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新闻]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复制链接]
29104 0
sandyas 发表于 2020-4-3 16:59:4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1张图片

编 辑 | 丝 绒

本文未标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2张图片

由于与英美等国交战,二战期间,“英语”变成为所谓“敌性语”,所有日语中的外来词全部都要替换成“纯正日本语”:比如多纳圈要替换成“砂糖天妇罗”,可乐饼是“油炸肉馒头”,高尔夫球是“打球”,麦克风是“送话器”。

但谁承想战败不到两个月,日本市面上就出版了一本32页《日美会话手账》,这本仓促上马的小册子仅仅粗略记载了一些英语基础单词与简单交流,却立刻畅销360万本,甚至因为纸张生产尚未恢复而出现大面积断货。

谈到日本人在二战后的180度大转向,很多人都会摸不着头脑,日本人到底有着怎样的脑回路,才能前一天喊着“天皇陛下万岁”,后一天喜迎麦克阿瑟抵达日本呢?

一般人都会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认为日本人有着“向强者学习”的性格,一旦被打倒就会全力学习模仿自己的对手;或者是有一种“工具性”人格,即无所谓效忠什么人,只要能够找到一个让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地方就好。

但无论哪一种,思维起点都是“日本与美国两个国家迥然不同”,这才会涉及到如何学习借鉴乃至模仿,但如果我们换一种看法:如果日本与美国之间本来就没什么不同,那么日本战后突然转向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了呢?

美国历史学会的第一个日本籍会长入江昭(Irie Akira)便持这种看法。他少年时代经历过战争,成年以后求学美国,对日本与美国各自的外交非常感兴趣。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3张图片

梳理两国在近代以后的交往,他在1981年写出了这本旷世名作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指出日本与美国虽然在二战中敌对,但他们对战后秩序的设想却是相似的。

夹在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两属国家

由于入江昭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已经撰写多部近代日美关系史作品,到了1981年出版本书时,他便不再做“前情提要”,而是高度聚焦1941年到1945年之间日美两国的政府文件与内部报告。

如果对二战前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一些梳理,那么可能会对阅读更有裨益。

我们惯常把世界分为“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两部分,然而在地缘政治学的创始阶段,英国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名作《历史的地理枢纽》却并没有采取这种武断的二分法,而是用了更为科学的“三分法”

如果把欧亚大陆看作世界中心,那么其“心脏地带”(西伯利亚与东欧)诞生的国家才是大陆国家;

围绕在“心脏地带”的第一圈,即“内新月”圈(如中东、中国、西欧、南欧、北非)夹在陆地与海洋之间,本质上是陆海两属国家;

而真正的海洋国家(如英国、美洲、大洋洲)则在更外面的“外新月”圈

换言之,大众认为的典型“陆权”国家,比如德国,事实上应该归类为陆海两属国家,需要在陆地与海洋两个方向防备敌人或开疆拓土。

一旦强大,必然会对大陆国家与海洋国家同时产生威胁,促使两方联合起来加以绞杀:两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殖民地分割或意识形态的纷争多么激烈,英美等海洋国家都会与身处心脏地带的俄国(苏联)联手,剿灭崛起于欧陆中央的德国。

在麦金德另一本著作《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中,日本的设定是与英国相似的“滨外岛”(off-shore island),即欧亚大陆外围岛国。作为太平洋西侧面积最大的岛国,日本正处于美国与欧亚大陆最繁忙的航线之上,所以海洋国家绝不能接受日本江户幕府闭关锁国。

但反过来说,日本一旦愿意打开大门,在明治维新以后也受到了英美两国的高规格礼遇:1894年7月16日,日本就与英国修改了不平等条约,放弃在日本的治外法权,对日本实行最惠国待遇,这无疑是对半个月之后爆发的甲午战争最好的一针强心剂;

而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英国成为了日本的军事同盟国,美国华尔街则为日本发布了四次战争国债,共筹集8200万英镑,超过日本总军费的47%;美国政府甚至还帮忙斡旋了日本与沙俄两国的停战事宜。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4张图片

《权力与文化》

但矛盾也就此产生。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第一次改变了自身的“海洋国家”属性,开始向着大陆进发而去

1905年3月,美国铁路大王爱德华·哈里曼来到日本,希望与日本政府建立合资公司,共同管理刚刚从俄国人手中接来的中国东北南部铁路(所谓“南满铁路”),这既是一种示好,也是一种考验。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5张图片

爱德华·哈里曼

为了争取美国支持,日本在1905年10月与哈里曼草签协议,表示愿意合作;但到了1906年1月,当国际外交局势逐步稳定下来,日本政府又撕毁这项草案,之后单独设立“南满洲铁道会社”(满铁)管辖运营工作。

得悉这一消息,曾协助调停日俄战争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非常生气:“日本人傲慢又好战,还在日俄战争中取胜,美国必须以日本为假想敌扩张海军”。

从表面上看,日美两国是围绕铁路问题出现纷争,但从深层次角度看,日本独霸中国东北的战略已经很难再说是一种海洋国家战略,而是日本人自己所说的“大陆战略”,这就让美国开始警惕:

这个本来只是欧亚大陆“滨外岛”的国家,是否要进一步深入内陆,成为陆海两属国家呢?

很多人认为,日本之所以遭到美国警惕,是因为日本实行了以美国为假想敌的“八八舰队”计划,大规模扩张海军舰队。

但从实际情况看,同时代英国的舰队规模比美国还要大、英美两国地理距离更近、装备还要更先进,但英美关系依旧良好;而日本只要不是向大陆深处扩张也都会得到美国支持,如一战结束后,美国也支持日本占领了德国留下的南太平洋岛屿群。

只要海洋国家坚持自身本色,美国是乐见其成的——毕竟一旦苏联这类大陆国家寻求向海边扩张,日本、英国等海洋国家都是自己需要团结争取的同盟力量。

换言之,从一战结束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摆在美国面前的从来都是一个两难选题:既要警惕日本从海上过度蔓延到陆地,又要防范苏联从内陆过度接近拓展远东海疆,最终目的都是不希望陆海交界处崛起一个庞然大物。

这种矛盾思维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纵容: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美国依然向日本提供石油、铁矿石等战略物资;尤其是苏联与德国在1939年签署《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后,更是让美国警惕苏联要对日开战;

直到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约定互不开战,而6月德国撕毁这项协定开始进攻苏联,这才让美国明确目标,在7月底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进而造成日美两国进入紧张状态,最终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开启。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6张图片

“大东亚共荣圈”设想的内涵

1943年11月,日本在战争中节节败退,美国在南太平洋吹响反攻号角。就在这时,日本却在国内召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东亚会议”。

所谓“大东亚会议”,便是日本构建的“大东亚共荣圈”内部会议,主要参加者是日本的同盟国与占领区各傀儡政权,如伪“满洲国”、汪精卫政府、缅甸、泰国等。

虽然对于首相东条英机而言,这场会议事实上是为了巩固日本殖民统治的一个环节,但在入江昭看来,会后达成的“大东亚共同宣言”却体现出与英美等国内涵相似的战后国际秩序设想:和平稳定、互惠合作、尊重各国独立与传统、发挥各民族创造性、取缔人种歧视(当然,这一切设想早已标好“前提”)

仅从文面上看,“大东亚共同宣言”更像是同盟国而非轴心国阵营的宣言,事实上1941年8月英美两国达成的《大西洋宪章》也有着许多相似条文。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7张图片

《大西洋宪章》

按照入江昭的解释,两者的理念来源都是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国际主义设想:组建国际组织、杜绝私下结盟,保障自由贸易、强化经济互惠,维护民族独立、实行民族自决。

由于翻译原因,我们常把一战英美俄组成的军事集团称为“协约国”,而把二战英美苏等反法西斯联盟称为“同盟国”,但在英语世界里,两者称呼是均为“Allies”(盟国),换言之两个同盟在思想意识上具有明确的继承关系。

两者的主要建立者都是传统海洋国家,都主张自由贸易与自由航行,支持欧亚大陆以民族自决方式解决矛盾。

这些原则与政策导向不仅是英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更是要阻止各大海岸形成横跨陆海、容纳多民族共存共生的统一国家的强权,以防有任何国家封锁自己的海岸,阻碍自由航行。

但“威尔逊主义”的问题在于只是制定了国际主义的原则,却并有把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事实上1918年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建议”之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围绕中东欧、巴尔干半岛乃至中东各地的强权国家,丝毫未提到亚非两洲殖民地问题。

当然,一战的始源与主要战事均发生在欧陆战场,我们不应对威尔逊的时代局限性苛责过多。

但直到二战,英美基于威尔逊主义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的第三条“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身政府形态”依然只是针对被纳粹德国侵略的东欧国家,而丘吉尔也明言这项条文不适用于英属印度,那么亚非殖民地生活的普通人自然有理由怀疑:难道只有白种人才是人么?

这当然就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通过太平洋战争初期对白人秩序的摧毁,日本在亚洲殖民地将自身塑造为“解放者”而非“侵略者”,战争目的也从掠夺亚洲各国的资源与劳动力,偷换成了反对欧美白人对亚洲黄种人的殖民统治。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8张图片

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威尔逊主义”以这种偷天换日的形式成为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源头。

时至今日,印度、菲律宾、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仍然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侵略时期的殖民统治,反而认为这是开启了本民族独立自主的先河。

那些曾经与日本军国主义合作的本国人,比如印度的钱德拉·鲍斯的画像依然与甘地、尼赫鲁等印度独立英雄一起挂在印度国会大厅里,泰国独裁者銮披汶·颂堪也在二战后逃脱审判、并在1948年重新就任泰国总理,缅甸的昂山将军则直接被尊为“国父”。

既然日本与美国的战后政策如此相似,为什么美国还要逼迫日本无条件投降,而且还在1943年《开罗宣言》中要求日本领土收缩回甲午战争之前的状态呢?

这还是与“威尔逊主义”的内在机理有关。

如果“大东亚共荣圈”真的形成,必将是一个拦断从东北亚到东南亚、掐断马六甲海峡与台湾海峡的庞大地区贸易体系,“大东亚”很容易从世界政治版图之中切割出来,成为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与世界贸易规则不甚相符的“自留地”,阻碍其他海洋国家心心念念的自由贸易

美国作为一个旨在要求自由航行权的世界级强国,永远不能允许任何一个地区保留这种“自留地”:一战之后,美国设法摧毁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障了波罗的海、东地中海、红海与波斯湾的航行权;二战之后,盟军又剥夺了日本的全部大陆占领区,使日本再也无力阻止太平洋两岸之间的自由航行。

这种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国战后的对日态度。美国军方把二战日本当作一个“做错事情的12岁孩童”,是一个未经欧美文化洗礼的后发国家。只要日本能够放弃“大陆政策”,回归海洋国家行列,那么依然是美国需要联合的重要力量。

而且,随着苏联在二战末期进攻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继而夺取萨哈林岛与千岛群岛,也有着成为陆海两属强国的可能性,那么一个失去“自留地”、重新融入海洋国家体系的日本就会是美国对抗苏联的战略前线。

入江昭到底想说什么

同样作为美国政府的智库人物,二战刚刚停战时期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女士,用一本《菊花与刀》告诉世人,为什么日本人与我们这么不一样。

而入江昭这位少年时期亲身经历过美军空袭的历史学家,却在学成之后(于1961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一直在试图证明:其实我们日本人与美国人是一样的,我们的努力方向都是和平、繁荣与自由。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9张图片

某种程度上,入江昭活跃的年代也正处于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战时期。从1970年代开始,由于石油恐慌持续升级,轻便省油的日本车很快超过了高大费油的美国车,成为美国市场的新宠儿,这在丰富了美国人生活的同时也被认为抢走了许多美国人的饭碗,促使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又一次对日本有了警惕,出现“非难日本”的反日情绪。

1982年,在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华裔美国工程师陈果仁被认为是日本人,因而被两名克莱斯勒公司的白人工人殴打致死,其母亲也被迫在1987年搬回广州老家。虽然明显打错了人,但这起事件依然成为日美两国贸易摩擦升级为社会问题的关键性契机。

入江昭作为一名研究外交史的学者,其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日美两国如何接触、交流、对抗、妥协,又是如何从敌对双方变成安保盟友。

过数十年的研究与笔耕,他用《远东新秩序的摸索,1921-1931》,《太平洋隔阂:日本与美国的扩张,1897-1911》,《从民族主义到国际主义:1914年美国外交政策》再加上这本《权力与文化》构成了一张完整的近代日美外交图景,也用自己作为学者的严谨考证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日本与美国或许有着许多文化习俗上的不同,但一旦坐到谈判桌前,大家都是平等而相同的普通人。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10张图片

在未来的365天,东亚君将与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识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曾给予我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为各位读者带去新的冲击与启示。期待各位加入东评学社,我们不见不散!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11张图片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12张图片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13张图片

美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日本当做过对手? 第14张图片

END


上一篇:日本将设立无人机执照制度
下一篇:日媒:日本推行智慧农业 施肥无人机和自动插秧机登场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8 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