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明朝最有骨气的人物是谁?

[复制链接]
10396 20
hls520425 发表于 2020-5-11 00:08:17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送门:明朝最没有骨气的人物是谁? /美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人是谁?


上一篇:现在柬埔寨生意好的吗?
下一篇:桂林自驾游路线推荐?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imoryz 发表于 2020-5-11 00:09:04 | 只看该作者
 
“快口御史”的韩宜可
明朝的官员们,公认最惊险恐怖的事情,莫过于从明太祖朱元璋手里逃命。
因为这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草根的帝王,一个原则至始至终: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本着这一原则,他执政三十年的洪武年间,这个大明王朝经济重振的激情建设年代,也是官不聊生的恐怖岁月。连番整肃风暴,每次大案都是数万官员落马。就连大明乡村的田间地头,经常灿烂金黄的庄稼地上,满是穿囚服玩命干活的苦汉子:全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干部。
在这样的年月里,犯到朱元璋手中想生,就真叫一个难。比如明初最伟大学问家宋濂,只因自家孙子和大奸臣胡惟庸吃了几顿饭,便被下了死牢。之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苦苦哀求,结发妻马皇后气的绝食,这才闹得朱元璋稍抬手把死刑改成了流放。那年头,这都是逃生成功的奇迹了。
可偏有一个人,却真正创造了更大的奇迹:明明下了死牢,眼看一条命没跑。不用朱元璋的老婆孩子帮着绝食哭闹,朱元璋就亲自急匆匆跑来纠偏,亲手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出来。
这件奇迹,在《国朝献征录》里,更写得像神话一样:朱元璋在保和殿上复核死刑犯,偏巧认出了他。正惊讶间,却猛然一阵轰鸣,只见天上电闪雷鸣,半天干打雷不下雨。朱元璋傻看了半天,立刻满脸严肃冲他拍板:难道你有冤枉?刚说完这话,轰隆的雷声立刻停止,于是平安得救。
这位创造奇迹的幸运儿,就是被朱元璋曾送绰号“快口御史”的韩宜可。


而刨去神话色彩说,幸运从朱元璋手下逃生的韩宜可,之所以能被朱元璋迅速认出,并非因为他多么会来事得宠。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三十年里,经常惹朱元璋上火生气的男人。
一:明朝言官祖师爷
幸运逃生的韩宜可,放在大明朝,更有一个公认的荣耀:明朝言官祖师爷。
这位祖师爷多传奇?在号称士风刚烈的明代言官群体中,三百年间涌现胆大包天的牛人无数。但无论是单枪匹马横扫腐败分子的顾佐,还是曾大骂万历皇帝吃喝嫖赌的雒于仁,甚至是曾上《治安疏》气疯嘉靖皇帝,晚年更成为南京言官界大佬的名臣海瑞,都不约而同,对韩宜可这位老前辈,表达过由衷的赞叹。
典型如海瑞,当年骂了皇帝下了诏狱,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受够折磨,却还不忘了吟诵韩宜可的诗篇来自勉。人生最黑暗的岁月,正是韩宜可的精神陪他度过。
更常见的场景是,明朝三百年间,当有御史惹恼了皇帝,被拖出去杖责的时候,好些人给打的皮开肉绽,嘴上却依然强硬。说就是打死了我,我也要做快口御史韩宜可。每当重复这个姓名,便是一场战斗力爆表的场景。不夸张说,这个闪光的姓名,是大明言官中最锋锐的宝剑,每次高高举起,就可召唤无穷的力量。
之所以有如此大威力,是因为这位看似平凡的人物,人生的业绩实在给力:招惹朱元璋。
在整个洪武时代,招惹朱元璋,堪称是最胆大包天的事情。放在被朱元璋赋予特权,可以大胆揭发言事的言官群体,虽说比其他大臣稍微安全,却也同样高危。比如御史王朴,只因跟朱元璋顶了几句嘴,就被问了死罪。被杀了还不算,编《大诰》时又把他的事迹编进去,硬给加了个诽谤罪。
就在这样的政治高压环境下,号称“快口御史”的韩宜可,却真心创造了大明言官界的最大业绩:不懂察言观色,不怕坐牢杀头,更不体察领导心思,不会作秀唱双簧,从来都是忠诚敢言,多次犯言直谏,闹得朱元璋的愤怒指数,不断突破历史新高。
最说明他业绩的,就是他的绰号“快口御史”。这是当年朱元璋亲口“封”的。但“快口”这个词,放在洪武年间绝不是好词,相反是骂人常用词,意思类似于香港枪战片里的“喷子”。不是被气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也说不出这词。
招他落下这个诨名的,就是著名的弹劾胡惟庸事件。当时还是朱元璋极度器重提拔胡惟庸的年月,有一天,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以及中丞涂节,三人亲热围坐在朱元璋身边聊天,君臣其乐融融的景象正热闹,偏韩宜可蹿出来煞风景。当着朱元璋的面,大骂胡惟庸结党营私专权误国。


这场景放在当时,说是骂胡惟庸,却十足打朱元璋的脸。被打脸的朱元璋,当场气的不行,因此也有了那句名骂: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换成现代白话就是:这个喷子竟然敢骂我的大臣!
被朱元璋骂过,后果自然严重。韩宜可当场被锦衣卫拿下。不过好在朱元璋还算冷静,事后又把他释放,打发到陕西按察司工作。这番顶牛朱元璋的英勇表现,也立刻令他名满天下。平日出门办事,沿途都有人围观。走到哪里都有人背后指指戳戳,说这就是那个被皇帝骂成喷子的家伙。
但在韩宜可勇敢的一生里,这番顶牛只是个光辉的开始。而后他的官场表现,却可用一句话来形容:生命不息,顶牛不止。
到了陕西没多久,韩宜可接着又干出一件顶牛的事。当时陕西正全省严打,抓了一大批犯人,准备押送到朱元璋老家凤阳开荒种地。


这桩可以顺便拍朱元璋马屁的美事,程序走到韩宜可这里就强硬叫停了。不但叫停,韩宜可还写信给朱元璋说:现在陕西官员办案,都是不分轻重,一抓一大片,应该重新审核,纠察其中有没有冤假错案。一切要以法律为准绳办案。
这一番猛喷,以很多野史笔记的说法,据说朱元璋气的在宫里大骂,说都把这人打发到陕西去了,还是封不上他那张嘴。但无论野史正史,这次猛喷的后果,却是记录一致:朱元璋欣然接受了韩宜可的意见,下令重新复查,果然查出了大批无辜者,洗清了好些冤屈。因此民心大安。
从来不吃亏的朱元璋,能够忍住韩宜可的猛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很了解这个人。韩宜可的老恩师,一向被朱元璋器重的钱宰,平日里小心谨慎唯唯诺诺,但唯一一次向朱元璋开口求情,却正是这次为了韩宜可。
而对这家伙的履历,朱元璋也清楚:从来就是个既有个性又认真的人。当年元朝征召他,因为愤恨元朝腐败的不可救药,因此坚决不去。入明后先做山阴教谕,出名的治学认真,后来跑到楚王府做秘书,同样干的兢兢业业。
所以这个人的顶牛行为,说到底还是认真负责任,堪称大明言官界最亟需的人才。所以本着人才难得的原则,还是可以忍。
自那以后,韩宜可彻底来了精神,工作中更是火力全开,只要发现不法行为,犯到自己手里的,就是铁面无私严办,犯不到自己手里的,更是火速上奏揭发。不管权位再高,官位再大,却没他韩宜可不敢惹的人物。多年忠诚敢言,更迅速给自己拉了一个仇人榜。和他有过节的人物,既有北方各路藩王,也有各色权贵重臣。也因此更落了一个响亮绰号:天下第一敢言。
这番英姿飒爽,不但当时名扬一时,更被后世诸多言官效仿。好些人说起韩宜可,都称赞他胆大包天,敢惹权贵骂重臣。但如果仅这么说韩宜可,只能说后世那些言官同行们,不过学了个皮毛。
因为韩宜可最得朱元璋敬重的一条,不是他的敢骂,而是他的讲原则。


二:言官中的业界良心
说到这一条,不得不说说明朝言官的负面形象。这群明朝历史上最勇敢的官,却也恰恰是最招人讨厌的官。
因为这些人虽说敢骂人,但好些人却也只会骂人。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愤懑呼号:言官发展到明末,已经严重眼高手低,自己什么都不会,别人干活却指手画脚。而且越是关键时刻,他们越是乱说话捣乱,好些还不惜夸张造谣,就为博自己出位。用民间老百姓话说,就是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浑人,十分没原则。
这种没原则的歪风,在明朝好些时候,都刮的格外厉害。比如当年明孝宗朱佑樘上台后,很想励精图治,下诏鼓励言官提意见,还特意补充说明一句:你们讲话一定要摆事实讲证据,决不能没原则的乱说。没想到收上来的奏折,绝大多数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说。逼得少年早熟的明孝宗,只得费劲权谋心思,借助“两京之狱案”恶整,才算暂时杀下这股歪风。
而放在诸如边关战争等国家大事上,不讲原则的言官们,不但常给前线添乱,还尽给后世添堵。比如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期间的丁应泰,明明离前线万里,却长期造谣乱骂。比如明朝碧蹄馆大战死了上万,蔚山大战死了好几万,抗倭援朝战争死了几十万之类的谣言,全都是这位“直臣”亲口发明。


不但当时流传一时,还被日本历史学家照单全收,近代还常被右翼军国主义分子拿来吹牛。堪称其中极品。
但如果看看身为祖师爷的韩宜可,就会清楚知道:朱元璋苦心设立的言官制度,并非为了培养那些没原则的极品。他想要的,正是韩宜可这样的良臣。
因为韩宜可人生中一个重要信条,就是对事不对人。无论骂的多厉害,却既不为私人恩怨,更不为个人荣耀升迁。始终一心为国,铁骨铮铮。
而且比起明朝言官们火爆刚烈的形象来,大胆的韩宜可,生活中却是位十分温和淡定的人,就算下了牢狱,都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听说要用刑,也像没事人似的,把看守都震傻。每次面对朱元璋,不管这位铁腕帝王如何发飙,他这里都丝毫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说事。
特别令后世诸多言官自愧不如的,就是韩宜可每次骂人时所写的奏折,不但文风厚重,而且言之有据。每篇都条理清晰,证据确凿,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从不搞人身攻击。有时候一些重臣被韩宜可批评了,嚷嚷着要理论,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让人把奏折送了去,要这些苦主驳斥,接着这帮人就清一色哑火。因此他“以锄奸显忠为己任”,战斗力常年生猛。
但最见证他品格的,还是令他名扬天下的胡惟庸。早年他不管不顾,大骂风头正盛的胡惟庸,也惨被下了牢狱,后又被胡惟庸各种阴招穿小鞋,恶治了好些次,却始终没低头。特别是他那件被下了死牢上了刑场,又幸亏被朱元璋捞出来的奇迹,以很多明朝学者的观点,就是胡惟庸搞的鬼。
可仇结得如此深,后来胡惟庸垮台倒霉,先前被恶治的大臣们,纷纷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参与到揭批胡惟庸的热潮来。却偏偏韩宜可又不识时务,再次上书顶牛朱元璋,竭力反对株连无辜,而且请求严格复查每一个获罪案犯。在他的这番努力下,终于救回来一些无辜。


而且就是在这场血雨腥风中,他又干出了一件十分顶牛朱元璋,却令朱元璋深受感动的事情:胡惟庸案后,一家获罪官员的妻子十分美貌,朱元璋论功行赏,就把这美妇赏给了韩宜可。谁知韩宜可对这皇恩浩荡,立刻顶牛精神发作,不但推辞不受,而且还振振有词,把朱元璋一顿教育:开明的君王,处置犯人都不会祸及妻儿,更何况糟糠之妻不下堂,别人家的老婆再漂亮,我也坚决不能要。
这番不识时务的顶牛,反而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以朱元璋的赞叹说:韩宜可不但能指出我的过错,更不被美色所诱惑,真是古今难得的清流良臣啊。
而这次顶牛,也获得了一个美满的后果:这种把别人家老婆随便送人的判决,立刻及时叫停。那些犯官家属们,也得到了抚恤和安置。
但这次韩宜可以德报怨胡惟庸的行为,立刻为自己招来了谣言。有一种谣言说的有鼻子有眼:韩宜可这人十分虚伪,平时伪装简朴,其实家里有的是钱,成天山珍海味,奢侈无比。
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去,立刻也就怒了。要放在明朝中后期的帝王身上,碰上这种事,更是由不得不信,明朝中期以后,言官们一个通用品质,就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自己在家吃喝嫖赌玩的嗨,皇帝随便出格一点,就喋喋不休管个不行。被人戳了画皮,也十分嘴硬,常说我就算品德不好,也有权利监督你。
放在明初,以朱元璋拿着放大镜看干部的性子,多少也将信将疑。更打算抓个道貌岸然的腐败典型。因此招呼不打,就突然杀到韩宜可家,却出乎意料的,看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韩家屋子里的桌椅板凳,用的全是元朝年间的旧货,最年轻的也有快二十年岁数。全家老小穿衣服更是补丁打补丁,吃的更是粗米蔬菜。所谓山珍海味骄奢淫逸,简直子虚乌有。
穷到如此掉渣,朱元璋也严重怀疑,不禁说了句“你是不是知道我来,就把钱藏起来了”。不想韩宜可不慌不忙,又顶了朱元璋一次:大摇大摆的把家里所有的箱子都打开,翻箱倒柜,竟都见不到几个钱。然后轻轻松松告诉朱元璋:我从来不攒钱,也没钱可攒。
这是韩宜可人生当中,最令朱元璋感慨的一次硬顶。以至于朱元璋再次赞叹,说全国的官员,都应该像你一样啊。说罢后的朱元璋,下令把这件事写进《邸报》,由通政司发布全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好好学习。


至此,入仕十四年的韩宜可,以其坚定的原则和刚正的品格,成功书写了明朝言官面对朱元璋时最辉煌的奇迹:越顶牛,越感动。
三:从此成为传说
虽然很有原则,但即使在不大敢说话的洪武时代,韩宜可招来的攻击,依然非常多。比如以治理西北著称的名臣费震,就曾批评韩宜可,说你骂人骂的痛快,就是不知道别人干活有多难。
费震这个指责,用来形容明朝中后期的好些言官,是相当恰当的。明朝中后期言官的一个毛病,就是看人挑担不累,自己挑担就废。好些以擅骂人著称的言官,自己亲自去干事,更常干的一塌糊涂。比如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痛打的杨镐,败掉沈阳的袁应泰,都是这类眼高手低的角色。
但用来指责韩宜可,却是十分错误的。在整个明代的言官里,韩宜可都堪称难得的全能人才:既能骂,也能干。具体行政做事,更是独当一面的好手。
他首先公认高水平的,就是文采。除了骂人的文章写的好,外交文章更写的好。朱元璋的好些国书和出征檄文,就是由他亲自起草,写得气势澎湃,字里行间全是大国风采。后来郑和下西洋前,还特意命人找出来,行前认真抄录学习。
写了不少好文章后,韩宜可终于在洪武十四年,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工作调动:就任山西右布政使。在还没有巡抚制度的洪武年间,这就是山西省的二号人物。
在这个新岗位上,韩宜可任职时间不长,工作却十分卖力认真。以《献征录》里的说法,到任之后不但大力打击官场潜规则,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更大力抚恤百姓,从各类公务开支中省出费用,用以充实预备仓。当时山西专门收容孤寡的养济院数量,以及储备救济粮的预备仓,建设成绩都名列前茅。所谓“百司肃然,上下属目,翼见真儒之用”,正是韩宜可的出色业绩。
但出色了没一年的韩宜可,还是遭到了人生最沉重一击,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获罪被贬,与同僚山西参议王景一道,被撤职发配到云南临安建水县充军。
至于这场风波的原因,在正史记录中绝口不提。地方志的说法,则是五花八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献征录》和《两浙名贤录》里的说法,是由于参议王景在征税工作中犯了错要被重办,韩宜可认为处罚过重,再次上书顶牛。没想到就这一个小事,反而给顶大了:非但没救了王景,自己也一道给发配。
这件事充分说明,在体察圣意方面,韩宜可毫无进步。朱元璋一辈子十分恨的,就是小吏贪污。但凡碰到类似事,都是一抓一大片,逮着尾巴就顺藤摸瓜往大了办。比起当初骂胡惟庸来,这事才是真正逆了龙鳞。韩宜可的倒霉,也就顺理成章。
一直刚正不阿,敢斗权贵顶牛皇帝,闯过多次大风大浪的韩宜可,却在这件小事上,栽了一个大跟斗。
这次跟斗栽的有多狠?他和王景甚至栽出了大明历史记录:头两位被贬官到云南的明朝士大夫。当时的云南,是大明刚刚收复的国土,以少数民族为主,生活穷困且民风凶悍,在世人眼里,可谓穷山恶水的绝路。发配到这地方,人生前途基本全废。
而对于这场凄风苦雨般的打击,与王景结伴走上充军路的韩宜可,心态却一直非常好。一路上干的最多的,就是给王景朗诵自己最爱的名篇:范仲淹《岳阳楼记》,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与王景共勉。
行至云南,这二位更做出了一件“雷事”,郑重的挥毫泼墨,以满腔的情怀,为自己提前写下一篇墓志铭。两篇墓志铭的风格文采各有不同,主题却一样壮烈澎湃:即使人生已经毫无希望,即使仕途已经终止,即使命运注定让我终老于此地,那么就让这墓志铭做一个见证。我依然会全力以赴的实现理想,任何绝境之下,都不会虚度光阴。
气不萎达,生知命寿,乃夷我铭,其藏阙期。这是韩宜可在自己墓志铭中的豪言,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段年华的见证。
而这心态豁然开朗的二位,在这贫穷落后的云南临安卫,以之后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另一件光耀千秋的大业:推广文教。自洪武十六年,临安卫设立府学后,韩宜可与王景,就成为府学第一代老师。就如早年在山阴担任教谕一样,昔日的铁骨直臣韩宜可,再次回复到模范教师的角色上。
在这新岗位上,韩宜可的业绩也同样优良。最令当地官民动容的是,他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既不搞民族歧视,更不以身份出身论人。而且哪怕是学生家长过意不去,送来各种礼品,他也分文不收,全数退回。教学工作中,他更是一心一意,哪怕当地文化落后,学生悟性有限,他也极有耐心,凡是学生问问题,都是知无不言。即使有时候学生文化低,听不明白,他就更不厌其烦反复讲,以当地地方志的记录说,有一次下课,他被学生们包围着问到深夜,说话说得满嘴都生疮。依然非常欣慰的说:看着你们这样好学,做老师的真是高兴啊。


于是,勤勤恳恳不计报酬教书的劳改犯人韩宜可,不知不觉间,就成了洪武年间感动云南的人物。就连明朝开国功臣,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对他也十分敬重。经常抽空就来探望,每次不但恭恭敬敬请教学问,举手投足更向韩宜可行弟子礼。
更被打动的,却是当地的官民百姓。这个素来民风凶悍的地方,起先刚设府学的时候,老百姓集体抵制,哭着喊着不来。经过韩宜可与王景二人多年努力,不但当地少数民族家庭都纷纷读书识字,好多人更哭着喊着来拜师。当地的民风更从此大好,变成知书达理的淳朴乐土。连犯罪率都连年创新低。
同样高速发展的,更有当地的文明水平,有明一代,临安府共涌现出五十二位进士。这个曾经“刀耕火种,刻木为符”的落后地区,后来成为明代“科第人才盛于诸郡”的文化胜地,韩宜可更是奠基人。
这事的意义,往小了说,是发展了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往大了说,真个为维护大明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地处在这样的边陲绝地上,韩宜可也没忘了老本行:惹朱元璋生气。著名的蓝玉大案爆发后,远在云南教书的韩宜可,听闻了朝中的血雨腥风后,竟不顾自身安危,再次上书言事,认为朝廷的诛杀太过酷烈。这份几经辗转的上书,再次把朱元璋气的不行。不过在几位文臣的劝说下,消了气的朱元璋,还是摆摆手作罢了。
而在朱元璋过世后,登基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经过礼部侍郎陈性善的举荐,终于重新启用韩宜可。先下诏封他为云南参政,接旨后的韩宜可还没动身,第二道圣旨又紧跟着来了:参政别干了,赶紧去南京。您现在已经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了。
但经过十五年的流放生涯,韩宜可曾经旺盛的生命,此时已到了尽头。他接旨后兴奋不已,一路紧赶慢赶。以云南地方志的说法,他临行前对友人说,这次出山,一定要把未曾给洪武皇帝朱元璋讲完的话,全给新皇帝讲出来。从整顿吏治到选拔人才,再到发展文教,他样样都有兴奋到激动人心的勾画。
然而就在他的车架行至杭州时,他的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住了,像一只燃烧殆尽的火把一样,沉默的熄灭下去。那一夜的情景,也成为有关他最后的传说:天空中有一颗灿烂的流行滑落,驿站里所有的马匹都在悲哀的嘶鸣。


以《明史》的说法,是“宜可当之”。这奇异的景象,正是有关他人生最后的荣耀与传说。
在韩宜可过世八年后,即永乐四年,云南临安府学子张文礼考取进士,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位登第学子。对这位填补历史空白的年轻人,永乐皇帝朱棣十分感兴趣,还特意问他师承何处。当张进士郑重回答,自己的恩师正是韩宜可时,朱棣立刻惊呼,是当年先皇称赞过的快口御史吗?而后明王朝拨出专款,在云南与浙江两省,为韩宜可大力立庙纪念。这位洪武年间铁骨铮铮的直臣,从此成为大明三百年间,言官集体仰慕的传说。
                                               ——转载侵删
作者:中国作协会员张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F_cuz☆com 发表于 2020-5-11 00:10:02 | 只看该作者
 
官抚民,本为孙传庭部将,任宁夏总兵,曾在李自成平定陕西时顽强抵抗,直到大势已去才不得不降。但是在抗击外侮的战斗中,他没有因为过去的旧怨背叛李自成,战死在了山海关之战,成为闯军第一个抗清阵亡的高级将领。
周凤梧,本是左良玉部下的参将,1642年,李自成攻打襄阳,左良玉不战而逃,撇下了周凤梧的军队,连周凤梧在襄阳城中的家眷都没有带走。周凤梧的部队被困在山上,粮食断绝,得知自己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儿子都被李自成俘虏,而且得到了优待,周凤梧遂投降闯军。1644年,周凤梧战死于山海关之战。
喻上猷,原明朝御史,1642年投降闯军,任大顺兵政府尚书,死于山海关之战。
王则尧,原明朝密云巡抚,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归降,任顺天府尹,为大顺朝考选人才,安抚百姓。吴三桂叛变之初,诈称自己奔回山海关是出于误会,李自成派王则尧带着吴三桂之父吴襄的信件去招抚吴三桂,吴三桂却将王则尧扣押。山海关之战后第二天,吴三桂将王则尧交给清军,王则尧不降,遇害。
魏学濂,原明朝庶吉士,著名画家,李自成进京后归降。李自成退出北京之后,魏学濂对李自成失望,又不肯降清,自杀。
白邦政,本为明朝的中层军官,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一步步靠战功成为高级将领,官至宣府总兵,点燃明末农民战争导火索的最早的农民军首领白水王二就是死在他手里。李自成进京之际,他率部投降,李自成不计旧怨,委之以漕运重任。由于清军入侵,白邦政被召回宣府组织防御。山海关之战后,宣府的明朝降官李鉴等人叛变降清,白邦政不肯附逆,遇害。
张天琳,农民军的早期首领之一,长期与李自成联合作战。1638年农民军低潮期间,他投降孙传庭,但是不肯靠杀害其他农民军来邀功,而是跟着孙传庭进京勤王,抗击清军。孙传庭死后,张天琳重归李自成麾下,镇守大同,与部将柯天相、张黑脸等在姜瓖等明朝降将发动的叛乱中遇害。
谷可成,闯军重要将领,前营主将,山海关之战后,他为掩护主力撤退,率领万余战士在庆都与清军激战,战死。
武愫,明朝进士,1643年投降闯军,任徐淮防御使。武愫到任之后,积极整顿军队,修复黄河大堤,同时又为官清正,曾当堂怒斥馈送礼物之人。山海关之战后,武愫准备将徐州附近的散兵游勇全部整编起来,以抵抗清军,却轻信了自己的旧识,南明淮扬巡抚路振飞,被路振飞擒住,拷打之后送至南京杀害。
其他在明朝官绅降将叛乱中被杀害的顺朝文武官员还有阎杰、吴征文、郭都、李道春、周祥、刘恺泽、贾永年、董复、姚应奉、卢传第、段献珠、裴隆遇、黄锭、李定国、毕三才、马应湖、潘跃龙、张耀然、李廷瑷、黄应选、王相极、张均田、贾时昇、杨亮、徐光启、张继昌、刘扶炎、李开方、杜滋培、梁磐石、马麟生、兰珍、张继善、朱正色、王曰都、曹怀真、晋九锡、张斗南、李擎柱、贾元麟、符执蒲、易正乾、王皇极、刘师曾、苏民安、程文焕、张问行、刘主敬、任崇志、傅龙、刘浚本、高克家、董贶玺、李士灏、尹保衡、曹家麟、杨名升、赵廷献、陈奇、贾三俊、郭维邦、孙澄、许承荫、范隽、尚国俊、薛成宣、孙握玉、刘宪卿、王良翰、李振纲、王之相、李调鼎、吕弼周、王富、王道成、李允桂、惠在公、冯大京、王毓奇、陆升御、李伯元、李如琮、宋朝相、贾士俊、郭经邦、孙澄、许成荫、范隽、尚国隽、薛柱、巩克顺、赵璟、冯士遇、史可保、郝肖仁、杨桂栋、涂原、王度、马浚、王业昌、李若寀、王秉纯、杨绍唐、杨英等。发动叛乱的明朝官绅中,除路振飞、凌駉等少数人效忠于南明之外,绝大部分都投降了清朝。
顺朝在山东的地方官员,或者随主力部队撤退,或者被害,只有新泰县令周祚鼎坚守住了新泰县城,先后拒绝清朝六次招降,坚守新泰数月,最终以身殉职。
白鸠鹤,闯军重要将领,李自成进京时委任他镇守天津,“平买平卖,概不扰害”。清军入关后,白鸠鹤战死在撤退过程中。
蔡仕,大顺辽州牧,诈降于清军,又暗中为闯军提供情报,清军发现之后,将他解往北京,他又在途中逃跑,从此不知所踪。
孙明翼,大顺潞安防御使,清军来攻时殉城。
师心知,大顺潞安知府,清军来攻时殉城。
张士英,大顺屯留县令,清军来攻时殉城。
陈永福,幼年家贫,曾为乞丐,为求活命加入了官军,在和农民军的战斗中因军功逐步成为高级将领。在闯军三打开封的战斗中,他坚守开封,给闯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甚至射瞎了李自成的一只眼睛。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后,陈永福走投无路,但担心李自成报复,不敢投降。李自成与他折箭为誓,许诺绝不加害,加封他为制将军,封伯爵。陈永福大为感激,自是为李自成效忠,山海关之战后,陈永福镇守太原,竭力平定叛乱,稳定山西防务。由于姜瓖的叛乱,太原门户洞开,已成孤城,陈永福却断然拒绝了清军的劝降,以仅有万余人的守军抵抗清军优势兵力进攻二十天。最终,清军以红夷大炮轰开城墙,太原沦陷,陈永福战死。
韩文铨,原明朝河南道监察御史,1644年投降闯军,被任命为山西节度使,与陈永福一同守卫太原,战死。
宫文彩,本为在山东嘉祥的矿山中卖饼的小贩,1641年领导矿工反抗明朝暴政,后接受了李自成的册封。1644年,抗清战死。
马应试,山东西部的农民军首领,接受了李自成的册封,1644年抗清战死,其余部后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榆园军,长期在山东坚持斗争,直到顺治八年,清朝总督张存仁掘黄河淹没榆园军地道,采取三光政策,火烧榆林,把鲁西南的大片地区屠杀得几乎成了无人区,才彻底镇压了榆园军。
马世耀,闯军重要将领,在潼关之战中,他率部向清军诈降,意图与李自成里应外合夺下潼关,事泄,被多铎杀害。
陈尚新,本为陕西三原县生员,闯军放弃陕西时被清军俘虏,因保存大顺政权的印信被害。
路应标,闯军中层将领,闯军南撤时在鄂北坚持斗争,战死。
刘宗敏,追随李自成最早的闯军大将之一,铁匠出身,长期担任李自成的副手。在山海关大战中负重伤,后又参加潼关战役。在从湖广向江西撤退途中,刘宗敏拼死断后掩护李自成,兵败被俘,不屈遇害。
任继荣,本为明朝下级军官,闯军攻打洛阳时,任继荣所在部队已经长期欠饷,衣食无着,而洛阳城中的福王朱常洵却囤积着大量粮食、金钱,不肯发放,还要逼士兵们去和闯军拼命,于是与田虎、谢应龙等人一同发动起义,开门迎接闯军。任继荣后来逐渐成长为闯军的重要将领,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战争中。
任光荣,任继荣之兄,原明朝南阳守备,在闯军攻打南阳时,为其弟任继荣而加入闯军。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战争中。
辛思忠,闯军重要将领,在贺锦战死之后负责平定青海,立下大功。闯军放弃陕西之后,辛思忠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谢应龙,闯军中层将领,明朝将领罗岱的家丁,精通火器,在洛阳起义加入闯军,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张礼,闯军中层将领,牢子出身,统带水军,1645年战死于富池口之战。
马世泰,闯军中层将领,1645年在湖北死于抗清斗争。
叶云林,原为明朝的秀才,河南郏县人,1642年,李自成和罗汝才在郏县击败孙传庭,官军因缺粮四处抢劫,叶云林大忿,遂加入闯军。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罗戴恩,罗汝才叔父,李自成杀死罗汝才后,命其统御罗汝才旧部,1645年战死于湖北的抗清斗争中。
张洪,闯军中层将领,1645年在湖北潜江遭到南明军队袭击遇害。
白旺,闯军重要将领,在李自成进京之际负责留守湖广,抵御左良玉和士绅叛乱。李自成死后,白旺被叛徒刺杀。
孟长庚,闯军中层将领,在洛阳之战中加入,负责镇守荆州,1645年被叛徒杀害。
邓岩忠,明朝举人,1643年投降闯军,任刑政府侍郎。闯军联明抗清之后,他效力于南明隆武朝廷,1646年战死于衢州保卫战。
此外,尚有杨永裕、王家柱、萧应坤、顾君恩、姚锡胤、安兴民、梁启隆、周士奇、陈荩、耿三桂、张弘祚、齐之震、吴养德、白足长、秦镜、张景辰、李丕著、丁昌期、刘钟泰等一大批大顺官员在此期间失踪。
刘芳亮,闯军重要将领,左营主将,清军入关之后负责在山西平定叛乱,在潼关战役中亲自带队向清军反击。在向湖广撤退的过程中,刘芳亮指挥水军与清军作战,损失惨重。1646年,刘芳亮与李过一同参加荆州之战,遭到清军突袭,刘芳亮挺身而出,奋力阻击清军,为主力部队撤退争取时间,壮烈战死。
刘汝魁,闯军重要将领,刘芳亮部下,清军入关后负责镇压河南北部的士绅叛乱,在荆州战役中与刘芳亮一同战死。
杨彦昌,原为农民军首领刘国能的部将,刘国能投降官军之后,被李自成围困,刘国能自杀,命杨彦昌率部下投降李自成。清军入关后,杨彦昌一直随李过一同作战,战死于荆州之战。
蔺养成,原为独立的农民军首领,后加入李自成麾下,战死于荆州之战。
黄色俊,闯军中层将领,在闯军主力放弃陕西之后坚持抵抗,1646年战死。
王文耀,原为农民军张存孟部下的七队长,在张存孟投降官军后,他和当时担任八队长的李自成一起脱离了张存孟,后来成为了李自成的部下,长期不离不弃。闯军放弃陕西时,王文耀在陕西坚持抵抗,1647年战死。
郭君镇,闯军中层将领,在闯军放弃陕西时退入山中坚持抵抗,“行军有纪,不入民家,不杀掠,所至迎附”。1647年,郭君镇在和清军的战斗中被流矢射死。
刘文炳,闯军中层将领,与郭君镇一同抗清,郭君镇死后,他率领余部突围,全家被清军俘虏,不屈遇害。
贺宏器,闯军中层将领,1645年响应贺珍起义,“不杀人,不令兵入人家”,“逼招各堡,谕以假义,人人欢从”,“从之甚众,各堡未从者,人人俱候,以备粮草候贼”。1647年,兵败战死。
李过,李自成之侄,闯军重要将领,后营主将,清军入关后在真定、晋北、陕北等战役中担任主将,在李自成死后率领闯军改编为忠贞营,联明抗清,主持了荆州战役、长沙战役等抗清斗争。湖南沦陷之后,李过率领忠贞营退入广西,遭到本地明军的袭击。忠贞营没有地盘,补给匮乏,又多为北方人,水土不服,大量患病,李过也病倒了。广西军阀陈邦傅希望与李过联合,劫持南明永历朝廷,李过却始终坚持不肯挑起内战,威慑陈邦傅不敢擅动,保证永历朝廷的安全。1649年,李过病故。
田虎,原为明朝下级军官,在洛阳之战中起义,后成长为闯军重要将领。山海关之战后,他一直追随李过与清军作战,1649年因水土不服病故于广西。
张能,补锅匠出身,闯军重要将领,长期与李过一同作战,1649年病故于广西。
刘世俊,李自成岳父,长期随刘希尧一同与清军作战,1649年病故。
刘弘才,闯军中层将领,闯军放弃陕西时,他率部潜伏山中坚持抵抗。1649年,刘弘才在响应王永强反清时兵败战死,其部下又坚持斗争两年之久。
惠世扬,东林五虎将之一,李自成幼年时放羊为生,曾经给惠世扬家放过羊,惠世扬对他颇为友善。1643年,李自成平定陕西,邀请惠世扬加入大顺朝廷,地位仅次于牛金星。闯军放弃陕西时,惠世扬年老,未能随行。1649年,惠世扬参加了王永强领导的反清起义,失败后被杀。
高一功,李自成内弟,闯军重要将领。清军入关之际,他正留守陕北,后组织了榆林保卫战,多次主动出击阻击清军。闯军放弃陕西时,高一功随李过一同南下,长期担任李过的副手。李过病故之后,高一功执掌忠贞营,陈邦傅又提出要忠贞营劫持永历朝廷,高一功斥道:“吾虽尝为巨寇,亦自磊落行志,安能作此狗彘行乎!”夺取了陈邦傅的物资,勒令他不许再打永历朝廷的主意。此时永历朝廷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党争,其中一派希望邀请高一功来到朝廷所在地梧州,武力清洗反对派。然而高一功来到梧州之后,却凭借忠贞营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强行制止了永历朝廷的党争,释放监狱中的政治犯,就连长期攻讦污蔑忠贞营的金堡、蒙正发等人都予以释放,要求各派力量联合抗清。高一功希望永历朝廷能变成一个真正的朝廷,统一广西的军权和财权,领导抗清,并愿意带头交出权力。但是朝廷始终无所作为,大臣大多忙于蝇营狗苟,陈邦傅等军阀又对忠贞营发动袭击,高一功对永历朝廷彻底失望。1651年,高一功取道湘西前往夔东,准备与刘体纯、袁宗第等闯军将领会合,但遭到了已经降清的彭氏土司的袭击,中毒箭战死。
贺兰,闯军重要将领,长期与李过、高一功一同作战,与高一功同时战死。
刘希尧,本为独立的农民军首领,后加入闯军,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之后,刘希尧曾负责屯田工作。李自成死后加入忠贞营,和李过一同联明抗清,忠贞营退入广西后,刘希尧与李过发生分歧,率部前往广东,遭到当地明军袭击,此后一直在粤楚交界的山区中坚持抗清斗争。1651年,刘希尧在与清军尚可喜、耿继茂所部的战斗中战死。
张景春,蔺养成部下,蔺养成死后随张光萃脱离闯军,后加入孙可望麾下,1651年战死于辰州。
杨明起,罗汝才部将,在罗汝才被杀后脱离闯军投降明朝官军王光恩部,但是王光恩降清之后,杨明起不肯同流合污,率部进入山区,坚持抗清。后来王光恩的弟弟王光兴、王光泰起兵反清,杨明起才和他们恢复了关系,又与刘体纯、郝摇旗等闯军将领不计前嫌联合作战,1653年战死。
巩焴,原明朝陕西督学副使,1643年投降闯军,任礼政府尚书,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废除八股取士。李自成死后,巩焴逃回家乡,带着族人藏匿在山中,不肯出仕清朝。1661年,他的行踪被清军发现,清军逼他剃发出降,巩焴宁死不从。清军连攻几天,都不能攻破,遂纵火烧山,巩家数百口皆遇害。
张光萃,蔺养成部下,蔺养成死后率部脱离闯军,接受南明督师何腾蛟的领导,西军出滇之后,他加入孙可望麾下,一直在湖南前线坚持抗战。孙可望谋反失败之后,张光萃从侯爵被降为伯爵,继续追随李定国、白文选抗清,贵州沦陷之后,他在黔西山区潜伏下来。永历皇帝被清军俘虏后,张光萃召集明朝遗民,打算在永历帝被押解往北京的路上劫刑车。得知清军准备在昆明便将永历帝杀死,张光萃前往云南营救,战死于大理。
贺珍,原明军将领,投降李自成之后负责镇守汉中,曾经以三千兵马击败李定国的三万大军,声名远震。闯军放弃陕西之后,贺珍为保存实力投降清军,不久重新起义,联合闯军余部和明军将领,包围西安。由于清军援兵赶到,西安之役失败,贺珍又在陕南组织抗清,最后退入夔东山区,坚持抵抗。贺珍在夔东“招集流亡,建修城郭,开荒减租,革盐弊,军纪严明,与民休息,民翕然归之”,时人毛寿登称赞他:“出以勤王灭虏为事,入以课农练兵为本。当大难后,尚有遗黎,珍之力也。”1662年,贺珍病故,次年其部在清军的长期围困之下无法再坚持,在其子贺道宁的率领下降清。贺道宁不肯接受清朝的官职,归乡为农。
袁宗第,闯军重要将领,右营主将,清军入关时在河南负责抵御南明军队,镇压豪强叛乱。荆州战役失败后,袁宗第击退了清军的追击部队,在夔东地区坚持抗清。1663年,与其弟袁宗道、儿子袁保一同兵败遇害。
郝摇旗,闯军中层将领,李自成死后,他掌握了大批军队,不肯再服从闯军大将们的指挥,投奔南明督师何腾蛟。在全州之战中,郝摇旗大败耿仲明,歼灭数千清军,为保卫广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郝摇旗大规模拷掠士绅富户,对军纪的约束也不及闯军的主力部队,经常和其他明军冲突,和广西巡抚瞿式耜倚重的滇军矛盾很深。孔有德攻打广西之际,滇军先行逃走,郝摇旗扔下瞿式耜,保护永历皇帝逃离桂林,同时也不忘趁机大掠一番,引起永历皇帝的恐惧,永历帝离开郝摇旗自行逃命,郝摇旗又火并和与何腾蛟有私仇的陈友龙部,再不能见容于广西明军,于是前往夔东,投奔闯军的老兄弟们。刘体纯、袁宗第等在夔东坚持抗清的闯军将领捐弃前嫌接纳郝摇旗,郝摇旗遂在夔东地区屯田练兵,与其他闯军将领共同抗清。1663年,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下,闯军接连失败,郝摇旗的部下大批叛变,但郝摇旗仍不动摇,坚持抵抗到底,最终与其子郝应锡一同遇害。
刘体纯,闯军重要将领,与张献忠同乡,本与张献忠一同造反,但是在早期即加入李自成麾下。李自成死后,他一度前往陕西,与贺珍一同抗击清军。陕西抗清失败后,刘体纯退回夔东山区,成为夔东抗清义军的核心人物,以巴东县为基地,收容难民,抗击清军。刘体纯“勇武饶方略,威信驭众,爱民如子”,“及至巴东,民始藏匿。已招安生业,竞供租税,蔚然成一都会”。1663年,巴东明军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下失败,刘体纯全家自尽,巴东百姓为之泣下。清四川总督李国英也敬佩刘体纯这个多年的对手,命令巴东知县以礼厚葬。
郭升,原明朝柳沟副将,在李自成进军之际投降。清军入关后,明朝降官大批叛投清朝,郭升不仅没有附逆,而且在闯军主力已经退入山西,清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依然率领区区三千部下转战于直隶、山东各地,营救同僚,平定叛乱。这之后,郭升长期追随闯军主力转战南北,最终成为李来亨的部下,至死坚守夔东抗清基地。
此时,闯军党守素、马重僖、塔天宝三部降清,这三部闯军均坚持抗清近二十年,至弹尽粮绝才投降。
李来亨,李过养子,在高一功战死后成为忠贞营的主将,率部前往夔东,在兴山县建立基地。“招居民与士兵杂处。纪律严明,远商多与往来市贩。”“耕屯山田,岁收麦粟草绵,供食粮衣履。”1658年,清朝对南明永历政权发动最后决战,应李定国邀请,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党守素、马重僖、塔天宝七部闯军和夔东地区的其他明军队伍一起对巫山发动攻击,支援云贵的抗清斗争。由于叛徒谭弘、谭诣出卖,巫山之战失败。永历朝廷灭亡,李定国病故之后,大陆上只剩下夔东地区有明军存在,清军调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兵力会剿夔东。闯军将士浴血奋战,不断向清军发动大规模的反击,湖广提督董学礼率三万清军来攻,被李来亨等人击溃,清军挤入南阳河,河水为之不流。随着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等人殉国,最终到了1664年,夔东明军只剩下李来亨一部坚守兴山县茅麓山,三省清军及北京来的满洲援军共十万之众合围茅麓山。闯军将士凭借地形拼死抵抗,令清军死伤惨重,经过长达大半年的攻防,茅麓山终于弹尽粮绝。八月五日,李来亨召集众将会饮,令欲降者自去,随后全家自尽,将士从死者六千人,中国大陆的明军抗清斗争至此结束。
茅麓山之战,清军打得极其艰难,死伤惨重,连鳌拜的侄子苏尔马都被闯军击毙,还死了一个副都统,由此在北京的满洲人中留下了一句谚语,每当碰到艰难的战争,就有人说:“又上茅麓山耶!”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八旗的腐化,再也打不了硬仗,这句话也被旗人渐渐遗忘了。
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时,麾下最主要的将领有二十二人,有两个死于和明军的战斗,其余二十人中,除田见秀、张鼐、吴汝义、李友在荆州之战中被清军打败后投降外,其余十六人均坚持抗清至力尽为止。留下姓名的闯军嫡系中高级将领中,投降清朝的不足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我比丶烟花寂寞 发表于 2020-5-11 00:10:5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大明一直不缺有骨气的人。

看到宋朝那帮软蛋的下场之后知道到对外死都不能怂,一怂就要完蛋。
这样才能把纵横世界的蒙古人追的满街跑。

看到汉唐知道文官集团对内绝对不能怂,一怂外戚,宦官,军阀就纷纷冒出来,皇帝就要各种胡作非为。
这样才缔造出一个文官集团极端强势,没有出现汉,大清,唐末期的军阀割据以及汉和唐的宦官专权。在近三百年的王朝中,明是唯一一个能做到的朝代。

其实明末辽东对女真的战争就有不少铁骨铮铮的汉子。
比如毛文龙辽东和辽南的抗争,带着197人,从广宁出发,先攻下镇江,力战失守后又转移到朝鲜。在朝鲜面对女真围剿时,这197人几乎损失殆尽,但是活下来的毛文龙带领着尚学礼,陈继盛,张盘等人,以东江为核心,重新于辽东,辽南等地收复了大量的领土。
我曾经在《窃明》里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说法,毛文龙带领的东江诸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洒满了辽东
他自己就是从广宁飘出的一颗种子,在东江站稳后,又开始向蒲公英撒种一样派出了很多人,去四处出击,寻求建立根据地,有些人失败了,有些人如张盘,张攀,陈继盛成功了,在金州,在旅顺,在长山岛,在宽甸,牢牢扎下了根,在满清的占领区内,燃起了抗争的烽火。

我一直觉得,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算不得有骨气,算不得硬汉,只是在遇到困难遇到绝望时选择了用死来逃避而已。就像这个问题下很多人提到的于谦一样,如果他在朝廷大乱,也先大军直逼北京的情况下,选择了死亡,而不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还能称得上是铁骨铮铮的于少保么?其实死很简单,活着,在痛苦和绝望中反抗,才难。

真正有骨气的硬汉,应该是迎难而上,选择去化不可能为可能,像蒲公英一样,坚强的活下去,牢牢的扎下根,然后继续,把抗争的火种继续撒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deano0o7 发表于 2020-5-11 00:11:28 | 只看该作者
 
左懋第(1601年-1645年),字仲及,号萝石,原山东莱阳人。南明赴清谈和使者,后被清扣押,宁死不降,后人称“明末文天祥”。
崇祯三年(1630年),左懋第乡试中山东第二名举人,次年中进士。懋第任陕西韩城令,崇祯十二年(1639年)官至户部给事中,上书提出时局有四弊:民穷、兵弱、臣工推诿、国计虚耗。十四年,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出巡长江防务,不久明朝灭亡,其母陈氏绝食而死。

入仕南明,为官清廉。清兵入关,左懋第被任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又以陈洪范、马绍愉为副使,前往北京,通好议和。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揩二副使及随从百余人至北京张家湾,住进鸿胪寺。懋第在鸿胪寺陈设太牢,率随员北面哭祭三日。十月二十七日多尔衮释放左懋第南归。左等走出永定门,冯诠劝多尔衮不要“放虎归山”,十一月十四日多尔衮遣百骑在沧州追回,被扣留在北京太医院,墙上遍布荆棘,自言:“生为明臣,死为明鬼,我志也。”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十五日颁布剃发令,随员艾大选遵旨薙发,懋第将其乱棍打死,清廷前来责问,懋第曰:“吾自行我法,杀我人,与若何预?”清廷设“太平宴”宴请,懋第拒食。又遣洪承畴前来说降,左懋第说:“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畴惭愧而退。李建泰又来劝降,左懋第怒斥说:“老奴尚在?先帝宠饯,勒兵剿贼,既不殉国,又失身焉,何面目见我?”左懋第又责问劝降的堂兄弟左懋泰:“此非吾弟也?”随之将其叱离。多尔衮大怒,亲自提审懋第,懋第直立不跪。当问道:“你为何不肯剃头?”左懋第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金之俊劝他:“先生何不知兴废!”左懋第针锋相对答道:“汝何不知羞耻!”多尔衮知其不可降,闰六月十九日,命左右推出宣武门外菜市口处死。

临刑时,左懋第南向再拜说:“臣等事大明之心尽矣。”有绝命诗:“峡坼巢封归路迥,片云南下意如何;丹忱碧血消难尽,荡作寒烟总不磨。”随员陈用极、王一斌、张良佐、王廷佐、刘统等人皆不屈而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枪响鸟落狗叼走 发表于 2020-5-11 00:11:51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是我大清太祖努尔哈赤啦,十三甲起义统一满洲,带领满族人民反抗大明暴政,中国少数民族的豪杰代表,很有骨气是吧
至于努尔哈赤是什么李家走狗的事,我就只能跟你说一句
无可奉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金碧上弦月 发表于 2020-5-11 00:11:59 | 只看该作者
 
我说一个明朝冷门人物的风骨。
龚彝在历史上不是个特别有名的人,但他绝对是历史上最有风骨的人之一。
他得知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从缅甸抓到昆明,遂拼死求见,被卫兵阻挡,龚彝正言道:“此吾君也!我为其臣,君臣之义,南北皆然。我只一见耳,何拒我为?”
卫兵动容,将此话转告吴三桂,后者默然,允许龚彝见永历帝。龚彝备了酒菜,见到永历帝,伏地大哭,永历帝也痛哭,无法进食。龚彝一边跪拜一边流泪劝永历帝饮酒,后者勉强饮下。
龚彝见他饮了三杯,拜了几拜,以头猛然触地,自尽而死。永历帝震惊之余,抚着龚彝逐渐冰凉的遗体,放声大哭,哭得几次瘫倒于地——这是中国历史上沉重而庄严的一个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ynyxsky 发表于 2020-5-11 00:12:37 | 只看该作者
 
@孔鲤说的很好,我也想以文天祥的事起头。
宋史写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文天祥是可敬的,他的妻子的精神也同样让人可敬。元已代宋,按理说已成遗民只求龟缩自保即可,更何况自己丈夫一直领兵抗元,被俘后半点面子都不给忽必烈,这种情况若是常人赶快撇清关系隐姓埋名苟活一生,那料到如此刚烈女子竟敢于给“叛贼”丈夫收尸,这种精神也就在欧阳夫人收尸的那一刹那也扎下了根,在后代不断出现。
抱歉,我存私心想把于谦放到第一个,望诸君海涵。于谦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但因为支持新帝自然遭明英宗猜忌,死也是在所难免。但我想说于谦死后,进谗言的曹吉祥部下有个指挥叫朵儿,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朵儿如何不知道自己所哭之人乃自己上司眼中钉肉中刺呢,但就算和上司撕破了脸,也要再次祭奠。   都督陈逵收敛了“逆贼”于谦的尸体,他怎么会不知道皇帝对于这些支持新帝的人气得咬牙切齿呢。  皇太后开始不知道于谦死了,知道后也唉声叹气哀悼几天,如此不给皇帝面子。 恭顺侯吴瑾居然不恭顺地说: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靖难之役方孝孺不肯为朱棣写诏慷慨赴死,十族子弟今何在?但我看方孝孺传时震惊了,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但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人就会知道朱棣现在只要看到和方孝孺有关的人就会说一个字——杀! 但此二人居然冒死将方孝孺的遗骸埋葬,此可谓无骨气乎?我便想看看此二人的下场,永乐元年四月,锦衣卫镇抚司奏获镛、铭,送刑部,论死。镛弟钺及从父淮安指挥佥事升俱谪戍边,镛母东瓯王长女也,并铭女送浣衣局。 这也许是其中一个结局吧,我希望他们没有被杀死。
史可法的事情全祖望比我说得好。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鲁迅先生说得好: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但明一代还是有许多敢单身鏖战的武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他们虽然没做什么惊世之举,但亦是那民族的脊梁。
我愿做那单身鏖战的武人,做那抚哭叛徒的吊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传说的魔法 发表于 2020-5-11 00:13:36 | 只看该作者
 
卢象升。刀必带血!人必带伤!马必汗喘!违者斩!这道军令想想都让人浑身震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qqfuwu01 发表于 2020-5-11 00:14:22 | 只看该作者
 
不论功绩,最有骨气的,第一想到的就是铁铉
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铁铉见朱棣时,骂不绝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顾,终不可得。愤怒的朱棣令人割下铁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铁铉仍不屈服,遂受磔刑而死。
铁骨铮铮
当时朱棣还吩咐左右,架起油锅把铁铉炸了,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气。朱棣怒道:活着叫你朝拜我你不肯,炸成骨头灰你也得朝拜我!太监急忙把铁铉的骨架用铁棒夹着令其转身,没成想此时油锅里一声爆响,热油从锅里飞溅出来,直烫得太监们嗷嗷乱叫,铁铉的骨架硬是没有转身。
 第1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9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