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最新报告显示「无业失业退休人群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学生群体」,你怎么看?当代人的压力来源有哪些?

[复制链接]
87383 20
糟毛豆 发表于 2021-5-3 21:15:2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研究发现,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无业u002F失业u002F退休人员的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学生群体,主体是大学生,再次是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公司职员,抑郁得分最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


上一篇:抑郁症发作时什么感觉?
下一篇:奉子成婚后重度抑郁,然后我现在喜欢上了别人。我想知道我是真的喜欢吗?还是只是想要个依靠?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来天涯看谁 发表于 2021-5-3 21:16:06 | 只看该作者
 
当代人的压力来源当然是最现实的东西,钱啊!
不然为啥无业失业人群在抑郁水平最高那栏里。
无业、失业,意味着没收入。
没收入意味着生活温饱是个问题。
为钱而抑郁,再正常不过了。
我都到了这餐吃完忧下顿的地步了,我不抑郁,谁抑郁?
 第1张图片 而退休导致的抑郁我个人感觉更和感觉自己没有价值而造成。
退休后和退休前的反差其实是挺大的。
邻居老李和我聊过关于退休后的感觉。
他退休之前在机关大院看门,月收入3000多,工资虽然不高,在他跟同事关系融洽,工作起来很开心。每天上班都要泡茶聊天,大国际新闻,小到领导的八卦,啥都能侃上。
门卫这岗位有个好处,甭管多有钱的人过来,都得对他客气。谁要是缺个证 件什么的,老李不让进就是不让进,管他多有钱的人也不行。久而久之,老李自我感觉特别好。
退休之后,他找不到人聊天,也没人对他毕恭毕敬的,突然就浑身不舒服了,有种权力丢失的感觉。
他说感觉自己失去了受人尊重的地位,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人。
是啊,我们退休前整天忙忙碌碌,不得空闲。退休以后无所事事,失去了社会角色,被抛弃心理会日益明显。
再来说说关于当代大学生的焦虑。
内卷!内卷!内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在食堂排队打饭和后排的人聊哪个女生好看的时候,别人边排队边抱着本书在那看。
你在干饭和隔壁桌吹嘘今天饭菜不合口味的时候,别人边吃边抱着本书在那啃。
 第2张图片 而且我刚才在网上浏览的时候,发现了一组评论特别有意思。
 第3张图片 在当下本科学历都不够用,许多人考研读博为的只是那一张文凭纸去一个好企业上班的年代,身为祖国的花朵我能不焦虑嘛。
 第4张图片 回到最开始的那一个话题,当代人最大的压力,钱。
高额的房价、子女养育费用、打工人996、007被资本无情地剥削.......
这些问题宛如一座大山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
以至于近年来出现出生人口断崖、结婚率逐年衰减等社会问题。
不过反观这个调查数据的说明,有一点啊挺有意思的:
无业/失业/退休人员的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学生群体,主体是大学生,再次是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公司职员,抑郁得分最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
划重点:抑郁得分最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
忙的都没功夫腾出时间来抑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SO唱神觉醒 发表于 2021-5-3 21:16:24 | 只看该作者
 
源于幻影的破碎和自我价值认知的回归
耶鲁教授德雷谢维奇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描述
我敢打赌,耶鲁2012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当年的录取百分比……他们没有理由不知道。我记得所有人,从校长到新生辅导员,都曾在新生培训周反复提到这个数字:9.9%。当时这可是一项新纪录。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很明显:你们是耶鲁有史以来最棒的学生!
这种情况绝不仅只发生在本科生身上,也不仅只局限于美国。我曾听到过肯尼迪学校、沃顿、普林斯顿、多伦多大学(加拿大顶级高校之一)以及智利天主教宗座大学玛雅圭兹分校[插图]的学生们都这么说过。一位本科生甚至在《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中写道:
这些学生们甚至还没翻开课本上第一堂课,就被强行戴上了无数顶高帽,甚至多到让他们手足无措……让人郁闷的是,这种人人习以为常的赞誉几乎无处不在,从入学仪式到毕业典礼,它们一直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每一间教室……就在这个星期,新学期刚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位教授就在一个人数众多的课堂上表示,全世界懂得这个领域的人当中,99.9%都在这所学校,而你们就属于这99.9%


我国传统的思想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更近一点,改革开放后大学包分配的制度把一批人送上了中产阶级的位置,社会对高教的推崇更甚
时至今日,985的学生入学那天像德雷谢维奇说的那样大多也都知道自己是1%,211是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然,是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里




后来雷声滚滚,现实的獠牙一点点伸进象牙塔,幻影被刺破
高考思维和线性思维的崩塌反而让自己妄自菲薄
甚至对自我认知的低估
万物为刍狗,996至死不变
而在这个过程中正如经济学上有一个棘轮效应
意思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在自我价值的认知的也是如此
认为自己越来越强是快意的
认为自己越来越不值一提的感觉是痛楚的
是会抑郁的




朱雀想说的是
前者失业者的痛苦需要完善社会保障,需要大环境的改善
后者学生的痛苦短时间内难以从外部进行打破
既如此,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有时,学着降低自己的期望,未尝不是一种通透豁达的活法
以及,勿妄自菲薄,没有人能定义你活法的成功与否




我是 @朱雀桥边
祝你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欢迎来公众号:「吾与秋」找我玩,里面有一些商业和文化的碎碎念
我的专栏「有温度的经济学」准备写一些对行为经济学的想法,行为经济学是胡扯吗?经济学的预测为什么总是不准?为什么总有一些经济学家像神棍一样?没有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好玩吗?感兴趣可以关注哦,我会努力更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爱姿如命 发表于 2021-5-3 21:16:55 | 只看该作者
 
普遍性的抑郁是人自我意识进步的结果,意味着有更多的人觉醒了,发现自己的生活是痛苦的,这样才能纠正。
如果大家不抑郁,就没有人反思内卷是错的,就没有人反思跟别人比较是错的,就没有人反思一味赚钱追求物质是错的。
没工作没钱生存都有问题的话,当然会抑郁。
但是大部分的人,是有工作甚至收入也不错能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也长久的处于抑郁的状态里。


1、人的时间和精力变多了
我们爷爷奶奶过去的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忙着赚钱种地做家务做饭洗衣服缝衣服带孩子,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人生。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智能化,电商的发达,下一步再AI化,人属于自己的时间会越来越多。
那么用于思考和面对自己内心的时间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不是让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而是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去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

2、人的自我意识变强了
过去的人是很少有自我意识的,因为刚刚能够吃饱饭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而已。
改革开放物质丰富起来也就是这十几二十年的事情而已。
全民开始接受教育也就是我们小时候才开始的事情。
过去的社会里,追求的是生存,能吃饱、健康、稳定、平安,就是完美的人生了。


所以我们上一代人很少有自己喜欢什么的概念。
找个人结婚,喜欢不喜欢不重要,过一辈子最重要。
找份工作,喜欢不喜欢不重要,干一辈子最重要。
人的一辈子就只有社会角色,你的职业,你的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就是全部的人生。

这种落后的自我认知已经满足不了2021年的我们的精神需求了。
但是这种需要探索自己、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又会跟我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冲突。
更加让我们觉得是自己不正常,自己有问题。

就算我们知道了我们需要找到自己、成为自己,也很少可以找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我们在学校的教育没有教过我们这件事,我们的父母没有教过我们这件事,社会舆论没有教过我们这件事。


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为什么而活这件事,带给了我们很大的痛苦。
解决方法就是,去探索,去找到答案。或者是允许自己找到答案。

3、人的寿命变长了
人的寿命变长,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幼态化的延长。
过去的人20岁之前就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进入中年了。
现在的人很多三十多了还觉得自己是个宝宝。
因为按照寿命比例来说,人的青春期确实是延长了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人生的迷茫期变长了。
过去的人寿命短,所以来不及迷茫。
现在寿命变长,我们需要面对的余生也更长,那么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余生该怎么过这件事。

4、信息变多了,世界变复杂了
从前车马船都很慢,一生过得很简单。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飞速发展的时代。
这跟我们父母生活的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上一代人能够给到我们的人生指导,是非常有限的。
反而我们常常觉得父母是幼稚的,是需要我们保护的。


因此我们这一代人,作为信息社会的初代居民,只能靠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所以你觉得孤独吗?无助吗?无力吗?这都是正常的。

信息的爆炸增加了我们的选择成本和难度。
过去的人经常是,子承父业就完事儿了。怎么会有担心自己未来的想法呢?
现在的人,通过互联网和发达的交通,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上无限的选择。
还有世界快速变化、随时洗牌的风险。

5、人的个体价值和差距变大了

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赋予了每个人无限的潜力。
也就意味着,人跟人的差距会放到无限大。
比如有人在温饱线上挣扎,而知乎已经人均年入百万了。

所以我们对竞争的焦虑被放大了多少倍?
我们对自我潜能没有被发挥出来的恐惧被放大了多少倍?


勇敢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热爱的,自然而然就会做得好。
而且喜欢和热爱,是比竞争更高级的情绪,会直接绕过竞争的焦虑。

6、人情绪的颗粒度变细了

我们这一代人跟上一代人有一个很大的冲突,就是上一代人常常会觉得我们矫情、我们脆弱。
就像知乎层出不穷的,孩子跳桥/楼或者吃药自杀或者弑母或者出国拉黑父母。
父母觉得自己没有错,因为他们觉得人不应该怎么脆弱。

但事实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进化了,情绪颗粒度变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我们看起来心理更加脆弱了。


越进化,越脆弱。
人类本身就是整个自然界最脆弱的动物。但同时人类也是自然界最强大的动物。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变迟钝,而是要学会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


7、普遍性的缺爱
你问一个人缺爱不,大概率这个人是感觉自己缺的。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的父母普遍都是不会去表达感情和建立亲密连接的。
父母爱我们的方式就是骂我们、管教我们、批评我们。
子不教,父之过。
不打不成器。


我们的文化里,爱就是有条件而不是无条件的,是有要求有标准的。
情绪就是要压抑而不是表达和沟通的。
所以我们长大了以后跟自己的关系也很拧巴,大部分人都不能接纳自己、跟自己和解。


8、价值观的单一和完美主义
上学就是要考第一,不考第一或者不是前多少就是不够好的。
工作以后就是要赚钱比别人多,车子比别人好,房子比别人大,结婚比别人早的。


上学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在后面用鞭子抽着我们往前跑。
工作了以后我们自己就接过了那条鞭子。


对于成功这件事情,我们普遍都是本末倒置的。
父母觉得逼着你成功是为你好,为了让你幸福。
可是我们为了追求成功,却把快乐和幸福从一开始就牺牲掉了。
对于“出人头地”的焦虑,让我们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一件跟追求成功冲突的事情。
“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
可问题是,当人不快乐的时候,会离成功更远。


而且学业上的成功,并不能一定就带来事业上的成功。
父母和老师以为成功和努力就应该是线性的。
所以往往越适应学校规则的人,越难适应社会。


而且就算是成功了,我们也未必会开心。
因为我们没有去发展独一无二的自我,没有去追求自己的激情和热爱。
我们只是赢了一条无趣的工厂流水线,并不是赢了一场有趣的冒险。


9、生活压力变大了
安居才能乐业。
虽然我总是跟大家说,要去追求精神,不要一味追求物质。
对于物质上已经不错的人,确实是应该这样的。
但是对于大部人买不起房,生存尚且有问题的人来说,会很难做到。
房价高、教育贵,这些确实是无法轻易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以越是这样,越应该把现实问题和精神世界剥离开,这样才会让内心更强大,才会更加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不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对生活的担忧和恐惧上,才会更容易实现改善生活的结果。


我是@人类维修师MMMia,可以从内心深处疗愈你的咨询师
 第9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呼呼小欧 发表于 2021-5-3 21:17: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是内卷时代的囚徒。
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小时候受到新时代教育竞争的压力,长大后恰逢工作难觅的内卷时代。互联网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信息不平等一定程度得到缓解,信息爆炸时时刻刻在轰炸着我们。“短期达成”,“高效学习”始终是教育广告收割焦虑的宣传语。自我意识在青春期的萌芽和父母在社会激烈竞争下的高成长期望,也多多少少恶化了代际沟通。
此外,“无意义感“正困扰着自身的心理。这些情绪的表现诸如:日常冷漠的”情绪耗竭“, 无强驱动力的”低个人成就感“以及自己定义为工作机器的”自我物化“。无论哪一种情绪的具体表达,都最终指向了生活意义的消解,这种“无意义感“将成为未来几年必须面对的社会学问题。
下面这张图源自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罗列了职场中生活中主要压力源。
 第11张图片

好消息是,当今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坦白自己在心理健康上的遭遇,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此外,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污名化在这几年有显著改善。
但心理学问题一直是一个系统化问题,它的出现不止与个体相关,也与个体面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要缓解心理焦虑绝不能只寄望于个体,还需要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拥有更健康的认知。
今年以下两个关注心理健康的议题我非常看好。希望社会积极推动心理健康建设项目。
全国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建议「抑郁症纳入医保」?如何看待政协委员「建议建立青少年极端行为预警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风欲 发表于 2021-5-3 21:17:25 | 只看该作者
 
当代人最大的压力就在于,有些人专门贩卖焦虑。
为什么呢?为了骗钱。
先点死穴,再给良方,最后割韭菜。


为了自证清白,先给出解除压力的魔咒三连,每天早晚各三遍,压力全消除:
“不努力也没关系的。”
“不开心也没事的。”
“不优秀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再分析题干,如果太长,看不下去去,可以先点赞收藏,有空了再看。


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

这个阶段,当立不立,心中有个大大的梦想,却要面对残酷冷峻的现实。
焦虑,可以理解。


无业/失业/退休人员的抑郁水平最高,其次是学生群体,主体是大学生,再次是服务业人员、个体经营者和公司职员,抑郁得分最低的是专业技术人员。
无业/失业/退休人员,更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他们理想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有强烈的反差,会有很强的不满。
废话,无业、失业,谁能对自己生活满意?就算自己满意,别人也要劝自己出去找工作。所以,不满是正常的。
而退休,属于从一中生活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被踩了刹车。所以,这个阶段也是抑郁高发期。


学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特别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更低学历人群。
这个主要是学历高了,接触面、知识面就广了。所以,会看看书调节一下,也会寻求帮助。


收入越高心理就会越健康吗?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人群。
这个很好理解啊。有钱不一定开心。但是,没钱的话,想花钱找人让自己开心,都办不到。


当代人的压力来源有哪些?
有一本书叫做「身份的焦虑」,可以看一下。
在传统社会,人们认为穷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富人则有奢侈浪费的习惯,其财富也是来自于对穷人的掠夺,总而言之,可以说是为富不仁,所以才有了罗宾汉、梁山好汉的故事广为流传。
然而现代经济学认为,富人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给穷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民主社会,机会向每个人开放,财富和地位取决于个人能力和品质,在书中提到的《富兰克林传》,就是一种美国梦的代表,每一个年轻人,只要勤劳、正直、努力就能成功,也就是说,失败只能证明能力差,游手好闲,不思进取。
这种认同,赋予了一种新的道德含义。在过去金钱的含义,只能说明了某人出生在富贵之家,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财富成了一个人良好品行的特征,富人不仅富有,而且也比别人优秀努力。穷人已经不再是不幸的人,而成为了人生的失败者,是让那些社会精英所不齿的人。例如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他就认为慈善只会让穷人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真正有价值的人,永远不会接受援助。
因此,我们无时不刻都想要赢,我们不允许自己输。
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所期待远远超出了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身份的焦虑」


重温一下解除压力的魔咒三连:
“不努力也没关系的。”
“不开心也没事的。”
“不优秀又有什么关系呢?”


<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1098dd9a6b072e6bca5d9199db7bd270" class="internal">@搏小白
专业拯救不开森
 第13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我是你们的皇帝 发表于 2021-5-3 21:18:17 | 只看该作者
 
太穷没收入容易抑郁,因为最基本的生存安全感得不到满足。
而专业技术人员靠自己本事吃饭,相对职员而言,不用干着低端琐碎的活,还要看上司嘴脸,一辈子累死累活,也不如有背景和会拍马的人升得快,混得开,所以,内心自然不平衡!
要么当老板管理层管人,要么专业技术走起,人生,真TM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zhaonan 发表于 2021-5-3 21:19:16 | 只看该作者
 
不同群体抑郁的原因,可能还真不太一样。
无业失业
这个非常好理解,因为即便咱们国家已经能够保证就算你没有工作也饿不死,但生活肯定谈不上质量,很多时候想采购东西啦、看病啦、买知乎会员啦,都要钱。
即便咱们不用说得那么过于物质,但事实上没钱就是要在心理上低人一等,尤其如果周围没有类似遭遇的人,大家都在上班挣钱的话,这种焦虑感会更加强烈。
我自己去年因为疫情关系,有差不多半年时间基本上处在无业游民状态,每天除了在知乎吹水不知道为啥水了100多万僵尸粉外,根本不知道还能干啥。
参加一些单位的考试也是等待结果旷日持久,经常晚上会做相同的梦:
突然回到高三,马上就要考试,然后什么都不懂。
从我对自己的观察,这就是心理压力巨大的典型征兆。
还好年底前找到了一份工作,知乎上偶尔也有老板可怜我给口饭吃,勉强能维持生活的样子了。
退休人群
退休造成抑郁有多方面的可能性,主要大概分为两种:
1.从过去拥有较高权力的位置上下来,一夜之间门可罗雀的落差感,这个大多数普通人体会不到,但如果是体制内领导会感触很深。
退休老10岁,真不是说说的。
2.身体机能的退化,更加容易寂寞孤独需要陪伴,但很难充分得到满足,有时候一旦生病,失去正常生活能力的绝望感也容易让人抑郁。
这就是为啥说我始终坚信普通人最大的底牌永远是有孩子,一位老人的生活有没有“盼头”,直接决定心理健康好坏。当然年轻人往往相信花钱请护工搞定一切,不多说。
学生群体
这其实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国家发展速度是一种历史奇迹,这能够让父母辈的人往往感受到日子在一天天变得更好。
和他们小时候挨饿、可能还有人打过仗、面对美国轰炸大使馆无能为力的环境根本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现在孩子(学生群体)日子已经很好了,有什么烦恼纯粹就是“矫情”。很难理解孩子的心态变化,进而会偶发悲剧。
毕竟站在学生群体角度,他们对待生活态度是建立在当前这个已经相对比较富裕的环境中,那么自然会产生许多父母辈没有的烦恼。
如果性格比较开朗外向朋友多,那还可以通过交流来倾诉。但如果是诸如我这种社恐人群,恐怕就很难及时把内心烦闷发泄出来,如果再没有点当键盘侠发泄的渠道,可能就会想不开了。
现在从国家一些相关政策来看,对于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例如通过校内设置心理诊所等方式及时进行疏导,相对而言更有可能让学生群体早日走出抑郁的阴霾吧。
当然了,前提是目前网上一些流量为王的帐号别特么整天渲染焦虑情绪、为了让人掏钱而鼓吹消费主义,否则身处在这样的信息轰炸当中……
再多的心理辅导,也不能避免悲剧上演。
PS:还有一种无论任何年龄段都适合的减压方法,就是大量阅读人物传记。
通过文字体会其他人的生活,感受原来名人也有比自己更艰难的岁月,心情就会好了很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1515w1e 发表于 2021-5-3 21:20:02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太真实了!!!
我是天坑专业的学生。
家庭聚会时,一堆人都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以后找不到工作。
他们怕我认不清现实,特意教育我:别看你是985的,以后也没你三本的表姐挣得多。
他们善意安慰我:没事,你以后穷得吃不上饭了,我们会拉你一把。
我家长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十分害怕我啃老,好心激励我:你找不到工作没事,我就像养猫那么养你。猫吃猫粮,我可以给你口馒头青菜。养猫嘛,你不能玩手机不能上网,就像猫那么天天在地上趴着吧。
他们怕我找不到工作,细心地指点我性格的缺点:敏感内向没情商,自私自利不善良,不懂分寸不懂感恩,娇气矫情被宠坏了。
然后
我签了一份钱少事多加班多,地点偏僻脏乱累的工作,一份被大部分同学看不上的工作。
他们一下子安静了。
他们说我学习好,说他们一直相信我肯定能去个好地方,他们开始研究去我的城市旅游购物。


我之前非常抑郁,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讨厌化妆买衣服,讨厌吃饭散步旅游逛商场,讨厌说话也讨厌没人和我说话。
我现在一点都不抑郁了。我每天化好妆,开开心心地去做实验,去食堂吃饭。
因为我把他们都拉黑了。
我之前不敢。
家长拿生活费威胁我,拿把我赶出去威胁我。而且我被他们洗脑得也发自内心地相信,我找不到工作,我需要一辈子讨好我的家长,这样我才能活下去。
现在我自由了。
即使一份低薪的工作,也能让我获得自由,不被人指责的自由。


整件事情非常可笑。
我没有努力学习,没有拼命找工作,只是随便签了一家点击就送的公司。他们的态度就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自己的态度也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843284597 发表于 2021-5-3 21:20:33 | 只看该作者
 
在咨询室里,我经常见到孩子的精神状况已然命悬一线,父母却只关心孩子什么时候能够上学。
甚至医院已经确诊重度抑郁,学校开出了休学证明,他们给老师下跪,也要把孩子重新送回校园里,送回学习-考试的流水线上。
是什么,让父母对孩子的痛苦乃至崩溃视而不见,千方百计要把他变成一个“正常人”?
对很多父母来说,他们要求孩子一定要是“正常”的。
很多深陷抑郁的来访者,在咨询室里跟我说:我妈经常吼我:我不求你大富大贵,我就求你像个正常人一样,怎么就那么难呢?
因为如果脱离了“正轨”,(在他们的认知里)孩子的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
父母倾向于认为,只要孩子还在上学,他就是正常的,他们就会安心。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变的正常”。
可结果呢?
适得其反,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生病的孩子。
家长无法理解他们的“不正常”行为,因为孩子脱离了“正常轨道”,而感到迷茫、痛心。
如果孩子得了一场大病,必须卧床休息到彻底恢复,家长会不会要求他立刻上学?
我想一般人都不会。
现在,孩子得了一场“心病”,虽然身体上看不出得了病,但内在已然破败不堪,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重建。
当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无视了孩子的痛苦,而只把注意力放在“让他恢复正常”上,在他眼里是一次更深的伤害。
我能理解家长对孩子前途的担忧,但孩子是否成材那是以后的事,而他现在就需要父母的支持和援助!
我想,将抑郁症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至少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或许会认识到,孩子是因为病了,才不能上学。
如果你有任何婚姻情感的困惑,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联系@<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lu-yue-46" class="internal">心理咨询师卢悦
人生总有一条夜路要走,我就是黑暗中握紧你的那双手。
 第15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3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