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不被大家所熟知的历史—中国历史中最舍得给老百姓花钱的 ...

[复制链接]
88338 14
1297497127 发表于 2022-6-11 08:40:04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文主要讲述,清代赈灾制度。这里可能要颠覆大家一个印象,中国历史上最舍得给老百姓花钱的朝代,实际是清代。
本文附图为引用资料,不喜勿喷,另外谁都知道肯定跟现在制度比不了,但本文讲述是范围是中国历史朝代,跟现代无关。
“荒政”,即救灾制度。清代荒政涵盖备侵、除孽、救荒、发赈、减粜、出贷、蠲赋、缓征、通商、劝输、兴工筑、集流亡十二个方面,大体上反映了古代中国救灾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荒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清政府把救灾作为一项既定国策来对待,调动全国力量与之斗争,以期有所补救,这种救灾制度,当时被称为“荒政”。
正文开始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小冰河时期,是中国历史是灾害频发时期,灾害也被很多人列为明朝灭亡的客观因素。但实际上资料显示,明末只是小冰河时期的序幕,真正高峰是在清代。但就是这么一个灾害频发的时期。中国清代政府却实现中国人口由几千万到1830年四亿的突破,而当时全世界人口只有十亿,中国人口占到了世界快一半了。
很多网帖将清朝人口暴增归功于番薯,但实际上番薯明末就已经引入到中国了,结果明朝呢?更有事实,番薯一直推广直到民国,民国的统计中番薯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不到百分之十。可见番薯只是说对中国人口增长有贡献,但绝对不是主因。这里说说清朝中前期中国人口暴增的一个因素—清代的赈灾制度。
本文内容主要摘录学术论文。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周琼.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中国网综上所述,助推清朝中前期人口暴增,还有中国历史朝代中最高的赈灾制度。,再次感谢!
清代救荒措施集历代之大成,最为全面完备。
其主要有蠲免、赈济、调粟、借贷、除害、安辑、抚恤等七个方面。
蠲免,遇灾蠲免(豁免)钱粮,是清代救荒的重要措施。蠲免是国家将应向人民征收的赋税减少以至免除,其中以灾蠲为最重要。蠲免须征得皇帝批准,并在受蠲免之地张榜公布。如蠲旨未到而钱粮已征,可抵作下年赋税。说白了就是根据灾情减免税收钱粮的措施,清朝中前期196年间总计约免一亿二千余万两。如再加上所免灾欠,灾蠲总数约在1.5亿至2亿两之间,清代蠲免钱粮是历史最多,此处比较好理解,后面内容过多,就不多讲了。
二、赈济,赈济是直接用钱粮救济灾民。将银、米直接发给灾民,以帮助他们维持生命,渡过难关。
清朝前期,大规模的赈济灾民,所给赈米、赈银及赈期长短,没有统一规定,均视灾情轻重而定。乾隆四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标准,灾民凡大口,日给米5合;小口半之;如米不足则银米兼给。
地方遇水旱灾,不论成灾分数,不分极次贫民,先直接赈济一月,称为正赈,也称为急赈或普赈,再上报皇上,待勘灾审户之后,再按灾情情况确定灾情等级和赈灾时间。
除直接发米发银外,赈济还有煮粥赈济。赈济的另一种形式是煮赈,也即赈粥。清代煮赈仍以设粥厂为主,为完善粥厂秩序,采取了男女分别排队,逐一领取等措施。近城之地设粥厂,僻远之乡则于二十里内设一米厂,煮粥。同时清代政府每年从十月初一至次年三月二十日会在京城和各地方煮赈,都是为那些流浪的灾民准备的。分发的粥,浓度要以“立箸不倒、裹巾不渗”为准。为方便灾民休息,还要专门用芦席搭起遮风避雨的地方。粥赈也非常人性化,对年老体弱或有残疾的人士开设特别通道,并为妇女搭起临时厕所等。(此处是大家在电视剧中经常见到的)
工赈也是经常施行的赈济方式,是指在灾年由官府出资兴办工程,日给银米,以招募灾民。工赈所办工程,多与水利相关,具有积极的救济性质,且为将来的生产做准备。通常,清政府会考虑到百姓疾苦,尽量让工赈落到实处,比如规定,“向例每逢闲月,听贫民尽数到工执役;若农忙之时,即有紧要工程,大率三丁抽一,其余任其耕种”。
说白了就是通过促进就业解决脱贫,兴建防灾、水利这种公益性工程,一方面促进灾民就业解决灾民生活,一方面可以兴修公益性工程对以后的农业生产和防灾起到积极作用。
灾赈数量估测。根据清代地方官奏报赈济开销和办赈情形的奏折等资料,清代平均每年赈济用银约230万两,这一数额在嘉庆朝《大清会典》所列十二项常支中仅次于晌乾、公廉之款而居第三。乾隆朝灾赈支出最大,如以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收支额为准,乾隆时期年平均救荒款项约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2%左右。清前期196年救荒用银约为4.5亿两。
三、调粟。调粟是通过粮食调拨来救济灾民。清代调粟以移粟就民为主,具体方法有截槽、采买、拨运等。
所调之粟主要用于平集,此项措施的大部分受惠者是尚有余力之百姓,其主要作用是平抑粮价,减轻灾后的粮荒现象。清代调粟经常为之,不仅临灾调拨,还根据各省粮食存贮情况预先调运,具有储粮备荒的作用。
四、借贷。借贷是针对尚可维持生计,但又无力进行再生产的。
灾民施行的救荒措施借贷的对象一是受灾五分之贫民二是蠲、赈之后尚未完全恢复之灾民,三是青黄不接之际缺乏子种、口粮的灾民。借贷的种类有贷口粮、贷子种、贷耕牛等。借贷的钱粮来源为常、社仓谷、截遭、发库银等,有时也动用州县捐项。灾民所贷粮种,夏灾贷者秋后免息还仓,秋灾贷者次年麦熟后免息还仓。
四、除害。除害主要指捕除蝗蛹,是救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清代蝗灾尤甚,因此对捕蝗非常重视。捕蝗尤重于蝗蜿始生,羽冀未成之期。如系飞蝗,就要动员大批人力扑打。对捕蝗失职的官吏严加处罚。捕蝗最大的向题是外来协捕人员往往践踏禾苗,反而贻害。因此又规定,凡捕蝗踏伤禾苗,要核价给值。如蝗情不重一般采取劝谕百姓自行扑打宫府用钱米收买的办法。
五、安辑。清代的安辑措施主要为收养贫民与资送流民回籍。各州县妥为收留安顿外来灾民,赈给口粮粥食,为之搭棚置屋居住。同时也劝谕富户量力收养。至开春以后,要支给所收养的外地流民口粮和路费,送其回籍,并伤其原籍地方官妥为安置。此方法想法虽好,但实行期间有出现弊端,后被废止。
六、抚恤。属荒政内容的抚恤措施为“救灾”,是对突发性灾害如地震、海啸、咫风、山洪等造成的破坏施予救济。目的是安置灾民,使其尽快复业。乾隆四十一年对各省分别制定了抚恤标准,大体上坍房修费瓦房每间给银一两五钱左右,草房八钱左右。掩毙大口给银一两,小口减半。地震压毙人口及坍房也相应给予抚恤银及维修费。
其中第一项灾蠲,清朝中前期196年花费近2亿两白银,第二项灾赈,清中前期196年花费4.5亿两白银。光这两项清朝中前期的196年就花费了6.5亿两白银,为历史朝代之最。
同时清朝积极的改革赈灾制度,更正了中国历史朝代赈灾的三大弊病
1. 中国历史上赈济灾民需要地方先逐级上报皇上、上边派人勘灾并且还需够六分灾以上、最后批才能赈灾。中国国土广阔,这么跑一圈下来,大多灾民都饿死了。所以电视中有很多官员眼看着很多灾民活活饿死,也不敢私自赈济。
2.赈灾力度弱,蠲免(豁免)钱粮税收较少,历史朝代中一般最严重的十分灾(作物全部绝收),也仅蠲免十分之三的赋税。
3.中国历史朝代勘灾,分为十分,只有六分以上都没了,也就是绝收超过60%才算灾,六分以下不算灾,这个现象叫“勘不成灾”,清以前均不予赈济。但很多接近灾赈等级,但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还须严格缴税,更别提任何救济,从而加重、扩大了灾荒,彰显出传统灾赈制度的刻板及固有缺陷。
针对上述现象,直到雍正时期终于开始改革,不得不说雍正对百姓确实不错。
针对第一条:雍正五年(1727)九月丁卯谕:“大凡地方小有水旱之事,勘不成灾,于例不应题本者,该督抚当就近酌量料理,并具折奏闻。务令朕得知地方情形,无丝毫隐匿,方不负封疆大臣之任。”这赋予了督抚极大的权力从此督抚们不用事先奏报就可自主采取赈济措施,只需事后题报即可。
雍正十三年(1735)十一月,雍正帝再次谕令重申地方督抚哪怕“勘不成灾”也毋庸等待奏报,可就地先行赈济,并永远遵行,雍正帝:“被水各属虽不成灾,仍须加意赈恤⋯⋯此等赈恤事件,务须一有水旱,立即赈恤,然后民得实惠。若待奏报后俟朕批谕,然后奉行,则无及矣。朕之此谕,亦民。”
针对第二条,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对灾蠲分数作了大幅度调整和改革首先提高了蠲免(免税)力度,将十分灾的赋税蠲免(免税)提高到七分,并细化了不等灾等的赈济标准,对六分至十分的每个灾情等级都制定了相应的蠲免分数,使每个灾等都得到相应赈济。“勘不成灾”自此作为赈济专用名词之外的勘灾结果,得到重视并享受到了制度外的赈济地方督抚开始关注并予赈济,如雍正十年(1732),大学士议覆漕运总督性桂的赈济奏章:“江南苏松等州县潮溢为灾,内有勘不成灾之处⋯⋯请酌留漕粮四十万石,于明年平粜。”
针对第三条,雍正开始对“勘不成灾”灾情。雍正采取的是“量赈一月”的措施,如“雍正三年直隶省霸州等七十二州县厅所,秋禾被水,散赈三月。大兴等四县虽勘不成灾,小民被水乏食,亦量赈一月。”此后就开始了“勘不成灾”的赈济及制度化建设。雍正朝对“勘不成灾”的赈济措施及解决方案,使其逐渐发展成了一系列非灾等赈济的制度。这使传统灾赈制度发生转变,灾赈范畴扩大,但此时期的措施更多是赈济钱粮,缓征赋税。
乾隆朝,在这位亲尝观音土的皇帝治理下,赈灾水平和待遇得到更进一步提升,乾隆元年(1735年)规定将五分灾纳入成灾,五分灾也作为成灾对待后,正式进入赈济行列,成灾分数的起点下移,灾赈范畴扩大,四分及以下灾荒才视为“勘不成灾”。同时对哪怕是三分灾也开始重视,并适度赈济起来。
同时对“勘不成灾”不光是赈济钱粮和缓征税赋,同时蠲免(豁免)积欠钱粮是乾隆朝才开始对“勘不成灾”州县实施的赈济措施。雍正十三年(1736)十一月,四川巴县江津、长寿、綦江、涪州、泸州、璧山、合江、永川等地旱灾,其勘不成灾地区未能进入蠲免行列,谕旨豁免:“岁收既歉,民间纳赋未免艰难⋯⋯巴县等九处本年未完钱粮,著即全行豁免,以惠吾民。”
清代荒政集历代之大成,并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与以往朝代相比,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统治阶级高度重视,把能否妥善救灾安置灾民看做关系到政权存亡的治国安邦大计一有灾伤,蠲免之诏屡颁,赈济之法频施。与此相适应,涌现出大量卷轶浩繁、论述系统全面、又重在指导具体办理方法的荒政专书,并形成地方官必须以荒政为己任的社会氛围,从而大大促进了荒政的发展第二,各项救灾措施完全制度化,并不断加以改进。用以备荒的仓储制度也充分完善。第三,救灾支出浩繁,蠲、赈面广,超过了此前各个朝代的赈济规模第四,办理赈务组织周密,有条不紊,效率较高,反映了清代救灾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第五,立法严格,阶黝分明。对办赈优者奖励升迁,劣者惩处罢黝。严格的立法对提高办赈效率,保证荒政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助推清朝中前期人口暴增,还有中国历史朝代中最好的赈灾制度。


上一篇:六月绿卡排期新鲜出炉!快来看看你的绿卡前进到哪一步了 ...
下一篇:最新!赴华人员行前检测要求!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14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华入妮心 发表于 2022-6-11 08:40:17 | 只看该作者
 
为啥明明是因为政策性失误造成人口过剩导致的资源紧缺,而不得不强化备荒,防止大规模饥荒和流民的产生。以至于多数群体长期赤贫活在死亡线之上,反而成了赞美荒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虫蛊之乐 发表于 2022-6-11 08:40:22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说的清朝赈灾力度,其他朝代难道就没有你说的人口过剩?但他们是怎么做的?
明清时期灾荒食人现象呈波浪式发 生的方式非常明显。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明代中 后期是整个明清时期最密集的灾荒食人时段。出现 50 县以上的时段共有 9 个,分别是: 1480 年代、 1520 年代、1550 年代、1580 年代、1590 年代、 1610 年代、1630 年代、1640 年代、1870 年代。其 中,清代只占有一个 1870 年代,正好是 “丁戊奇 荒” 时期。而明代占有 8 个,其中有有 7 个年代出 现在明代中后期。可见,明代中后期是明清时期出 现灾荒食人最严重和最集中的时段。据笔者的
《明清时期灾荒食人年表》 统计,成化末年的全国 性大旱灾导致出现灾荒食人的县数总计高达 115 县 次。万历末年的特大旱灾是继成化之后的又一次严 重灾荒,其导致的灾荒食人县数达 63 县次。出现 灾荒食人记载的最高峰出现在崇祯年间,崇祯十七 年间,出现过食人记载的累计共有 479 县,称之为
“吃人时代” 亦毫不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此处见我 发表于 2022-6-11 08:41:12 | 只看该作者
 
乾隆在位期间曾先后五次普免全国钱粮,乾隆一朝所减免的农业税总数为白银200750000两。乾隆是传统帝王中减税最多、救灾最卖力的皇帝,乾隆朝平均每年救灾的钱是雍正年间的十多倍,乾隆多次免收农业税,先后五次普免全国钱粮。据《清代的国家与社会》一书统计,乾隆一朝所减免的农业税总数为200750000两白银,数得过来吗?两亿多两!由此可见乾隆五次普免全国钱粮还为百姓省下了两亿多两!!乾隆朝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二佰到三佰元,毫无疑问,乾隆是中国历朝之冠。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日,正式宣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次年视为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太上皇帝乾隆于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二月七日驾崩,享年八十九岁。而且,一直到乾隆去世的18世纪末,大清帝国一直都是当时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据统计,在乾隆五十五年时,大清的库存银已高达八千万两白银,是有清一代268年中的最高峰,乾隆朝的GDP独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乾隆朝中国的GDP也是当时的世界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亗暮朵芳 发表于 2022-6-11 08:42:07 | 只看该作者
 
终清一朝水灾2573次,旱灾1140次,和其他蝗虫,雹灾共5344次,约每年19.9次,在各朝代中位列第一,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清为什么救灾了吧,然后看救灾效果,清朝前期表现良好,而且立下了永不加赋的祖训,是不是应该鼓掌?别急,接下来看,康熙末期朝廷收支还可以勉强平衡,雍正甚至扭转了一部分,到了乾隆年间,呵呵,好大喜功,铺张浪费,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不还是老百姓,官场污染瘴气,遇灾了发薪了想出去玩了,收入不够怎么办?田赋不加,加杂税呗,普通农民承受了比以前多几倍乃至数十倍的杂税,导致普通农民对于天灾没有丝毫抵抗力,真特么纯粹靠天吃饭,同时为了家庭劳力,只能多生孩子还只要男孩子,导致当时号称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水沟边尽可见小儿尸骸,为了养育孩子大人不得不从有限的物资里节衣缩食,面黄肌瘦,遇到天灾就家破人亡,遍及近4总而言之,所谓的救灾制度不能掩盖清政府对于农民的剥削,所谓的康乾盛世也不能掩盖百姓的贫困潦倒,如果清政府的救灾制度真的如你所说,光绪三年,遍及华北的丁戊奇荒就不会导致饿死1000多万人的惨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耍浪漫 发表于 2022-6-11 08:42:51 | 只看该作者
 
减税加捐,文字游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Xizi_pB9Racc0 发表于 2022-6-11 08:43:36 | 只看该作者
 
税收最重的时期,  并不是古代,, 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   

中国古代税收主要来源于国内,主要对象是 本国农民这不很正常吗?

收税多少不重要,重要看您收了之后  干嘛,

其他朝代,恰恰是因为 国家可支配收入不够,所以导致,朝廷不能有效的行使朝廷义务!   

乾隆本人内点铺张浪费, 对比 宋代养士,  明代养藩王来说,  我觉得真的不算啥,,,

清代直到 一次鸦片战争后, 还能每年 支出250W两用于赈灾,

而你说的  光绪初年的  丁戊奇荒, 已经是 清朝 太平天国破产以后,

丁戊奇荒 首先是 死亡人数 肯定是被夸大的,

拿 乾隆人口举例, 乾隆42年人口  2.7亿, 42年大灾  43年统计人口 2.4亿, 44年恢复为 2.75亿    同样情况 发生在 嘉靖 24年 同样  少了3000W人口,第二年恢复,

可见,在乾隆嘉靖时期, 遇见大灾,人口统计尚且存在如此偏差,  光绪年间的数据,怎么可能详实?

其次, 丁戊奇荒 恰恰证明了,,朝廷在赈灾中的作用 是有多重要, 其他没有清代这么强有力赈灾的朝代, 为什么很难人口大爆炸!

丁戊奇荒是清廷破产以后,第一次重大灾害,

丁戊奇荒 持续4年,   清廷4年 总共赈灾花费200W两, 乾隆时期平均1年670W两 ,   类似乾隆50年 全国10省受灾,当年乾隆砸了1400W两,

慈禧4年时间调拨漕运, 运往灾区用于平衡物价的 粮食,4年总共87W石,乾隆1年平均2500W石!   

根本不是1个指数级别!  

所以满清因该辩证的看,  你说的腐败问题没错, 这实际是清朝打不过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也是爆发太平天国的根本原因!   

有问题找问题分析问题就可以,

你说什么  为了劳动力 生孩子,,, 我请问,,哪个古代朝代劳动力对于1个家庭不重要??   就清朝知道生孩子增加劳动力?? 汉朝人 不懂?。。。这理由未免莫名其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kjgitqi9 发表于 2022-6-11 08:44:03 | 只看该作者
 
1620-1640这段时间60%地区十年连旱,伴随大规模降温,有的吃才是怪事吧。。。
明代的几个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节点:1450,1550,1590,1620以后。清代还有个1800节点呢。该节点人口大规模减少。但结合古气候就一点都不奇怪,如果这些年是国泰民安才是怪事。而且作为big shock的节点1450节点相对1620节点一点不差。
所以先别安排什么吃人时代的帽子。弄清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导致的生产中断以及连带效应才是问题。参考人口政策,在荒政问题上满洲的逻辑就是反的。
参考但不限于:
中国东部6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
中世纪温暖期我国华东沿海海平面上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8世纪南京、苏州和杭州年、季降水量序列的复原研究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演变历史重建及与区域温湿变化关系的讨论
小冰期气候的研究
中国的小冰期气候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明代省域耕地数量重建及时空特征分析
明代人口政策如何因时而变
近六百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与城镇体系格局演变分析
明代江南地区的疫灾地理
华北平原小冰期以来干湿变化与人类活动特征
我国东南和华北季风区树轮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中国中世纪暖期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世纪温暖期升温影响中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文献证据
中国过去1500年典型暖期气候的模拟研究
过去2000年亚洲夏季风降水百年尺度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模拟分析
过去1500年东亚季风气候年代----百年尺度变化特征及成因机制
明清两湖疫灾: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与社会应对
明末1637-1643年极端干旱事件研究
内蒙古岱海地区小冰期气候演化特征的地球化学记录
小冰期以来中国十年尺度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明清时期河南省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近800年来内蒙古岱海地区古气温的定量重建
公元1-2000年蒙古高原草原生产力的重建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明前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 1368-1487 )
小冰期以来中国十年尺度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公元1000-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序列重建与分析
华北地区500年来旱涝区域分异演变的研究
华北地区两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近千年来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研究
明清时期豫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1368-1840)
20世纪以来关于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小瑞教主 发表于 2022-6-11 08:44:56 | 只看该作者
 
明清小冰河时期高峰在清朝。《气候文明史》同样指出指出:“中国在最近的1500年中,从1650 年到1700年之间是最寒冷的时期,中国的华北地 区从1560年到1690年之间的平均气温与现代相 比低〇.5 度。”[19]对农业的影响则直接表现为春冬 的雪灾冷害,夏秋的干旱雨雹。
另外《明末大饥荒实因人祸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股进口货 发表于 2022-6-11 08:45:48 | 只看该作者
 
不收捐税,哪来的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5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