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怎么才能停止自己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复制链接]
90757 20
柠檬雪碧茶 发表于 2020-12-10 17:11:13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么才能停止自己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上一篇:在清华大学当学霸是种怎样的体验?
下一篇:植物神经紊乱可以治疗好吗?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洛可可之音 发表于 2020-12-10 17:11:20 | 只看该作者
 
在心理学上,“胡思乱想”其实有一个专业的术语——过虑(overthinking)。
 第1张图片 过虑有很多种类,它潜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简单对以下这五种常见的“胡思乱想”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2张图片 【分析】
当人们对亲密关系抱有负面的核心信念,ta们可能根深蒂固地认为,“我的关系一定不会有好结局”,或是“我的宿命就是被人抛弃”。这种负面的核心信念还经常伴随着灾难化的思维模式一同出现。
因此,这些人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过度敏感。一方面,ta们很容易捕捉到关系中那些负面的信号;另一方面,ta们也很容易从悲观的角度解读这些信号,将它们看作是巨大的威胁,并联想到自己即将被抛弃的“下场”。
 第3张图片 【分析】
对很多在人际关系中高敏感的人来说,ta们的自尊水平与关系状态是紧密贴合的——只有拥有积极的关系时,ta们才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因此,ta们对于关系中任何的不确定性感到过度恐慌。
一旦出现不确定的情况,ta们很少联想到中立的可能性,而是会立刻想到对方在生气或是自己被负面评价了,自尊水平也在这样的想象中被拉低(Yang & Girgus, 2018)。
这些人的核心信念可以用“我必须和ta们好好的”来概括。Ta们会将关系中的每一点挫折看作威胁。在这种状态下,ta们往往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总是处于过度防御的状态中。
 第4张图片 【分析】
这些人可能是自我意识(self consciousness)过高的一群人。Ta们将过多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特别是缺陷、错漏处),认为身边的人也关注到了这些缺点,并因此对ta们产生了负面评价。
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错漏,这些人还很容易陷入笨拙无力的自我形象。Ta们可能认为“我没有能力应对挑战”,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扫描”环境中令人焦虑的反馈。然而,越是关注负面信息,越是容易进一步验证负面的自我形象,陷入恶性循环。
 第5张图片 【分析】
这些人极度缺乏安全感。Ta们时刻以一种警惕的目光审查环境,过度关注环境中的问题而非优势,试图提前清理好所有可能产生的“障碍”。Ta们过度防御,却往往会发现,越是想要掌控所有事,越是会感到自己对任何事都很失控。
情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滤镜”。正因为起始情绪是担忧、焦虑的,ta们会更多关注到环境中与之相符的负面信息。这些人以为自己是在做好万全准备,但由于ta们此时的看法和想法是脱离现实的,ta们其实根本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采取真正有效的措施。
 第6张图片 【分析】
当人们没有坚定且清晰的内在价值(set of values),ta们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并不了解。因此,ta们只能依靠外界声音来确定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好的”,但这很不稳定。
沉浸在这种焦虑不安的“嘈杂”情绪中,ta们没办法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也就无法关注到那些对ta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Ta们可能以为自己是在仔细斟酌每一方的利益,但实际上,ta们无法真正地共情别人,也没办法真正做到为别人着想。可以说,这些人以为自己是高敏感,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又恰恰是不够敏感的。
那么,“胡思乱想”会带给我们哪些后果呢?

首先,“胡思乱想”很可能导致——
 第7张图片 过度思考令我们陷入无法行动的境地。我们做不出决定,也很难前行,像“瘫痪”在原地无所作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我们可能害怕自己会选错路、以致在未来面对更严峻的后果,也可能总是认为前方还有更完美的方案、因此陷入无穷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我们看似是对所有可能性打开大门(open-minded),实际上,却是为自己关上了每一扇可能的大门(close-minded)。
 第8张图片 其实,在面对选择时,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是必要且有益的。问题发生在,当我们的担忧超越了现实范畴,或是我们忽视了久久不作出决定而带来的机会损失时。此时,“过虑”本身就成为了那个令我们害怕的“更大的问题”。
其次,越是难以容忍不确定性,过于重视关系,人们反而越是容易……
 第9张图片 这是由于,一方面,ta们将宝贵的时间花在了无谓的猜测与担忧之上,而错失了感受当下联结的机会。“胡思乱想”阻碍了ta们与对方的流畅沟通,ta们没有机会真正去认识对方。
另一方面,由于维护关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自我价值感,这些人无法真正聆听到对方的需求。看起来考虑了很多,其实根本没接收到对方的真实信息,ta们恰恰是不够敏感的。
也正是因此,ta们没办法与对方进行深层的沟通。在这样一段关系中,对方也往往会觉得自己被“抓紧”、被“绑架”,一定要给出ta所需要的反馈才可以。长此以往,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第10张图片 总而言之,“胡思乱想”令我们的人生更艰难(makes life harder),还会损害我们的关系。一直纠缠在这种“不放过自己”的情绪中,我们还可能受到焦虑、抑郁、成瘾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Nolen-Hoeksema, 2003)。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停止“胡思乱想”吗?

 第11张图片  第12张图片 在这种积极内在形象的推动下,我们也能够学会,关注自身以及环境中更多的优势,而不止是困扰。这样,我们也就逐渐走出越想越多、总是胡思乱想的恶性循环啦~
以上,祝顺利!


“过虑”常带来焦虑的情绪,如果你也为此困扰,不妨试试我们的「焦虑平复计划」免费自助工具!通过7天,每天15分钟的练习,帮助你缓解焦虑,抚平思绪,重获身心宁静。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下载【月食】APP即可免费获取哦~


参考文献:
Gilovich, T., & Savitsky, K. (1999). The spotlight effect and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Egocentric assessments of how we are seen by other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6), 165-168.
Nolen-Hoeksema, S. (2003). Women who think too much: How to break free of overthinking and reclaimyour life. Macmillan.
Yang, K., & Girgus, J. S. (201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hypersensitivity predictth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feedback a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5, 316-327.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谈恋爱什么时候觉得该及时止损分手了?
有哪些你只要有机会就会强烈推荐的书?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色鸭子3代 发表于 2020-12-10 17:11:49 | 只看该作者
 
把内心戏写出来。
给它构思一个故事,然后把它安排进去。
没有头绪就容易停不下来。
比如你的恐惧,担忧,焦虑,每一种情绪的对象,都有无数种发生的可能,就会越想越嗨。
沿着某种可能性,设计一个情节。假定这种可能性发生了,写出它的前因后果,和你设想中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过程。
遵循某种逻辑,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出来,就会在这个方向上感到感到清晰。
可以把自己最担心发生的可能,和最希望发生的可能都写出来。
然后真实发生的事件一般会在两者的中间,两种极端的可能性都考虑过了,也在幻想和自己写的故事中体验过了。再发生中间的情况,你的接受程度就会好很多。
这个是解决胡和乱的方法。
思,想的话,其实可以通过运动来解决,身体活动开了,人的气血畅通,就容易睡着。
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有不通的地方,有痛点就容易感到刺激,然后引发思考或者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佛本无爱 发表于 2020-12-10 17:12:03 | 只看该作者
 
大脑胡思乱想,可以通过心脑训练进行控制。
如果说右脑型焦虑是联想得比较多,那么左脑型焦虑就是思考得比较多,胡思乱想多一些。所以你的情况属于左脑型焦虑。
当然,善于思考爱动脑筋是好事,但是过多的想法很可能成为一种心理上的负担,让你焦虑,让你胡思乱想得停不下来。这就是你的左脑带来的麻烦。你不知道是自己思考的方式出了问题,还是问题出在别的地方,总之,结果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效率非常低。
给大家举个例子:
有一位大学生朋友小刘,他准备到国外深造留学,去留学之前找到我,告诉我说:他经常思考很多,感觉脑子很累,但这些问题似乎又都是不能不想的。这个说法很模糊,所以我就让他举个例子,举个当天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他说:他和父母一起出门,打算去一家商场采购点留学要带的东西。怎么去那个商场,他和他爸妈的意见很不一致,他很不开心。他爸妈想坐公交车去,毕竟家门口就是公交车站,很方便,他呢,想打车去,一家三口人呢,路程又不远,公交车还得等呢。
这个问题,旁观的人一听就明白了,不过是打车和公交车的差别,路途很近,车费差不多,那他为什么觉得脑子累呢?所以我又问了他:打车、坐公交车,两种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吗?他回答说: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大概差 10 来分钟。
听起来,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相差 10 来分钟,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他很在意,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习惯于开动脑筋,去思考哪个是最优方案,或者最佳解决方法。
小刘这种情况就是左脑型焦虑的一种。一般说来,左脑型的大脑常常容易进入思维的陷阱,出现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和倾向主要有五种:
第一种,负面、悲观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总是会失败,总是碰到不好的事,凡是都往坏的方向想。
第二种,担心倾向:总担心考试会出错,担心考试期间生病。
第三种,强迫倾向:总是花很长时间去思考问题,比如考试场景、不愉快地场景,不能停止想象疾病,书桌不整齐就会非常不开心,等等。各种想法很粘滞,在脑子里怎么也甩不掉。
第四种,追求完美的倾向:犯错了会非常羞愧,总觉得自己出了丑,对自己总是不满意,偶尔犯错很难释怀,对自己苛刻,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让自己很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lastmenu 发表于 2020-12-10 17:12:46 | 只看该作者
 
胡思乱想其实就是一种「反刍思维」,这篇回答给出3种方法,帮你走出胡思乱想的怪圈!


你是不是经常会忍不住有这样的想法:
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周围的人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刚才有点丢脸,怎么办呀?

刚才领导说的话是不是有什么其它含义呀?

领导对我是不是有意见呀?

……
虽然你表面上没有任何反应,但是你的脑海里已经翻江倒海了,越想越觉得有问题,越想越恐慌。


 第25张图片

咔!!!
请注意!
你已经进入到「反刍思维」的状态啦!
不过,别担心!有办法解决哒~~
接下来,我来和你细细说一说「反刍思维」,以及如何摆脱「反刍思维」的方法
认识了这心中的「敌人」,就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建议先「点赞」+「收藏」,Mark一下,以防不小心手滑,走丢了~~
 第26张图片 什么是反刍思维

反刍:

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比如,牛。对于牛来说,这个能力是好的,可以更好地消化食物,更健康。
反刍思维:

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反刍思维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情感,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免不了会去思考,会去琢磨。
但是,如果把控不好,反刍思维会给你的身心带来伤害。
 第27张图片 反刍思维会造成什么心理伤害

人的心理是非常奇特的。
人们经常很少回忆起被夸奖时的具体细节,就只记得自己被夸奖了,当时非常高兴,然后就过去了。
但是,人们却常常纠结于那些不如意的事,总是反复琢磨事情的前前后后,好像想清楚了,一切就能重来似的。
其实,重复回放那些不如意和痛苦的经历,只会让自己更加无法自拔,每一次都加重了痛苦,让自己感觉更糟。


 第28张图片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人物——祥林嫂,她就是一个经常陷入反刍思维的人。

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乡亲们起初还特意过来听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时间久了,她渐渐地被乡里人所厌恶。

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也越来越不好了。
反刍思维会让我们越来越沮丧,让我们不断产生负面情绪。
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负面情绪最终会给我们身心带来巨大伤害,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症等。
 第29张图片 如何摆脱反刍思维

1、改变视角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当自己摊上事的时候,平时很聪明的人,好像马上智商就降为0了。
而当这件事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大脑好像就回归了,可以比较理性地进行分析,做出客观地判断。
基于这一特点,我有一个好方法,可以帮你从胡思乱想的状态里逃脱出来。
你想像面前有一个电视机,电视机里正在播放一段影片,这个影片的内容就是你曾经遇到的不如意的事。


 第30张图片

你从第三视角,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整个事情,你就会比较客观,不会被情绪左右而乱了分寸。
你会发现,其实周围的人根本不会特别注意你认为的那个点,是你自己不知不觉把那个小点无限放大,最终压垮了你的内心。
有时候,你其实是被你自己吓倒的。


2、分散注意力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

现在,请你脑子里不要想粉色的大象!
请问,你脑子里现在有什么?
我猜,你脑子里有粉色的大象~~
如果我答对了,请双击一下手机屏幕,给我点个「赞」,让我知道一下哈~~
人脑是非常有意思的,你越是让自己不要去想一件事,它就越会去想。
所以,当你胡思乱想时,你需要刻意让大脑分散一下注意力。
你可以去做做运动、逛逛街、做做手工、打打游戏等等。


 第31张图片

3、情绪重构
凡事都是两面的,当我们遇到一件事的时候,从正面的角度、积极的角度去看,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比如,当老师/领导批评你了,你内心第一时候的反应肯定是不开心,可能觉得老师/领导对你有意见。
其实,你不如换一个角度想一想,这是老师/领导对你的重视,希望你变得更好。
比如,当周围的人故意针对你时,你心里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好。
换一个角度,也许正是因为你某一方面非常优秀,周围的人有一些嫉妒,所以想要打压你。
事情本身已经发生了,不会因为你的想象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多着眼于积极的一面,你不如把这些情绪都变为成长的动力。


 第32张图片

最后,总结一下:

1、反刍思维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情感,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免不了会去思考,会去琢磨。

2、如果把控不好,反刍思维会给你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

3、你可以通过改变视角、分散注意力、情绪重构等方法来摆脱反刍思维,停止胡思乱思。


读到这里,你已经不知不觉地收获了2000字的干货啦,码字,配图,排版,花了我好几个小时,如果感觉对你有帮助,希望你花1秒钟点个「赞」啦~~谢谢你~~


我是 @林艾米 ,就是那个,每天凌晨5点就自然醒,人称「行走的闹钟」,5年多坚持每天阅读打卡和平板支撑打卡的「打卡王」,偶尔还画画手绘海报,跑跑马拉松的成长+心理类干货答主,期待你的关注 @林艾米 ,往期与日后的高质量回答随时看,不教跑步~~~


我的以下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
特别会聊天的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能摆脱骨子里的不自信?有哪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护自己?如何提高聊天能力?一个人不自信有多可怕?
注: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涅槃丶恐龙蛋 发表于 2020-12-10 17:13:38 | 只看该作者
 
1、不要试图压抑这些胡思乱想。
有时情绪问题会呈现“自指(self-reference)”现象。
焦虑症与恐惧症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明确地担心对象,但不少焦虑者会出现脸红、心慌、胸闷、气短等躯体不适,恰恰是这些表现会像助燃剂一样让焦虑者变得更加焦虑。疑病感其实属于“对疾病或健康的焦虑”,一些疑病者表面上是对某种疾病的过度担忧,但对这种“焦虑感”本身的不接纳反而会加重“疑病感”。强迫症的“自指”体现地更加彻底,当你出现一个无法遏制的冲动(想法或行为),几乎与此同时会想要把它压制下去,因为在我们认知中那些冲动是不好的、不允许的,因此它不应该出现,但就是这种“反强迫”会让强迫症状更加显著。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自指”怪圈中,它是一个陷阱。情绪问题不同于客观的问题,我们遇到一道物理难题,会想要去解决它。而面对情绪难题,如果我们也保持同样的态度,就会陷入麻烦,因为“解决情绪”本身这个说法会与先前的情绪问题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困境,反而让情绪问题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第41张图片 2、试着与“胡思乱想”和平共处。
《美丽心灵》里数学家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幻觉中,最开始的幻觉是大学里的室友,留校任教后出现的幻觉是一位特工,再后来又出现一个小女孩。
他常常对着空气说话、怒吼,周围人看到他的言行举止都很难以理解,但所有的幻觉其实是他的内心投射,因为性格孤僻、固执,大学时期的纳什不愿跟其他人一样只是发表几篇论文,他沉迷于发现原创理论,这导致他难以合群,被同学嘲笑为呆子(nerd),所以他需要幻想出一个室友来认可他。工作后虽然解决了五角大楼的难题,但大多数时间他还是最普通的存在,幻觉中出现的特工对他委以重任,让他感到国家需要他,他是很重要的角色。而小女孩的出现是为了弥补纳什所缺乏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但在某一个瞬间,纳什发现多年来,小女孩并未长大,因此也分辨出这一切都是幻觉。此后他的人生里,这三个角色依旧存在,只不过纳什可以做到接纳,与他们和平共处。
彼得·德鲁克在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写到“你要学会与问题共同生活,而不是去解决问题。等你到我这个年纪的时候,你的身体就会到处都是问题,如果你不想被问题所扰的话,那你就得躺在棺材里了。”
 第42张图片 3、坐看谈,何如起来行?
最近给几位焦虑失眠患者做行为治疗的指导,开始大家尚可坚持,但两三天后都反馈说并未见到效果,不想继续做,继而询问是否有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偶然在网上看到《传习录》中片段:“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看到这段感叹先生实乃认知行为之鼻祖,这是对“活在当下”最好的解释。这里又跟诸多治疗流派有相通之处,包括森田疗法和正念。大意都是说行为处事应当回到事物本原,不必瞻前顾后,只需纯粹去做即可。
 第43张图片 4、意识到生命的流动性,所有的“胡思乱想”都是暂时的。
神经症患者通常会秉持一种固着的人生态度,认为自己遇到的问题十分困难而且难以跨越。
最近一位强迫患者因强烈的纠结感来到门诊,Ta脑海中总是有一种要伤害家人的冲动,明知自己不该这么想,也不会这么做,但依然无法控制这种想法的出现,Ta固执到每天要花掉将近90%的时间来应对这种纠结感,但效果有限。患者被持续的强迫观念折磨到抑郁,甚至认为自己活不过这个冬天。
森田正马先生曾说:“人是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变化的存在。人的生命,在最好的状态下,乃是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如果我能让我的体验之流载我流向前去,能在其中载浮载沉,而且还能同时尝试去了解它那变动不拘的复杂性的话,其中不会有任何定点让我停留。当我能在如此过程中之时,很显然的,我不会有一个封闭的信仰体系,能引导生命的乃是对于体验去不断了解、不断阐释的那个过程本身。所以生命就是一直在形成的过程中。因此,研究心理问题就得从外界与自我相对的夹缝中去寻求,从变化流转中去把握。而意识不过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神经症患者什么时候意识到生命的流动性,才有可能找到改变的契机。
 第44张图片 5、理解“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含义,接纳自己的“胡思乱想”,带着压力去做该做的事情。
森田治疗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很多神经症患者无法理解何谓顺其自然,而有些虽可理解,但无法真正做到接纳自己。
首先需要明确“顺其自然”不等于“随心所欲”,比如焦虑患者认为顺其自然就是任由焦虑发展,不加控制地去接受,后果就是紧张、担心感愈加显著;疑病患者将“顺其自然”理解为不加节制地按照疑病观念行事,反复去医院就诊,或反复在网上咨询,但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担心丝毫未见减轻;强迫患者对顺其自然的理解可能更加二元对立,对他们来说只有强迫与反强迫两个选择,不存在中间灰色地带。
而“为所当为”需要我们能够看到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焦虑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担心是过度的,疑病者需要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强迫者需要看清大多数事物的发展绝非仅仅是“非黑即白”的对立状态。
当然,对待神经症的种种表现,我们还需要学会一些“合理化”的方法,也就是要看到这些情绪对人生积极的一面。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我们应对压力,提高人们的警觉感;恰当的疑病能够让我们在疾病早期就能识别、诊断,避免疾病恶化;轻度的强迫能让我们保持对完美的追求。如果能这么去想,我们对于焦虑、疑病、强迫的恐惧感就能消除一半,接纳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
来自森田大叔的微笑
 第45张图片 6、各种不同的胡思乱想,背后反映的都是“思维灵活度”的下降。
神经症患者的“思维灵活度”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焦虑患者固着于Ta的担心,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焦虑的干扰,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疑病患者在害怕得病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每天的生活除了担心,就是去做各项检查,无法切入到正常生活的模式。强迫患者则常常陷入纠结,整日被无休止的、琐碎的事情干扰着,生活几近陷入停滞。
“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对他们来说几乎无可能性,生活中没有机智、敏锐可言,他们无法及时从困境中脱身出来,更多表现为一种粘滞、不灵活的思维模式,也恰恰是这个部分阻碍了他们。
 第46张图片 7、Just do it!
阿甘穿着珍妮送他的跑鞋,不停地跑步横穿美国,一跑就是三年,旅途中不少记者问:你是为了世界和平吗?你是为了无家可归者吗?你是为了妇女权利吗?为了保护环境吗?还是为了动物?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我只是想跑”,阿甘在独白中说道:“他们就是不相信,有些人跑步是没有什么原因的。”
来访者也会有各种问题,比如“做冥想到底能不能改善我的焦虑情绪?”“坚持运动真能帮我缓解抑郁?”“规律作息为什么就能治疗失眠?”
我们在做决定之前常常习惯性地去计较做一件事的结果,计算成本,权衡利益,畏惧困难,规避风险。然而往往是想得多做得少,导致结果离预期越来越远。
阿甘没有理由地跑了3年,成为了名人,也明白了“丢开往事,才能不断继续前进”的道理。
 第47张图片 8、胡思乱想可能是过度关注的结果。
生活中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一个字看多了会越来越不像。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不仅在语言中,就连一个熟悉的地点或者一张熟悉的面孔,看久了之后都有可能会突然陌生起来。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身体或面容上,那就是异常的。
一个疑病患者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某天照镜子后感觉自己相貌丑陋,每天会花很长的时间来照镜子,之后反复去做整形,但对于“自己丑陋”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
厌食症的孩子每天都会关注自己的身形相貌,明明已经很瘦了,但依然会认为胖得不得了,所以严格控制饮食,几乎只靠菜叶子度日,拒绝一切碳水和肉类。
许又新先生曾写到“我们反复或不停地对自身进行自我考察,对健康和生命抱有忧虑和恐惧心理,这就足以使身体功能发生紊乱,引起疼痛和不适”。
“健康人顺带着他的身体过日子,就好像没有它一样,完全不去注意它。许多人的痛苦并非来自疾病,而是反思的产物”。
另外,一个字看久了越来越不像,这个现象叫做Jamais vu,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
 第48张图片 9、减少无效信息的摄入。
焦虑症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抑郁症,这跟社会的快节奏不无关联,它大大削弱了人们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只要出现细微的不适,人们就就更倾向于立刻、马上得到,来消除不适感。否则,就会紧张、焦虑、恐惧。
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的出现,很大程度减弱了我们对饥饿的忍耐度,哪怕一点点饥饿感都会增加人体的不适,如果不能及时满足食欲,焦虑感就会明显上升。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降低了人们对于获取信息速度的阈值,我自己就是手机重度使用者,每次陪老婆逛街都会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翻看一遍(刷知乎、看朋友圈和微博),虽然被怼过好多次,但很难抵挡这种诱惑,不看就浑身不适。
对抗焦虑的很多办法,其实就是要降低这种快节奏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做冥想,本质是训练个体的专注能力,主动地削弱信息获取的数量和速度。专注和投入是对抗焦虑的核心。
No choice is the best choice.
 第49张图片 10、找寻兴趣所在,全身心地投入。
焦虑具有压倒一切(overwhelming)的特质,这使得焦虑的个体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也无法体验到当下的乐趣。
焦虑者往往迫切地想要解决引起焦虑的因素,但越深入,反而越焦虑。
打个比方,焦虑其实是“良币被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全身心投入和享受,而劣币就是迫不及待地寻找解决方法。焦虑者大多数时间被后者支配。
一个疑病症患者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他的解决办法是查百度,想要从百科里找到证明自己不是艾滋病患的证据,但他发现每次查完手机,只会让自己更加苦恼。这就是劣币。
良币是什么?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引用《绿皮书》的台词——我父亲曾经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是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
 第50张图片 11、对于疑病焦虑者,减少反复检索的习惯。
最近连着接诊了几个疑病症患者(过度担心怀疑自己得了重病——癌症、艾滋病等),发现他们都有查百度的习惯。
然而不论查到好的结果(不支持诊断),还是查到不利的结果(支持诊断),患者的焦虑情绪都会加重。
这就很有趣了。
记得以前学诊断的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
难道我们真的得了重病么?
显然不是。而是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这种放大效应尤其在我们查看相应的信息后会变得更加显著。
所以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我们应该去找专科医生来寻求答案,而不是检索网络信息。毕竟百度的搜索质量真的很差,如果你真的想查,也建议你换个搜索引擎,比如丁香医生就很靠谱。
 第51张图片 12、胡思乱想就像你的大脑吹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泡泡,你能做的只能是平静地接纳它,然后等着它慢慢破裂,任何关注它的动作和行为(不论是任由它控制自己还是主动地想要压制它)都无助于减少这些困扰。试着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平静地看待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不加评判地接纳。此处推荐正念冥想。
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Jebedish 发表于 2020-12-10 17:14:35 | 只看该作者
 
超级无敌有用!!!听我的,这么做,让你3分钟停止脑子里的「胡思乱想」,专注力提升200%,彻底摆脱「敏感多疑」的怪圈!
建议先点赞防丢失,真的很有用,尤其是第2个和第3个方法,绝对独家私藏,看到就是赚到,你绝对会回来谢我。
先做个小测试,看看你有没有这些想法:
    常怀疑自己哪里做错事,或者说错话了; 觉得身边的人不喜欢或针对我; 犯错后,脑子里一直重复犯错的过程; 总感觉领导话中有话,眼神很意味深长; ……
我知道,做完测试后你心头一紧,糟了,怎么感觉每条都是说的我……
(看吧,现在你就在胡思乱想)
没关系!!
你还有救的!!
接下来,我会跟你仔细聊聊,我们为什么会「胡思乱想」,以及怎么摆脱「胡思乱想」的技巧。
只有彻底明白了「种瓜得瓜」原理,才能从根本上根治这个「思想毒瘤」。
 第63张图片 老规矩,先上思维导图,老铁们记得点赞取走~
一、你为什么会胡思乱想

我猜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
明明只躺在床上,啥都没做,为什么还是感觉特别累?
表面上看你什么都没做,其实,你的潜意识到处「东征西战」,散播负面情绪「病毒」,消耗大量的精神力。
而精力和体力一样,当天用完就没了,这也是为什么,你明明什么都没干,依旧很累的原因。
而在所有的「胡思乱想」中,负面情绪最消耗精力,比如焦虑、悲伤、痛苦等。
就像你脑补「告白被拒」的胡思乱想,危害远远大于幻想「女神也喜欢我」的胡思乱想。
这种精力在内部就被消耗的现象,就叫内耗。
看到这,你是不是恍然大悟,原来每次难受就感觉要死要活,并不是自己矫情,而是精力都被内耗尽了。(PS:又多了个在床上躺尸的正当理由……)
内耗十分常见,而且很多人都深陷而不自知:
领导多说了你一句,开始疑神疑鬼,担忧会被辞退、解雇;
刷题到半夜还是成绩差,于是陷入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恶循环;
前任已彻底走远,但还是忍不住幻想,如果当时怎样,就不会分手……
的确,在这样的负面情绪怪圈中,想好好学习、工作,几乎比蜀道还难。
那么,要怎么从内耗中挣脱出来呢?
别着急,往下看,先了解下「胡思乱想」的物理原因,更有利于帮你解决这个毛病。
 第64张图片 二、胡思乱想的物理原因

先来看看大脑意识的构成:控制注意力的是两种意识,一个叫显意识,也就是可控制的意识;一个叫潜意识,也就是控制不住的意识。
就像我们制定的各种计划、目标,都是在显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的,而发呆、幻想、走神等就是显意识的作用。
不明白的话,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显意识:该收拾一下去学习了,今天还有2页作业没写!
潜意识:我都这么难受了,还学什么习,一边去,我没心情!
显意识:呜呜呜……你欺负我,我要告诉大脑妈妈……
潜意识:爱去不去,反正老妈现在偏爱我,不会听你的!
当「潜意识」打败了「显意识」,夺得「大脑妈妈」的宠爱时,你就会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控制住情绪,更无法彻底投入到学习和工作。
那么,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哈哈,想必这么聪明的你,已经猜到了:那就是「显意识」反败为胜,稳稳占据「C位」的状态。
当你完全沉浸在学习或工作时,就进入了「心流」的状态。
什么是心流:
指当人们沉浸在当下所做的某件事情,或者某个目标里时,能够全神贯注、完全投入其中,并且十分享受的一种精神状态。
回想一下,以前你为了看小说而忘记吃饭睡觉,或者是做某件你喜欢的事情,就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的时候,就是进入了心流状态。
 第65张图片 现在你已经知道,「胡思乱想」的本质是「潜意识」作怪,而想摆脱它,只要帮助「显意识」夺得「宠爱」,保证我们能随时进入「心流」状态,就行啦。
这样一想,思路是不是清晰简单很多了?所以,接下来,就是大刀阔斧地上干货方法的时间~
三、如何摆脱胡思乱想

方法1:转移注意力

现在,我们先玩个小游戏:
请你不要想一只绿色的熊猫,尤其别想它的「绿眼圈」。
我猜,你脑子里不仅有绿色的熊猫,还给它的「绿眼圈」放了特写~
如果我猜对了,请双击一下手机屏幕,给我点个赞,让我知道一下呀~
你看,大脑就是这么神奇,它会让外界的信息,自动在你的脑海中展现画面。只要外界的信息够有意思,就能趁你不注意,偷走你的注意力。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哄哭闹的小孩子时,你忽然拿出个奇怪的玩具,就能吸引小孩的注意,让他忘记哭泣。
众所周知,小孩子没有「道德理智」等显意识的约束,饿了就哭,开心就笑,全凭借自己的潜意识做事情。从这方面看,婴儿的所做所为,其实更接近人类大脑的原始行为倾向。
所以,我们只要拿出对付小朋友那套,就能让「大脑宝宝」停止负面的潜意识,成功偷走它的注意力~
现在,回想一下这三件事:
1、自己轻而易举就能投入的事;
2、自己非常喜欢、一接触就会变开心的事;
3、自己非常想去做,但一直没做的事。
写在小纸条上面,然后贴在自己最醒目的位置,当你开始胡思乱想,就去做这三件事,绝对有效果!
比如,你很容易就能投入做手工DIY这件事,并且很享受过程,那么当你胡思乱想时,就打开DIY收纳盒,大干一场吧~
又比如,你喜欢看综艺,那么意识到自己在胡思乱想时,就赶紧打开搞笑的综艺治愈下自己。
或者,你一直很想换新手机,但总是犹犹豫豫,那么,就去关注心仪新机的型号信息等,但要谨慎剁手噢。
PS:如果实在找不到,可以尝试阅读。一本好书,在让你的注意力快速集中的同时,还能帮你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思维认知。当你看的书多了,自身品性也会随着认知的提升而改变,能洞察到自己为什么会「胡思乱想」,并很自然地想到解决措施。如果你想读书又不知看什么好,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铁木君】,我把这几年积攒的3000本高质量好书分享给你,大大减少你找书的时间,让你快速进入心流状态,摆脱胡思乱想的魔掌~
知乎营销平台总之,当你胡思乱想时,沿着这三个方面寻找转移你的注意力的事,很大可能直接帮你干掉「胡思乱想」。
 第66张图片 方法2:强有力的洗脑话术:「关我啥事」和「对我有啥用」

这个真的超级有用!
当你开始胡思乱想时,请回忆下,腹黑小说里高冷睿智的男主/女主是啥样的,然后学着他们的眼神和语气问自己:嗯?就这?和我有关系?
相信我,你很容易就会角色代入,然后无比机智地发现:你胡思乱想的事,还真和你没什么关系。
比如:
同事让你帮忙接杯水,但你工作太专注没听见。于是中午吃饭时,同事阴阳怪气地开玩笑说:哎呀xx工作真是太认真了,叫你都听不见,看来马上就要业绩第一啊!

毫不知情的你,冷不丁被嘲讽一番,觉得很无辜和不爽,想直接怼回去,但又担心被说开不起玩笑。
于是当下忍住什么都没说,但整个下午,脑子都在自动思考怎么怼回去更爽。
好,收!
现在开始,你是高冷腹黑的男/女主,请你以「众生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带着三分冷淡四分无奈的语气问自己:这事和你有关系?你一直纠结,对生活和工作有帮助?没有?那还想它干嘛!
这个法子真的屡试不爽,每当我进入角色,但还纠结小事时,主角的人设就会主动跳出来说:你是聪明睿智的主角,不该为这种小事费心。
然后我一拍脑袋,对,你说得对,我不该再纠缠在这上面,我的目标是一个亿!
 第67张图片 方法3:加强显意识的「皇权地位」,打击潜意识这个「乱臣贼子」

上面我们已经说了,胡思乱想的本质是显意识不够强大。那么,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增强显意识的战斗力,帮助它守住江山。
注意,接下来的内容很重要,记得先「点个赞」Mark一下,免得到时候找不到啦~
1、保持充沛的精力。
定期进行运动。
真别不信,运动是可以分泌多巴胺,让你产生愉悦的感觉的。
以前上完一天课后,每次晚自习我都很浮躁,就连英语单词都背不进去,后来跟着室友跑了几圈后,意外发现难啃的专业书也能看进去了。
当你胡思乱想时,可以试试做做运动,注意选择你喜欢的类型,跑步、瑜伽、舞蹈等都行。
2、及时储备精力。
我们的精力,就跟游戏的技能一样,用完后就需要「冷却技能」。而对我们的身体来说,睡觉是最能够快速储备精力的,什么运动、看书、听音乐的效果都不如睡觉好。
所以,平时多注意休息,实在累了可以小憩10-20分钟,或者尝试一下冥想,及时储备精力,更容易不陷入「胡思乱想」的怪圈。
3、明确计划和目标,并强制自己执行
这一招,是显意识的强力辅助,也是潜意识的命中克星。
制定明确的计划,主要有3个关键点:
1)合理可控的时间节点。
2)明确的任务量。
3)计划中途拒绝任何其他活动。
比如,上午10:30-11:15,完成练习题xx页,或者做xx章笔记,中途不能玩手机、刷抖音,甚至最好连上厕所、喝水、吃东西都避免(可以提前做好)。这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靠你的自觉,减少计划外的步骤,真的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次我看书时,本来只想喝杯咖啡,结果先洗了杯子,发现没咖啡了,于是顺手点开了淘宝搜咖啡……结果一上午光玩手机了。
这三点每个都很重要,第1、2点是为了让你的计划有可行性,不至于进行不下去,第3点则是帮你完全投入学习当中,进行物理隔离。
 第68张图片 其实自律之所以难,是因为熬夜看剧、通宵玩游戏,都能快速释放多巴胺,让你沉迷短暂快感。如果你尝试了各种方法,还是戒不掉拖延,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铁木君】,我把这几年摸索积累的无痛苦高效自律经验,手把手教给你,让你像玩手机一样轻松做到自律,迅速超越同龄人~
知乎营销平台方法4:不要逃避,和「潜意识」对着干

你肯定经历过「越不让自己想一件事,大脑就越去想」的绝望。
比如,
深夜失眠但第二天还要早起,于是,你越告诉自己赶紧睡觉,大脑就越思维活跃,不让你睡。
很多情况下,我们越是逃避告诉自己不要xxx,大脑这个调皮宝宝就越把你往火坑推,甚至还会假想一堆坏后果吓你。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这角度看很坏的结果,从反面看却很不错。
胡思乱想也是一样,有时候从潜意识角度的反面出发,正面刚上去,再进行强有力的洗脑,反而可以走出消极思维的困境。
比如:
老板/老师表扬了所有人,却唯独提到你时反应平平,这时候你心里肯定会多想: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是不是……
潜意识主导你朝着消极的方向思考,而这时你就要换个思路,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去想:这是老板/老师刻意对我的磨炼,他们希望我能沉住气,不要浮躁。
毕竟自古以来,小说里厉害的主角们,都有段被磨练的憋屈时光不是吗?
与其沉迷胡思乱想的怪圈,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不如直接内心洗脑,内化成促进你野蛮生长的洪荒之力。
 第69张图片 四、总结一下:

1.胡思乱想是一种很常见的内耗行为;
2.胡思乱想本质上是因为「潜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
3.想摆脱胡思乱想,可以试试转移注意力、反面角度思考、制定明确的计划目标、运动和睡觉储备精力这几个方法。
看到这里,超级容易走神的你,已经不知不觉收获近4000字的干货了!这篇干货满满的回答,花了我整整2天时间,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请花1秒钟给我点个「赞」呀~  谢谢你 ~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铁木君」,我会把我的奋斗历程无条件与你分享。比如我如何毕业两年,就从一个普通实习生,到两家文化传媒公司创始人,如何寻找创业商机、有什么成长逆袭经验等。
我也会分享跟许多大牛学到的理财秘诀,3000本优质书籍和私人书单,高效有趣的英语学习法,以及无痛戒掉手机、养成自律的变好方法,还有一份编程+PS+PPT+Excel职场成长大礼包一起分享给你,让你更好提升自己。
我还在公众号里准备了近百篇优质文章,做好了分类,能让你在21天内从身体到思维改头换面,期待你的到来和蜕变。
我是号主铁木君,专注于大脑强化。
知乎营销平台你也可以继续阅读我的内容,下面是我在知乎写得最好的几篇回答,强烈推荐你看看:
1、如何看透人的心理?
2、你最庆幸自己养成了什么习惯?
3、到目前为止,你看过哪些可以称为「顶级纪录片」的纪录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叫我家家 发表于 2020-12-10 17:14:42 | 只看该作者
 
1.若有峥嵘历史,便以始为终。

巴菲特说过:
“如开始就成功,就不要另觅他途。”
通往自己使命的路并不拥挤,如果起初做某件事让自己心生欢喜,且比旁人来得四两拨千斤,所谓的万丈深渊坚持下去亦是鹏程万里。
唯一的变化便是以此为基乘胜追击,或与时俱进,或资源叠加。
不要因他人煽动而背离主场,亦不要因某某爆火而乌合之众,尽最大的能力去做自己,你才是自己宇宙的最大赢家。


 第77张图片


2.念头一生,做了再说,原地不动,作茧自缚。

不去假设一个非此即彼的结果,不去幻想一个虚无缥缈的胜利未来,不去做着与现实脱轨的黄粱梦,凡事想好了最坏结果,并且自己能够承受的,有个大概方向,便做了再说。
唯有行动过后,你才知道自己的斤两有多少,天花板在哪里,此路通不通。
如若总是活在虚幻中,以假乱真,可能会有片刻的虚假欢愉,但梦醒了,发现了梦境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便容易心生失望与黯淡,在胡思乱想里反复迷路。


3.但凡出错,是进步讯号。

人若在温水煮青蛙的境地里是麻木自大的,反之,如能感知到自己出错,便是往上攀爬的重要讯号了,应当明晰任何的出错都是为了自己的未来稳扎根基。
因此这时不要乱想,不要频频回头,不要自我归咎,而是跳脱出来,从第三视角去看自己的所经所历,从源头处寻找自己的bug在何处,把bug填上,避免重复犯错。在这个基础上继往开来迎接新生,你会发现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78张图片


4.不温室小花,看人间苦辣。

人若经历苍白单调,便易扮演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层楼少年。
如此便应多看看人间苦辣,中东的战火,无家的孩童,窘迫的老人,再看看自己当下安乐之境,便会刹那感知何等幸运。



5.先主后次,不贪多求全。

如若做事情总想着通吃通赢,精力只能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里被消耗殆尽,继而因为责怪自己无能为力而胡思乱想。
事实上,任何事情如若调理得当是事半功倍的。
因此,可设立一个执行计划表:
    分清主次,先完成主要任务,再完成次要任务 每完成一项打一个勾(增加自己的动力与成就感) 每天或每周复盘一次,总结计划完成情况,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的是何原因,应如何改善,继而完善自己的做事方法


 第79张图片


6.眼见为实,不负面预设。

不要因某场景的触发或他人某个行为变化而胡思乱想,深入“总结”现象,如此相当于强行加戏,你累他累大家累。
譬如:
    爱分析别人的行为,发掘所谓的“真相”。 对于他人的不回复感到自尊受挫。 对于过往的场景难以释怀,以至遇到相似境地之时幻想重蹈覆辙故戏重演。
这个时候,一定要明白,想象是虚妄,当下才是真。
一切事物之所以能伤害自己,都是因为自己赋予了其伤害自己的权利,你不把刀递给外界,外界的人事物就只是无意义的扁平现象而已。


7.胡思乱想时,学会心理暗示。

譬如:
    胡思乱想会变丑。 胡思乱想会荒废身心。 胡思乱想对事情进展毫无用处。 胡思乱想会混乱自己的能量场。
慢慢地,你的惯性思维里便会对胡思乱想产生防御机制。


8.转移脑力,把脑力用在刀刃上。

每个人的脑力是守恒的,容易胡思乱想,很多时候是因为有脑力剩余。
因此不妨将其用在刀刃上,就如:
    啃难啃的书本 写日记写计划表
如此,脑力运用得当,减少胡思乱想的同时,你的思维也会有质的飞跃。


以上分享,望能共勉。
你的点赞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哦

爱你,加油❤️
我的相关回答:
看似厉害的人是怎么分析问题的?你是怎样变得不浮躁的?如何做到不在乎别人评价,为自己而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金刚小肥羊 发表于 2020-12-10 17:14:4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人家是学霸,而你却是一个学渣,因为你不够专注呀。
为什么有时候你一天什么也不做,可你就是感到很累呢?
为什么你老大一把年纪了,依然一事无成?
这篇文章将会向您解析以上所有问题。文章很长,请耐心看完哟,相信会对您有莫大帮助和启发  !




正文:
===================
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内耗”的现象,你会发现:

有那么一些时候,哪怕我们一天只是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我们都会感到特别的累!



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钝感力强的人,忘性大,每天都可以乐呵呵的不知愁……但对于那些敏感多疑的人而言,那却又成了一件让人无奈和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那些负面的信息犹如“黑洞”一般不断地吸噬你的注意力,你很努力地挣脱其中的束缚,你试图转移注意力,把精力放在一些能让你开心的事情上,也许当时那刻会有那么一点效果,可要不了多久你却又发现,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几乎都是徒劳,稍不留神你的注意力又不得不回到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之上……一天下来,很无奈的你发现:哪怕你什么也没有做,可你却比所有人都累!



“内耗”是一个如此普遍的现象,纠其缘由在于:
1、大脑是持续运行的,跑神是大脑的一个基本设置;
2、“精力”是有限的,当天用完了,没了就没了;
3、当我们的显意识(精力)不够强大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极为容易被潜意识所俘获;
4、在所有消耗精力的思维活动中,负面信息的思考和加工最为耗费精力;



注意力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我们的显意识所主导,另一种则是我们的潜意识所主导;
当我们的精神状态不错的时候,类似于我们刚睡了一个安稳的觉,我们处于一种精气神都相对不错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注意力(显意识)处于一种相对集中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极少会分神,由此工作效率也比较高,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我们不跑神,我们完全处于一种当下忘我的状态,我们可以收获一种当下宁静而充实的满足感,也就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提出的"心流"体验;

当我们的精神状态相对比较差的时候,类似于经历了一个早上紧张而快速的工作节奏,外加吃过中午饭血糖浓度的升高,我们处于一种人困马乏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精力(显意识)会比较涣散,我们的注意力会比较容易被潜意识所俘获。

当然啦,注意力被潜意识所俘获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顶多工作效率不高),但对于那些原生家庭不那么好,内心圆满度低,有较多的负能量郁结的人而言,那就成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了。要知道在所有耗费精力(注意力)的方式中(类似于认真的思考工作上的事情,玩游戏,和朋友聊天,抖音,逛朋友圈与微博,思考生活当中的不如意——焦虑),焦虑是最为容易消耗精力的。


明明当下的你应该好好学习,认真工作,可不自觉地你总分心想到感情、事业、生活中许多那些令你不开心的人和事之上(过往心理上不愤,压抑,困惑引起的负能量郁结)你明知道人应该享受过程,看淡结果,可你总是不自觉地思考:如果将来,成了如何,败了又如何;你很清楚喜欢的那人永远回不来了,可你免不了的总是在自我责备;你很明白你无力改变你的原生家庭,可你的内心总是在愤懑,在不平……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小累了呢,先别急着划走,后面更精彩哦!
建议先「点赞」+「收藏」,Mark一下,以防不小心手滑,走丢了~~)



为什么忘性大,钝感力强的人,不会容易产生“内耗”的心理现象呢?
究其缘由在于,他们出身于比较有爱的家庭,他们自我价值感和圆满度都相对比较高,相对于那些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的人而言,心理上也少有负能量郁结。纵是显意识不够强大——处于人困马乏的状态时候 ,我们也只是困了,也仅是困了仅此而以,我们也不至于过份地去思考那些令我内心焦虑和痛苦的事情;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很开心,每天乐呵呵的不知愁呢?……因为我们年纪还小呀,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内心还没有形成负能量郁结……可长大了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早上,我们处于精气神饱满的状态的时候,我们不容易分心,进而产生过份的“内耗”的心理现象呢?因为我们的显意识比较强大呀,此时若没有突发性的可以令我们崩溃的事件发生的时候,自然我们的显意识是比潜意识强大的,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掌控我们的注意力,而不至于让他们心理上的负能量郁结(潜意识)所俘获呀。


综上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人若想做到不分心,减少“内耗”等焦虑的心理现象:
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我们的“显意识”,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精气神饱满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要削弱我们的潜意识,尽可能地消化那些心理上的负能量郁结!




一、提高我们的显意识。
1、任何时刻目标都要清晰且明确,减少无目的的神游的状态;
大脑是持续运转的,有目的的运转叫主动思考,无目的的运转叫神游!

神游,也就是所谓的意识流,本身其实并不可怕……但对于那些原生家庭不那么好,内心圆满度低,有较多的负能量郁结的人而言,那就成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了。要知道在所有耗费精力(注意力)的方式中(类似于认真的思考工作上的事情,玩游戏,和朋友聊天,抖音,逛朋友圈与微博,思考生活当中的不如意——焦虑),焦虑是最为容易消耗精力的。


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限定的时间和任务量,你的显意识必然不够强大,你的注意力会很轻易被潜意识所俘获!对于那些内心不圆满,内耗严重的人而言,时间规划,定时定点定量的做一件事情,成为一件必要且必须的事情。从现在开始,你就要规划好每天乃至每个小时,你应该去做什么,做多少量……

类似于下午的时间,你应该怎么去规划呢?
12:30——13:00 吃饭
13:00——13:30 背诵单词
13:30——14:00 眠眠

14:00——14:40 做三套数学大题;
14:40——15:00 休息
15:00——15:40 再看20页XX小说;
15:40——16:00 休息

须要明确一点,但凡脱离了“任务量“和”时间限制“的规划都是耍流氓:
”三道数学大题“和”20页小说“都是很明确的任务,你必须得全面的投入其中,在整个40分钟过程里,你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回微信,不能看微博,不能刷斗音,不能看头条……要知道朋友圈,微博,抖音里的视频和消息,每一条信息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性,在不关联的任务间来来回回切换,是很难让我们集中注意力的,也就是说上个厕所,发条微信,过程中我们的意识都会比较容易被潜意识所俘获,也就得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进入了”内耗“的状态;

至于明确的任务量和时间限制,是让你给自己有一些心理上的压力,有压力了你就会在放纵自己走神了:意思就是当你在刷题,又或者看20页小说的时候,你想喝水了,你尿急了……你会可以告诉自己,我只有40分钟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不能浪费精力啊,否则就……(给自己加点惩罚机制)


PS:注意哦,以上只是摘取了我一部分的日常生活规划,如果你想避免焦虑和内耗……你就必须得从早上起上规划到晚上睡觉……可能你看了这个满满的计划表,你会感很压抑,很累……但要我要告诉你的是,如果你真的能投入其中,你就不会感到累了,我需要你明白的是:我让你每时每刻都尽量投入当下的状态,而不是一天都是工作,工作,满满的工作……换个方式来说吧,如果你觉得很累,你为什么不在下午加入一道:”看电影“的规划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电影的时候,虽说是娱乐放松,但你也不能分心,中途你不能喝水,不能刷微博,看微信……





2、让自己时刻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
“注意力”和“意志力”是一种以“天”为周期的,短期之内可以补充和减少的精力。

当今信息大爆炸的世界,信息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注意力才是!
如果不希望自己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焦虑,“内耗”的状态,那么你要尽可能节约自己的注意力的同时,不断的蓄能,时不时自省自查,当发现自己疲惫的时候,及时补充自己的精力,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精气神饱满的状态;



(1)、不要把大块的时间浪费在微博,抖音,今日头条上,不要做一些过份耗费我们注意力的事情;

为了在强者林立的自媒体众林中存活下来,但凡今日媒体为了尽可能的吸引取流量,无不都在做一些搏人眼球的事情。流媒体时代的时候,以咪蒙为代表的,过份夸大的狗血标题,令人咋舌的性、暴力、金钱的刺激神经的内容,再到视频媒体时代,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全中国乃至是全球,到处都是美丽的小姐姐,目力所及都是别人成功的故事……我们的精力在无形中被消耗,我们灵魂在不知觉中被割裂,似乎我们什么都没有做,但我们却比所有人都累。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节约”注意力“请从不刷,少刷微博,朋友圈,抖音,今日头条开始。
PS1:如果不得不刷,那也尽量不是大块大块的时间,须知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今日用完了没了就没了,没了之后你就将不得不处于一种潜意识占上风的“内耗”的状态了。

PS2:因为微博、抖音,朋友圈,头条等平台,它们的信息与信息之间,并没有任何连续性,长时间连续地刷微搏、抖音、头条等短消息和视频……就相当于我们来来回回地在不同的项目间转换自己的注意力,而转换是需要心力的,转换的过程中耗费心力就不说了,可怕是我们分因此而分心,刷着刷着我们就想到那些负面的令人难过和压抑的事情之上了。





(2)、以“小时为单位,不断地自省自查,当发现自己疲惫的时候,及时补充自己的精力,让自己时刻处于一种精气神饱满的状态;

俗话说得好:不要饿极了才吃,渴极了才喝,困极了才睡。当你困极了才想到要去休息的时候,大概率上“潜意识”所主导心力精力的“内耗”已经占据了你大脑的空间,你的内心将处于一种失落的状态,你再想试图通过睡眠休息的方式补充精力,那已经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你极难平复自己的内心进入一种“入定”态。(PS:通俗一点解析就是:大晚上你该睡觉的时候,你不睡,反而你放纵自己思考那些过去,生活上的糟心事……当你真正的想睡的时候,你反而却睡不着了。)


“注意力”的大周期以“天”为单位,小周期以“小时”为单位。
一个人如果能做得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那么他大概率上会有一种很不错的状态,但小部分人如果心理负能量郁结过多,那么光注意大周期,也就是以“天”为单位来作息,那还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一个焦虑症患者,开始的时候我是没有“小周期”的概念的,工作就是早上起床一直做,困了累了头晕脑涨的时候再刷抖音,逛逛今日头条,又或者在斗鱼上看一两局LOL游戏解说……我觉得我也是按时作息的,我认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张驰有度,会战斗也会休息的人,可事实上,我错了!


首先: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张而高强度的工作,我们大部分人都只能持续30——40分钟左右。
超过30分钟,我们就会感到疲惫,乃至于慢慢的精力无法集中,从而思维被“潜意识”所掌控,也就是说进入了“内耗”的状态;


其次:精力的蓄能储备的方式,有且仅有一个:放空大脑(睡眠)。
并不是说刷刷抖音,逛逛今日头条,看看电影就不是一种休息的方式了,只是以上这些手段不过是一种放松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蓄能储备的方式。



写在最后:焦虑和恐惧也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相应的焦虑和恐惧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常态!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没有人能完全摒除焦虑和恐惧,它与生俱来地刻在了我们的基因里头,只为让我们在变化的陌生的自然环境中保持一点谦卑,不要冒进,进而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自己。


我不敢保证你用了以上的这些方法,一定能完全的摒除焦虑和恐惧,但我敢保证的是如果你放纵自己,让自己一直处于漫无目的的神游状态,必然你的一生都会在荒芜之中度过。人生始终是一个不断地和自己斗争的过程,天平的一边是无所做为,一边却是做了情况相对缓和许多,我会选择后者,毕竟做到一分就多一分的淡定与从容,人生也会多一分宁静和喜悦。





文章还有后半部分:
二、如何祛除生命中负能量的郁结。
那天,我心情好的时候再更,原谅我的任性 吼吼吼。。  
PS:本篇文章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已转载的朋友请自觉删除!)




三、在改变自我,提升自身,我们还会遇到另一种“内耗”的心理现象;
类似于当我们试图做一些挑战自我,改变自身的事情的时候,自我攻击也会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以下是一篇有关“精力”及“精神力”探讨的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
自律就是在压抑自己的欲望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海尔手机专卖 发表于 2020-12-10 17:15:30 | 只看该作者
 
容易胡思乱想其实是一种专注力低下的表现,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关键是要培养专注力。
而培养专注力,我们则需要先审视自己: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第一节 情绪专注: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

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相信你可以轻易观察到这种现象:身体做着 A,脑子却想着 B。
·跑步的时候,手脚在动,脑子却在考虑明后天的安排;
·吃饭的时候,嘴巴在动,心里却在担忧与他人的关系;
·睡觉的时候,身体不动,思绪却像瀑布一样倾泻而出……
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俗称分心、开小差,不过你可能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甚至还对自己能一心二用而沾沾自喜。然而这种「做 A 想 B」的行为模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徒生烦恼、渐生愚钝。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正是我们烦恼和无能的来源。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为了看清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分解注意力。回顾任何一件事,我们的注意力其实都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的」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比如:
·跑步时,跑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吃饭时,吃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睡觉时,睡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起初,行动和感受二者是统一的。
我们会在做一件事情时全身心地感受这件事情,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和当前事物相关的事情上,所以跑就是跑,吃就是吃,睡就是睡……我们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或还只是孩童的时候通常都是这样的,那时的我们善于投入,敏于接受,平和无忧,灵性十足。
随着行动越来越熟练,我们在行动上集中的注意力越来越少,分散在其他地方的注意力越来越多,于是我们不再去耐心感受行动。从此,分心代替专注,身心开始分离(见图 4-1)。
 第83张图片
图 4-1 身心合一与身心分离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准确地说,我们在躯壳内装了一个混乱的灵魂,这个灵魂总是「做 A 想 B」:刷牙的时候走神,走路的时候走神,洗澡的时候走神……无时无刻不在走神。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为缺少了感受而无法形成反馈闭环,因此身体和动作开始不自觉地变得麻木或走形。不信的话,你现在就可以感受一下:走神时是不是身体有一部分始终是僵硬的,神情有一部分始终是紧绷的?
不过就身心分离模式来说,身体上的影响实属小事,真正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经历着什么,只要现实中稍不如意,我们就可以让思绪上天入地,瞬间逃离困境,享受想象中的舒适和快感。换句话说,就是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
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了他今后成就的大小。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当然,我们也无须为自己的分心走神过于自责,因为从微观来看,分心走神原本就是我们的天性之一。不仅是你,所有人都一样。这背后的原因与我们大脑的记忆机制有关。
论记忆能力,人类肯定比不上计算机,无论在容量上还是在精确度上,我们都不具优势,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提取记忆的速度,因为人类的大脑使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即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让我们想起特定内容,比如我们只根据名字、声音、时间或场景等任意要素就能瞬间想起某人、某事,而计算机则会平等地处理所有信息,每次提取信息都要从数据库中挨个搜索一遍。背景关联记忆的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大脑能耗,弥补大脑神经元处理速度的不足。
然而进化是把双刃剑,背景关联记忆的一个副作用就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1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