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嬉皮士

[复制链接]
14484 0
祼身引诱 发表于 2022-7-19 10:46:06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果你要去旧金山的话
请别忘了在头发上插满鲜花
年纪稍大一点的中国人一定听过这首名为《旧金山》的歌,当年很多中小学校的英语老师都把这首歌用作教学辅助材料,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听。不过,这首歌曾经被教育部禁止过,据说是因为某位官员发现这是嬉皮士运动的圣歌,而那场运动是美帝国主义腐朽堕落的标志,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Scott McKenzie - San Francisco
必须承认,那位官员的政治嗅觉还是很灵敏的。这首《旧金山》出版于1967年5月13日,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排行榜热门单曲,很多年轻人正是因为受到这首歌的诱惑,从美国各地赶往旧金山,共同完成了一个名为“爱之夏”(Summer of Love)的大型行为艺术表演,向全世界宣告了嬉皮士运动的诞生。
今年是这场运动爆发50周年纪念,让我们借此机会回顾一下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看看嬉皮士们如何影响了美国的历史进程,这种影响又是如何波及到整个世界的。
被嬉皮士改变的美国
嬉皮士运动之所以被某些人认为是美帝国主义腐朽堕落的标志,就是因为这场运动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摇滚乐、毒品和性解放。
这三样东西当中,摇滚乐的确是美国特产,但它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比嬉皮士运动早了将近20年;毒品这东西的涵盖范围很广,如果算上毒蘑菇的话恐怕得追溯到人类起源的年代,即使我们只讨论现代意义上的大麻,最早也是在欧洲首先火起来的。一批法国作家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对大麻的尝试,巴黎甚至有一个“印度大麻俱乐部”,其会员包括波德莱尔、大仲马和巴尔扎克等许多著名作家。至于说性解放,那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看跟哪个时代或者哪种文化相比,美国人在这方面可绝对不敢说自己走在别人前面。
既然如此,嬉皮士们凭什么说自己是摇滚乐、毒品和性解放的代言人呢?这就要从嬉皮士的英文名字说起。
嬉皮士的英文名Hippie其实就是Hip加上后缀ie,意为“小一号的Hip”。而这个Hip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指人的髋部,但它曾经还有另一个含义:被用于形容那些吸鸦片烟的瘾君子。这些人通常都是侧躺在上抽鸦片,髋部总是高高突起,因此得了这个绰号。
上世纪40年代,Hip这个词突然在美国主流文化中流行开来,被用于形容那些经常站在流行风潮最前沿的“潮人”。追根溯源的话,这个词的流行必须要感谢爵士乐,美国爵士乐手们喜欢把技术高超的同行称为Hip或者Hipster,原因很可能与当时的纽约爵士圈流行吸毒有点关系。
上世纪40年代的纽约爵士圈以黑人乐手为主,但粉丝则多半是白人文艺青年。他们从爵士乐中找到了灵感,开始写一些极具自由精神的诗歌和小说,这就是文学历史上著名的“垮掉派”(Beat Generation)的由来。
垮掉派作家们自称“垮掉”,其实是一种自嘲。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沉闷无聊的,人们在为世俗的东西,比如金钱、汽车和房子等拼命劳动,结果却生活在一种被世俗所规定的乏味生活中不能解脱;他们不相信人为的道德标准,而是认为个人自由是崇高而不可侵犯的;他们吸毒不是自甘堕落,而是为了寻找人类潜意识的奥秘;他们之所以崇拜黑人爵士乐手,是因为他们认为黑人有一种比白人更自由的精神,爵士乐是对传统艺术的叛逆。
叛逆是垮掉派的精神内核,这一点在垮掉派文学代表作《在路上》(On the Road)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把自己和好友尼尔·卡萨迪(Neal Cassady)在美国流浪的经历写了出来,整本书采用了梦呓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似乎是没头没尾的故事,读者完全不知道两人为什么要上路,在路上到底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结果这本书刚写成的时候没有一个出版商愿意出版,它实在是太另类了,和大家熟悉的传统文学背道而驰。
除了凯鲁亚克之外,垮掉派另外几位主将,包括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劳伦斯·弗林盖蒂(Lawrence Ferlinghetti),以及作家威廉·伯勒斯(William Burroughs)等,也都是非常小众的作家。外人借用了爵士圈术语,称他们为“潮人”(Hipster),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嘲讽,属于贬义词。
1967年嬉皮士运动爆发之后,美国突然涌现出一大批自称“潮人”的年轻人,宣称自己是垮掉派的后代。和前辈们一样,这些年轻人也吸毒,也不爱工作,也反战,也对现有社会制度表示不满。但和那些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的老垮掉派们不同,新一代年轻人口口声声说的只有一个字:爱。这是一种无条件、无节制的爱。他们反对一切组织,左派激进组织也不例外;他们反对一切清规戒律,讨厌被别人管,同时也对身外之事一概不闻不问;他们对所有人都十分友好,天真得在“正常人”看来几近傻帽;他们喜欢享受,尤其是性方面,更是格外开放。这就是为什么老垮掉派们给这些年轻人起了个绰号,叫他们“嬉皮士”,即“小一号的垮掉派”。
换句话说,嬉皮士的本质和垮掉派是一致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人数的多少、年龄的差异、“垮掉”程度的深浅,以及大众媒体关注程度的高低。垮掉派元老们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那场“新文化运动”,终于在60年代的年轻人身上找到了共鸣。
表面上看,嬉皮士运动很像一朵昙花,仅仅在1967年的那个夏天有过一次短暂的绽放。但是,当年聚集在旧金山的嬉皮士们可绝不仅仅是旧金山本地人。事实上,1967年夏天涌入旧金山的10万年轻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来自美国的其他地方。没错,他们是被美国的媒体忽悠来的,但“爱之夏”结束之后,他们纷纷回到家乡,把他们从旧金山那里看到的景象、学到的知识和继承的精神扩散到了整个美国。从此美国不再是50年代的那个保守老派的美国,摇滚乐、毒品和性解放成了美国人的新常态,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被嬉皮士改变的世界

“爱之夏”只持续了一个夏天就结束了,但是嬉皮士运动在美国掀起的风暴很快就扩散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都被抗议的浪潮所淹没,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齐心协力,把1968年变成了历史学家公认的全球抗议年。
但是,无论是巴黎的“五月风暴”,东欧的“布拉格之春”,还是南美大陆巴西阿根廷独裁政府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甚至是美国本土愈演愈烈的反战运动和以暴制暴的黑豹党,都是动机单纯、纲领鲜明、目标明确的政治运动,和嬉皮士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一场纯粹的文化运动,针对的是欧美主流文化中的审美习惯和道德标准,所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
比如,过去的欧美主流社会对人们的穿衣打扮和行为操守有着严格的要求,男人一定要穿西装打领带,胡子和头发都必须每天打理,行为举止都要像个绅士。对女人的要求甚至更多,比如只能穿裙子不能穿裤子,出门前必须化妆,头发也要保持一定的长度,公开场合严禁举止轻佻,一定要表现得像个淑女。嬉皮士打破了这些规矩,从此男人也可以留长发了,女人也可以穿长裤了,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打扮自己,不再有人指手画脚。
再比如,嬉皮士不再把欧洲文化传统视为唯一“正确”的文化,而是主动拥抱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印度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更是受到欧美嬉皮士们的青睐,其结果就是瑜伽和禅宗在全世界的兴起。事实上,种族歧视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人人喊打,原因绝不仅仅是种族歧视政策的废除,更是因为广大普通人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度越来越大了,这一思想的根源就来自嬉皮士运动。
不过,嬉皮士运动最大的贡献还不是文化观念的解放,而是环保思想的普及。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西方主流文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基础之上的,欧美国家从这种竞争中尝到了甜头,甚至不惜用武力来捍卫这种竞争的自由。再加上一大批欧洲哲学家曲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将其用于人类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残酷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为了我活,自然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任何限制和约束都不存在。
嬉皮士运动彻底改变了这一套思维方式,不再把你死我活视为人类社会的必然结局,而是把博爱精神当作最高准则。就像那首《旧金山》里唱的那样:
在那座城市里
你遇到的人温柔善良
对于想去旧金山的人来说
这个夏天充满了爱的阳光
既然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亲如一家,那么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便不再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而是如何让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变得更美好,现代环保运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现代环保运动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它们全都和嬉皮士运动有很大关系。一个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遗传学家琳·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在1966年撰写的一篇关于内共生学说的论文,为现代环保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古利斯是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前妻,她认为线粒体不是为了相互竞争而进化出来的,而是两种微生物相互合作,各取所需的结果。由此类推,她相信不同生物之间绝不都是尔虞我诈的竞争关系,互惠互利同样也是生物进化的主旋律,因此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每个物种相互之间都有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为这篇论文提出的想法太过超前,至少被15家不同的杂志社毙了稿,直到“爱之夏”那年才被《理论生物学杂志》接受并发表。这篇论文和当时流行的新达尔文主义唱反调,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正是嬉皮士运动所要反对的世界观。因此马古利斯和她的思想迅速被嬉皮士运动所接受,并促使嬉皮士们把自己的诉求从简单的反越战反种族歧视转向了环境保护运动。
旧金山嬉皮士运动的一名元老级人物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就是这一转变的发起者之一。他是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的高材生,曾经主持出版过一本地下刊物,名叫《地球索引》(Whole Earth Catalog)。这本书和当时多如牛毛的嬉皮士出版物不同,没有沉溺于精神世界的幻想之中,而是为那些正在尝试搬离大城市,远离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嬉皮士们提供一本生活手册。书中列举了布兰德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方式所需的各种器物,并附上了购买信息,非常实用。


上一篇:游戏引擎 Unity 公司裁员数百名员工
下一篇:7月新规后从旧金山如何回国?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1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