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复制链接]
36369 1
芷江吃货网络 发表于 2019-3-15 20:17:36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导读:早教的概念起源于西方,特指早期养育和教育,是让孩子在游戏和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把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为5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但在我国,有很多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误导,以为“早教早教”就是“早一点教”,这是对“早教”的严重误解。其实,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1张图片


最近几天天气难得的一直晴好。每天中午我都会带若兰宝贝到小区旁边的公园里晒晒太阳,练习走路。附近好几个小区的家长(以妈妈、奶奶或者姥姥为主,很少见到男性家长)也带着孩子来公园玩。孩子们在一旁玩乐,家长们就在一起聊天,而且聊天的话题也都离不开孩子。

张大妈:我家小孙子才一岁多,已经会背5首唐诗了。

李奶奶:我那小孙女还不到2岁,已经能认识20多个汉字呢。

王阿姨:我孙子已经会说10多句英语啦!上个月刚满3岁。

赵大姐:唉!我家小宝下个月就1岁了,现在还只会叫爸爸妈妈,真是急死人了。

张大妈:我跟你说啊,你家孩子这是语言发育迟缓,得赶紧训练。

李奶奶:就是就是,我家小孙女1岁的时候,已经能够说5个字的句子了。

王阿姨:这事可耽误不得!那个某某早教中心就不错,我孙子就是在那里上课的。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2张图片


听着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能干”,赵大姐越发的着急了。寻思着赶紧给自家孩子报个早教班,补补课。其实,生活中有赵大姐这种想法的家长真不少。我的大学同学小梅,毕业后不到一年就结了婚,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女儿楠楠。从楠楠两岁开始,小梅便陷入烦恼中。周围同龄小朋友都已经开始讲话,有的甚至还会说几句英语、背几首唐诗、做几道算术,但楠楠却只会几个很简单的中文词,小梅实在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把楠楠从玩具、绘图板旁边“抓”过来,不管楠楠怎么反抗,都坚持逼着她学习……然而,小梅的“努力”似乎没有换来任何成效,楠楠越来越不听话,还动不动“离家出走”,小梅骂过、打过,都无济于事。听说,前年生了二胎,是个儿子,看样子是彻底放弃楠楠了。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3张图片


小梅的焦虑不是个例。在我国,有很多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误导,以为“早教早教”就是“早一点教”。所以,生活中经常见到才几个月大的宝宝,还没开口学会说话,每周就要参加早教班。还有不少父母逼着孩子学习,把孩子能背几首唐诗、能做几道算术题当作考量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准……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他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4张图片


“早教”到底应该“教什么”?

早教的概念起源于西方,特指早期养育和教育。它包含的范围很广,除了感觉统合、身体运动、社会交往、艺术和语言的刺激外,还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观察习惯、记忆习惯等的养成。

早教,最早起源于德国,是让孩子在游戏和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用亲子互动的方式,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

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把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为5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在所谓的“早教”方面,美国人十分重视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孩子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

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他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5张图片


被误解的“中式早教”

可中国家庭的“早教”却与其原本的理念大相径庭。某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在一项针对早教的调查中发现,有88.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有28.2%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的家长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幼儿阶段的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计算机和英语口语等。除了不少幼儿园在特色班里已有涉及,家长更多的则是花时间带孩子参加业余培训班,在语文、英语和数学上下工夫。这和真正的“早教”相去甚远!

前面说过,早教,最早起源于德国。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一乐,炫耀一下,并没有其他用处。因为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孩子的记忆力好不能简单等同于聪明,记忆力好也不等于就是学习能力强。与其让孩子背诵式地记忆,不如培养孩子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6张图片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这些都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7张图片


关于“早教”的4大误解

目前,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早教误区:

误解之一:教育对象的误解。
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早教注重的是亲子互动,一方面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父母,正规的早教机构会提供专业的早教指导,传递较为先进的育儿理念,父母能从课堂上学到一些科学的亲子互动方式,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我们总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可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大格局的父母都明白,育儿先育己。唯有自己拥有大的格局,才能给孩子做出更好的示范,同时让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高远的世界。爱之,则为之谋长远。唯有扩大自己的格局,孩子才有可能拥有更高阔的人生。如果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孩子的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教育目的的误解。

早教首先,应该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其次,是启发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动手能力等。 最后,是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接触新鲜事物,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

早教,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世人眼中的“神童”,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同龄孩子中找优越感。很多父母往往会因为孩子的进步成长欢喜、夸耀、攀比,以孩子的成绩满足父母好胜之心,最终令孩子压力过大,对自己失去正确认知,从而丧失早教的积极意义。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8张图片


误解之三:教育内容的误解。

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

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字,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

误解之四:教育方式的误解。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

美国权威儿科医生和学能发展专家梅尔·列文教授提醒,父母还要做孩子学能发展的鼓励者和细心观察者。只有热情的赞扬、鼓励,平时细心的观察、沟通,才是孩子学能发展的最佳原动力。

但是,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就连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9张图片


父母的温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其作用会比他们在学校的重要,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

如今,人们都认同早期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可是说到早教,有人就以为是“早点教”,很自然地想到的是“早教机构”。一些父母舍得花钱把孩子送去学习、训练,从学爬行、学说话、学算数到培训艺术、体育等各种特长和智力开发,偏偏看不到家庭优势资源,忽视父母自身所能给予孩子的家庭环境、行为引领和心理抚育,结果很容易在孩子人生的初始阶段就给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

其实,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的陪伴。因为宝宝3岁之前,是各项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而父母的陪伴对宝宝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10张图片


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父母的重要角色。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指出,宝宝4个月-3岁是安全感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宝宝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否则就将终生寻找,焦虑和缺乏自信可能会长期相伴了。所以,父母多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父母的爱,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拥有健康的性格正确的价值观。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与孩子的相处中经常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教育孩子一些知识,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更加深刻。平时没事的时候或者在睡前给孩子讲一些故事,通过故事让孩子学到一些道理,更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实只要是和孩子在一起,无论做什么,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快乐的,因为有爸妈在身边就有家,就有温暖。父母的温情陪伴,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创造力。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11张图片


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陪伴。

处于婴幼儿阶段的个体由于具备不同于成人的特殊的敏感性,他们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安全感的要求极为强烈,若周围的环境不利于满足个体这一需要,幼儿将出现诸如极度的不安、发脾气,甚至诱发神经方面的问题。研究依恋的美国心理学家曾指出,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与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父母还可以通过给宝宝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来培养他的社交能力。宝宝出生2个月后,对我们就会产生明显的情感依恋,试图读懂我们的表情、身体语言,听懂我们的语气。宝宝可以意识到成人表情的差异,同时我们也可以分辨宝宝发出的咿咿呀呀背后的意义,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随着宝宝年龄增加,他能明白我们表情的差异,并且在同龄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互动的体验和情绪的表达,这些刺激可以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获得自信。

该培训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没搞清这4个问题,早教有效果才怪! 第12张图片


家长的言传身教也是陪伴式早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言行自然更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潜移默化中都会被孩子模仿学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非智力因素方面,是需要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完成的。比如:情感培养、性格塑造、习惯养成,以及责任、自信的养成等。孩子的心最需要父母陪伴来滋养,即使工作再忙,也要保持陪伴的频度和质量,让孩子在健康、有爱、有支持的环境下快快乐乐的长大。


下一篇:育儿路上的苦恼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沙发
冰点苏 发表于 2019-3-15 20:18:27 |
 
#聪明孩子养成记#被误解的“中式早教”,赢了面子害了孩子!
早教的概念起源于西方,特指早期养育和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把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为5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可中国家庭的“早教”却与其原本的理念大相径庭。目前,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普遍的早教误区:

误解之一:教育对象的误解。
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

误解之二:教育目的的误解。

早教首先应该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世人眼中的“神童”,更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同龄孩子中找优越感。

误解之三:教育内容的误解。
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四:教育方式的误解。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6 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