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育儿]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复制链接]
96409 0
@Xizi_3TbsE4Cg 发表于 2020-9-19 16:19:57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文字数2800+|阅读预计需要8min

文|王璐(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界,对人的研究有很多个流派。现在大家公认的,或者听说的最多的,大概要数精神分析流派。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1张图片


现在网络上但凡看到点心理学相关的文章,基本都会和精神分析的思路相关,最后的归结点都会到原生家庭。其实这个不是精神分析的专属,因为想要探索的深入一些,最后都是要回归本质,只是精神分析在这点上比较有突出特点。

精神分析的理论思维和深入的探索,并不是人人都易懂的。即便是很多优秀的咨询师,把深奥的理论啃下来,然后一点点喂给大众,其实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来说,还是犹如天书一般,更何况是拿来运用在自己身上。光是把作者的解读思路读懂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回头再想想自己读这篇文章的初衷,早已不知去哪了。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2张图片


今天想借着说一说依赖与独立的问题,把人内心的独立性发展,包括可能涉及的一些教育理念简单的讲清楚。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3张图片


我想稍微提一下心理学界长期斗争的理论进化史,因为这里有一个重要但被大家忽视的理论,猛然回头看,发现里面蕴含着很多的智慧。

现在大众知道的心理学名词,无意识。关于这个词,也许人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具体指什么,但是大家随口一说都会说到这个词——“我无意识里面可能是那样想的。”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4张图片


但是有一个心理学鼻祖,他是反对无意识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能观察,并且能够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这个人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华生在《行为主义》这本书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他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一个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下培养他们,不论他们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这段话充分体现行为主义的特点,即,只要给予外界的环境影响,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塑造的

这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S→O→R。S=讯息(刺激),O=受众,R=效果(行为)。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5张图片


“我妈从小就对我严格要求,导致我现在根本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自己也很痛苦,但我就是做不到。”(S严格对待,R不敢放松)

“从小我是不被人重视的,内心一直觉得别人忽视我是正常的,所以长大之后,我也觉得别人都可以不理我,我通常都是自己一个人。”(S被忽视,R孤独)

“我不知道要怎么办,面对冲突,我就是很害怕,从小我就看着我父母争吵打骂,所以一看到别人发生冲突,或者感觉要发生冲突,我就马上开始感觉恐惧,很想逃离。”(S冲突,R害怕冲突,逃避)

“我父母从小什么都管着我,连我什么时候上厕所,什么时候睡觉都是他们规定的,更别说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我一点自己的自由都没有,所以到现在,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干什么。我很想独立,但是我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很多时候,还是会听从父母的安排。”(S控制,R依赖)

这些是不是听着很熟悉?

是的,这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训练”。我们从小被训练,就像华生说的,只要环境由他掌控,这些孩子就可以被我打造成我希望的样子。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6张图片


很多人的人生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自己的人生,很早就被塑造出来了,也许父母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塑造出来的

中间的心路历程可以写成一部长长的小说,但其实也可以浓缩成一个理性的S→O→R反应链。是不是很讽刺?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7张图片


接下来再来深度解析独立与依赖的问题。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8张图片


比如,一个孩子,他要面对自己的考试。那么这个刺激跟反应之间的关系是:

模式1

S(成绩)→O(学生)→R(自信,独立),翻译出来就是,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靠自己努力学习获得,最后变得独立和自信。

模式2

S(成绩)→O1(家长)→O(学生)→R(自卑,依赖),翻译出来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家长不断地告诉孩子要怎么学,给他报什么辅导班,看见不会就教他,最后导致孩子自卑,更加依赖父母。

第一个反应模式,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果事情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完成的,那么孩子跟事情之间是一个直接的反应关系,S-R。

为了做好这件事,孩子就会充分调动他的智慧,动手能力,创造力等来完成这件事,而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他不断建立的都是这样的反射,困难(S)—思考(R),困难(S)—试错(R)之间的反应模式。

最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也就是他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变得更加自信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靠着他自己完成的,也因此,他会变得更加敢于去尝试,不依赖别人,相信自己,也就变得更加独立

而第二个反应模式,孩子对于考试这件事,建立的跟O1(家长)之间的关系,O1(家长)怎么说,O(自己)就怎么做。最后,孩子建立的反应模式都是,我只能听家长的,自己是不会的,我做事都是得先有人告诉我怎么做,我才知道怎么做的。

孩子没有跟事件建立关系,而是跟父母在建立关系。O1(家长)→O(学生)→R(自卑,依赖)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遇到什么事,哪怕是很小的事,当事人自己也清楚,这件事其实不难,但他就是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到,不会做,害怕失败,害怕一个人做。因为他内心需要借助O1这样一个刺激才可以生成他的反应方式。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9张图片


用精神分析的思维来理解就是,他内心建立的客体O1是一个控制型的,所以他跟客体的关系是依赖与控制的关系,也就是O1→O的关系,所以这样的客体关系,会在很多地方重复出现,并且一旦客体不存在,O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便是控制与依赖的客体关系,在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外在反映。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10张图片


很多人看心理学的书,但仍然不知道人的内心是怎么回事,也依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11张图片


我觉得华生有一个观点说得非常好,人是需要观察的。即使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你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但你至少可以观察,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很多信息。

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的指导下变得更积极,更愿意尝试了,而这恰好也是你想要的,独立与自信,那么你的方式对他而言就是合适的。

如果你的孩子,在听你教育之后,变得很抵触,很反感,总是跟你对着干,这就可以看出你的教育肯定中间有什么问题,至少你不希望看到孩子跟你之间关系是这样

其实说着很简单,但多少父母仍然觉得,我说一遍,他还不服气,说两遍,他居然还敢顶嘴,于是说得更多更大声,直到孩子完全屈服,最后不得不听他的。

看上去孩子是听他的了,但内心,真的是听他的了吗?

以后孩子一出现这种情况,就绝对不会再犯吗?还是要一直强迫,惩罚,让他变得像一只待宰的小白鼠一样,绝望的喘息?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12张图片


其实我想说,教育=试错。请允许自己试错,也请允许孩子试错。

在试错的教育下,父母不再依赖于固有的教养方式,孩子也不必依赖父母的固定化要求,如此建立健康的S-R反应。

图|Pinterest
编辑|余述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13张图片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14张图片

抑郁 | 安全感 | 焦虑
低自尊 | 人间愤怒 | 情绪症状 | 人际关系
父亲与育儿 | 心理咨询师
中国式亲子关系的依赖与独立 第15张图片



下一篇:育儿路上的苦恼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30 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