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美国历史

[复制链接]
24283 0
西瓜啦啦啦 发表于 2022-8-18 08:30:01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月花号公约】

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之后,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英国3桅盖伦大帆船向美洲陆地靠近。船上有一百零二名乘客。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此公约对美国的影响贯穿了从签订之始到如今,它是美国建国的奠基,也是现在美国信仰自由、法律等的根本原因。
【英属北美殖民地】

1607年,英国伦敦公司在东海岸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詹姆士敦,后发展成弗吉尼亚。经过17、18世纪的争夺,最终形成了13个殖民地,统称“英属北美殖民地”。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殖民地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经济类型:
(1)新英格兰殖民地,工商业发达,工业以造船、酿酒为主,商业则以传统的“三角贸易”为主;
(2)中部殖民地,农业经济发达,以小农经济为主,以生产谷物为主,有“面包殖民地之称”;
(3)南部殖民地,盛行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
按照英国的控制制度,独立革命前夕,北美殖民地可以分为三类:王家殖民地、业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
【《列举商品法》】

英国统治阶级为了把北美殖民地变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及廉价的原料供应地而颁布的法令。《列举商品法》于1660年颁布,规定:殖民地上的某些商品如烟草、砂糖、棉花、靛青等只能输往英国,如要输往外国,必须先在英国卸货,由英国商人经手再运往外国。颁布这项法律的目的,显然是想把北美殖民地变为英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地,使英国工业资本家买到廉价原料。
【《主要商品法》】

英国政府在1663年为了保持英国商品在北美市场的竞争力而颁布的法令。它规定:一切从欧洲输入北美的商品(只有少数例外),首先必须在英国靠岸卸下,由英国政府征税,然后装船运走,其用意是保持英国商品在北美的市场,以便与欧洲外国商品竞争。这项法律是把殖民地变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的第一步。
【第一届大陆会议】

英属北美殖民地13州的代表会议,1774年9月在费城举行。除佐治亚外,12个殖民地的56名代表出席会议。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激进派代表同温和派代表展开了斗争。最后妥协派占据优势。大会向英王递送请愿书,要求英国取消对殖民地的高压政策。与此同时,会议支持马萨诸塞商人发动的抵制英货运动,通过了与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的决议案,制定《权利宣言》。这次会议虽然未提出独立要求,但是,是各殖民地进行有组织抗英斗争的第一次重大联合行动,为独立战争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不联合起来,就要灭亡”】

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对殖民地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出现了富兰克林、杰弗逊等杰出的思想家。1730-1748年,富兰克林创办和经营了《宾夕法尼亚报》。他曾在该报上发表一幅画,上有一条被截成13段的蛇,下写“不联合起来,就要灭亡”。
【独立战争】

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1778年6月,法国参战,1779年西班牙也加入反英战争,1780年荷兰加入。1780年,普鲁士与俄国成立武装中立同盟,不久,丹麦、瑞典、奥地利加入。1781年10月19日,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战争的结束。1783年9月3日,美、英在法国签订《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的疆界西至密西西比河,北起加拿大五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至大西洋,总面积约为230多万平方公里,是美洲出现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独立宣言》】

北美独立战争时期于1776年7月4日由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一个重要历史文件,出自北美著名启蒙思想家杰弗逊之手。它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人民有权利和义务推翻任何一个损害人民权利的政府;宣布解除殖民地对英王的隶属关系,废止与英国的一切政治联系。《独立宣言》有着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文献的方式肯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开始了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付诸实践的进程,被马克思称作是“第一个人权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式诞生,后来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
【西进运动】

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美国独立后,废除了1763年英国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他们当中既有南部奴隶主,也有北部土地投机商。人数众多的是一般贫苦的拓荒者、猎人、矿工、牧民和农民。后者以西部作为他们谋生的归宿而定居下来,从而成为西部早期移民的主体。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第安人大屠杀】

发生在始于16世纪到19世纪末的一场种族大屠杀。死亡人数约2500万。16世纪后来到美洲的欧洲殖民者带给当地印第安人是毁灭性的灾难。据统计,殖民期间,西班牙所属的领地有1300万印第安人被杀,巴西地区有大约1000万被杀,美国西进运动中又有100万左右印第安人被杀。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没有纯男性系列的后代,其混血后代麦士蒂索人大多为男性殖民者与当地女性的后代。而北美的情况更糟,印第安人被赶入印第安保留地,其在当地人口所占比例小于5%。在美国,印第安人仅总占人口的2%左右。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 】

美国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日益加剧。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原料和市场,扩大工业品出口,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南方奴隶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大量输入工业品,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矛盾的焦点在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林肯】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这成为美国内战的导火索。美国内战是一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奴隶制的战争。它粉碎了奴隶主的政治势力,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国家政权,进而使资本主义生产能够得以全面而迅速地发展;内战消灭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黑人法典》】

美国南北战争后,南部各州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法律。南部同盟各州颁布许多法律,旨在加强对黑人奴隶的控制,并保证白种优越得以继续下去。其目的在于获得廉价的黑人劳动力。在南方重建过程中,这些法律被陆续废除。
【巴尔干战争】

1912年-1913年间,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从1912年10月-1913年5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黑山)结成巴尔干同盟,发起反土耳其的战争。战争使得巴尔干半岛各民族摆脱了土耳其长达500年的统治。
【巴尔干战争的影响】

反土耳其同盟不复存在,巴尔干各国分为两个集团,一方是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另一方是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这两个集团的背后则分别是俄国和德、奥。此外,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得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奥匈帝国对此极为恐惧和敌视,决心吞并塞尔维亚。两国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冲突。
【施里芬计划】

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主持制定了对法、俄作战的计划,史称施里芬计划。其战略主动思想是:一旦战争爆发,德国应集中优势兵力,用速决战方法先击败法国,然后回师东进,击溃俄国,以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施里芬计划成为德军的作战计划。但是该计划对战争预计过于乐观,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考虑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的迅速参战,因而遭受失败。
【马恩河战役】

1914年9月5日~9日,法、德两军在法国东部的马恩河流域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会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200万人。结果德军攻势受挫,被迫撤退至马恩河北面的苏瓦松一带。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宣告了德军施里芬速决战计划的破产,德军总参谋长毛奇也因而被解职。
【战争结束】

1917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各条战线呈现出胶着状态,但美国参战使整个战局发生重大转折,协约国胜利指日可待。1918年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 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随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奥地利投降。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方的贡比涅签订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一战爆发后,交战各国都宣称本国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拯救民族”的正义战争,遣责敌方战争的“侵略”性质。但事实上,这场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德国的目的是打败英国,夺取世界霸权,建立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是想吞并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建立霸权。法国的目的是洗血普法战争失败的耻辱,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恢复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则想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胶州湾,奴役中国,称霸东亚。意大利的目的是瓜分北非,建立在地中海的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历时四年多的一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战争给各国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损失与破坏。同时,使得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相继灭亡,在帝国的废墟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一批新兴国家诞生。英、法两国虽然取得了战争胜利,但实力受到严重削弱,而美国却成为战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也乘战争时机获得迅速发展。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获得了蓬勃发展,这一切使得战后国际关系呈现新的格局。
【巴黎和会】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最高领导人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新格局。
【《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强行削弱德国的势力。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该条约得到国际联盟承认后,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国因巴黎和会对于中日青岛问题无法解决,进而爆发全国反日的五四运动,没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署凡尔赛条约。
【十四点原则】

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主要内容有:
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
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
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与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
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
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剪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又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一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会议期间签订3项条约: ①《四国条约》②《五国海军条约》③《九国条约》。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和通过的决议案构成华盛顿体系。此后,美日两国之间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纳粹崛起】

1933年德国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在思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备战,同时,利用西方民主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恐惧和维持西方世界内部和平的侥幸心理,逐步推进对外扩张计划,先后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强迫罗马尼亚签订奴役性经济协定,并准备随时攻击波兰,推动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德奥协定】

30年代初,纳粹德国的扩张格局尚未完全显露,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利益格局未经充分协调。1934年,德国首次夺取奥地利失败。1936年下半年,英法的绥靖政策使国际形势转而有利于德国。1936年7月11日,奥地利与德国签订一项秘密协定和一份公开发表的公报,德国基本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伴随着对外扩张的推进,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之间出现了集团化的趋势。1936年10月25日,意大利和德国在柏林缔结正式协定,承认彼此的对外扩张战略并划分了扩张重心,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同年11月25日,德、日正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及秘密附件。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协定。在反共产国际的旗号下,初步形成号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法西斯侵略集团。它不仅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也针对西方民主国家,意味着战争威胁的迫切。
【苏台德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希特勒力图以此作为其向欧洲扩张的据点,遂于1938年4月,利用捷西北边境苏台德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问题挑起叛乱,力图将苏台德区并入德国。5月中旬,德国向捷边境集结军队,捷政府发布动员令准备抵抗,引发了“五月危机”。在英、法、苏联等国的干预下,危机最终以德国的妥协告终。
【慕尼黑协定】

“五月危机”以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捷计划,英法政府在其日益显露的扩张意图下步步后退。1938年9月中旬至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先后三次飞往德国进行幹旋,力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以换取和平。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次日签署《慕尼黑协定》。该协定将绥靖政策推到极致,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形势,加速了世界战争的到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计划在9月初进攻波兰。为避免出现与英、法和苏联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希特勒决定此前对苏联做出重大让步,换取苏联的中立。而苏联则担心一旦卷入欧洲战争,即将面临德、日在东西两线的夹攻,而英、法、苏三国谈判的破裂又使之无法指望从英、法得到帮助,因此被迫决定与德国进行整治谈判。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为期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的签订表明,面对法西斯逼人的扩张态势,英、法、苏等主要欧洲国家最终未能及时组成强有力的反法西斯联盟,战争的爆发在所难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与苏联签订互补侵犯条约以后,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条件成熟了。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这是直接针对以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挑衅。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大战爆发。但战争初期,英、法并未放弃绥靖立场,以至错失良机,法西斯德国在短期内迅速攻占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和比利时,战火终于延及英、法。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意味着战争的边界扩大到世界范围。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德国彻底修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而英法盟军却墨守成规,错误估计德军进攻方向,结果为北路德军所牵制,中路德军则穿过阿登山脉,跨入法境。5月23日,败退的盟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次日,德军停止前进,33万英、法军队得以逃回英国,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它标志着英、法盟军战略部署的失败。
【不列颠之战】

1940年5月,丘吉尔出任首相,英国对战争的态度完全改变。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对英国发动和平攻势,遭英国拒绝。希特勒首先对英国发动空战,力图夺取空权。8月中旬,发展为大规模空战。从9月7日始,德国空军把重点改为对伦敦进行报复空袭,从11月至次年5月,又改为对工业城市进行分散轰炸。不列颠之战以德国空军惨败高告终,成为希特勒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所遭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增强了其他地区反法西斯的信心,并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莫斯科战役】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大规模突袭。由于苏联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判断失误,致使苏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但苏联迅速组织反击。9月30日、11月15日,德军先后两次对莫斯科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时,德军疲惫困顿,而苏军兵力则得到补给。1942年初,德军被赶出莫斯科。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是德国继不列颠空战失败之后一次更大的失败,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偷袭珍珠港】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面临北进与南进两种选择,经过权衡,最终因大部分陆军无法从中国脱身而决定坚持南进方针,与美、英一战。为排除美国的武力干预,日本一面与美国谈判;面秘密策划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在美国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日军联合舰队对珍珠港进行了猛烈狂轰,美国损失严重,突袭取得重大胜利。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随后,“自由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也对日宣战。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美、中、拉丁美洲国家对德、意宣战,形成真正的世界规模的战争。
【斯大林格勒战役】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1942年6月下旬,希特勒在南线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是进攻的重心。由于德军在高加索战役中被打败,斯大林格勒战役遂成为决定苏德战场乃至整个东线胜负的关键。德军虽于9月底攻入城南,但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被陷城中,始终未能攻占全城。1943年初,苏联发起进攻,并于1月底2月初迫使德军投降。随后解放了北高加索、罗斯托夫等大片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牵制并消耗了德军的主力部队,打乱了德国的核心战略部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阿拉曼大捷】

1942年7月1日,德军的隆美尔非洲军团在北非的阿拉曼地区大败英军,引起英、美的极度担忧。经协商,两国制定了在西北非登陆,与在埃英军配合,包抄德、意军队的战略计划。10月23日,英军从阿拉曼发动进攻,大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队赶出埃及。阿拉曼大捷鼓舞了盟军士气,使其在北非战场的战略布局中获得了主动地位,有利于北非战事的胜利,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又一个转折点。
【中途岛之战】

1942年4、5月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再受挫,日本侵略者遂决定对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的前哨——中途岛发动进攻,消灭美国残留在太平洋的海军力量。战前,美军已破译了日军进攻中途岛的全部情报,占据了防御和指挥优势,战斗一开始,日军就陷入被动,损失惨重。6月5日,日军总指挥山本五十六下令停止进攻。中途岛海战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是太平洋战场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瓜岛之战】

中途岛海战之后,战线转到西南太平洋。美军打算转守为攻,日军则转入固守,瓜达尔卡纳尔岛成为双方争夺以落实其整个战略部署的关键。1942年7月,日本率先到达该岛施工。8月7日,美国占领了瓜岛,由此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争夺瓜岛之战。1943年初,日本承认失败,2月,岛上日军全部撤离。瓜岛之战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成为美军反攻的起点,日本则损失惨重,从此完全转为退守,太平洋战场的局势逐步明晰。
【开罗宣言】

1943年,反法西斯联盟基本控制了战争局势。在胜利即将到来之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决定在德黑兰进行会晤,商讨最后打败轴心国的战略,以及战后和平与合作问题。在德黑兰会议前夕,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会后,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提出战后解放或归还日占殖民地的原则,美国公开声明支持台湾等地归中国,但迫使蒋介石同意把中国东北某些权益让予苏联,把大连作为国际自由港。作为历史文件,开罗宣言承认中国领土完整,支持民族独立,具有积极意义。
【德黑兰会议】

1943年11月28-12月1日,德黑兰会议召开,这是苏、美、英三大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战时的第一次会晤。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领土变动问题,以及苏联对日作战、建立联合国组织等问题,并解决了三国长期争论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德黑兰会议对加强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协调盟国作战,加速战争的胜利进程起了积极作用。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11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半岛举行雅尔塔会议,商讨处置德国、打败日本、规划战后和平等问题。会议提出分区占领、非法西斯化和战后赔款等对德原则,并以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为代价,换取苏联同意欧洲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会议还商讨了成立联合国和波兰问题。雅尔塔会议是战时最重要的一次会议,确定了战争后期战略发展与战后合作的基本原则,但也带有三大国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色彩。
【波茨坦会议】

1945年5月8日深夜,在柏林举行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第三帝国灭亡。1945年7月17日-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波茨坦举行战时最后一次会议。会上,三国分歧日益表面化、扩大化。会议最后签署了包括分区占领,非军事化,解散纳粹组织,重建德国政治经济以及获取战后赔偿等21项内容在内的议定书。苏联重申保证履行对日作战的义务。7月26日,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
【马歇尔计划】

为了稳定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联进行“遏制”,在杜鲁门的授意下,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解决欧洲问题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了重要作用,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机会,在政治上控制了西欧,在经济上向西欧输出了大量商品。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说希腊的“生存”受到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土耳其也陷入困境, “混乱和无秩序状态就很可能扩及整个中东地区”,从而引起欧洲的动荡,“对全世界都具有灾难性”。“自由制度”面临“极权政体”的“侵犯”,“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危害美国的安全”。他要求“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要求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的美国外交政策声明,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尼克松主义】

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套对外战略。它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作为三个支柱。其实质是:以苏联为头号敌人,视中国为“潜在的危险”,争取改善对华关系,并以中国牵制苏联,谋求从越南、束埔寨和老挝脱身,以便稳定国内,集中力量与苏联争夺欧洲和中东地区,从而实现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里根主义】

里根于1986年3月14日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中,首次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认为苏联在70年代势力伸展过长,内外交困,难以巩固己经取得的进展。美国应准备以“低烈度战争”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把它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去;鼓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稳定局势。


上一篇:美国升高打击范围,全面针对中国产业
下一篇:因信强大、以爱为器的美西基督教私校——橙县路德高中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2 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