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教育] 农村家长对教师体罚态度宽容,“只要不打坏,随便怎么管”

[复制链接]
13561 0
丁日美女 发表于 2024-3-6 11:25:32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佩娴 |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近日,湘潭一乡村学校惩戒学生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大部分评论认为殴打辱骂属于不当惩戒,造成了学生深度心理创伤,是管教不当,发展为了师生之间的校园暴力,应当口诛笔伐。
也有少数网友评论说,“感恩吧,不会做题的学生还有老师管,这是一个负责的老师”。
这反映出人们对于教师惩戒权运用的接受度不同,更折射出当下教师惩戒权运用的两极分化问题。其表现为,一是惩戒运用极端化,把管教的公共性转变成了私人泄愤,惩戒变成了人身攻击和言语辱骂。另一种是惩戒运用搁置,学校教师在所有教育场景中都不再使用惩戒权。
一、对教师惩戒权运用的接受度:农村家庭将惩戒权转移给学校
长期的外出务工经历让二代农民工意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阶层突围。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在文凭社会获得一纸证书,彻底去农化,“希望孩子读好书,坐办公室当白领,不要像我们起早贪黑,风吹日晒”。
尽管青年农民对子女教育需求迅速增加,自身教育意识显著提升,但他们没有相应的教育能力加以匹配,因此更加寄希望于学校管教好孩子。
乡镇中小学的家长群体是80和90后,他们更多时间投入在打工挣钱的家庭发展目标中。一般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家。即使是在县域本地务工和经营的家庭,也因为忙碌于生计、知识水平受限从而很难管教孩子。
近年来,农民家庭出现母亲返乡陪读的趋势,但是实际上陪读也陷入了“有陪无读”的困境中,陪读效果不佳。比如为了补贴家用,陪读妈妈尽可能找到一份非正规就业机会,如在镇上制衣小作坊做计件工作,计件工作让她们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去给孩子做饭和接送孩子,但是,这部分勤劳的陪读妈妈通常会主动加班,比如拿更多的衣服回家加工,让大一点的孩子照看小一点的孩子,这种兼职化陪读实际的时间、精力投入并不高。另一部分是那些相对没那么勤快的陪读妈妈,她们属于全职陪读,当孩子们去学校了,她们百无聊赖的陪读时间难以消磨,所以大多数人会泡在麻将馆,或者是沉迷于跳广场舞。因而真正投入在陪读的时间不多,可以说是陪伴大于教育。
同样令人忧心的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解体,农民家庭从过去的居住空间离散化,转变为实质性解体,农民家庭离婚率日益提高。在湘中某乡村学校调研发现,学生的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关系不和谐是常态,一个班级中,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占据学生总数的1/3。如果算上未法定离婚,但实质上断绝家庭关联的“跑妈”,这个比例还更高,几近一半。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家庭传统价值观发生剧烈变化,几乎没有女性愿意艰苦奋斗、忍耐到孩子成年以后再离婚,感情不和、家庭经济压力、观念分化都是压垮婚姻的一根稻草,对家庭的付出和奉献少了,对个体世俗化欲望的追逐多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意义归属不再从“相夫教子”中获得。
青春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塑型时期,因此家庭发挥社会化功能极其重要。但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农民家庭的打骂教育、过分溺爱都让家庭难以发挥管教功能。比如,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爷爷奶奶抵抗不住孙辈的恳求,就把手机给他们玩,自己去干农活,导致“5+2=0”,周末两天在家沉迷于游戏,回到学校后听不进课,脑海中都是游戏复盘的“精神按摩”。初中的孩子们预设性的屏蔽祖辈说教,觉得有代沟,祖辈双方谁也走不进对方的心理去,只能“干着急”,眼看着孙辈有学坏的苗头,却也只能自由放任,解不开孩子成长教育的核心症结。
总而言之,无论是隔代陪读家庭、县域内务工经营家庭、返乡陪读母亲、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都显示出在家庭教育上的缺位。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权力主体,无论是父母还是祖辈都有将管教权转移到学校的强烈需求,在家校关系上,家庭对学校的依赖度极高,在教师惩戒权的接受度上,大多数家长能接受老师合理合法惩戒。在学校,孩子也比较怕老师,之所以老师的惩戒能发挥效力,是因为在校园这个有组织的道德环境中开展的惩戒,公开的惩戒让孩子在集体中的社会形象受损,良好的奖惩制度让学生能够学好,自省吾身。因此,校园中的惩戒具有较好的约束力,是完成学校规训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从暴力惩戒到惧用惩戒
与视频中对待不会做题的学生而滥用惩戒权的老师不一样,近年来我们发现更多的教师在教育公共服务实践中倾向于搁置惩戒权。
(一)区隔管理:对后进生放弃使用惩戒权
仍在乡村学校读书的大多是无法进城的中下层农民家庭的孩子。他们或是因为家庭条件差,无法在县城购房;或是因为成绩太差,家长对他们早已失去信心,只希望顺利成人。但凡是家里有点条件,成绩也不错的孩子都进入了县城念书。所以,乡村学校的生源极差,很多学生连小学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所以进入初中以后上课基本是“两眼一抹黑”,一个班级中考试及格率可能达不到20%。
被标签化的“后进生”是主要的惩戒权使用对象。在激进的教育城镇化背景下,乡镇中学处于一种挤压性的教育结构中,师资、生源每年大量流失。尽管教育部规定不允许考试学校排名,但实际上各地仍在排名,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乡村学校的促进。为了保证在排名中不垫底,升学成为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单一化目标。由于后进生难管难教,需要持续性的精力投入加以改造,这与乡村学校在集中注意力资源完成升学目标间有矛盾。因此,乡镇学校广泛采取分班管理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
这种区隔管理虽然能让备受压力的乡镇中学保持一定的升学率,但却制造了一批“无希望的孩子”。后进生们在学校上课睡觉、打游戏、无故旷课,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遵循不出事逻辑。只有升级成未成年犯罪等严峻问题,严重扰乱校园规定,才可能会被勒令退学,或是保留学籍式“放逐社会”。
农村家长对教师体罚态度宽容,“只要不打坏,随便怎么管” 第1张图片


(二)风险规避:乡村教师的策略选择
当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味追求高升学率,对教师用优分率、及格率、平均分参考率等排名考核;非教学任务摊派给学校,老师成为完成各种行政任务的“工具人”;教师资源薄弱,一人身兼数职……中学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情恐怕很困难。教师近年来成为甲状腺肿瘤高患病率群体,患抑郁症的中小学老师也不少。当老师自身的身体、心灵都承受着莫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容易传递给学生,从而出现情绪失控下的“咆哮式”管教等不当管教。
当学校老师不惩戒,把自己作为“冷漠的官僚”,在教育中绝不掺入任何人格化因素,只负责教授知识,而不负责教化,就无需使用惩戒权,他/她既不会因为不会做题的学生屡教不会而崩溃,也不会因为学生屡教不改而心痛,他们也不会面临多大的个人风险。我想,没有哪一个老师在线上课堂会“大发雷霆”,也鲜少有市场上的教辅机构老师对学生使用惩戒权。但这也限制了教师个人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变成了传输知识而僵化与教条,学生无法产生具身化印象。
反而,当老师出于责任心惩戒,他/她将可能在未被保护的情况下,因惩戒引发的各种后果被网络舆论、家长、校方、教育部门等多方指责。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刻意避免使用惩戒权。
在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职业环境中,教师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中面临着个人困境。在惩戒权使用上,问题就爆发的特别明显。尽管法律在不断强化对惩戒权的严格控制,如《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都明令禁止教师使用体罚。但一线教师是直接地与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能互相看到对方的态度、行为,也会在不同的互动场景中根据个人判断究竟使用哪种教育工具,一线教学会面临各种突发事件,具有极强的琐碎性、不确定性,他们很容易在法律条例规定的惩戒与体罚中越界。
于是,在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令他们能产生身体痛苦的传统暴力惩戒越来越少被使用(抄作业、训斥打骂、打手板、罚站等),转变为仅对“最恶劣的后进生”的底线惩戒——教师把惩戒权移交给德育处,校方官方处分和警告,积累到一定次数给予开除学籍或者勒令退学的惩罚。
其后果是对于绝大多数“中间学生”的日常管教的失效,成绩不良、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和转化,乡村学校制造了大批“迷途少年”。 劣迹少年亚文化圈却因不断有新成员加入而充满活力,他们用疯狂的违反乱纪行为来强化自己的身份标签,争取非正常社会的荣誉价值,他们共同用反社会行为调试内心的不适应感。当学校合理运用惩戒机制对学生不良行为及时约束,才能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培育良好价值观。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缺位时,教育责任就会向司法等正式化系统转移,但这种底线式的事后教育已经很难取得有效效果。
三、让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中去
教育是很难标准化的,即使知识教育越来越标准化运作,但教育的理想也不仅在于知识教育,而是发展整个人格。惩戒作为一种教化手段不意味着要消磨学生个性,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标准化的产物。
因此,有必要惩戒精细化,在不同的惩戒场景中,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和惩戒程度,既要有人格化权威,又要有规则意识。除了合理合法的惩戒以外,学校也应该运用多种教化手段,如优化奖惩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家校共育机制,让家庭教育角色从缺位到回归,以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最根本的是,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走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因此要避免教育以外的工作挤占教师们过多精力,真正全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


上一篇:建议放开公考35周岁限制!这些提案建议,你关心哪个?
下一篇:211大学女生被骂“不会用电脑还上什么大学”,到底冤不冤?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5 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