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三国法正的出谋划策水平如何?

[复制链接]
58170 20
丨丶魅影灬 发表于 2021-12-22 16:06:40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0
谢邀。
这问题其实可讨论的并不多,因为法正很凶残是事实,可说的也仅仅是他到底有多凶残
咱们先来看一下法正的背景。
法正生于熹平六年,是右扶风郿县人,他老家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董卓修的那个堡垒郿坞。
大概也能猜出来,在被军人政权把持的司隶,法少爷的少年时代应该挺长见识的。
董卓死的时候他都十六岁了,之后又见识了几年李傕的暴乱。

三国法正的出谋划策水平如何? 第1张图片
蓝圈圈是法少爷家,红圈圈是长安城。
两边相去不过一百二十公里左右,骑马打一个来回也就大概其十个钟头的事儿。
郿坞就在法少爷鼻子底下,如果他是个军宅,可能会很过瘾。
我记得2012年好像还发现了疑似郿坞的遗迹。
话说我特别好奇,法正是不是从褒斜道经汉中流窜入蜀的……
他要是能活久一点,带着汉军再沿这条路摸回家,就太有意思了。
经过多年战乱,关中户籍百不存十,除了被祸害死的,就是像法正这样有条件的躲了。
他是建安初年投奔刘璋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不过可以推测一下,法正与同郡的孟达入蜀躲避战乱时,刘璋已经上位了。
鉴于他们入蜀的目的是找太平,其时三辅之地恐怕已经打成血葫芦了。
我猜是凉州人内讧,互相攻杀,段煨讨伐李傕的阶段,当在建安三年之前
法正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
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
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会有怨气吧。
和刘璋手下其他来自三辅与南阳的东州人不同,那些东州人大多自刘焉时代跟随入蜀。
换言之,他们错过了中原混战与司隶大乱。法正则没赶上刘焉入蜀后东州人与本地人的几次攻杀。
法少爷虽然与东州人士有乡土上的情谊,却缺乏相似的经历与仕途上人际关系的巩固。
自幼至青年时代,拜凉州军所赐,士族出身的法少爷估计有幸围观了不少军旅事务。
这也许是他日后长于军谋的启蒙?
法正的家世非常厉害,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后裔。
一直也有经学传家,他家定居右扶风后,经常出郡守等级的高官。
法正的爷爷法真作为大学者,相当有名,前来求学的人由关西至兖州皆有。
有趣的是他父亲法衍的履历。
从史料里最后能找到的法衍任职记录是廷尉左监,以法正的年龄与时间推算,应当是在灵帝朝。
极有可能,法衍曾经担任过崔烈的属官。注意,这只是一个推论。
崔烈有两个儿子,长子崔钧字元平,次子以字行,崔州平便是。
众所周知,崔州平有个好朋友叫诸葛亮……
我经常脑补,法正与荆州士人的一拍即合,是否和这层人际关系有关。当然,仅仅是脑补。
上面这些啰嗦,只是要说三条。
其一,法正出身比较上流,属于有美名的三辅士族,而且是大知识分子家庭,名声很好。
其二,刘璋给法正的待遇与他的才学出身并不相称,以法正的性格来看,他肯定很不满意。
其三,虽然在投靠刘备之前没有军事经验,但法正比避居荆州益州的士人当对战乱有更多体会
我们先不考虑刘璋阵营内东州人与益州人的纠葛,只说法正。
来看看法正具体的所谓出谋划策吧。
在此之前,要先说清楚,谋士与谋士之间是不同的。
有的谋士谋一城,有的谋士谋一国。前者名曰战术家,后者名曰战略家
这两者皆是军事家,两种属性也可以重叠,但必然有专精的一项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
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
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
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
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战术天赋专精
法少爷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定军山夏侯授首。
除此之外,对他能力的判断,大多只能通过别人的嘴巴来推测。
那法正是不是就没有参与其他军事行动了?
不是
建安十六年,刘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这之后他就没走,一直留在刘备身边。
理所当然,法正参与了刘备自建安十六年之后的所有军事行动
这必然也包括刘备夺取益州的全程。
益州之战,刘备初期的条件绝对不够好。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
这个兵不满万的时候,法正已经在刘备营中了。
刘璋在发觉张松谋叛后,及时杀了他,并且翻脸,“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于是兵不满万的刘备干掉了杨怀和高沛,兼并白水军,并占据涪城。
按照三国志记载的事迹顺利来推断,郑度的进言应当在刘备占据涪城南下进军时。
因为“左将军县军袭我”,这必然已经是自葭萌关发兵了。
建安十六年,刘备为刘璋防张鲁时的场面是:“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何以到了建安十七年就兵不满万了?郑度其实给了答案,就是“士众未附”。
之前那三万人里肯定有很多都是益州的家底,刘备夺了葭萌关,占了涪城,必须有人留着守后路。
于是他能带着南下攻打刘璋的嫡系部队只不足一万,而且还没辎重,人家万一清野,就全完蛋了。
诸葛亮带着张飞和赵云是从益州东面入蜀的,一路西进,到成都才和刘备会和。
也就是,刘备从葭萌关到成都这一路,能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庞统与法正
说起老刘的指挥能力,我们基本可以向他投去一个同情的目光。
刘备游侠出身,其个人的勇武其实很不凡,但临阵指挥的学问,并不算高明。
充其量也就是比做地方官胜于当将军的夏侯惇强点。
所以刘备夺益州,打到成都这一路的功劳,基本都可以算是庞统与法正的。

三国法正的出谋划策水平如何? 第2张图片
这是从古葭萌关遗址到广汉市内旧雒城遗址的现代路线
这个地理环境,东汉末年只会比现在更难走。
益州军以逸待劳,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更不是一场占优势的战斗。
老大是个闪避很高,经常开嗜血,但大多数时候都在添乱的家伙。
这时的法少爷可以依靠的只有一位惺惺相惜,反应很快很机智的同僚庞统,而庞统比他还小三岁
可怜庞统死在了胜利来临的黎明,于雒城墙下香消玉坠。
想象一下,带着不足一万人,从北往南这么一路打下来,与敌军周旋,并且把对手都搞定了。
法少爷作为两大高参之一,这场仗打的有多艰难,多孤独。
他的对手包括刘璋直属的益州军和东州人构成的东州军。
刘璋方的举措是这样的:
“璋遣其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备,皆败,退保绵竹;懿诣军降。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督绵竹诸军,严、观亦率其众降于备。备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刘璝、张任与璋子循退守雒城,备进军围之。任勒兵出战于雁桥,军败,任死。”
第一步,派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五部一起攻击刘备。
然后打输了,东州军吴懿更率部投降
第二步,派李严和费观驰援绵竹,这两个家伙居然直接反水。
此时招降纳叛的刘备开始有余裕,可以派部将分头收割各县城了。
于是第三步,刘璝和张任会同刘璋长子刘循死守雒城。
这里很明显,李严和费观两个荆州人很有可能是庞统这个荆州士族代表策反的。
庞统在荆州士人之中非常有名,属于意见领袖那一类人物。
费观虽然是刘璋的亲戚,但也是荆州士人出身。
李严更曾经是刘表治下的郡吏,曹操占荆州时才逃入益州。
庞统这场策反,把益州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全都具言之的法正很有牵线的嫌疑。
对其余军事的筹措,很难说庞统与法正谁所占的比重更大。
其时庞统任军师中郎将,法正还算是益州的军议校尉。
整场战事,最凶险的是第一步,要靠不满一万人干掉对方五部人马。
而且刘备军并没有辎重,要靠打野谷充饥,以战养战似乎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那就不能轻易烧人家东西了……
可惜具体的细节,皆无法考证了,不然我们当可从只字片语中遐想昔日庞统与法正军谋的风采。
在吴懿部投降后,刘备军开始滚雪球一样壮大。
将敌军憋在一个小小雒城中围攻,但这是整场益州争夺最吃力的战斗。
因为在任何时代,攻坚永远比野战要困难
在围城后,刘璋军进行了一次殊死的抵抗。
寒门出身的大将张任于雒城北的雁桥力战被俘,拒降,于是斩首。
这是建安十八年的事情,之后雒城下恶战再开,要等到转年。
这期间刘备军在干两件事儿,第一件就是围城,消耗对方给养。
第二件就是收割胜利果实,所谓“分遣诸将平下属县”。
在李严率部投降后,刘备终于有了充足的兵力,可以用来安定占领区。
这是个细发活儿,至少你得不招占领区人民腻歪。
攻坚战相对来说对参谋的要求没那么高,因为战场是固定的,就是个耗。
等到战火再开的建安十九年,非常不幸,庞统战殁。
之后刘备可以依靠的参谋只剩下法正了。
而法正不负众望,在他的参谋下,刘备与建安十九年五月攻克雒城,进逼成都。
回到题主的问题,法正出谋划策的水平到底如何?
就是可以帮着一万人从北到南占领整个四川而且人还越打越多的水平。

除此之外,法少爷是个好恶分明的性情中人。
既所谓“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对他的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而诋毁轻蔑则要追究到弄死对方的地步。
有人对此不满,去诸葛亮那里告状,诸葛亮的回答很有意思。
“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普通话:法正是刘备的小翅膀,让老刘愉快的灰呀灰,怎么能不让这小翅膀可劲儿嘚瑟呢?
因为法正的缘故,刘备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得意。
法正和刘备的关系,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汉中之战时,刘备军战况不利,理应撤退。但老革刘备的游侠脾气发作,亲冒矢石,硬扛不退。
法少爷冲到老刘身前去挡箭,吓坏了老刘,要他快退下。
但法正固执地说连老大你还在前线,我怎么能撤?于是老刘心软,拉着法正一起退下火线。
对喜欢的人,他是不顾自己安危的。
话说刘备这形象还真符合今时今日戏剧中的硬汉,自己不顾生死,关心的人一遇险就倔不起来。
有没有觉出来法正像什么人?
我觉得这是对他和刘备竟如此投缘的一个解释。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法正骨子里和刘备一样,都是游侠秉性。爱憎分明,意气任性。
法正的早逝,可说是刘备一生的沉痛。
这是一个重情义有才华,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充满豪杰意气的热血男儿。
不同于文艺中的形象,历史中的曹操常哭,刘备常怒。
刘备的性格如烈火如黑土,暴怒时岩浆崩流走石裂地,喜悦时火焰升腾绿草长青。
他有数的眼泪,洒给了有数的几个人。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卒。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侯。


上一篇:“中植系”掌门人解直锟猝然离世
下一篇:遗落海外的明珠:盛美半导体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泉源小卦哥 发表于 2021-12-22 16:07:40 | 只看该作者
 
0,0
谢邀。
这问题其实可讨论的并不多,因为法正很凶残是事实,可说的也仅仅是他到底有多凶残
咱们先来看一下法正的背景。
法正生于熹平六年,是右扶风郿县人,他老家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董卓修的那个堡垒郿坞。
大概也能猜出来,在被军人政权把持的司隶,法少爷的少年时代应该挺长见识的。
董卓死的时候他都十六岁了,之后又见识了几年李傕的暴乱。

 第5张图片
蓝圈圈是法少爷家,红圈圈是长安城。
两边相去不过一百二十公里左右,骑马打一个来回也就大概其十个钟头的事儿。
郿坞就在法少爷鼻子底下,如果他是个军宅,可能会很过瘾。
我记得2012年好像还发现了疑似郿坞的遗迹。
话说我特别好奇,法正是不是从褒斜道经汉中流窜入蜀的……
他要是能活久一点,带着汉军再沿这条路摸回家,就太有意思了。
经过多年战乱,关中户籍百不存十,除了被祸害死的,就是像法正这样有条件的躲了。
他是建安初年投奔刘璋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不过可以推测一下,法正与同郡的孟达入蜀躲避战乱时,刘璋已经上位了。
鉴于他们入蜀的目的是找太平,其时三辅之地恐怕已经打成血葫芦了。
我猜是凉州人内讧,互相攻杀,段煨讨伐李傕的阶段,当在建安三年之前
法正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
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
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会有怨气吧。
和刘璋手下其他来自三辅与南阳的东州人不同,那些东州人大多自刘焉时代跟随入蜀。
换言之,他们错过了中原混战与司隶大乱。法正则没赶上刘焉入蜀后东州人与本地人的几次攻杀。
法少爷虽然与东州人士有乡土上的情谊,却缺乏相似的经历与仕途上人际关系的巩固。
自幼至青年时代,拜凉州军所赐,士族出身的法少爷估计有幸围观了不少军旅事务。
这也许是他日后长于军谋的启蒙?
法正的家世非常厉害,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后裔。
一直也有经学传家,他家定居右扶风后,经常出郡守等级的高官。
法正的爷爷法真作为大学者,相当有名,前来求学的人由关西至兖州皆有。
有趣的是他父亲法衍的履历。
从史料里最后能找到的法衍任职记录是廷尉左监,以法正的年龄与时间推算,应当是在灵帝朝。
极有可能,法衍曾经担任过崔烈的属官。注意,这只是一个推论。
崔烈有两个儿子,长子崔钧字元平,次子以字行,崔州平便是。
众所周知,崔州平有个好朋友叫诸葛亮……
我经常脑补,法正与荆州士人的一拍即合,是否和这层人际关系有关。当然,仅仅是脑补。
上面这些啰嗦,只是要说三条。
其一,法正出身比较上流,属于有美名的三辅士族,而且是大知识分子家庭,名声很好。
其二,刘璋给法正的待遇与他的才学出身并不相称,以法正的性格来看,他肯定很不满意。
其三,虽然在投靠刘备之前没有军事经验,但法正比避居荆州益州的士人当对战乱有更多体会
我们先不考虑刘璋阵营内东州人与益州人的纠葛,只说法正。
来看看法正具体的所谓出谋划策吧。
在此之前,要先说清楚,谋士与谋士之间是不同的。
有的谋士谋一城,有的谋士谋一国。前者名曰战术家,后者名曰战略家
这两者皆是军事家,两种属性也可以重叠,但必然有专精的一项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
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
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
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
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战术天赋专精
法少爷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定军山夏侯授首。
除此之外,对他能力的判断,大多只能通过别人的嘴巴来推测。
那法正是不是就没有参与其他军事行动了?
不是
建安十六年,刘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这之后他就没走,一直留在刘备身边。
理所当然,法正参与了刘备自建安十六年之后的所有军事行动
这必然也包括刘备夺取益州的全程。
益州之战,刘备初期的条件绝对不够好。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
这个兵不满万的时候,法正已经在刘备营中了。
刘璋在发觉张松谋叛后,及时杀了他,并且翻脸,“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于是兵不满万的刘备干掉了杨怀和高沛,兼并白水军,并占据涪城。
按照三国志记载的事迹顺利来推断,郑度的进言应当在刘备占据涪城南下进军时。
因为“左将军县军袭我”,这必然已经是自葭萌关发兵了。
建安十六年,刘备为刘璋防张鲁时的场面是:“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何以到了建安十七年就兵不满万了?郑度其实给了答案,就是“士众未附”。
之前那三万人里肯定有很多都是益州的家底,刘备夺了葭萌关,占了涪城,必须有人留着守后路。
于是他能带着南下攻打刘璋的嫡系部队只不足一万,而且还没辎重,人家万一清野,就全完蛋了。
诸葛亮带着张飞和赵云是从益州东面入蜀的,一路西进,到成都才和刘备会和。
也就是,刘备从葭萌关到成都这一路,能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庞统与法正
说起老刘的指挥能力,我们基本可以向他投去一个同情的目光。
刘备游侠出身,其个人的勇武其实很不凡,但临阵指挥的学问,并不算高明。
充其量也就是比做地方官胜于当将军的夏侯惇强点。
所以刘备夺益州,打到成都这一路的功劳,基本都可以算是庞统与法正的。

 第6张图片
这是从古葭萌关遗址到广汉市内旧雒城遗址的现代路线
这个地理环境,东汉末年只会比现在更难走。
益州军以逸待劳,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更不是一场占优势的战斗。
老大是个闪避很高,经常开嗜血,但大多数时候都在添乱的家伙。
这时的法少爷可以依靠的只有一位惺惺相惜,反应很快很机智的同僚庞统,而庞统比他还小三岁
可怜庞统死在了胜利来临的黎明,于雒城墙下香消玉坠。
想象一下,带着不足一万人,从北往南这么一路打下来,与敌军周旋,并且把对手都搞定了。
法少爷作为两大高参之一,这场仗打的有多艰难,多孤独。
他的对手包括刘璋直属的益州军和东州人构成的东州军。
刘璋方的举措是这样的:
“璋遣其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备,皆败,退保绵竹;懿诣军降。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督绵竹诸军,严、观亦率其众降于备。备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刘璝、张任与璋子循退守雒城,备进军围之。任勒兵出战于雁桥,军败,任死。”
第一步,派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五部一起攻击刘备。
然后打输了,东州军吴懿更率部投降
第二步,派李严和费观驰援绵竹,这两个家伙居然直接反水。
此时招降纳叛的刘备开始有余裕,可以派部将分头收割各县城了。
于是第三步,刘璝和张任会同刘璋长子刘循死守雒城。
这里很明显,李严和费观两个荆州人很有可能是庞统这个荆州士族代表策反的。
庞统在荆州士人之中非常有名,属于意见领袖那一类人物。
费观虽然是刘璋的亲戚,但也是荆州士人出身。
李严更曾经是刘表治下的郡吏,曹操占荆州时才逃入益州。
庞统这场策反,把益州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全都具言之的法正很有牵线的嫌疑。
对其余军事的筹措,很难说庞统与法正谁所占的比重更大。
其时庞统任军师中郎将,法正还算是益州的军议校尉。
整场战事,最凶险的是第一步,要靠不满一万人干掉对方五部人马。
而且刘备军并没有辎重,要靠打野谷充饥,以战养战似乎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那就不能轻易烧人家东西了……
可惜具体的细节,皆无法考证了,不然我们当可从只字片语中遐想昔日庞统与法正军谋的风采。
在吴懿部投降后,刘备军开始滚雪球一样壮大。
将敌军憋在一个小小雒城中围攻,但这是整场益州争夺最吃力的战斗。
因为在任何时代,攻坚永远比野战要困难
在围城后,刘璋军进行了一次殊死的抵抗。
寒门出身的大将张任于雒城北的雁桥力战被俘,拒降,于是斩首。
这是建安十八年的事情,之后雒城下恶战再开,要等到转年。
这期间刘备军在干两件事儿,第一件就是围城,消耗对方给养。
第二件就是收割胜利果实,所谓“分遣诸将平下属县”。
在李严率部投降后,刘备终于有了充足的兵力,可以用来安定占领区。
这是个细发活儿,至少你得不招占领区人民腻歪。
攻坚战相对来说对参谋的要求没那么高,因为战场是固定的,就是个耗。
等到战火再开的建安十九年,非常不幸,庞统战殁。
之后刘备可以依靠的参谋只剩下法正了。
而法正不负众望,在他的参谋下,刘备与建安十九年五月攻克雒城,进逼成都。
回到题主的问题,法正出谋划策的水平到底如何?
就是可以帮着一万人从北到南占领整个四川而且人还越打越多的水平。

除此之外,法少爷是个好恶分明的性情中人。
既所谓“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对他的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而诋毁轻蔑则要追究到弄死对方的地步。
有人对此不满,去诸葛亮那里告状,诸葛亮的回答很有意思。
“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普通话:法正是刘备的小翅膀,让老刘愉快的灰呀灰,怎么能不让这小翅膀可劲儿嘚瑟呢?
因为法正的缘故,刘备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得意。
法正和刘备的关系,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汉中之战时,刘备军战况不利,理应撤退。但老革刘备的游侠脾气发作,亲冒矢石,硬扛不退。
法少爷冲到老刘身前去挡箭,吓坏了老刘,要他快退下。
但法正固执地说连老大你还在前线,我怎么能撤?于是老刘心软,拉着法正一起退下火线。
对喜欢的人,他是不顾自己安危的。
话说刘备这形象还真符合今时今日戏剧中的硬汉,自己不顾生死,关心的人一遇险就倔不起来。
有没有觉出来法正像什么人?
我觉得这是对他和刘备竟如此投缘的一个解释。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法正骨子里和刘备一样,都是游侠秉性。爱憎分明,意气任性。
法正的早逝,可说是刘备一生的沉痛。
这是一个重情义有才华,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充满豪杰意气的热血男儿。
不同于文艺中的形象,历史中的曹操常哭,刘备常怒。
刘备的性格如烈火如黑土,暴怒时岩浆崩流走石裂地,喜悦时火焰升腾绿草长青。
他有数的眼泪,洒给了有数的几个人。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卒。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lpl575 发表于 2021-12-22 16:08:34 | 只看该作者
 
谢邀。
简单说:
法正就是(郭嘉+贾诩)/2的蜀汉版本。刚烈,狠辣,豁得出去,现实,残忍,精确,睚眦必报。

展开说。
最初,张松和法正都不看好刘璋。张松想结好刘备,推荐法正去,法正不想去,辞让,不得已去。但去荆州见过刘备了,回来反而劝张松迎刘备。
他很有主见,很自信,果决。

之后刘备入川,基本是法正和庞统在谋划。关键的两个决策:
其一,郑度劝刘璋直接坚壁清野对付刘备,刘备略怕,法正说没问题,刘璋不会这么办,猜中了。
其二,法正给刘璋写了劝降书。文辞颇佳,威胁之意流露无遗。
如是,法正确实是个心狠手辣、锋芒毕露之人。和郭嘉一样,恐怖的判断力。
许靖想逾城投降刘备,未遂。后来成都取下了,刘备不喜欢许靖的为人,法正就劝:
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这段话极妙,说明三点。
A 法正非常看不上虚名之辈。
B 法正是个极其现实的人,虽然许靖是虚名,但物尽其用。
C 法正对“天下之人”其实颇抱小觑之意,简单说就是:
法正非常清醒的,对全世界都怀有智商的优越感。
后来,劝刘备攻打汉中,为刘备出策解决夏侯渊。最高的评价,出于曹操:
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因为法正的策谋,不只是刘备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为法正的计策,带有极强的现实意味,果决狠辣,判断精准,带有贾诩的黑暗和郭嘉的灵感。
末了,法正、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很微妙。
法正和诸葛亮爱好不同,但彼此敬重。他们俩有三个段子。
其一:诸葛亮立法严峻,法正有异议,诸葛亮认为乱世用重典。这事说明,法正政治上远见还略不如孔明。
其二:法正睚眦必报,有人劝诸葛亮控制一下他,诸葛亮说了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大意是刘备当年苦哈哈时,四处树敌,如今终于有了立足之地,怎么能不让法正翻然翱翔?
其三就是著名的:刘备征吴,诸葛亮说法正如果活着,一定能哄住刘备。
这三件事上,把诸葛亮替换成荀彧、法正替换成郭嘉、刘备替换成曹操,毫无违和感。
而法正跟刘备,关系也好得不对劲。除了刘备爱听法正的话,还有这段: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刘备不肯退,没人劝得动;法正过去给他挡箭.
刘备心疼了:孝直躲开!
法正:你亲自在前,何况我?
刘备:孝直我们一起走!
甚至刘备娶老婆,也就是吴皇后时,顾虑吴皇后前夫跟他同族;法正一句:
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
拿晋文公那不算特别光彩的婚姻来举例,一下子解决了。


法正的风格,就是这样:
他非常现实,和贾诩一样现实,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
他不相信虚名,鄙视普通人,就像一切愤世嫉俗的天才。
他有郭嘉级的恐怖判断力和口才,所以刘备无法拒绝他的提案。
睚眦必报。
尤其是:
要劝刘备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
法正从来不追求道义上的最优解,而是给出最现实而有效的方案。
刚烈,狠辣,豁得出去,现实,残忍,精确,睚眦必报。

这就是法正的人生,以及他所有策谋的风格。

最后一个彩蛋。
为什么法正对刘玄德如此一见钟情?
答:法正的爷爷叫法真,为当时名士,中平年间过世,活到八十九岁。他老人家死后一年,就发生了董卓闹京事件。
而法真爷爷他老人家的号,叫做 玄德先生
不骗你。就这么巧。
所以:“玄德公是我爷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告别壹号 发表于 2021-12-22 16:08:48 | 只看该作者
 
法正是刘备的阴暗面。
这是所有的脉络,也是所有的前因后果。

许久之前我看电视剧三国,总觉得看刘备有一种违和感:
这样一个宅心仁厚,甚至有时候还哭哭啼啼的烂好人,究竟是怎么让傲物自矜的关羽,暴躁粗横的张飞,生死相随的,是怎么让“以管仲、乐毅自比”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要知道这种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服众。

后来看了三国志,看了后汉书,看了资治通鉴。我恍然大悟:
刘备根本就特么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
刘备是一个有仁心的人,但他并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
注意,这完全是两码事。
所谓的宅心仁厚,是看见人间疾苦就两眼噙泪,恨不能割肉喂百姓的那种。
我相信罗贯中就是想把两耳垂肩的刘备塑造成这种形象的:一个想要普度众生的,悲天悯人的仁君。

“先主少孤,与母贩屦织席为业”,出身贫寒,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刘备,比所有君主都懂得人间疾苦,这是他仁心之源,而这段经历也给了他极强的看人眼力,甚至有甚于诸葛亮(譬如马谡)。
但是:“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那个高亢弘毅,气吞万里的汉中王,又在乱世中燃烧了自己的枭雄,才是真正的刘备。
他就是三国里的那只鲶鱼。
所以傲物自矜,威震华夏的关羽,暴躁粗横可万人敌的张飞,自比管仲乐毅,茅庐中就能三分天下的天才军师诸葛亮,阔面重颐的河北汉子赵云,才被这位百折不挠,终不为下的主公所吸引,心甘情愿地追随了他一生。
就连亲家,也是同样高亢弘毅,志趣相投的吴懿。
直到三国末期,最能折腾的,都是从敌国半道投降过来的姜维,国家都灭了,皇帝都降了,还带走了敌国的两个集团军司令,死还是死在心脏病上,看看隔壁,还在啃百年要塞合肥。
蜀国有毒。
这特么就是一群时代搅屎棍。
有了他们,整个三国才活了起来。
这才是真正的刘备,和真正的蜀国。

罗贯中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刘备,这是刘备被许多人黑的最主要原因:“宅心仁厚取荆州,宅心仁厚攻成都,伪君子,呵呵。”
可实际上,刘备根本就特么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烂好人。
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枭雄,只是仁心兼备而已。

铺垫够多了,回到正题。
法正,是刘备的阴暗面。
也是同样的违和感:一个刚烈、狠辣、精明、现实主义的谋臣,是怎么和一位宅心仁厚的君主搞到一块的,关系密切的甚至有甚于诸葛亮。
答案前面已经说了,因为刘备,根本就不是一个宅心仁厚的窝囊废。
法正做刘璋跟班的时候出使刘备,回来就告诉好友张松,刘备强,无敌,我要跟他混。
刘璋的谋士献计:坚壁清野,刘备自会退军。刘备听了很慌,法正说刘璋很怂,绝对不敢这样,果真如此。
攻取益州后,作为一个耿直的燕赵人,刘备不喜欢爱空谈的许靖,法正告诉他:我也觉得许靖是个沙雕,但是这人留着能吸引人才,做蜀国的吉祥物,好用。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跟刘备说,曹操攻下汉中,不乘胜追击直取益州,这是脑子进了水,夏侯渊张郃,都是傻×,一战可取,于是败张郃,斩夏侯,刘备遂进位汉中王,达到了生涯顶峰。
简直爽爆了好吗!
举个例子吧,你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北方汉子,你女朋友下班路上被小混混调戏了,诸葛亮会告诉你:事发地是一个十字路口,其中西北角人流较大,必定会有监控,取证找视频报警,这个辖区最近扫黑除恶缺指标,效率一定会高。整个流程一丝不差,于是最后小混混被逮捕拘留罚款。
法正会告诉你:这人常年在这晃悠,手下小弟不少,但都是酒肉朋友,他经常在500米外的烧烤摊撸串,那个地方位置偏僻,方便下黑手,先收买他的小弟,然后你就在他撸串的时候把他脑袋按盘子里,再拖到旁边小巷扇他个彪子,卸他一条胳膊。然后你当天晚上就能录好小混混鼻青脸肿跪地上给你女朋友道歉的视频。
法正,就是刘备的阴暗面,极端现实,极端有效,在刘备的王道征途上,非常好用。

三国志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呢?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又是怎么描述法正的呢?
“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
诸葛亮的奇谋,也不可谓不精彩,尽管不曾冒子午谷之险,但也有过虚晃一枪,陇上割麦,转进回旋,攻退魏军,也是极出彩之举,即便如此,仍旧是:“亮每奇正智术”——诸葛亮常常惊奇于法正的智计谋术。
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
孔明为正,纵横捭阖,策谋计划,运筹帷幄。
法正为奇,临阵伐敌,用计如鬼,奇谋画策。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汉中一战,诸葛亮坐镇后方,治国平府,法孝直临阵画策,神计百出,终以摧枯拉朽之势,把汉中收入囊中。
这或许是刘备,甚至整个蜀国,最轻松写意的时光了。

再说说那个著名的,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还是先来个铺垫。
魏国之所以人气高,是因为文武兼备,人才济济,曹孟德雄才大略,一统中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蜀国之所以人气高,是因为仁义之师,兴复汉室,刘玄德携民渡江,百折不挠,五虎上将,威震华夏,智绝诸葛,鞠躬尽瘁。
吴国之所以人气不高,是因为偏安一隅,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倒行逆施,自取灭亡。吴国只有周瑜粉,孙策粉,或者陆逊粉,江表虎将粉,没有吴粉。
换句话说,魏国与蜀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很容易唤起大家的感性。

刘备东征,就是一个感性色彩的顶峰:先是刘备攻取汉中,败张郃,杀夏侯,进位称王。
然后关羽水淹七军,败徐晃,困曹仁,虏于禁,杀庞德,张辽正在驰援,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芒,吕蒙加上陆逊,不敢正面交锋,于是白衣渡江外加后方起火,什么阴谋,阳谋,固守,增援,策反,离间,全都用上了,终于搞垮了关羽。
最后就是冲冠一怒,不负桃园之誓,结果翼德归神,白帝托孤,流离半生打下的基业最终付之一炬。
这是真正的慷慨悲歌。

刘备很敬服诸葛亮,但是总差着一层,诸葛亮是帝师,既然为师,既然有敬,就一定劝不住盛怒的刘备。
而法正不一样,因为法正本身,就是现实主义的集合体,是理智本身,狠辣果决。
只有这个极端理性,极端现实的法孝直,才能拉的住极端感性,盛怒不止的刘备。

编纂一段吧: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法正以为不可,廷争甚急,先主盛怒,令收下狱,法正趋前,掣先主一臂,须发皆张,辞色愈厉,曰“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帝上存危,蜂虿螫指,今操疾病且卒,权悚惧求和,汉中殊定,荆州且归,梁、郏、陆浑之众,遥祭关公,恸哭流涕,忿恚塞道,以为庶竭驽钝,扫寇靖难,以解深恨,丕党羽支拙不定,伪位将坠。国难未已,宗庙倾危,当是奖励六师,扑讨凶逆,此天授时务,反手可得,主上不欲纠合众盟,北上讨寇,以解关公深恨,反欲势逼孙权,使丕窃据神器,载其凶逆,何异于襄公毁败,王莽窃国乎?主上戮意东征,臣且请死,先祭三军。”死谏不退,叩首流血。丞相诸葛亮亦谏,先主叹息良久,乃止。

能让诸葛亮叹息的,绝对都是影响着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说真的,如果法正还在,刘备没有东征,没有夷陵之败,应该也不会死的这么早,更不会带走那一大批培养起来的文臣武将和精锐大军,曹操又已死,曹丕嘛……毕竟看人极准的刘备也说过:“亮才十倍于丕”,所以蜀汉是不是真的能跑马中原呢?
那都是后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ch372287 发表于 2021-12-22 16:09:25 | 只看该作者
 
如鱼得水是诸葛亮,如虎添翼就是法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陣前一骁将 发表于 2021-12-22 16:09:43 | 只看该作者
 
易中天把郭嘉跟诸葛亮相比,让郭嘉大火了一把。其实,郭嘉跟诸葛亮完全是两码事,扯不着边。郭嘉对于曹操的意义非常重要,但并不是诸葛亮那样让刘备逆天改命的贵人。
一句话说,法正就是刘备的郭嘉。

 第9张图片
郭嘉是曹操最爱的谋士,让曹操一见就倾心,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甚至都准备好了把身后事托付给郭嘉。只因为郭嘉是他心下真正亲近的一种人。

凡志在天下的英雄人物,身边都少不了三个人。
一是依仗的肱股之臣,有出身,有见识,有能力,有名誉。办事能力不下于领导,甚至强过之。是可以让领导放心的把事情交给他,相信可以比自己办的更好的。这一种是能做领导的分身,又补足领导的短板,领导遇到具体事务还要去请教。所谓王佐之才,所谓如鱼得水。帮领导的方向制定最好的步骤。
荀彧和诸葛亮都是这种人,张昭张纮也是这种人。他们让领导敬重而且依赖,位居高官,处理事务。但荀彧、诸葛亮跟曹操、刘备都是完全的两类人。

二为爪牙,养其忠义,瓜分利益。分配任务,开拓市场。这种人不必多说,那些大将就是这种。

第三类人就是 最懂领导心思的人,跟领导脾性相投,领导的目的就是他的目的。他们没有当世清名,没有精英高朋,可谓专业的谋士。 他们的才能,只有领导最知道。甚至如果找不到这个人,他就没有发光的机会。法正和郭嘉就是这一种人。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 。”     就是典型的刘备手下三类人。

曹操敬重荀彧、荀攸、钟繇这种精英,重任诸曹夏侯等股东。颍川士族和家族豪强是他阵营的根本。
他身边也有一大帮文武良才,但在戏志才死后,他却说“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
那时候的曹家班子已经基本定型,但曹操却认为身边没有一个真正可以计事的人。他还缺少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郭嘉。
曹操是什么人?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
他不符合当世对于精英的定义,也不会有四海清名。类荀彧、钟繇、华歆这类士族精英,是他需要用的、但不是真正喜爱的人。跟他不是一类人,很多事没法说也说不到一块儿去,他们不懂曹操。所以,在后来他和荀彧的矛盾会彻底爆发。
荀彧是什么人? 知名当世出身,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
再看郭嘉是什么人? 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
这是个心机BOY,一旦遇到另一个心机BOY。
曹操大喜“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大喜“真吾主也!
就在这一天,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

 第10张图片

再看看刘备是什么人?  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刘备虽然是汉室之胄,但他却是实实在在的北地草根游侠。
他跟两个游侠关、张恩若兄弟,室则同寝。他让刺客都拜服,不忍杀他。
他戎马一生,会感慨自己的髀肉复生而流泪。
时人对他评价最多的是枭雄,最看得起刘备的是另外一个枭雄曹操。
曹操看不起天下诸侯,无论是名门精英、还是纯武人,在他眼里都是俗人。却对刘备惺惺相惜,许为当世唯二英雄。
还有哪些人最看得起、最喜欢刘备?
陶谦喜欢刘备,陶谦是什么人?少孤,始以不羁闻于县中。
徐庶喜欢刘备,徐庶是什么人? 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
鲁肃喜欢刘备,鲁肃是什么人?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陈登喜欢刘备,陈登是什么人?  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沈深有大略。
陈登最佩服的几个人里,其中就有刘备。他佩服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什么叫枭雄之姿、雄姿杰出?根据刘备没胡须的记载,大概就是这样的:

 第11张图片
刘备与曹操同为枭雄,却与曹操的发迹完全不同。曹操以家乡为根基地,身边汇集着当地豪强、颍川名士。但他缺一个有心计的江湖人。
而刘备四海流浪,身边汇集着江湖之士,但就是没有一个精英集团,他缺一个荀彧,所以遇到诸葛亮让他如鱼得水,开启霸业。诸葛亮是不世出的奇才,与他互补,却不能跟他私密相通。
另一位杰出的荆州士人庞统是什么人?  少时朴钝,性好人伦,勤於长养。作为南州士之冠冕,刘备刚开始就瞧不上他,是鲁肃的再次推荐,刘备才细心发现他的才能,重用他。
作为典型名士,庞统跟刘备的矛盾后来也在一次宴会爆发出来,两人皆酒后吐真言。此时的诸葛亮、庞统好比荀彧、荀攸,刘备身边还没有心心相印、可以秘密阴谋的“郭嘉”,而这个人,就是法正。
再看看法正是什么人?   不治行检。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这是个典型的游侠作风之人,所以他喜欢当世第一游侠刘备。他带着招纳刘备的任务去荆州,一见刘备之后,就想拥戴刘备为主。再次去荆州,就当了二五仔。这不是什么好人,却是刘备最缺的一个人。
所以,平定蜀中之后,刘备大力重用。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第12张图片
庞统认为刘备攻击刘璋是不义之兵,法正就认为这大便宜,不要白不要。庞统为刘备献策是上中下三策,考虑周全;法正献策就是这事只能这么做,且一定会成功。
谋士虽好,但谋士越多意见就越多,就像题主问的“出谋划策”,你一言、我一语,都有理有据,主公正是不知道怎么办才会召集谋士商量,这种情况,主公听谁的?
郭嘉当时离袁绍而去,就是因为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决断的主公,而曹操正需要一个善断的谋士。

而郭嘉和法正这种,就是最明白主公的犹豫在哪里,帮主公定心,不再犹豫。他们计事不会像庞统一样三中下三策,你自己选。郭嘉、法正说话姿态就是此事不容置疑,你必须这么做。你忧虑的什么我知道,你放心,屁事没有!
我们先看每次面临大战略的施行,在群谋士争议、主公犹豫不决时,郭嘉、法正的姿态:
1、征吕布时,久拿不下。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时,郭嘉先分析吕布是什么货色、现在什么处境,然后一口咬定“ 乘胜攻之,此成禽也 。”曹操果断急攻。
      刘备对该不该下西川、取刘璋之事犹豫不决时,法正先跟他分析益州有多好、刘璋多垃圾,您多牛逼,然后一口咬定“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刘备果断出兵。

2、“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时,郭嘉先分析你们都惧怕的孙策到底是个什么货色,然后掐指一算“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果然,孙策死了。
       曹操气势汹汹,打下汉中。却不再进兵而走。法正建议刘备速度取汉中,先分析曹操此举不是没心没力气来打你,掐指一算“必将内有忧偪故耳。”果然,许都造反了。

3、“ 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太祖疑,以问嘉。 ”郭嘉先分析袁绍是什么货色,袁绍 “来不速。” 打刘备则“ 急击之败 ”。一口咬定“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曹操不再犹豫,果断出兵。
     “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时,郭嘉先分析袁绍二子是什么货色,现在是什么处境,然后力排众议,建议南征刘表。一口咬定袁绍二子,给他们蹦几天,一旦不和,“可一举定也。”曹操不再犹豫,果断退兵。

        曹操留夏侯渊、张郃守。法正劝刘备出兵,先分析曹操为何退兵,再分析夏侯渊、张郃是什么货色,一口咬定“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分析得到汉中后的种种好处,再一口咬定“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刘备不再犹豫,果断出兵。

4、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时,武帝纪记载是“诸将皆曰不能行,惟郭嘉策表出兵”。郭嘉没说废话,看看北方是什么情况,再看看刘表是什么货色, 一口咬定“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郑度为刘璋定下坚壁清野、反擒刘备的策略,刘备不淡定了,跑去问法正。法正不说废话,就八个字。一口咬定“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5、曹操大军征乌丸时,郭嘉说了四个字“兵贵神速”。曹操便轻军奔赴,一战斩踏顿。
      刘备大军与夏侯渊僵持时,法正说了三个字“可击矣”。刘备便大力进攻,一战斩夏侯渊。

可以看到,平定北方时,几乎大战略众举不定时,都是郭嘉一副不容置疑的语气,敲定曹操的心,也帮曹操敲定诸将的心。这就是陈寿说的“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曹操说的“ 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於人。 ”

这就是曹操怀念郭嘉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每有大议”。
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
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再看法正,也是如此。每次都信心满满,一副必然如此、不可置疑的语气。刘备不解时,洋洋洒洒地给他分析;刘备不淡定时,就甩出几个字,不再废话。

曹操说自从郭嘉跟随自己十一年来,自己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 勋实由嘉。 多次怀念郭嘉,赤壁大败时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在那呜呼哀哉"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虽然曹操谋臣如雨,但就是像戏志才死时的想法一样“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他身边,再没有这个知己者了。以至于,刘备斩夏侯渊后,他知道了法正这个人的存在,感叹“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第13张图片
无独有偶,法正也像郭嘉一样,在刘备的事业达到巅峰之时,早逝了。刘备也成了孤家寡人,再没有个心机BOY做心腹。以至于,后来,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虽然没有像“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叹记载,诸葛亮却替他叹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虽然跟法正完全是两类人,不相通,但却能各有分工,辅佐刘备。一起制定蜀国法律。陈寿说是“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法正虽然是出谋划策的军师,也作为蜀郡太守理政。但他本人就犯法,有人向诸葛亮告发法正犯法,一向赏罚必信、秉公执法的诸葛亮却认为不能因小事而损失刘备的羽翼,正是跟陈群向曹操告郭嘉不治行检,曹操愈加重用一样。
郭嘉只理军事,不参朝政。却也曾一手帮曹操解决了平定河北之后,招辟四州名士之事。法正虽然参政,但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曾劝谏诸葛亮松弛法度,被诸葛亮一封信拒绝并解释。
而法正也曾在刘备取蜀中之后,帮刘备选人任用。刘备和法正都瞧不起名士,法正说“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但还是劝刘备给他以高官厚待之。跟郭嘉帮曹操招辟四州名士先用陈琳如出一辙。
郭嘉、法正对于国家的作用是不如荀彧,更远远不如诸葛亮。但他们对于各自的君主,实是难以复制的存在。
曹操对于郭嘉是爱惜不已, 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病疾时,曹操是问疾者交错。郭嘉也是曹操第一个上书朝廷给谥号的人, 谥曰贞侯,子奕嗣。这种待遇,连荀攸都没有。荀攸的敬候是正始年间才追封的。另外一个被曹操上书给谥号的谋臣是荀彧。

刘备更是在箭雨如下时,不顾自己而让法正避箭。法正不肯退,刘备才同意跟他一起退。对于法正的早逝也是流涕者累日。而法正也是刘备唯一一个给谥号的人,谥曰翼侯。庞统、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没有此待遇。

说到这里,明白郭嘉、法正这第三种人对于曹操、刘备的意义是什么了吧?两个字:知己!
曹操说“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 。”“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就是这个意思,他还一直想着把身后事托付给郭嘉。
刘备在外有强敌、内有内患之时,进退狼跋。而有法正在,能帮他纾解胸臆,翻然翱翔。诸葛亮说法正是刘备的辅翼,而刘备也确实给他谥号为翼侯。就是因此。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      
郭嘉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奉孝,孝直。两人何其相像也!     


————————————————————————————
回答已结束,以下部分,跟原答案无关。
这个回答本是答“法正的出谋划策水平如何?”,拿了最准确、也更为人知的郭嘉做例证。却在评论区引起争论,几位质疑者的理由一样:郭嘉没资格、黑法正、郭嘉什么东西、法正被黑的最惨的一个世纪。呵呵......
没有在评论区争论的习惯,但在此答案下执着于郭嘉不配跟法正比的言论太多,为免此等言论给知友们造成误解,在此统一回复,咱好好掰扯掰扯。
@zone5075 说郭嘉干了军师祭酒十一年,而瞧不起他,说没实权。那就先说说这个军师祭酒属于什么职位。
评论区 @徐如林 说的
司空军师祭酒不是官,是吏。是司空私人掏腰包养的类似于明清师爷这样的人物,公资不是国家出的,不存在专门设的问题。荀攸的中军师,才是朝庭正经官职。
这番言论实在是句句是槽点,先说司空军师祭酒是官还是吏的问题。
1、《三国志 魏书一 武帝纪》 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2、《后汉书  百官志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兴转为祭酒。[一]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注[一]胡广曰:"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者也。
3、《三国志  魏书十四》(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4、《三国志 魏书十四》魏书载太祖表曰:故军祭酒郭嘉......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谥曰贞侯。
5、《晋书  志二十四 职官》及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所谓得其时制者也。四征兴于汉代,四安起于魏初......初有军师祭酒,参掌戎律。建安十三年,罢汉台司,更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
注:在此处,军祭酒就是军师祭酒,因三国志避司马师讳而省去“师”字。
四条史料就说的明明白白,结合第1、5条,军师祭酒是国家正式的职官,所以是始置。
在晋书职官志里,总结自汉魏以来,更置的官职。军师祭酒与四征、四安、四镇以及度辽等等将军职一样,是汉魏新置的武职,职责为参掌戎律。这是建安三年的事,紧接着就是讲建安十三年的置丞相。谁家私人掏腰包的师爷小吏记载于这里?

再结合第3、4条郭嘉传的内容,郭嘉建安十二年去世,跟随了曹操十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就入了司空府,曹操上表朝廷拜郭嘉为司空军师祭酒
军师祭酒在建安三年正式在朝廷设置,郭嘉去世后,曹操上表朝廷说的是“军祭酒”而不是“司空军祭酒”,可见郭嘉在建安三年由司空府的司空军师祭酒正式转为朝廷官职军师祭酒。所以为朝廷悼惜良臣。所以@zone5075说,他在这个职务上一干就是十一年,也没有担任过实权官职是错误的。
曹操又建议朝廷追增郭嘉封邑。郭嘉在建安十年封为洧阳亭侯,是大汉的侯爵,死后追谥为贞侯,同样是大汉的侯爵。所以,曹操对于郭嘉的追封要上表朝廷。
不知@徐如林从哪里看出来军师祭酒不是官、工资不由朝廷出的?

再看他下一句“荀攸的中军师,才是朝庭正经官职。”
首先要说明的是,荀攸在建安十二年拜为中军师,此时郭嘉已死。郭嘉活着的时候,荀攸的职位只是军师。
旧汉制里,朝廷没有中军师这个官职,更没有军师这个官职俸禄。曹操为郭嘉设立的军师祭酒是上表朝廷、在军队有具体职责的官职,跟张辽、于禁等的将军职同为武职。就如同刘备为诸葛亮专门设立军师将军。而荀攸的军师在汉朝哪里记载是正经官职了?还是@zone5075说的实权官职??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对于中军师的释义是东汉献帝建安中曹操置,为丞相府重要僚属。
《三国演义辞典》“军师”条则释:“军师,官名。三国时三公及常设将军所置属官,其职为参谋军事,类似幕僚。
丞相府僚属的意思,我不知道是不是那位朋友说的“私人掏腰包养的类似于明清师爷这样的人物,公资不是国家出的。”不管怎样,这个中军师在建安十二年也确实算是个官职了。
但是根据引据史料第2条来看,按汉制,郭嘉活着的时候是军师祭酒职位后注祭酒是代表首席、元长。军师祭酒的意思就是首席军师、参谋长,而荀攸是军师,是参谋,还在郭嘉之下。所以曹操拜郭嘉为军师祭酒是“上表朝廷”,拜荀攸为军师就只是“以为军师”了。
根据以上,大家对军师祭酒这个职位有一定了解了,晋书职官志所说军师祭酒职责为参掌戎律。参掌的意思是参与掌管,戎律的意思是军机。也就是参与掌管军机,参与谁?当然是司空曹操。不知怎么就实权不如地方执政、中央官员了。
军师祭酒郭嘉与司空曹操同在军旅,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参与掌管曹操的军机九年,这就成了@zone5075 口中“存在感低”“无实权”“可怜的参掌戎律”,这让当了十一年参谋军事的荀攸心里怎么想?
再看看 @zone5075 说的“实权”问题,我至今也不明白他是怎么从官职看出实权的。
还以他推崇的“有地位”“有实权”的荀攸举例。
荀攸在建安元年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确实符合他所言的“实权”为地方职务、担任尚书。但他没有上任,曹操跟他对话一番,就得他才能出众,不是个平常人,就没让他担任这些平常官职,而是做了军师。此后的汝南太守是满宠、李通。
《荀彧传》记载,是时荀攸常为谋主。
很多人就误以为“谋主”就是“第一谋士”“谋士之首”的意思,其实不然,谋主的意思就是谋士,又或者说是主要谋士。谋士是泛指而三国时期的谋士的身份就称为谋主。
《袁绍传》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
《孙策传》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由此可见,“谋主”并不是惟一的,也就不存在“第一谋士”之说。没有“祭酒”这个首席之意。
荀攸当了曹操的军师后,一干就是十一年,直到建安十二年,正式封为中军师,才算一个司空府的正式官职。而在曹操魏国后,直接拜为尚书令。
不知这十一年来,荀攸的实权在哪里?所以荀攸也不如地方官职有实权地位了?
建安十年,平冀州。曹操论军功封侯,其中有荀攸、郭嘉、程昱。皆拜为亭侯。到此时,曹营文武只有夏侯惇是乡侯,亭侯只有钟繇、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张郃、于禁、乐进、徐晃。其中钟繇、贾诩、张郃是投诚时优待,靠军功封侯的只有剩下这些人。连曹仁、夏侯渊都没有。郭嘉存在感低吗?
郭嘉只是死得早,没赶得上建安十二年的论功大封赏,在这次大封赏中,死后的郭嘉还追增八百户,而荀攸只是增邑四百户。此时郭嘉的封邑与荀彧齐平,千户。高于荀攸、程昱。
如果郭嘉不死,他的发展轨迹从继任者董昭就看管中窥豹。
建安三年时,董昭就被封为河南尹,河内张杨败亡后,董昭单身入城平河内,以董昭为冀州牧。曹操东征刘备拿下徐州后,以董昭为徐州牧。官渡之战前夕,派董昭往前线,为魏郡太守。平定邺城后,以董昭为谏议大夫。这些都是所谓的实权吧?有地方职务,有中央官员。
但是,在郭嘉死后,董昭封为军师祭酒。
作为军师祭酒,曹操的魏公、魏王之名号却都是董昭所创,怎么算呢?
文帝继王位,董昭成两千石俸禄的将作大匠。文帝继位,董昭就成为九卿的大鸿胪。这又怎么算呢?
何况,曹操一直想把身后事交待给郭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sunny、 发表于 2021-12-22 16:10:15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法正的传记在蜀书七,这意味着什么呢?按三国志的传记习惯,先记载开国君主及其父辈、宗族、继任者和妻妾等等,然后开始是重臣名将的传记。蜀书五是诸葛亮,六是关张马黄赵,七只有两个人,庞统和法正。这就说明了法正在刘备时期的重要性。
出谋划策是法正的本职工作,法正起初在刘璋处不得志,后来刘备意图入蜀给法正提供了机遇。法正在整个刘备入蜀的过程中都充当着智囊的角色。庞统与法正二人里应外合策划了让蜀地易主的初步布局。
刘备得蜀后,法正更加得到重用,引几段记载: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蜀书七·法正传》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蜀书二·先主传》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法正的地位是【谋主】,正巧曹魏方面也有一位谋主
是时荀攸常为谋主《魏书十·荀彧传》
可以说法正基本上是当时刘备军总参谋长,可见其谋略水平是相当受赏识的。顺便提一下,上文先主传中提到的许靖就是法正建议刘备任用的。起初刘备由于许靖在兵临城下之时意图弃主投降并不重视他,法正却认为许靖虽无实才却有名气在外,重用许靖对招纳贤才有助。从这儿也能看出来法正不仅军略擅长,政略上也不含糊。
而法正再次表现出其谋策能力就是在刘备攻汉中一战。而这场战争也是法正说动刘备进行的,这要牵涉到法正的”汉中策“,原文如下: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蜀书七·法正传》
这是刘备政权后期的一个主要军事方略。实际上在曹操南下、刘表猝亡之后,隆中对的条件就已经处于缺失状态,刘备没有实力全据荆州,隆中对的完成就无从谈起。夺取蜀地是势在必行,但必须在隆中对之外再打开一条出路,法正的汉中策正是因此而出,为无法达成隆中对的刘备做出一个短期的军事规划(隆中对是大格局的战略规划)。

汉中本为曹操所占,此战起初是刘备主攻。汉中的守将是夏侯渊、张郃,夏侯渊是诸夏侯曹将军中早期的代表人物,张郃是五子之一,可见曹操对汉中的重视程度也不低。不过刘备进攻的战果是一战斩渊,这其中也有法正的身影:
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蜀书七·法正传》
所以法正在刘备攻略汉中的军事行动中也是功不可没,其谋划策略的能力甚至连曹操都钦羡不已,陈寿将其比作曹魏方面的程昱、郭嘉,也是对其谋策能力的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请你关注我好吗 发表于 2021-12-22 16:10:24 | 只看该作者
 
【前言】

提到法正,经常有人将其与郭嘉相提并论,但个人认为,其实论能力和地位,法正是比郭嘉高不少的。
法正当过首都市长(蜀郡太守),护军将军(负责监督诸将),副首相(尚书令),郭嘉到死都是曹操司空府的军师祭酒,地位上法正要高不少。
再说能力,法正作为参谋的战略能力,战术能力都堪称完美,而且法正有郭嘉所不具备的政治能力,法正曾经担任益州首府蜀郡的太守,能管理一州首府,法正自然有政治能力,另外法正作为刘备入蜀后成立的“立法委员会”的一员,与诸葛亮,伊籍,刘巴、李严一起制订了刘备集团的“宪法”——《蜀科》。
立法是最考验一个人政治能力的,也是一个人政治能力的最好证明,正如拿破仑所说——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 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如果法正不英年早逝,基本就是季汉帝国的第二号托孤大臣,地位估计仅次于诸葛亮,没有李严什么事了。
法正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物,我来从头到尾说说法正这个人吧,在我眼里,法正既可爱又可怕,还有点病娇,如下图——

 第19张图片
【1】大BOSS——刘璋

谈起法正,就不得不谈谈法正第一任老板刘璋,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懦弱无能但善良的人,而把这样一个老好人的人给卖了的法正,也就遭到诸多不耻。
但是,历史上的刘璋,真是这么一个人吗?经过研究,我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姑且跟我一起来看看,刘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194年,刘璋的父亲刘焉去世,此时益州大佬赵韪(wěi)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和如今很多人一样,认为刘璋“温仁”,是个没用的好人,扶持他肯定能把益州轻松控制在手里,于是赵韪就把刘璋扶持为新的益州牧。
刘璋刚继位,就出事了,我们的老熟人拆迁办甘宁甘主任联合几个兄弟合伙,准备干掉刘璋——
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
这个甘宁就是那个“百骑劫曹营”的猛将甘宁,历史上甘宁不但是猛将,而且在战略战术上的谋略都非常强(曾向孙权献计二分天下,向周瑜献计先取夷陵),这次甘宁做了周密准备,联合一群人打算干掉刘璋。

 第20张图片

按很多人想法,胜负应该没有悬念吧?甘宁,不管什么游戏里都是能力第一梯队,打一个不管什么游戏里都是废物的刘璋,有悬念吗?
可结果却是——
不胜,走入荆州。
甘宁等人全部被刘璋收拾了,狼狈逃入荆州。
收拾掉甘宁等人,刘璋又出了一招,以甘宁等人流亡荆州,外加刘表曾经弹劾刘焉为借口,将赵韪外调出去防备刘表。
这下赵韪猜如梦方醒,原本以为刘璋是这样的——

 第21张图片

没想到刘璋竟然是这样的——

 第22张图片
什么温仁的乖宝宝,都是伪装的,刘璋继位以后,先是秒杀甘宁等人,又借机将权臣赵韪外调,这是一个军政强人才能做到的。
赵韪这下慌了,没想到自己扶持了一个狠角色,这样下去自己不是迟早被他玩死?于是,赵韪急忙开始了谋反计划,赵韪也不是简单人物,他一下就抓住了刘璋的软肋——益州人和东州人的矛盾
所谓东州人,就是因为汉末大乱,从外地流入益州的流民,刘璋的父亲刘焉利用这批人组成“东州兵”,靠这批人平定了益州,当上了益州土皇帝,刘璋继位后,一开始也是沿用父亲对东州人的政策,对东州人采取放任政策,任由他们欺压益州本地百姓——
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璋性柔宽无威略,东州入侵暴为民患,不能禁制,旧士颇有离怨。
赵韪看中了刘璋的软肋,于是开始收买人心,拉拢益州的豪强,准备将来联合豪强一起干掉刘璋。
然而,令赵韪没想到的是,论玩阴谋,他在刘璋面前就是个弟弟。
公元200年,刘璋先开始了行动,他以张鲁对自己不恭顺为借口,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逼反张鲁,与张鲁成为仇敌,然后派另一个益州大佬庞羲去对付张鲁,庞羲跟赵韪是一伙的,刘璋这么干等于是借机调走了庞羲,进一步削弱了赵韪的力量。
接下来,刘璋又找借口表达了对庞羲的猜忌,赵韪担心刘璋彻底搞掉庞羲对自己不利,于是数进谏,结果刘璋表示不听不听我不听!
这一下赵韪终于忍受不了了,靠,你小子,当初算老子看走眼了,再不行动,等庞羲玩完就该轮到我了……算了,不管了,我直接反了吧!
于是,公元200年,被刘璋激怒的赵韪终于联合益州豪强发动了叛乱,面对这样的危机,刘璋当机立断,立刻逃入成都,而后利用东州人畏惧被清算的心理,指挥他们与叛军进行殊死搏斗,结果是大破叛军,最终赵韪战败,并死于叛军内讧——
璋驰入成都城守,东州人畏(威),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进攻韪於江州。韪将庞乐、李异反杀韪军,斩韪。
干掉赵韪后,刘璋终于坐稳了王座,这次事情让刘璋看到了益州人并不好惹,于是刘璋改变了策略,开始对益州人采取安抚政策,重用益州人,对东州人则开始冷落,并且随后原谅了庞羲,让庞羲继续带着东州人在前线对付张鲁,等于借着对付张鲁把大量东州人开到了前线,削弱了东州人在益州的影响力。
于是,刘璋就这样,通过重用益州人冷落东州人坐稳了益州土皇帝的位置。
一开始我也认为刘璋是个温柔的老好人,但仔细研究了历史以后,个人觉得,刘璋的真面目并非大众所理解的那样,他其实是个杀伐果断,狡诈狠辣的阴谋家,他在乱世中坐稳益州土皇帝宝座20年,靠的可不是“温仁”“暗弱”,而是狡诈,狠辣。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刘璋“暗弱”,这个“暗弱”只是相对于刘备曹操这种超级猛人而言,但相对于其他战五渣而言,刘璋可以说是一个BOSS级的人物了。

 第23张图片
【2】法正的觉醒

现在,让我们的主角,法正出场吧!
法正,三辅右扶风人,字孝直,名士法真之孙,建安初年,法正为了躲避饥荒,和老乡孟达一起逃入益州,投靠了刘璋。
于是,法正的悲惨人生开始了。
法正是从外边逃难进来的,那算什么?东州人啊。
刘璋后来用的手段是什么,我们前边说了,那就是重用益州人,冷落东州人。
于是法正因为东州人身份过上了悲惨的生活。
以法正的大才,在刘璋那混了很久,才混上县令,又过了很久,好不容易进入了中央,结果给的职务又是个小参谋(军议校尉),混不好,还被人诽谤侮辱。
法正觉得好郁闷啊,难道我的一辈子就要这么虚度了吗?我可是有大才的啊,为什么要这么对我呀,呜呜呜!

 第24张图片
日常状态的法正,是比较萌胆小的,他不可能跟甘宁一样去造反,所以平时也就是跟好友张松一起发发牢骚,埋怨一下刘璋不识货而已。
于是,法正就这么憋屈了10多年,10多年才不得伸,被人肆意欺辱,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日子,让法正心中充满了对刘璋的愤恨。
你刘璋的统治,真的是可耻的,不是偏袒这个,就是偏袒那个,你刘璋,从来不懂公平为何物,在你的统治下,原先是东州人欺负益州人,后来是益州人欺负东州人,益州的大族又欺负益州的普通百姓……你根本不配统治这片土地!
哎,如果有一个有理想,有能力的明主能接管这里就好了,就好了,那样的话……我一定把我的命交给他,从此一辈子就为他一个人活!法正心里这样想着。

 第25张图片
【3】宿命的相遇

赤壁之战前,刘璋看到曹操强大,于是讨好曹操——
(刘)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
赤壁曹操战败后,刘璋看到刘备强大起来,又想要结好刘备,于是打算派人出使刘备,张松这个时候就推荐了法正,胆小的法正一开始是不愿意的,极力推辞
“我……我才不去呢,我怎么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啊,喂,我不去……”

 第26张图片
后来不得己才去了,没想到,这一去,法正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见了刘备以后,法正顿时就惊了,这哥们儿长的就太有特点了——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过目难忘呀。
而且刘备“雄姿杰出”,小时候就“喜美衣服”,估计穿的也是特别时髦好看,而且刘备还没胡子(“先主无须”——《三国志周群传》),这妥妥一个“不老男神”,超级大帅哥,是不是?
这么一个超级大帅哥,看见法正来了,露出灿烂的笑容,对法正特别好——
备前见张松,后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吴书》
刘备胸怀大志,非常有理想,从小就想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而且非常有底线原则,从不杀戮没有抵抗能力的人,关键刘备还注重公平原则,唯才是举(以“公平”为原则的《蜀科》就是刘备下令搞的,而且几年内把魏延从部曲将提拔为中将,汉中太守)。
而且,关键是,历史上刘备是个非常狂气霸道的人,“喜怒不形于色",一生大概只哭了6次(曹操哭了至少14次),而且还有“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这样的狂气霸道之语。
这样的人,简直就是法正心中的白马王子!
法正对刘备一见钟情,这是真的爱上了,从这一刻起,法正就在心中暗下决心,从此以后,我的命就不是我自己的了,从此以后,活着就是为了刘备大人,一切都是为了刘备大人!谁敢伤害刘备大人,我就把他干掉!
(病娇状态开启)

 第27张图片
于是,就出了一个搞笑的事,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跟刘备结亲,强行把妹妹孙夫人嫁给刘备,你别看演义还有电视剧孙夫人和刘备多么恩爱……历史上刘备对孙夫人,那可是“老鼠遇上猫”那种感觉,怕孙夫人怕的要死,参见后来诸葛亮的话——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孙夫人,居然和曹操孙权相提并论,并列为刘备三大最怕的人……我真的笑喷了。
面对这种情况,法正当然很不高兴,你……居然敢欺负我老公……不是,居然敢欺负我老板!可恶啊!
于是,法正这时候居然以刘璋使者的身份插手刘备家事,劝说刘备远离孙夫人。
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人,皆仗剑侍立。先主每下车,心常凛凛。(法)正劝先主还之。——《华阳国志》
哈哈哈……太可爱了是不是?
【4】来决斗吧,刘璋!

法正回到益州后,就在对刘备的日思夜想中,开始筹划帮刘备干掉刘璋,夺得益州,不久以后,机会就来了。
刘璋开始担心曹操吞并张鲁后,会对自己下手,于是打算先下手为强,先做点什么试试看,于是张松这时候又趁机劝说刘璋迎接刘备入蜀,刘璋于是答应了。
不要以为,刘璋这个行为是很傻的,他这个行为,你跳出来想想,是很有建设性的,把刘备拉到蜀中,刘备的后勤都掌握在刘璋手里,刘备客场作战,想要跟刘璋打,岂不是千难万难(后来刘备是打了三年才惊险取胜),所以刘璋认为刘备不敢跟自己翻脸,这样就可以让刘备去跟张鲁曹操打,等他们两败俱伤,到时候把他们一波收拾掉,这恐怕就是刘璋最初的算计,刘璋也自信能把刘备牢牢控制在手中。
看到刘璋答应让刘备入蜀,法正高兴地跳了起来,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又被任命为使者去找刘备!
于是法正急忙一路飞奔扑到刘备怀里,并且从此再也不离开刘备了。见了刘备后,法正当即就提出计划——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意思是以张松为内应干掉刘璋,然后凭借益州的富庶和险要,以此成就霸业!
刘备一开始有些犹豫,不过在庞统的劝说下,最终决定干这一票!
于是刘备和刘璋的对决就此开始!
入蜀之战是刘备打的非常漂亮的一场战役,你可以想想,带着孤军深入到敌人腹地作战,居然连战连胜,最后把敌人连根拔起给消灭掉了……这样的事,在整个战争史上都是少有的,陈庆之纵然“千军万马避白袍”,最后也是无奈全军覆没,刘备却最终把刘璋连根拔起灭掉了(当时刘璋军的实力整体可是要强于刘备军不少的),历史上刘备的军事才能是非常霸道强悍的。
不过这里就不细说了,毕竟主角是法正,所以就单说说跟法正有关的事吧。
刘备连战连捷,连续击败刘璋军后,刘璋军的一个参谋郑度向刘璋提出了一个计划——
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
说白了,就是坚壁清野,这一招虽然简单,但正中刘备弱点,刘备孤军作战,最怕的是就是这招,这招用出来,刘备就玄了。
刘备听了以后,感到这个计划的威胁性,顿觉一阵恶心,于是找来法正,问道:“孝直,你说这事怎么办吧?”
法正听了以后,淡然道——
”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八个字,很淡定,很酷。
法正为什么会这么认定呢?这可不是因为觉得刘璋仁慈什么的,而是法正在这里待久了,他早就看透了刘璋的生存模式——打一波,拉一波。
刘璋的政策就是安抚益州人,打击东州人,东州人都对刘璋恨之入骨,现在刘璋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益州人,如果刘璋再搞这么个坚壁清野之策,那呵呵了……刘璋就把两拨人都得罪了,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完蛋就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法正断定,他刘璋不敢用!用了更好,用了咱直接赢了,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您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果然,刘璋不但不用其计,还当机立断直接把郑度罢免——这么做就是为了给益州人看,我永远代表益州人的利益!唯有如此,刘璋才能立的住!
这就是法正的思维,他分析人的行为,是根据一个人的屁股坐在哪来分析,一个人屁股坐在哪,决定了他会怎么做,以后法正也是这么分析曹操的。
刘璋不用郑度之计,而是开始动用他的优势——益州人的支持,开始跟刘备打硬碰硬的攻防战,于是接下来刘备做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决定,自己带主力攻打益州的枢纽——雒城,一面派霍峻带区区数百人防守刘备军的后方葭萌关!
刘备就敢这么赌,任你雒城人再多,我葭萌关人再少,最后也是我打的下你雒城,你打不下我葭萌关!
刘备凭什么敢这么做?凭的就是对自己能力和手下能力的无条件信任!
刘璋看了也怒了,你敢这么小瞧我,行,我也跟你赌,看谁笑到最后!
于是,刘璋派出一万大军去全力猛攻葭萌关,企图拿下刘备后方然后把刘备前后夹击绞死,刘备则对此置若罔闻,继续全力猛攻雒城!
这期间法正也没闲着,他给刘璋写了一封劝降信,信的内容太长就不放出来了,总之就是强调了刘璋军的劣势,并且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性夸大了刘备军的优势,法正这封信的目的就是“攻心”,可以想象刘璋看完信以后内心的阴影面积一定是正无穷的,这对他以后的开城投降估计也有一定影响。
最终结果是,经过一年苦战,刘璋的万人大军被霍峻数百人大败,刘备则是凭着难以置信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难(连庞统都在攻城中被射杀),拿下了刘璋重兵防守的雒城!
这一下刘璋终于要玩完了,被围困在成都城中,然而,刘璋多年来安抚益州人积累的民心发挥了作用——
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到了最后关头,刘璋还是有着翻盘的资本的,那就是此时夏侯渊已经平定了马超韩遂,曹军势力已经在雍凉扎根,只要刘璋死守成都,刘备短时间拿不下来的话,曹军认为有机可乘,直接攻来,刘备就完蛋了!
刘璋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到了最后关头,刘璋本来是打算死守的哦,不信看这条史料——
“昭仪,繁张氏女,广汉朱叔贤妻也。贤为郡督邮。建安十九年,刘主围刘璋于成都,贤坐谋外降诛。璋以昭仪配兵将,见逼,昭仪自杀。三军莫不哀叹。”——《华阳国志》
刘璋绝不是什么软蛋,到了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抵抗的意思,见到手下想要出去投降,刘璋果断将其诛杀,而后为了震慑打算叛逃的人,刘璋居然将此人的妻子张昭仪交给军队享用,结果张昭仪为不受辱而自杀,可见到了最后时刻,刘璋还想用这种残酷的手段来威慑人心,继续防守耗死刘备。
面对这一切,此时刘备军也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难道真要被刘璋的垂死挣扎给耗死?
然而,突然上天送来大礼——马超前来投奔刘备!
刘备一见马超,顿时明白如何搞一场大逆转了!
历史上马超名声很烂,坑爹,背信弃义,烧城,劫掠等坏事都干过,刘备于是叫马超去威吓刘璋,明确向刘璋表示了——
嘿嘿,看到没有?这位老兄来了,他可是什么都干的出来,你懂吧?你要是再不投降,等破城以后,我自然会保证百姓的安全,可是你的安全,我可就不能保证了,毕竟马超杀了你,不算我杀的,是不是?你懂否?
这一下,刘璋才不得不服软了,没办法,还是命重要,留下命才有一切,于是,只得就此投降。
至此,刘备终于取得益州。
【5】革新

入蜀后,刘备在益州大搞革新。
第一件事,就是搞唯才是举,各种有才能的人,不管什么出身都重用,益州人+降将黄权当上了偏将军,部曲将魏延被直接提拔为牙门将军,法正被提拔为扬武将军,首都市长(蜀郡太守)。
都说曹操“唯才是举”,然而你仔细看看曹操的用人,你就会发现“唯才是举”在曹操那搞的并不彻底,曹操那的都督基本都是诸夏侯曹这些本家人,像刘备这样把魏延一个部曲将几年内提拔为牙门将军,后来又提拔为汉中都督这种事,在曹操那是想都不用想的,刘备才是汉末三国时期真心实意搞“唯才是举”的君主。
这里还有个插曲,刘备不喜欢有名无实的人,不打算重用名士许靖,法正当然也不喜欢这种人,但是法正还是劝说刘备重用许靖,原因是——
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意思是,许靖是废物没错,但你要考虑大众的心理,大众并不能理解谁是废物谁不是废物,他们只会看名声,所以初期只能用一些有名声的废物来吸引大众来投靠。
刘备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只能折中处理,重用许靖,但不给他实权。
这事,其实也挺可悲的,可是没办法,就像现在的一个两难抉择——拍电视剧,你是要艺术,还是要市场?
呵呵,没办法,没办法,刘备的这种折中处理我想是如今最好的办法了。
第二件事,刘备成立了以诸葛亮为首的“立法委员会”,令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一起制订刘备集团的“宪法”——《蜀科》,诸葛亮的立法精神就是用法严格但公平,对此,胆小的法正感到很不安,于是询问诸葛亮是不是能把法律定松点,诸葛亮于是给法正写了一封信,告诉法正要懂得变通,刘璋之前在益州搞的那套破玩意政策,把益州内政搞的稀巴拉,毫无公平公正原则,如今必须要乱世用重典,用严格的法律打击不法豪强大族,才能把益州内政弄好。法正听后,也就无话可说了,继续按照诸葛亮的原则与诸葛亮一起立法,结果是以诸葛亮为首主持修订的《蜀科》确实做到了执法严格但公平公正,让益州摆脱了刘璋时期的颓废,整个风气变得积极向上,人民也无怨言。
历史记载说——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诸葛亮和法正虽然喜好和崇尚的东西不一样,但是遇到事情往往都能以公事为重,互相协助, 诸葛亮经常对法正的智术称奇,我觉得,这才是好同事的相处模式啊。
法正当了蜀郡太守以后,终于开始开启“病娇状态”了——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大叔,您曾经借给我10块钱去吃饭,这个恩德我永世不忘,现在我终于有钱了……这10万块钱,您先拿去用哈,用完了再告诉我。”

 第28张图片
“你……你曾经侮辱欺负过我,对吧?嘿嘿……去死去死去死去死去死去死去死!”

 第29张图片
法正的行为引来了很多人不满,有人向诸葛亮投诉,诸葛亮说不行啊,法正小天使是可以带着主公飞的,是主公的翅膀,我不能动他啊,就让他爽好了。
现在很多人因此诟病刘备诸葛亮,觉得他们这是执法不公。
呵呵……如果这么想,那就把政治看的太简单了,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不管法正……答案是因为法正干的是他们想干但不能干的事。
你想想,法正虽然是东州派,但好歹也是政府人员,那么能欺辱法正的是什么人?应该都是益州本地的豪强,而且还是很有权势那种,为人也比较嚣张,这样的多半是不法的豪强……刘备诸葛亮就恨这种人,如今法正出手把他们干掉了……你说刘备诸葛亮干嘛管?背地里都偷着乐都来不及呢。
而法正对他们下手,估计也不仅仅是出于私怨,应该也是有把罪恶揽到自己身上,帮刘备扫除障碍的想法,毕竟……谁挡着刘备大人的路,我就杀了谁!这可是法正的执念啊。
当然诸葛亮其实也担心法正搞的太激进,会让法正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诸葛亮对其他人公然说那番话,就是为了传到法正耳朵里,让法正能有所收敛,别做的太激进,适当就好。
除了上述事情外,刘备还进行了其他革新,比如恢复了秦朝和西汉的征兵制(义务兵役制),使刘备集团的军事实力和军队战斗力大幅度加强。
除此之外,还有重视对工作效率的纠察,刘备和诸葛亮亲自下州郡明察暗访,刘备为此差点砍了怠工的蒋琬,在诸葛亮劝说下才作罢,还有任用李严为太守兴修水利,这都是造福后世的举措。
还有就是设立“庲降都督”一职,对刘璋无法插手的南蛮地区进行了初步管理。
刘备在益州的种种革新举措,使本来一片混乱的益州变成了中央集权,实力强大的国家机器,拥有了强大的行政力和战斗力,由此,也就有拥有了与曹操一战的实力。
【6】汉中大决战

经过3年的革新发展,公元217年,实力强盛的刘备军终于对曹操发动了汉中大决战。
汉中之战,可以说是一场非常经典的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的战役,刘备军以区区益州之地,主动进攻拥有整个北方的曹操军,居然还取胜了,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相当不可思议,其经典程度堪比后世的普法战争。
汉中之战和普法战争,同样是利用初期局部优势和军制的优势,快速集中优势兵力,先发制人,一鼓作气进攻,实现以弱胜强。

 第30张图片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简称老毛奇,德国著名军事家,普鲁士王国总参谋长,擅长先发制人,集中优势兵力,指挥军队取得普法战争的完胜

汉中之战前,法正提出了“汉中策”——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这一次,法正进行了非常厉害的战略分析,法正清楚地洞悉了为什么实力弱的刘备军一定能够打败强大的曹操军。
首先还是法正擅长的“屁股分析法”,先用曹操屁股坐在哪分析曹操的行为——曹操打下汉中后,为什么不进攻刘备,而是自己回去了?因为曹操后期心思都放在争权夺利上,想要让曹魏取代汉朝,之前又是称公又是称王,导致现在曹操的内部矛盾严重,所以曹操不得不回去稳定局势,这就决定了曹操无法进行长期作战,而咱们没什么内忧,曹操跟咱们耗不起!
第二,强调刘备军前期可以拥有的“局部优势”,虽然整体曹操军实力远强于我们,但是局部就不同了,首先夏侯渊张郃这俩人虽然也挺厉害,但肯定不如咱们厉害,而且强调“举众往讨”的意思,就是说至少前期对阵夏侯渊张郃部,咱们凭借局部优势和军制优势,是可以形成局部兵力优势的,利用前期的局部优势干掉他们,形成初期战略优势,然后曹操再来,也就没用了。
第三,则是强调取下汉中后,就可以积蓄实力,等待时机,然后有了机会,就可以一统天下,至少还能固守为持久之计。
法正的这一份“汉中策”,可以说完爆郭嘉的“十胜十败”100条街,“十胜十败”就是说曹操你NB袁绍他是个垃圾……然后就没了……有个屁用啊!“汉中策”则是告诉刘备为什么能赢,怎么赢,以及赢了以后的好处,堪称经典战略计划。
刘备看了法正的战略计划以后,非常高兴,说,得嘞,咱就这么办!
于是,汉中之战爆发!
汉中之战是刘备一生的巅峰之战,不过主角是法正,所以依然只说与法正有关的戏份。
首先是定军山之战,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第31张图片
刘备利用对夏侯渊张郃的局部兵力优势,打算一股作气拿下夏侯渊张郃,但夏侯渊张郃,毕竟都是狠角色,都是名将,那可真是不好打,何况还有名将徐晃帮忙,这一战,刘备同时面夏侯渊张郃徐晃三大名将,打的还是进攻战,而且虽然有局部兵力优势,但也多不了多少,真是相当艰险,开局刘备就陷入了大危机。
刘备先派陈式企图断绝马鸣阁道,断绝夏侯渊与武都的联系,结果夏侯渊派出徐晃去搞定,陈式于是被徐晃办了——
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夏侯渊和张郃夹着阳平关,以张郃为前部防守刘备,刘备拼了老命拿出全部精锐猛攻张郃,结果也拿不下来——
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面对这样的危机,再不想办法打破,等曹操率领大军来了,一切就都完蛋了,这种时刻,比的就是谁狠,谁不要命,谁能豁出去!
此时此刻,刘备再次展现出了那种不顾一切的狂气和霸道,他不顾后勤线被截断全军覆没的危险,竟然冒险带着大军翻越崇山峻岭,直接绕到夏侯渊军队的背后的定军山,在此安营扎寨!
这样的搏命之举,彻底打乱了夏侯渊的部署,掌握高地优势的刘备随时可以对夏侯渊发动俯冲攻击,夏侯渊惊骇之下陷入焦虑状态,最后不得不召回张郃,带着张郃一起驻扎到定军山下,意图与刘备在此决战。
此时,法正终于要出手了,怎么干掉夏侯渊?让法正来告诉你,只要需要三步!
1 面对抱团的敌人,想办法分割他们——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
刘备于是夜烧鹿角,成功使夏侯渊,张郃分割开来。
2 想办法削弱你想灭的敌人——
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
刘备于是先对张郃发动挑战,张郃抵挡不住刘备的猛攻,只得求援夏侯渊,夏侯渊分兵一半去救张郃,刘备成功削弱了夏侯渊。
3 削弱了你想灭的敌人后,就可以灭他了——
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夏侯渊带的本来就是“轻兵”,又分兵一半给张郃,兵力更加捉襟见肘,而此时此刻,热血上头的夏侯渊居然又带400亲兵前往修补鹿角(分兵以后士兵实在太少,以至于只能带出400人修鹿角),法正瞅准了这个一直以来等待的时机,立刻建议刘备发动总攻,刘备于是命黄忠冲过去干死夏侯渊,闷头修鹿角的夏侯渊遭到袭击,当场阵亡,夏侯渊死后,刘备又以黄忠为先锋继续猛攻,最终将夏侯渊军大破,取得了完胜。
曹公为魏王,王西征,闻法正策,曰:“固知玄德不辨此。”又曰:“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正邪!”——《华阳国志》
据说,曹操亲征途中,知道了法正在定军山之战的战术规划,酸溜溜地说道“我就知道刘备那家伙自己是办不成事的,哼哼!"又叹息道:“我把天下的奸雄都收到手了,怎么就没得到法正呢?”
曹操这个表现,其实是很酸溜溜的,定军山之战法正固然有很大功劳,但整体毕竟是刘备指挥的,而且冒险飞渡到定军山这也是刘备自己的主意,定军山之战依然是刘备军事才能的体现,也是刘备取得的辉煌胜利,曹操只是无法接受刘备对自己的逆袭,所以就把功劳全都推到法正头上。
定军山之战取胜后,刘备趁机建立了前期的战略优势,攻取阳平关,并将张郃逼退到汉水以北,至此战略优势已成,刘备霸气地说道——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这次,你曹操自己来,我也不怕了!哈哈哈哈!
汉中之战的第二阶段,是曹操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这一阶段曹操的兵力占据很大优势。
曹操亲自带着主力大军来了以后,刘备看到这个多年的老对手,一时间热血上头,发起疯来,竟不顾一切跟曹操打起了面对面的野战对决,此时曹操兵力可是占据很大优势了,刘备又是客场作战,这个决定真可谓疯了,多亏法正小天使在旁边,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你快退,不退我就在你面前被射死好了……你退不退呀?”


那一刻,胆小的法正居然冒着枪林弹雨,挡在刘备身前……这是一种怎样的爱与勇敢?对法正来说,刘备不仅是主公,更是朋友,亲人,乃至于胜过自己的生命。
被法正这么一搞,刘备终于冷静下来了,随后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应对——
“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
这时,法正所说的曹操耗不起,刘备耗得起的优势也开始体现,由于之前对益州的革新治理,此时益州实力强大,刘备要求诸葛亮发兵救援——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诸葛亮想要让杨洪协助办理此事,但不知道杨洪是不是信得过,于是就试探性询问杨洪,杨洪给出了令诸葛亮满意的回答,于是诸葛亮表杨洪为蜀郡太守,让杨洪协助自己办理此事,立刻发兵援助刘备。
刘备得到诸葛亮派出的兵力援助,更加自信,接着派出黄忠赵云为机动部队出击,在汉水之战击败曹军,令曹军更加士气低落。
而曹操,正如法正所说是耗不起的,最终曹操无奈之下只得撤离汉中,汉中之战以刘备夺取整个汉中,获得完胜而结束。
【7】一生的眼泪

汉中之战后,刘备,迎来了一生最快乐的时候,他当上了汉中王,大封群臣,法正被封为护军将军(负责监督诸将),副首相(尚书令),此时不算军队的话,法正的实权可以说仅次于诸葛亮了。
汉中之战时,刘备军后方出现数万盗贼作乱,又有南蛮首领高定率领南蛮军队围攻新道县——
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产。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
而刘备所留的李严,竟然只凭5000留守军队,将数万盗贼以及高定的南蛮军队一勺烩了!
足见此时,刘备军的强盛,刘备势力的团结,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如果就这么顺利下去,刘备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甚至创造一个超过两汉的伟大国家,估计都不是不可能。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跟人开玩笑。
随后就是襄樊之战,关羽歼灭曹操七个军,威震华夏后,却遭到吴军的背盟偷袭,最终关羽战死,刘备集团的荆州军全军覆没。
同年,汉中之战立下大功的黄忠也因病去世了。
从人生高峰,转瞬间陷入低谷,正在刘备瞪着大眼睛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时,法正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公元220年,刚刚走上人生巅峰的法正,就这样突然去世。
刘备的表现是——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
刘备一生只哭过六次,最后一次,就是为法正而哭,刘备这次的哭,已经哭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一天数天,什么事都不干,就是哭……
也许,这一次,不仅是为法正而哭,是关羽的死,黄忠的死,荆州集团的覆灭,梦想的渐行渐远……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又由法正的死引爆了刘备对这一切撕心裂肺的痛苦,于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刘备,一连哭了几天,几乎哭尽了一生的眼泪。
哭完后,刘备追谥法正为翼侯,刘备活着时只追谥了法正一个人。
法正加入刘备的这段日期,可以说就是刘备一生最快乐,最得意的日子,也是刘备一生中最可以称的上展翅翱翔的日子……当然这不能说都是法正的功劳,这是刘备集团所有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但毕竟法正加入刘备集团后,完整见证了这段日子,所以刘备追谥法正为“翼侯”,既是纪念法正小天使带着自己飞的功劳,也是纪念自己尽情飞翔于天空的这一段时光。
关于法正最后的一段记载,是他死后——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为什么做这样的感叹呢?我只能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要说,虽然本文主角是法正,但我认为刘备最信任,以及和刘备关系最好的人,依然是诸葛亮,最后刘备对诸葛亮“举国托之,心神无贰”就是证明,即便法正能活到刘备死后,最多也只能是取代李严成为托孤的二号人物。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依然说了这句话呢?
首先,“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好理解,诸葛亮虽然是大军事家,但要坐镇后方不能随军,而法正可以随军,法正随军是可能帮刘备取胜的,不能取胜也可能不至于大败。
至于第一句,为什么诸葛亮认为法正活着就能劝住刘备呢?
呵呵……容我说说自己的看法,其实到最后时刻,诸葛亮知道刘备是一定要伐吴的,因为伐吴才能为刘备一生的理想主义划上完美的句号,所以这种情况下,除非对着刘备一哭二闹三上吊,否则肯定是阻止不了吧,而诸葛亮实在是做不了这种事,做了还怎么当一国丞相呢?
但是法正可以做……如果法正那时候没死,肯定会对着刘备一哭二闹三上吊来阻止刘备吧。
“你不要去伐吴,你去我就死给你看,呜呜呜!”


这样,刘备就会心软了吧,哈哈哈……可惜,永远看不到这一幕了。
————————————————————————————————————————
哈哈……小女子我的这个回答真的写的蛮长的,也写了很久,能看到这里的朋友真是辛苦了,谢谢观看。

 第32张图片

如果您觉得我的东西写的还可以的话,欢迎关注我,谢谢。
知乎用户顺便再推广一下我其他几个回答,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谢谢啦。
刘备是伪君子吗?诸葛亮有哪些不常为人提及的萌点?曹丕以贾诩为太尉,孙权为何「笑之」?如何评价荀彧其人其事?曹操的谋士荀攸为什么不怎么有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慕容__雪儿 发表于 2021-12-22 16:11:03 | 只看该作者
 
备备手下三大智囊最理想的配置方法:
诸葛亮 呆在主基地管内政,没事练练兵,搞搞阵法创新,写写军事著作;萧何
庞统 委任一个军团给他,负责旁敲侧击,根据形势自行判断战略;韩信
法正 跟在刘备身边,帮刘备处理最核心的主战场情况,保证刘备本身和主力部队的安全。张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kk26 发表于 2021-12-22 16:11:26 | 只看该作者
 
法正稳准狠,策谋精利却终归狭隘令人生畏。换句话说,有能耐,但是始终让人害怕,类似白色恐怖之下,虽跪拜敬畏,但都惴惴不安。如同黑社会,狠辣有手段,是牛逼的战术人才但非经纬之才。
然而却得刘备喜欢,为何?
起兵攻吴至火烧连营,可见刘备内在的少年心性。而法正恰好契合了刘备这种心性。快意恩仇,恩怨分明,江湖气重。
当年三结义,也不过只言片语,就桃园结拜提刀开干。
法正的身上,有刘备青春的影子,甚至有他想做而不好做的心思。
诸葛武侯应该是很清楚这一点的,但是他也明白刘备,所以马后之言,只不过是说给不明白这点的人听。
法正是个战术人才,策谋有效而失人心,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埋下了雷,而诸葛则是战略战术一肩挑,堂堂大阵攻无不克。但是难免不够痛快。
刘备知道谁更牛逼,但人活着还是想爽一把。
你被人打脸,诸葛说咱们忍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法正说我有办法今晚就让内孙子自打耳光当众叫你爸爸。
你知道诸葛是对的。
但是你一定更喜欢法正。
好像跑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7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