族繁不及备载。而即便子女拿到了一纸顶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也只是家长投资的初步成果而已,后续回报如何,也不确定。
功利性地购买教育资源?没错,这本身就是富豪家长的自然选择:借由名校学习经历保住下一代的阶层,顺利继承自身的财富,这完全符合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决策模型。问题逼到这一步,其实作者的不少结论已经为她书中的内容证伪,比如“一些私立学校明知道有些富人家的小孩跟不上学习进度、会在最后一学年之前被淘汰,仍会接受他们入学”,等交完学费、捐完款就把他们扫地出门。
这个情节显示,富豪子女并非就能在升学上一路坦途,也并不是垄断了所有教育资源,而只是在入学资格的比拼上享有更多的先发优势而已。富豪的智力并不会自动遗传给子女,也并不能将名校变成富豪阶层的禁脔,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像作者这种出身普通的人也可以凭借智力与努力进入哈佛。作者其实也在书中谈到,不少富豪家长为子女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仍然成绩平平时的失落与愤怒。
“富豪鸡娃”的教育投资是否值得,对于子女又是否真的合适,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投资总是有赔有赚,人的阶层也不是一成不变。富豪的子女也会在智力与能力上呈现某种“均值回归”,这反过来会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继承上一代人的财富,这在作者的书中其实已经有所体现,比如她也有“不知道学生的家族遗产有没有保住”的好奇之问,以及“金融危机让富豪阶层恐慌焦虑”的现象。
而作者意图得出的第二个结论“富豪子女活得并不自在”“富豪子女被高强度鸡娃后的身心健康问题”,这在缺乏定量分析的情况下并不太能站得住脚。书中出现了“在美国,富人家孩子的焦虑程度和穷人家孩子的不相上下”的表述,但这个结论其实违反一般人的常识与直觉。作者真正想说的是,“为什么他们不能拥有闲暇时间,不能自己选择职业,还要时时刻刻都被人盯着?”而这又纯粹是一个父母育儿路径与子女人生志业的问题了。书中并非没有“富豪子女自由选择人生”的案例,也暗示了“平民子弟其实选择范围更窄”的事实,这就让这个结论显得混乱矛盾。
贯穿全书的一个线索,就是近百年前菲茨杰拉德的那本《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意在以她的教学经验与这部经典小说呼应,论证“金钱可以让生命变得耀眼、迷人、鲜活,却最终让年轻人陷入孤独与无爱”以及背后有关“阶层固化”“自由发展”的左翼叙事。但细审全书可知,作者的很多结论颇有可商榷之处。其实,只消将“富豪鸡娃”简单视为一项智力投资,就大可以平常心对待这种现象。
王兢
责编 陈斌


上一篇:陈玉佩 | 建构亲密与控制情绪:幼儿教师的情感劳动研究
下一篇:留学花了几百万,却什么都不学?从英美顶级名校毕业的他,看到名校生的另一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7 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