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分享]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复制链接]
74944 0
huidinggouji 发表于 2022-5-14 00:41:0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邀,刚下组会,人很蚌埠。
之前一直有人在问,为啥不去做真实月壤的植物栽培实验,现在应该知道了,这实在是消耗太多了,常规动不动就几百毫升(几百克乃至一千多克)的用量根本拦不住(这还没有算重复),而且种一次,月壤带有月球表面痕迹的信息就全部灭失,不能再研究了。因此几十年来,这个事情就一直有人想没人做,大家都拿着模拟月壤来研(nao)究(bu),起码模拟月壤开采自火山灰,理论上可以敞开了供应。
所以如果一定要当一回铁头娃,用真正的月壤开展研究,就只能节流,在申请报告上尽可能减少月壤的用量。
节流方法就是压缩实验规模,比如你种个菜需要的月壤太多了,我就种小的,就种拟南芥吧,这么小个植物需要的生长空间就很小,月壤的需求量也就进一步下调了,最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种在48孔板里头的拟南芥。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1张图片

螺 蛳 壳 里 做 道 场

饶是如此,这个用量也不小。48孔板的底面积一般在1平方厘米左右,月壤的容重一般在1.8公斤每升,那么5毫米高度的月壤就大约重1克。这次实验用了阿波罗11号、阿波罗12号、阿波罗17号任务采集的月壤,分为3个平行,转录组学测定的有效重复最低4个,因此算下来需要12克月壤。
一大群人筹划15年,求爷爷告奶奶不停申请,最后才能换得这12克月壤。
现在再看自己次次申月壤,次次陪跑,这算什么啊,看看别人多累。(但我就申请半克啊 呜呜呜呜呜呜)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2张图片

本文中月壤的信息,可以看到NASA也是把分析得差不多了的样本“慷慨地”给了实验团队

要到了月壤之后,就要开始养植物。
研究人员在48孔板上划好位置,先往孔里面塞了7毫米厚的岩棉(用来储存水和营养),然后放上一层0.45μm滤膜,最后才是我们的月壤。
而且对照组也不能没有,就把NASA自研的JSC-1模拟月壤给拿过来,一旦用到模拟月壤,那自然就不客气了,直接每个孔板里头放4组。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3张图片

像这样的孔板还有4块

完了之后就是让含营养的水通过月壤空隙的毛细作用从岩棉手中夺取。
当然中间出了个小插曲:阿波罗17号的样本和模拟样本成功吸水了,但阿波罗11号和12号的样本没能成功,所以研究人员就用枪头加了点水,稍微搅了搅,认为也可以种植物了。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4张图片

左图就是补加的营养液,可以看到营养液形成了几个水球,右图就是用细塑料棒搅了搅,月壤的使用也是要留痕的

种拟南芥也不是直接撒上去,而是用枪头轻轻吸取含有拟南芥的营养液(?),注入月壤中,当然由于拟南芥遵守布朗运动,每次吸取的数量也不能保证完全一样,为2-4粒,但是我们有重复,所以整体看起来数量也基本一致。
栽培上了之后,就把它们用透明盒子罩起来,尽量减少空气对流。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5张图片

拟南芥的栽种(左)和培养(右)

每天的给水策略就是把48孔板往营养液里头泡一泡,让岩棉吸饱水,再缓释出来,这样就能保证月壤不会吸水吸得太多。
然后在拟南芥生长的第6天/第8天用镊子轻轻拔出一个样本,来观察它的根部生长情况,长到第20天的时候,把拟南芥用剪刀收割了,地上部分放进液氮冻存,准备测转录组。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6张图片

拔苗(左)、收割(中)和留样(右)

事已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工作,那么就开始看结果吧~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7张图片

大合影,左边为第6天的情况,中间为第16天的情况,右边为第20天的情况

一下子,我们就能够看到,第6天的时候大家还差不太多,萌发率也是100%,怎么长到后来,拟南芥就在真实月壤中长得比模拟月壤慢,还长得更差劲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在第6天拔的苗就派上用场了。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8张图片

图a 地上部分 图b 苗的整体形貌

可以看到,悲剧已然在第一个礼拜埋下:
拟南芥在模拟月壤中更适合生根,而真实月壤阻碍了拟南芥的生根进程。
而由此日积月累,在第16天的时候,拟南芥就长出差异来了。
如果我们想要把这个差异量化,就可以基于拟南芥特殊的生长状况来衡量:它的对生子叶叶尖间距可以测量,而通过测量叶尖间距,则可以量化拟南芥的生长状况。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9张图片

叶尖间距的比较(红色双箭头所示)

这下一目了然了:模拟月壤的拟南芥生长速度在第7天后(注意拟南芥需要3-4天时间出苗)一骑绝尘,而真实月壤为基质的拟南芥只能自叹弗如,而且阿波罗12号为基质的模拟月壤培养得稍微好点,阿波罗17号的咬了15天后最终落败,而阿波罗11号的早就退出了竞争。
以真实月壤为基质的拟南芥生长不好,肯定意味着有许多的胁迫条件,让拟南芥不得不在逆境中生长。而胁迫条件越强,拟南芥表达的相关抗性基因越多。表达的相关抗性基因则可以通过转录组研究来表现,最直观的就是表达数量和主要表达基因种类。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10张图片

图a 真实月壤的实际栽培情况;图b 表达数显著增长/降低的基因数量;图c 基因表达热图;图d三种基质中表达数增长/下降都最多的基因及其功能

可以看到,这些表达数出现显著变化的基因包括了抗性基因(显著增长),包括抗盐胁迫基因,抗金属(例如铝)胁迫基因,抗氧化基因等等,而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数量则显著下降,这也正是拟南芥在真实月壤中长不好的直接因素。
但是事情到了这里还没完:没有研究清楚植株自身的影响。
有些植株长得大,有些植株长得小,有些植株基本快无了,对于植株的影响也一定是不同的。
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对植株的叶尖长度进行区分,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序,选出1-3名为“大叶片”(large),“小叶片”(small)和“劣叶片”(severe)。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11张图片

由此得到形态学上的分类

那么有了形态学上的分类之后,再将测得的转录组学结果进行分析,能得到什么呢?

美研究人员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这说明了什么?我们 ... 第12张图片

图a 形态学分类示例:图左为第6天形貌,图右为第20天形貌;图b 不同形态学分类的基因表达数;图c:不同形态学的基因表达热图

可以看到“劣叶片”组的基因表达数一骑绝尘,不仅数量多,涵盖范围也广,不管是抗氧化、抗盐、抗金属的表达数都齐全了,而相对而言,“小叶片”组的表达主要为抗氧化表达,而“大叶片”组的表达主要为抗盐表达,这基本暗示了不同植物生长状况的主要胁迫因子。
好了,这个文章就这样完了。
这篇文章有趣的点在于:

  • 首次开展真实月壤为基质的植物栽培,获得了第一手数据。
  • 拟南芥的转录组学暗示其受到盐胁迫和金属元素胁迫,且在真实月壤生长速度比模拟月壤慢,这些其实在意料之内,并不复杂。
  • ROS表达较多,暗示月壤氧活性较高,这是比较有特色的点,一般认为月壤中含有纳米铁氧化物较为丰富,这可能是较为具有特色的基质特征,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胁迫因素。
  • 不同采样点的月壤对植株产生了不同影响,可能与岩石的演化程度有关,一般认为阿波罗17号的岩石成熟度相对更低,而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2取得的岩石成熟度更高。

这篇文章需要提升的点在于:

  • 仅针对叶片和幼茎开展研究,根部除了看它的根长之外,并未进一步报道,月壤表面对根的损害暂时无所验证,且转录组学也未检测根部,不排除这群人打算再发一篇文章,再搞个大新闻的可能。
  • 消耗十几克真实月壤,实验条件无法重复,不仅我们没法重复,他们估计也没法重复了。
  • 注意到阿波罗11号和12号样本初始没有吸水吸好,加了水之后又搅了(stir)一下,月壤基质可能在物理层面上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比如稍微密实了一些,不利于根生长,而且评价的依据仅仅为“the samples behaved physically similar to JSC-1A and Apollo 17”,考虑到这个实验的样本实在是太珍贵了,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也因此报以理解。

无论是模拟月壤的栽培还是真实月壤的栽培,都说明,月壤这一材料想最终应用于植物栽培,光克服它贫瘠的不良特性,仅仅给营养液补营养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根本上对月壤进行改良。
而如何改良月壤,或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上一篇:脑声常谈:动物抑郁样行为实验--旷场实验的指标意义,超 ...
下一篇:焦虑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这3个方面彻底解决焦虑问题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4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