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职场]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复制链接]
73227 0
阿钟邮 发表于 2021-8-15 19:21:56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1张图片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2张图片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3张图片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4张图片


“存量时代”,内卷成必然?

“内卷”话题发酵一阵之后,另一个内卷衍生词汇又浮出水——“出圈焦虑”,就是那些感到自己被内卷又不想继续被卷的人,为如何出圈感到万分焦虑。

这不奇怪,人身陷内卷有多么焦灼,出圈的欲望就会有多么强烈,这是人不甘囚于困境的天性使然。

只是当全球经济放缓,中国也逐渐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从社会高速发展推着个体往前奔,到减速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此时,大多数人的努力边际效应势必出现递减,“内卷时代”的来临似乎成为必然,想单靠个体的一己之力与之抗衡无异于螳臂当车。个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感到迷茫、无力,陷入无所适从的群体性焦虑已经无法避免。

被迫入卷,没有说NO的权利?

对于很多人来说,要不要内卷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根本没有不玩儿的权利。工作时间越来越长,投入越来越多,身心俱惫,某天听到一个新词“内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卷”了。意识到自己成了那温水里的青蛙,感觉到烫的时候,火早就烧起来了。

也难怪,身边的人都是一样的频率,这很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群体性屈从”。入职时说下午5点下班,结果到点一看,从领导到身边同事,没有丝毫要走的意思,你好意思离开?

特立独行的人,要不就是鹤立鸡群有独特光环傍身,如公司大领导花重金挖来的销售“绝绝子”;要不就是“不想干了随时走人”的冷艳“破罐子”;又或者是家境优渥的“底气户”。而我等普通社畜,还贷坚兵,哪来的底气与内卷抗衡?走出怪圈又乏力。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卷人者与被卷者

一对新时代CP

“我想看看怎么进一步提升自己挖掘潜力,然后我就可以更好地去‘卷’别人了……”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认真严肃地表达了想要卷出一条血路的强烈夙愿。难怪最近发看书学习、努力工作类的朋友圈很容易被人评论“你又卷我!”照这个趋势,卷人者与被卷者成为一对新的时代性矛盾也不是没有可能。

现代经济建立在竞争原则之上,一个群体中的人不得不互相竞争,一个人(公司)的利益往往就是另一个人(公司)的损失,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潜在敌意的增强。而这样的敌意会潜移默化地激发人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要出人头地,就要“身边统统挤掉河,跨过木桥独一个”。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竞争”意识,赢才是目的,赢了就能降低危机感和获得短暂的安全感,至于赢了什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根本没有考虑。

竞争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在内卷这样的非良性竞争中很容易丧失自我立足点,陷入迷失和盲从。内卷中的竞争,将人的价值窄化——唯有钱、权才能被认定为成功性资源,整个社会陷入白热化的群体性资源争夺,内卷自然无法避免,“出圈”更是无从谈起。

华大基因CEO在访谈中说:“我感慨于上大学的时候,你打球好有人喜欢,你打电子游戏好有人喜欢,你学习好有人喜欢,你演讲好有人喜欢,你辩论好有人喜欢,工作以后就变成了只有有钱才有人喜欢。悲哀吗?很悲哀……”

我卷故我在,其实在“内卷”这个词出现之前,我们早就被裹挟着踏上了“卷途”,并且浑然不觉。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5张图片


发现自己卷了个寂寞

叫着“内卷之苦”的人,大多是被动入卷,又卷不动的人——这再正常不过,竞争的本质决定了能赢的一定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将沦为炮灰,而这会在整个社会层面造成巨大的浪费,这也是比我们更早卷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试图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受恐惧驱使盲从入卷,很多人卷到一半卷不下去了,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拼了老命做的事,其实既非我所长也非我所愿。对于这部分人,早点意识到自己陷入内耗内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及时止损、回归正途。

那卷得轻松、卷出巅峰的人就赢了吗?也未必。擅长的事和真心愿意做的事,经常是两回事。很多考上名校的学霸在考试的内卷之路上一骑绝尘,却在大学甚至工作后过得异常痛苦——父母师长寄予的厚望实现了,自己的内心也空了,还落了个“小镇做题家”的讽名,人生顿时陷入百无聊赖的空虚之中,这就是前几年被热点讨论的“空心病”现象。

人的盲从往往要痛了才能被觉知,内卷带来的痛感和停顿,未必不能成为认识自我、找回自驱力的契机。

有一个朋友曾从事广告业,这个行业兴盛的时候收入颇丰。用他的话说,因为赚钱容易,从来没考虑过自己是否喜欢,只是像个陀螺一样每天不停旋转。直到行业出现内卷,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量锐减,这时候才被迫停下来,内心的某些声音才有空间冒出来、被听见。他终于离开了广告业,去景德镇学起了制作瓷器,他现在很清楚地知道,“玩泥巴”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喜悦之源。

出圈,退一步的智慧

从内卷中出圈,不管什么时候都有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既然内卷是个必然,出圈又如此艰难,当个鸵鸟甘愿被卷总行了吧?内卷中的焦灼和内耗并非意识上说“好,我接受”,就能轻松消解的。“一直躺平一直爽”只是个天真的幻想,当焦虑积攒到个体心理无法承担时,最终让人实现“躺”且“平”的,很可能是严重的抑郁

能应对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效行动”:确定目标——制定策略——行动中保持目标不偏移。以往我们若遭遇挫折,总会被归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于是采取“死磕”战略,纵使遍体鳞伤也要突破重围。但若是要出圈,恰恰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的智慧——要是方向错了,越努力越窘迫。

停下来、退一步,正是为了看清方向。开拓多元的价值观,世界大了,眼界宽了,才能看到更多的出路;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找到自己擅长且热爱的领域,结合对社会发展前景和各个行业的了解,制定可以实现的目标。虽然行业内卷化日益严重,但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机遇也不容小觑。

就算一时摆脱不了内卷,也大可不必过度焦虑。毕竟,这是需要个体和社会层面一起努力解决的时代性问题。任何一个时代,个人自由和环境局限之间都存在矛盾。显然,内卷化在短期内无法被解决,学会和它共处便成为了身处这个时代的必备技能。

大概,每一个时代都可以用上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6张图片


公检法公务员

■ 人物:弦歌

■ 职位:基层法院部门负责人

■ 年龄:90后

左中括号

想要内卷不容易

左中括号

当下社会对公务员的追捧,多多少少和“职场内卷”有关,为了逃避来自大厂的“996”重压和KPI引发的安全感缺失,不少人期待在体制内找到“向往的生活”。

我是一名沿海地区公务员,就是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很多人期待着要“上岸”的那种。而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疑问:“难道公务员才是‘宇宙的尽头’吗?”

体制内的职场,到底卷还是不卷?

>>>>

充分竞争不等于内卷

每年公务员考试期间,“百人团”甚至“千人团”中取一人的报道屡见报端,有人开始将“内卷”安到了公务员考试的头上。我并不认同。只有无意义的、低效的消耗才能称之为“内卷”,而目前的公务员考试,恰恰是最不内卷的,充其量,是一种充分竞争。公务员系统的稳定性意味着换工作难度极大。和选择进入企业、自主创业等不同,考公,并不是看中这个职位本身,而是选择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旦锚定了发达地区一线城市,那么从报考开始,竞争之路就此铺开。我所在的沿海某经济特区,近年来大多数职位的考录比都是100比1左右,遇到不限工作经历、不限专业、不限学历的“三不限”岗位,数百比1也是有的。而像法院、检察院这样的普通法官助理职位,基本都要求法硕学历、过法考。最终进入最基层法院、检察院当小助理的,大概率来自于有国内法学院天花板之誉的“五院四系”。竞争如此激烈,还不卷?是的,不卷。公务员考试和企业招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报考条件的设置相对公平,不可能出现一些大厂招聘中的“唯985”“唯第一学历”等苛刻条件,近几年甚至连性别都不允许设限。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公务员科员级岗位来说,“逢进必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意义推高门槛的内卷,满足基本条件的多数人都有同等机会,这也是造成公务员考试如此火热的根本原因。

>>>>

卷得动的都是有余力的

早8点上班,8点半开第一个庭,10点安排第二个庭,11点半安排调解,顺利的话12点半能吃上饭,到食堂看到其他同事已经快吃饱了,一问之下,人家早上两个案件都撤诉,气得内伤。当看到自己的书记员将近中午1点才对完笔录走进食堂,又觉得自己也没那么可怜。

这是来自基层法院普通法官的“人间真实”。

在我所在的基层法院,年年上涨的收案数简直让人绝望,法官们人均办案数从好几年前宣传稿中的“每个工作日都要结1件”变成现在人均一年结案四百件。法官们看着自己密密麻麻的排庭表,连三个月后的公休都安排不出来,唯有苦笑。书记员办公室堆积如山的卷宗就像雨后林地里的蘑菇,一不小心就会多得让人无处下脚。

内卷,指的是无效的自我消耗,而当KPI变得难以完成,内卷根本无从谈起——但凡有余力,都用来攻克难看的指标了,哪还有空“卷”?

也曾听外单位小伙伴吐槽“考评军备竞赛”,为了应付检查,材料要全彩打,文件夹要统一规格,文件夹封面和侧边都要统一喷绘,甚至还发生过一份文件被打印了上百份,就因为破折号中间断开而被要求重新打印的奇事。

听完只有一个想法:可真闲啊!放到现在来看,这妥妥的是一种职场内卷,说明工作量还是不够饱和,还能继续加压,让他们卷无可卷。

不过,这种事情近年来越发少见了,可能一定程度上说明,闲得无聊、热爱内卷、擅长内卷的单位越来越少了?这何尝不是社会之幸呢?

因此,想通过考公“上岸”的小伙伴们,“内卷”可能躲过了,但“躺平”却是不应奢望的,毕竟,我们站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

外企萌新

■ 人物:Derry

■ 职位:初段新人

■ 年龄:95后

左中括号

我不是“卷王”

左中括号

>>>>

内卷的定义被扭曲

我今年刚硕士毕业踏入职场。就我的经历和环境而言,高校对内卷的反应大过职场。困扰我的问题不是人们对内卷的吐槽,而是对内卷的误读。

最初被研究生同学贴上这个标签,我有点错愕。我知道这个词是因为一篇文章《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吐槽清华、北大“内卷严重”,批评他们绩点为王、极度竞争、筋疲力尽。说实话,看完我觉得不可思议。这篇文章作者毕业名校,千辛万苦走到这一步,才有发声的机会,普通人根本就不会有。而他们却又否定自己走过的路。

文中描述的一个内卷场景是:“一门课程老师要求提交3000字的论文,但是有同学发现提交5000字论文能拿到更高分数,于是所有人都卷入了字数竞争。”字数多就是内卷,就是无意义的竞争吗?对此我的体会截然不同。读研究生期间我们也常写论文,我清楚地知道,很多同学就是把别人的内容复制粘贴一下,稍微改改,就做成一个七八页的粗制滥造的PPT。我做论文时,是真的去了解相关的信息,会查阅很多资料刊,再重新思考、梳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于是做出来的PPT不知不觉就二三十页了。同学看到之后,直皱眉头:你这就是搞内卷。我很无语。

>>>>

内卷的背后耐人寻味

内卷是无意义的竞争、低层级的循环。他们只是从表面看到页数上的增长,而看不到背后的心血和提炼——如果只是抄袭复制粘贴,从三千字到八千字,那就是无价值的内卷。但我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只是出于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出于自驱力。难道这也是无价值的吗?

自从那篇批名校“绩点为王”的文章一出,高校里各种吐槽内卷,个人的努力、良性的竞争统统都被划入内卷行列。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长,学业拔尖,能力出众,他怕被吐槽,频繁对别人说:哎呀,不要内卷,大家都轻松点。然后呢,自己悄悄去冲击下一个目标。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宿舍的同学在朋友圈转文章说:经常深夜12点后还工作不睡觉的,老年易得阿兹海默症。我内心的OS是:你有几天是凌晨以前睡的呢?

我还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如果有人非常努力,但是效果不好,就不会被别人吐槽“这人卷”;但当你的努力很有成效,表现亮眼的时候,就会被说“卷”了。我做事一直认真,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人吐槽什么,可当我拿到了顶级公司的Offer,越来越多的人说我“卷”,甚至叫我“卷王”。这里面有多少羡慕嫉妒恨呢?

此类抱怨他人内卷的人,其实就是怕别人努力给自己压力。抱怨周遭很容易,这给了 自己一个心安理得躺平的理由。

>>>>

另辟蹊径逃离内卷

步入职场,我还没遇到内卷或者扭曲内卷含义的情形。从实习到正式入职,我在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半年。目前,我们每个项目分成若干环节,任务是分责任到各人的,每人都负责独立的模块,上级会Push你精益求精,忙是忙,但不是“卷”。

当然,“四大”竞争激烈,我们一直说业绩为王、专业过硬,如果每个人都争当这个赛道的第一名,的确容易陷入内卷和焦虑。我的思考是,自驱力固然可以帮助我跳出内卷,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做加法的同时也一定要做减法。在这半年的职场生涯里,我在团队不是工作能力最强的,也不是最努力的。我的特点是团队的气氛担当,提供更多的是情绪价值——大家说,你来以后,我们加班都不那么累了。

在一个团队,没有强者和弱者的绝对区别。它需要形形色色的人,找到自己的特点,凸显自己的特有价值,就不会轻易陷入内卷混战之中了。

国企工程师

■ 人物:李新磊

■ 职位:央企中层

■ 年龄:85后

左中括号

以自相关摆脱内卷

左中括号

>>>>

85后更多陷入内卷

内卷一词成为流行的网络用语以来,我发现,周围85后的抱怨远甚90后。可能是这一个年龄段的人压力更大——都是独生子女,成家立业后,家庭里上有四老,下有二胎甚至三胎,背负太多,想摆脱内卷时顾虑也更多,于是情绪放大了,在社会传递。

“内卷”一词来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所著的《农业内卷化》,是说一种社会或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停滞不前,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英文内卷是Involution:in在里面,volution旋转。从个人来讲,是自我的旋转;放在社会学的角度,是无效的螺旋。我观察和内卷相关的几个英文单词,挺有意思:内卷Involution,革命Revolution,进化Evolution。我们若不自我革新自我进化,便容易陷入自我原地旋转,即内卷。

对我来说,从职场技术新人到走上管理岗位,每个阶段都会陷入某种程度的内卷,只是前两年没这个流行词汇而已。但当我认识到,就有了改变的可能。内卷实际上成为我自我提升的过程和机会。

>>>>

内卷到极致,就换条路径

我在传统行业的央企早年做技术岗,没几年进入了所谓的内卷状态:做到一定程度后,平台给我的资源也进入瓶颈,仍旧忙碌,但工作内容单一,没有变化。这意味着没有挑战,没有进步,日复一日重复——单位陷入大环境内卷,个体陷入自我的内卷。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茫,难受。想过换个地方,但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毕竟央企的资源沉淀,还有我这些年得到的认同,都有很大的价值。

不想走也不想内卷,怎么办呢?自己去争取突破呗。一方面把手头的工作尽量做得更好,别人做到1,我就做到2,展示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找机会跟领导聊,让他们清楚我的想法。一段时间之后,我得到了一个管理岗位的机会,算是一个新的刺激点。

我原本是希望继续在技术道路上发展,但终于意识到太被动。一个小故事启发了我:一位哲学家问三个建筑工人: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教堂!哲学家判断了这三人的未来:第三个人能走得更高,因为他有远见——他心中有一座殿堂,而不是只看到眼前摸得着的东西。做技术也是一样,技术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除了手握金刚钻,还要有团队建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绝不是在一个环节单打独斗。

>>>>

内卷多了,机会也多了

进入管理层后,可控的范围大了,内卷的范围也大了。内卷的不可控在于,你在一个组织里有时会感到无能为力。比如领导的斗争。我曾组织一个发布会,关于其中一项内容要不要发布,二把手三把手跟我们开会。二把手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别人主导的,我们发布它干吗?三把手说,还是要发布……听二把手的吧,会后三把手怪我:你为什么没拦着老二?然后三把手接着折腾,最终说服了原本中立的老大……为难的是我们这些办事的人啊。

但总体来说,我的心态还不错。国企这几年最大的改善就是管理机制,过去老大说了算,现在有制衡,免不了会相应加重内卷。这有一个调整的过程。再往大了看,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过去GDP高速运转,推动个体往前走;现在放缓了,进入结构性调整,从高速向精细转化,大家要重新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任正非说:内卷是因为你没有追求精益求精。挺有道理。对我来说,摆脱内卷的方法就是“自相关”,把周围噪声滤掉,倾听内心真正的自我诉求。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7张图片


IT程序员

■ 人物:张忆

■ 职位:互联网大厂一线小Leader

■ 年龄:90后

左中括号

互联网大厂就是内卷代名词

左中括号

>>>>

当小领导后,感觉到内卷了

我工作五年,目前处在事业上升期。从去年开始,也就是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开始感觉到陷入内卷。

内卷在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常见的词,尤其大公司简直就是内卷代名词。什么996、007大都出现在我们这样的互联网大厂。今年尤其频繁听到这个词,我的同事天天都在说。所谓互联网内卷就是过度竞争,做一些低收益的事情。公司发展到大体积时,这是一个中间过程,难以避免。

我在公司就是站在一线写码干活的人,负责视频这一块。工作前三年,谈不上内卷,那时就像海绵不断学习吸收,不关注外界环境。当时竞争肯定是激烈的,但看网上有的人把合理竞争压力也称作内卷,我不认同。正向比拼不在怕的。我不是名校毕业,而公司大多数程序员都来自清华北大,跟强人比拼,打怪升级,多爽啊。

真正感受到内卷是在带团队以后。互联网新人多,流动性大,我也算“朝中”老人了,现在带一个二三十人的团队,做做项目,内部管理,沟通协调。这期间,我感觉到被内卷了。

>>>>

你卷你的,我干我的

一种内卷发生在团队分工合作上。我毕业就在这个公司工作。这几年,公司不太愿意招刚毕业的萌新,培养成本太高。转而从其他互联网大厂挖有经验的人,有时一来就是某公司的一个团队。这一拨人可能会带来原有的一些惯性,领地意识比较强。前段时间,我带的团队和同部门的另一个跳槽过来的团队合作做一个项目,各有分工,但是我发现这样会造成一些重复低效,于是建议有的事情可以合作。对方拒绝了!他不太愿意和我们有交叉,对我们不太信任。甚至招聘时,两个团队都在抢人,造成内耗。我就是个干事情的程序员,以事情为导向,没有太多的小团体意识,把活干好就行。这种各占山头的内耗,我不赞同,却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内卷,来自公司潜在的一种文化:搞技术的不如搞社交的有前途。

记得刚入职时一次公司聚会,直属上级让我们程序员给公司领导们挨个敬酒说恭维话。公司层级多,领导多,我们就一桌桌地转,频频举杯……这太令我惊讶了,有必要吗?

公司很多领导,越往上走对技术的关注就越少,而Social越来越多,内卷也更甚。他们“卷”了,自然把下属卷入其中。之前公司空降来一个领导,他做事的风格让我们这些干技术的完全无法适应,时常让事情变得更复杂,却没有扩大整个项目的受益。这时候我的做法是自我调整,同时遇到问题还是会提出来,至于领导能不能接受,顺其自然了。做技术的人,只要有理有据,同道中人会站在一起,就好像每次看到群里支持我观点的+1、+2……我就觉得值了。

我现在仍然不知道怎么突破大环境的一些内卷,但他们爱卷就卷吧,我不会随波逐流。没有收益和原则的内卷,坚决避免。

创业公司掌舵人

■ 人物:李非凡

■ 职位:钛媒体合伙人

■ 年龄:85后

左中括号

逐利的人更内卷

左中括号

>>>>

内卷的压力

作为合伙人,我感受到的内卷来自这个行业。我所在的加密资产领域,风险远远高于一般的金融行业和二级市场,投机性也特别强。为了短期套利赚钱,市场上不断会涌现出新的金融产品、新的故事。大家不怕拥挤,内卷也随之产生。

比如,Defi(去中心化)借贷,这样的概念起来以后,迅速招致这个行业的平台公司、大公司、创业公司,甚至普通投资者都一窝蜂涌入。其实它并没有很大的市场蓝海空间,大家只是为了短期的红利。这就造成了市场的内耗,进而形成内卷。

它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原本更应该投入资源、精力和产品开发能力的领域,没有得到应有的给养;反而那些催生泡沫的短期投资产品如火如荼。这样的投资心理和内耗竞争,是最大的内卷根源。

>>>>

内卷的诱惑

我会有内卷焦虑,每天都在跟欲望、判断作斗争,还要跟市场、环境作斗争。

看到短期红利,难免会动心思:是不是不该错过赚一笔?从业者一定有套利的冲动,这是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周围的人也难免会影响你:这个这么火,为什么不做?

你内心的欲望不断被激发,它裹挟你,让你身不由己。这时,内卷成为你内心的投射:你是不是坚定初心?

套利的动力和长远创业投资的搭建,是一对永远的矛盾。逐利的人会更多地陷入内卷。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适当尝试可以,这个事情不违背你既有路径和长远利益,可以作为核心规划的延展、补充;但当我发现它和主业背离得太严重,就要做减法。绝不把搭建长远战略的资源放到短期投机之中!

>>>>

内卷的命题

放到行业层面来探讨,其实内卷未必全是坏处,它也有阶段性的意义。

无论是2000年初PC互联网门户时代,还是2010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到了现在社交、短视频、自媒体以及新的加密市场的进入,它遵循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造成的内耗也是一样的。内卷是一个长久的现象,只是它最近出圈了,引起了新的重视。

我认为金融行业如果不存在这样的内卷,这个行业可能就死了——就相当于没有市场优劣、自我调控的博弈了。只是要把内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方向上和范围内。

从社会层面看,内卷放到任何时代都是相同的命题——人要内省。20、30、40,每个年龄段都会遇到相应的问题,当你在一个行业,没有把认知提升到金字塔中层以上的水准,无异于盲人摸象,容易迷失。

在反思内卷的过程中,我对工作、对生活进行了更充分的阶段性反思。同时,内卷的考验,反而成为筛选合伙人的契机:大家的创业愿景是不是一致?在短期套利和长远搭建之间,如何取舍?我们合伙人有探讨,有建议,有分歧,但做决策时,大家总体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我们更确定了彼此——格局相同的人才会走到一起。

简单地说,内卷不是环境问题,是自己怎么看待环境,怎么适应、改变的问题。朋友跟我抱怨内卷的时候,我会说:不需要因为一个词,去怀疑、抱怨一个你无法掌控的大环境,从认识和改变自己开始。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8张图片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9张图片

那些“内卷出圈”的职场人 第10张图片



上一篇:为什么说:十二星座巨蟹座年轻辛苦,晚年衣食无忧福气旺
下一篇:面试不知道说什么?你需要这份500强惯用STAR面试法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 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