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日本 14 家医院发鲜红色警告称疫情已达「灾难级别」,能救 ...

[复制链接]
81765 5
无聊97266 发表于 2022-8-18 13:14:17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近日第七波新冠疫情大爆发,新增病例多次登顶全球最多,形势已经危急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综合《赫芬顿邮报》日文版、日本广播协会(NHK)等媒体16日报道,日本京都府内14家接收新冠重症患者的医疗机构,日前在各自官网主页联名发布了背景色为“鲜红色”的共同声明,警告此轮疫情已达“灾难级别”,医疗体制正陷入崩溃。报道称,四张红色声明并排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危机感扑面而来。
声明强调,现在已经没有一家医院可以立刻接收病人,呼吁民众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并及时接种全程疫苗,切勿将新冠肺炎单纯视作感冒。

文中痛心疾首道:“如今即便是事故受伤、脑中风乃至心脏病等患者都很难入院,我们救不了本来能救下的生命。”

日本 14 家医院发鲜红色警告称疫情已达「灾难级别」,能救 ... 第1张图片
“‘灾难级’感染扩大导致医疗崩溃。京都14个医疗机构发鲜红色声明‘能救的命救不了’”

日本 14 家医院发鲜红色警告称疫情已达「灾难级别」,能救 ... 第2张图片
联名声明节选


上一篇:日本介护生:我来日本的第一天就后悔了
下一篇:日本连续 12 个月贸易赤字,连续 16 个月对华逆差,是哪些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5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路虎王者 发表于 2022-8-18 13:14:49 | 只看该作者
 
切身感受。
看着日本一天天感染者增加,可政府并没有出台什么有力的措施,反而缩短了隔离时间,更别提密切接触者了,即便是一起吃饭的密切接触者,也不过是隔离三天然后不是阳性就该干嘛干嘛。
并且越来越多的日本平民都会拿漂亮国作比较,什么你看漂亮国都不当回事儿了所以真的就只是个感冒而已什么什么的。
再加上日本人做许多事儿讲究慢工出细活,医疗方面也是(比如洗个牙都是这次先洗一半儿下次再洗一半儿这种,作为强迫症真的很难受。),可对抗刻不容缓的疫情,简直就是躺平状态呗。
所以,并不感到意外。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zwy_y1ng 发表于 2022-8-18 13:15:26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用自身告诉了我们,选择躺平后的灾难是什么样的。
由于奥密克戎的超强的传染性和传播速度,传染人数是指数级上升的,再牛逼的医疗体系也经受不住这样的冲击,因为医疗体系也是由人组成的,病毒不仅会感染普通民众,也会感染医院的所有医护工作者,包括医生、护士、后勤。
先是医院接受病人速度减缓,但是病人不会减少,相反新冠重症患者的会增多,再加上孕妇、儿童、各类慢性/急性病人,病人叫不上救护车、挂不上号、住不了院,由于不能及时受到救治,死亡人数增加,其他可以延后治疗的普通病人开始紧张,会想着要不先去排个床位,于是也开始去医院,积攒的病人越来越多,医院开始没有医生、没有床位,大厅走廊人头攒动,潜伏在其中病毒开始肆虐,到头来医院就会成为病毒的狂欢之地,人间的炼狱。

 第5张图片

日本全国病床紧缺

 第6张图片

医生也承受着很重的压力

 第7张图片

医生的担忧

 第8张图片

普通民众在医院排队等待

 第9张图片

孕妇得不到救治

要知道中国的人口可是日本人口14倍,如果以上情形发生到中国,我是不敢想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荷塘月色0y 发表于 2022-8-18 13:15:47 | 只看该作者
 
你看,观察者网又在造谣了,区区一个流感,加上日本那么强大的医疗水平,那么高的素质,怎么可能会达到“灾难级别”?
造谣,一定是造谣!
只要共存了,社会就太平了,经济就腾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ida700 发表于 2022-8-18 13:16:47 | 只看该作者
 
这问题估计共存派看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申美娜 发表于 2022-8-18 13:17:11 | 只看该作者
 
它国内政,不予评价。
做好检测,防止投毒。

 第15张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2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