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明朝最有骨气的人物是谁?

[复制链接]
11#
金碧上弦月 发表于 2020-5-11 00:14:59 | 只看该作者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要说骨气,非死守八十一日慷慨就义的十万江阴人民莫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遛猫笑看天下戏 发表于 2020-5-11 00:15:40 | 只看该作者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亲自挥刀与清军肉搏,最后被清军乱箭射死在汀州府衙的大堂。比只会杀妻灭子的崇祯有胆气和骨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120823857 发表于 2020-5-11 00:16:06 | 只看该作者
 
杨继盛
铁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707461266 发表于 2020-5-11 00:16:18 | 只看该作者
 
有明一代,有骨气之人比比皆是。正好我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untouched)正在连载的《扁舟记》当中写到了正德年间的江西巡抚孙燧,可算是有骨气之一。

http://zhuanlan.zhihu.com/untouched/20042461

扁舟记(二)
宁王的事,是杨廷和首先告诉朱厚照的。
前些天正好是宁王朱宸濠的生辰日子;按照族谱,朱宸濠还算是朱厚照的叔辈。朱宸濠是宁献王朱权的第五世孙,而朱权乃是随着成祖爷朱棣靖难过的,算得上是个功臣。加上过年的事后朱宸濠曾给京里送过好些个漂亮灯笼,朱厚照点上之后宫里灯火通明,自己也心生欢喜;因此在朱宸濠的生辰日子里,叫人送了些绫罗绸缎、珍奇玩意去,好歹表示一下同族亲谊。没想到才过了几日,就在朱厚照在豹房里看自己最喜欢的刘花儿跳舞的时候,司礼监太监毛大昌却匆匆带了杨廷和进来,说有急事相告。
“出去出去!”朱厚照对毛大昌挥挥手道,“朕没空。”
刘花儿见有男人来了,连忙停了下来,就要往后屋去躲。朱厚照叫住刘花儿,要她接着跳。刘花儿扭捏不愿,毕竟那杨廷和虽是老儿,却也总是个带把的男子;在那些宦官们面前跳了便跳了,但在这杨廷和面前,怎生跳得?加之自己正方与朱厚照嬉闹罢了,也只穿件亵衣,怎好见个生客?这刘花儿虽也是花街柳巷出身,但好歹如今也是宫里的人,又得了皇帝的宠,自然得矜着点。于是即便朱厚照叫着她,她也仍是迈着碎步儿,赶紧地往后屋去了。
杨廷和一进殿内,跪倒便禀道:
“陛下,宁王反啦!”
朱厚照正为毛大昌和杨廷和的不告而来闷闷不乐,也没留心听杨廷和说了什么;气鼓鼓地回道:
“反反反,反个鸟!”
杨廷和浑身发抖,颤颤地抬起头来,一字一顿地说道:
“陛下,宁王杀了江西巡抚孙燧,这是真的要反啊!”
听了孙燧的名字,朱厚照心里一震。
孙燧原是河南布政使,前一年才被调去巡抚江西。江西是宁王的地界;自朱宸濠袭藩以来,历任江西巡抚却总是上奏说,江西动荡不安、匪盗丛生,百姓不得安宁。朱厚照的近臣钱宁耳前身后苦劝,说是江西地面大盗横行,官军忙不过来;若是恢复宁王府的大宁卫骑,也算是给官军有个照应。朱厚照想想有理,便就给朱宸濠恢复了大宁卫骑。
这大宁卫骑,是太祖爷分封藩王之后,在宁国界内设立的一支武装。宁献王朱权的封地原在大宁城,原是与蒙古人交界的地方;是由朵颜、泰宁、福余三卫的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三卫的骑兵组成的一支精锐部队。靖难之后,宁王改封南昌,这支大宁卫骑也被取消;从此在任何一个藩王的手下,不再有任何一支部队。而这一回给朱宸濠恢复大宁卫骑,也算是破天荒的头一遭了。
不成想,在恢复了大宁卫骑之后,从江西上来的奏报里面,提到江洋大盗骚乱民生的事情却更加多了;更有甚者,有人告诉都察院,说朱宸濠在江西地面横行霸道,但凡有不顺其意者,一刀下去人头落地,毫无王法可言。朱厚照听了也就听了,毕竟人多口杂,江西又远,未必说的尽是真话。
孙燧从河南调任江西的时候,向户部尚书石玠说道:
“既然要卑职去江西,那么生死便就由他便罢。”
石玠将这话在早朝的时候转告了朱厚照,朱厚照的心中就像他后来听说孙燧死了的时候那样一震。
朱厚照的手指在包金的御榻扶手上点了几下,又问杨廷和道:
“孙燧真死了?”
杨廷和拜道:
“孙抚台真死了。”
朱厚照叹了一口气,挥了挥手,让杨廷和站起来。
“杨阁老,你站着说罢。孙燧怎么死的?”
“那日宁王叫孙抚台去宁王府上,说是设宴款待,谁知却是一出鸿门宴。
“孙抚台甫一落座,那宁王也不言语,桌上也无甚酒饭;只叫个面目崎岖的破落小厮立在孙抚台边上,手上捧个盘子,说是宁王给孙抚台的礼物。孙抚台一看,盘子里装着四样东西:枣子、梨子、姜和芥;这分明是要叫孙抚台‘早离疆界’。
“见孙抚台已看到那枣梨姜芥,那宁王这才开了腔:
“‘德成先生,这枣梨姜芥,乃是敝府上小厮寻遍整个南昌城才得到的。不妨尝尝,看味道怎样?’
“孙抚台伸手到小厮捧着的盘子里头,拈起那颗枣子来;这枣子分明已是糊烂,孙抚台却仍放进了嘴里。
“宁王见孙抚台顺了自己的话,又知道这枣子分明就是坏的,抚案大笑。可孙抚台只是嚼了两下,冷笑一声,‘啐’地一口,将渣滓吐到了对面宁王的脸上。
“‘这枣梨腐烂多时,’孙抚台危坐说道,‘姜芥也都是坏的。如此待客,想君也不过如此货色。’
“宁王气炸了肺,但又不想在孙抚台面前失了面子。只好一边招呼小厮来清了脸上的渣滓,一边又说道:
“‘孝宗爷是抱错了孩子,才会让那个朱厚照稀里糊涂捡了个皇帝来当。他那种好色好淫的人,哪里配得上当皇帝?而恰恰是本王,在江西地界人人都说是有天子之象;我这宁王府上,也是有天子之气。如今连太后都说了要讨朱厚照这个贼,你大约是不知道,所以才在这里说这些话。莫要多说了,孙抚台;随本王去南京吧。若是本王当了皇上,也能赏你个太傅太保当当。’
“任宁王怎么说,孙抚台仍是面色鄙夷。等宁王说完,孙抚台站起离席;又对宁王说道:
“‘你这种货色,也只配去死。’
“这话一出,宁王猛地也站了起来,喊府上兵勇将孙抚台捉了起来;自己回屋换了戎装出来,举一把铜镡七星剑出来,指着孙抚台骂道:
“‘爷爷射死你祖奶奶!拖出去,打死他!’
“那些兵勇七手八脚,孙抚台一介书生,哪是他们的对手,只得任他们擒住,拖出门去。孙抚台一路大骂,那些兵勇拖着孙抚台在南昌城里转了好几圈,边拖边打;孙抚台但凡有气,便一直叫骂。整个南昌城,人人畏于宁王的淫威,竟家户门窗紧闭、人人默不作声。这些兵勇从中午打到太阳落下去,这才将孙抚台打得一口气也不剩,骨头也都敲碎掉了;又将孙抚台的遗体扒了官服,在惠民门上挂了起来。南昌百姓因思孙抚台忠烈,如今都绕着惠民门走。”
朱厚照的手攥成拳,在御榻上敲了几下。
“孙燧死了,江西还有谁在?”
杨廷和沉思片刻答道:
“南赣巡抚王守仁。”
朱厚照猛地一松拳头。
“朕知道了。你走吧。”
杨廷和却仍不走:
“陛下,这……”
朱厚照又挥了挥手:
“走吧,走吧!”
毛大昌也上前去:
“杨阁老,走吧!”
杨廷和只得由毛大昌半扶半押,从朱厚照的豹房走了出去。
待杨廷和走远了,朱厚照便向后屋唤道:
“花儿、钱宁!到朕跟前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雨楠★ 发表于 2020-5-11 00:17:05 | 只看该作者
 
自古以死殉国的大臣挺多,但是以死殉国的皇帝就少了。
所以国君死社稷的崇祯帝朱由检当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Suesun 发表于 2020-5-11 00:17:58 | 只看该作者
 
杨慎(字升庵),明朝史上最有名的大臣对抗皇帝事件:左顺门哭殿事件就由他带领。
因大礼议事件(就是继嗣继统的问题),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杨升庵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升庵“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世宗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六部尚书到了五个,左右都御史齐至),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升庵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即使我自有胆的杨继盛杨公也不过是一次廷杖,升庵公连吃两次,古今少有)。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来自百度百科)

杨公之文采风骨均可为大明文人之首,说他是大明骨头最硬之人亦不过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拿起板凳砸棒子 发表于 2020-5-11 00:18:15 | 只看该作者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誓师,领兵出征,号称大军一百万。这次他的目标,不再是一城一地,而是要取道山西,直捣京师,取代大明。
大顺军一路东进,所到之处,几乎望风归顺,许多地方只需要传檄而定。大明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路顺风顺水的李自成不会料到,在山西,一个小小的宁武关,会让他遇到东征路上最大挫折。
大顺军在正月初八出发,李自成亲率主力,进入山西,先后攻下平阳、汾州、太原、到二月十六日,已经占领了忻州,下一步,挡在他前进道路上的,是个小小的县城——代州。


 第1张图片



代州是座小城,驻守在这里的,是山西总兵周遇吉。
在小小代州,大顺军遭遇了一场恶战。周遇吉凭城固守,誓死不降,给大顺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代州终究是小城,在大顺军优势兵力进攻下,周遇吉虽然骁勇,粮草弹药却无法保证,力战之下无法坚持,明军主动撤退。
李自成终于攻下了代州,大顺军却没有想到,这只是另一场鏖战的开始——周遇吉退到了宁武关。
宁武关,扼守战略要冲,明朝在山西境内有“外三关”,分别是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宁武关位于三关中间位置,素来称为重镇。
《边防考》:“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宁武关本来就是三关总兵周遇吉的驻地,他对这里知根知底,在这里,他将给李自成以重大杀伤。




 第2张图片



周遇吉有多少兵力?
周遇吉兵力肯定少于李自成,那么他退守宁武关时,还有多少兵力呢,弄清楚这点,对接下来的战役比较关键。
根据《皇明九边考》里记载,宁武关驻扎的理论最大兵力是6231名,实际兵力是5496名,其中有骑兵1928名,其余都是步兵。
到了明末,由于兵力被抽调以及逃兵现象的发生,当时记载“宁武兵止四千”。不过周遇吉对兵力不足已有所准备,大顺军在山西收城掠地的时候,他就抓紧训练城里的壮丁,“昼夜练兵,更选城中壮勇,得数千人”。
就算加上这些兵力,周遇吉手里掌握的军队也不超过万人。
那么大顺军有多少兵力呢?
李自成东征,号称百万大军,这里面当然有虚头,应当是包括了随军的后勤人员和家属再予以夸大,这也是当时惯例。
就算人数再少,数十万兵力肯定是有的。
李自成过黄河后,在禹门分兵,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一路是主力,号称是“马步五十万”,这个号五十万,应当也是包括了所有的人数,按照比例来推算,二十到三十万的战兵,也是有的。
周遇吉以不满万的兵力对抗大顺军数十万的兵力,人数是好几十倍的差距。


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周遇吉。
周遇吉,辽东锦州人。他前半生的事,在史书上记载简略,只是说“少有勇力,好射生”,当兵以后,“战辄先登,积功至京营游击”,虽然寥寥几笔,已经可以看出周遇吉勇将的潜质。
周遇吉真正开始露脸,是在崇祯九年清军进攻北京的时候,他的对手是强悍的满洲兵,此战后周遇吉连升二级,被提拔为副将。
此后周遇吉主要与农民军作战,到了崇祯十三年,已经晋升为左都督,加太子少保。
所以,周遇吉对农民军有相当的作战经验,这是他的底气。
再有底气,明军和大顺军兵力也相差悬殊,除了城池,周遇吉还能依仗的,就是大炮。
大炮在明军中已不算稀罕物,在天启皇帝时期,明军就开始装备重型红夷大炮,成为袁崇焕手中守城利器。
到了崇祯末期,三关重镇配置大炮,已经不算稀奇。
作为三关扼守中路的宁武关,这时候有多少火炮,在《宁武守御所志书》和《宁武府志》里也有记载:


 第3张图片



从两种史料的记载来看,似乎有所差异,这应当是标配和现存两种方式的差异,不管怎么计算,宁武关拥有数百门大小火炮是可以确定的,里面所提到的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威远炮等名称,是根据大炮重量、口径、威力不同所起的不同称呼。
这些火炮,将为周遇吉在随后的战斗中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持。
宁武关本身地形险要,与内长城相连。作为一座军事重镇,它是自带有体系的,在城池四周,修筑了宁文堡、阳方堡、盘道梁堡这些大大小小的堡垒,各自可以驻兵数百到数千人,在敌人入侵时,可以互为犄角,提供支撑。
不过,由于明军兵力过少,大顺军人数又过多,分兵占据这些堡垒,只能被各个击破,所以它们在开战前都被放弃,明军撤入关内据守。




 第4张图片



二月十八日,大顺军兵临城下,先礼后兵,试图劝降周遇吉。被拒绝后,大顺军开始攻城。
在冷兵器时代,城池是防守方最好的依托。不过到了明末,已经是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如果城头还有大炮,那就是进攻方的噩梦,具体例子可以参见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宁远和锦州的失败。
明军凭借城墙,利用大炮,四面发炮轰击,大顺军虽然脱胎自农民军,但他们的战斗力也已经在战火中得到淬炼,也已经是一支劲旅。
大顺军士兵虽然前赴后继,无奈在大炮和弓弩的立体打击下,激战了四天,却始终没能攻破城池,自己反而受到惨重杀伤,“(遇吉)悉力拒守,大炮击杀贼万余”,大顺军在城下遗尸累累。
如果照这么打下去,大顺军再攻四天也未必能攻下宁武关,自己却已承受不住这样的伤亡。
损失惨重之下,李自成被打得有些怀疑人生,一个小小宁武关,自己几十万大军无法攻克,如果一路过去再多几个周遇吉,还没等打到北京,自己这点兵力就被折腾光了,他有点打退堂鼓。不过,手下将领坚持要拿下宁武关,大顺军于是重新集结,准备发动新一波的进攻。
但在这时候,宁武关里的形势却有点不妙——弹药告罄了。
在连续几天的高弹药消耗下,明军储备的弹药已经用完,赖以抗敌的大炮一旦哑火,宁武关的失守就只是时间问题。


 第5张图片

实际上,许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打到这时候,宁武关还是有希望的。
希望在于援兵。
后人讲到周遇吉,多半认为他死守孤城,从开始就注定失败。我觉得,周遇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并不傻,坚守宁武,他是有机会的,机会在哪呢,就是得到增援。
援兵在哪呢?在大同。
大同距离宁武关,不到400里,如果以急行军的速度,不到3天就能赶到,而这时周遇吉已经守了好几天,如果能早点派出援兵,带来补给,宁武关将继续成为李自成的噩梦。
周遇吉苦苦等待的援军,不会来了。
大同总兵,姜瓖。
这是个出自将门世家的将领,兄弟都是总兵副总兵,姜瓖本人挂镇朔将军印,出任大同总兵官。
镇朔将军,是个荣耀的称号。明朝永乐到正统年间的名将杨洪就曾经是著名的镇朔将军。
姜瓖显然配不上这个称号。
他这时候坐镇大同,手里仍然掌握着大同的兵力,却再也不会派出援兵增援周遇吉。
因为这时候的姜瓖,已经派人秘密与李自成联络,正打算送上降表,开门归顺。
相比与敌人的正面交锋,更为险恶的是来自己方的出卖,历史一次次证明着这点。




 第6张图片

周遇吉只能靠自己了。
和明军相比,大顺军在火器上要弱得多,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火器,他们的火器基本来自于明军的缴获,其中也包括大炮。
之前攻城,不见大顺军以大炮进行火力支援的记载,这应该是由于大顺军的火炮不及架设在城头的明军大炮,推上前线,也容易被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明军大炮摧毁。
在城头大炮哑火后,火枪和弓箭都难以伤到大炮,大顺军的大炮有了用武之地。
“我(守军)炮既尽,贼将舁大炮击城,援兵不至”。
外无援兵,内无弹药,守城官兵一个个倒下, 官军亦被创,不复起”,周遇吉再勇也支撑不住了。
虽然明军还在苦苦支撑,一架架攻城梯被掀翻,一条条地道被堵死,城墙被轰塌,周遇吉马上组织人手填补,但人数差异终究太过悬殊,东门被轰塌后,纵然周遇吉率兵反击,终究无力回天,力尽被擒。
“公日夜指挥炮铳之下,贼梯而上夺其梯,穴地坠下烧其穴,挽强纵炮,囊土补缺,城屡崩而复完。及东门之陷也,率众从城头反击,贼于城内死亡山积,力不支被执。”
大顺军突入城内后,周遇吉的夫人刘氏带领众妇女登上屋顶,誓死不降,放箭对抗,最后被大顺军一把大火,全部遇难。
城坡后,大顺军为泄愤屠城,“遂屠宁武,婴幼不遗”。
至于周遇吉,当然不会独生。关于他是怎么遇害的,有几种说法,结局都太过悲壮,我已实在不想一一列举。




 第7张图片



宁武关之战,几乎是李自成攻取北京道路上唯一一场血战。此战过后,由于伤亡过于惨重,李自成一度产生班师回陕的想法。
自成集众计曰:“宁武虽破,吾将士死伤多。自此达京师,历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尽如宁武,吾部下宁有孑遗哉!不如还秦休息,图后举。”
这时,姜瓖的降表送到,紧接着,宣府总兵的降表也到了,九边重镇大同、宣府宣告不战而降,其他关隘,再也没有遇到有力抵抗,从宁武关到京师,李自成再无阻碍。
刻期将遁,而大同总兵姜瓖降表至,自成大喜。方宴其使者,宣府总兵王承廕表亦至,自成益喜。




 第8张图片

要论明末孤忠,血战宁武,舍身取义的周遇吉在我心里排第一。
后人之所以推崇周遇吉,因为他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气节,是舍身取义的精神,在纷乱的明末,他的坚持,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周遇吉坚守宁武关的意义,不在于他给李自成造成了多大伤亡,更为重要的,是他竖立了一根标杆,一座丰碑,在精神上激励着后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周遇吉披坚执锐,死守孤城,为的不是自己,是国家,哪怕这个国家看上去摇摇欲坠,大多数人已认为没有坚守的意义。
事后,大顺军自己也连称幸运,要是多几个周遇吉,哪里还打得到京师。
贼每语人曰:“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
与之相对应的,是姜瓖、吴三桂、耿精忠之流,在利益间反复摇摆,最终也没有落得好下场。




 第9张图片

周遇吉虽然遇难,民间却留下《宁武关》等戏剧,数百年来传唱不止。并且,像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也将以自己的文字将他记录和传承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传说寒暑 发表于 2020-5-11 00:18:34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是杨继盛。杨继盛因为弹劾严嵩,被下诏狱。在诏狱被廷杖一百,廷杖前,友人王西石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杨继盛收入袖中。一位苗姓校尉也送酒一壶,劝他:“可以此吃蚺蛇胆。”但杨继盛拒绝,曰:“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苗姓校尉又说:“不要怕。”杨继盛回答:“岂有怕打杨椒山者。”于是谈笑赴堂受打。
杖刑完毕后,杨继盛被关入刑部狱。家人所送的药物都被巡风官李天荣所截下。杨继盛“两腿肿粗,相摩若一,不能前后;肿硬若木,不能屈伸。止手扶两人,用力努挣,足不覆地而行入狱。”
提牢刘槚又将杨继盛转至条件更差的民监。幸得狱内外诸多人相助,才得以渡过难关。在狱中,杨继盛创伤发作,于半夜苏醒过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为他持灯的狱卒颤抖欲坠,杨继盛却意气自如。
后来在严嵩的授意下,刑部将杨继盛处决。最终杨继盛也没有屈服,他在临死前作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wxh5882010 发表于 2020-5-11 00:19:0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历史上铁汉,十个有七个在明朝。可惜这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life傻仔 发表于 2020-5-11 00:19:43 | 只看该作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1]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4粉丝

428帖子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6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