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台湾高等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复制链接]
72320 20
aczchw 发表于 2021-4-11 08:20:39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大学学测成绩昨天公布(2020年02月24日),数学科满级分历年新高,达1万4489人,不仅比去年一口气增逾6000人,也形同每十人就有一人是满分


上一篇:国内“退休金10级表”出炉,贫富差距一目了然
下一篇:如何看待山西三甲医院医生自曝收回扣 50 多万,院方称此人性格偏激,纪委曾介入?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0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赖皮啦啦啦啦啦 发表于 2021-4-11 08:20:50 | 只看该作者
 
(篇尾链接一篇台大校友介绍的台湾高考规则的回答,其实学测满级分和高考满分差别很大的。学测之后还有各学校的面试,也就是说学测只是一个敲门砖。)
正文开始:
muuuu.....
台湾的教育水平嘛,我在这里呆了五年,依然雾里看花,只觉得这是薛定谔的高等教育...
首先我要坦白,虽然台湾的同学给我解释过好几次指考、学测、繁星推荐等等台湾高中生考大学的渠道,但是我依然听的头晕脑胀。不过有一点,台湾的教育体系给了学生很宽广的选择范围。典型的是它们的职业高中(即我们眼中的中专),让我感觉很惊讶。
我在台湾的日资工具机厂实习的时候,厂里的年轻师傅很多就是这些职业高中(或者叫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台湾比较有名的有南港高工、大安高工)机工科毕业的。和他们交流中,我很惊讶于他们对于机械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甚至高于大部分机械工程大学生,他们不仅仅只是操作机器的工人,更是能对产品的改进提供意见。而最近几年大学对高职招生的开放,让高职学生也可以考大学,让我看到了很多这一类学弟,在专业课成绩上吊打传统普通高中背景的同学,而本人所在的台大实验室里亦有曾经高职毕业的学长(注意:他是考进台大研究所的,不是推甄,难度系数加倍)。但是他们的职业教育体系真的绝对好吗?不知道,因为他们大多数都直接参加工作,能考到好学校的不多,而毕业后到超商赚时薪、亦或是端盘子洗碗的大有人在。
台湾的师资水平

台湾的师资水平,实在更是让我摸不清。我大学时的一位老师(称他为老师我都觉得羞愧,工程数学,他以一人之力让后面教流力热力控制系统的老师,每人都要先重新给学生补一遍数学内容),能做到2节连课只讲一份作业,下课前十分钟开始擦整面白板说他答案解错了...而同样大学时的另一位老师,则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并且台湾的大学会大量找业界的从业者来做为业师进行教学。四年下来,至少让我对于本专业的认知既能够进行下一阶段硕士的学习,又能直接进入工程领域直接参加工作。而最后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台湾对于老师的从业标准放的非常宽,优点是什么人都能当教授,缺点也是什么人都能当教授(自己细品)
台湾高校相当一部分老师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我认为这也是亚洲文化下大部分老师的问题):抱怨学生如何如何差,而忽视教学本身应该对于学生有能力提升的作用(进来时啥也不会,毕业时会磨车刀了也算有提升啊...)。至少在我的大学时期,系上大概半数老师都抱怨过,而可悲的是这些老师从未意识到,别说技能了,连他教的那一学科的知识他也没能真正让他嘴里的差生学会。我感到很幸运,有好老师好学长愿意和我经常探讨,哪怕我对某一块完全不懂,也会愿意耐心教导。或许,能遇到良师益友,皆是缘分吧。
台湾的高教结构。

以前台湾的学生,在国中(即初中)毕业以后,除了工作外各阶段有两条路可走:
1,职业高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
2,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硕士——博士
我们可以看到单学历上,最后都可以通向更高的学习研究。这意味着那些台湾的博士可能不仅是看了十几年书本的老学生,也有可能是一路在一线实践摸爬滚打的老技师。而现在普通高校也开放招收职业高中学生后,更是添加了无数种可能(那些读课本读傻了的小学弟,看到那些同年级的老司机车钳铣刨磨样样精通,成绩还不差,内心是凌乱的)。而对于那些对念书没兴趣的年轻人,在职业高中学到喜欢的一技之长后也能顺利走向工作(尤其是服务业和制造业),或许工作很长时间后想进修学习,也可以很轻松的凭原本学历参加入学考试或报名在职班。
而这一体系也受到传统中华文化中对科举功名盲目吹捧的威胁(所谓考取名校光宗耀祖之类的思想),我想经常出入捷运台北车站(我印象中是八号出口)的人,对电梯旁广告墙上某补习班的广告应该印象深刻:左右两排上百个学生抱着手臂一脸傲娇,每个人左下放写着“XX高中 XXX同学 75满级分 考入台大XX系”。台湾的补习班比起大陆,嚣张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补习班取名都很好笑:“张三数学”,“李四语文”,“王五英语”......(我TM还傅里叶光学牛顿力学嘞),而这些补习班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宣传方式无所不用其极,那些榜单上的学生可能只是个人信息被盗用......而这补习产业的繁荣,也侧面反映了不管你日后发展如何,考上台大即功成名就牛逼哄哄这一荒谬思想,在台湾社会中还是广泛存在。不过,引用我台湾室友的话:正经学霸谁补习,补习的哪个算学霸......那些在补习班沉沦的娃们,也大都属于学渣之列。即使幸运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只能再靠着补习通过大学的科目,通过补习考研,最后因为脑瓜只会考试不会处理学术研究问题,被老板喷个狗血淋头再延毕,可想而知就业之路也不会好过。
台湾的研究所(硕士、博士)的学习或研究环境。

台湾这一层级学历的品质差距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有些私立大学的硕、博士由于招不到人而门槛极低,即使是台大也面临着博士招生逐渐变冷的窘境。台湾教师职称评定、升等,大多根据教授接的计划案数量、论文数量评定,其中计划案更是关乎这个教授的研究室是否有经费支撑下去,毕竟需要养足够多的硕士博士生来支撑他的研究、完成研究计划案。理想状态下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实际上大部分老师是有职业操守的,但是总有个别人渣急功近利坏了规矩,甚至为了贪掉研究经费(台大一间实验室一年经费最高可达到上千万,少的也有上百万),学术作假甚至直接作假帐(请谷歌:台大弊案,会有不同年份的新闻)。私立学校更是不堪,有的教授为了压榨学生迟迟不放学生毕业(当然有机会被网爆公开处刑,可是更多的学生最终屈于老师淫威),甚至直接把计划案中学生的补助黑到自己口袋里。很多学生为避免踩雷因此直接工作不想升学,而已经踩到雷的要么以服兵役为由遁走,要么直接休学工作。
至于专业研究水平,只有台大能够在极少数领域世界顶尖,大部分研究勉强追住第一梯队的脚步,其他大学则更多的是处理具体实际的案例研究(跟外面公司做客制化研发没什么两样,做好了拿到外面卖有钱拿,做不好有教育部计划案买单)。对于经费高度依赖教育部、科技部的学校,则完全化身为工具人,没有计划案主导权,给你经费按上面的旨意去办事。
说到计划案主导权,这里又有一个灰色区域:很多计划案是由台大这类一流学校的教授提出并主导(毕竟这些咖离上层建筑更近,甚至本身就属于上层建筑),由下面这些二流学校具体实施操作。很多时候,下面的学校浑水摸鱼上面的这些咖也都装看不见,只要写得出计划案报告、写得出论文、做得出成果,大家都有钱可分面子上都有得吹就皆大欢喜。这也导致那些比较差的学校为了获得经费而应付研究,学术越来越烂、学生越来越少、学校也越来越穷。
在台湾,其实除非要当教授,博士没必要念。大部分工作都不需要博士的研究程度,以台积电为例,大多都是招硕士作为一线的工程师(我这边实验室毕业学长的标准出路)。只有个别在企业混迹多年已经到达中层领导的位置,经济收入稳定的个别技术人才,或许会选择念个博士加深一下专业领域的认识(亦或是洗洗学历)。再就是某教授花重金聘研究员附带博士学历,除此之外,也就只有当教授这一条路需要念到博士。
几十年以来,在台湾都是觉得其他国家留学更香。台大毕业生升学者有大概六成以上选择留学,留在台大本校的学生基本都可以保研(推甄走走过场肯定能上),更不要说其他学校,很多私立学校研究生已经招不上来人了。
台湾的学生水平。

整体上台湾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是比较松散的。我在大学时全勤,我第一次去请公假时已经是大二了。看到请假单表格我瞬间被震撼到了:卧槽竟然有孕假,更令我吃惊的是高中也有孕假!!!(我的大学体系里有一所高中)(PS:台湾法定结婚年龄为20周岁,但是父母同意下男18周岁,女16周岁)并且台湾的学生跟我说,虽然高中有教官,但是高中生谈恋爱学校基本上不会管,高中虽然有的还分男校女校但是会办联谊(羡慕不......)。台湾的学校课堂纪律要看学校,那些好的学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自然不会出什么乱子。而那些稍差一些的学校,则什么奇葩都有可能出现。我在大学时听说,曾经有其他系的学生在课堂上支火锅开涮......
学生管理方式松散,但是另一方面来看,这使得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社会。很多高中生会打工来挣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大学生通常会自己承担部分生活开销和学费(学费由学贷负担,日后工作还贷)。当然毕竟还是学生,父母通常也会负担一些,不过我听过最夸张的父母一个月只给1000NT约合200RMB的生活费(估计意思是回家的路费吧......)。也有父母年事以高,虽然子女才大学但他们已经退休的,那么这个学生就必须完全扛起经济负担。有的学生为了赚生活费,白天上课晚上在超商上大夜班,十分辛苦。
很多台湾学生毕业时就已经有很多工作经验了,甚至他们从事的是相关专业极具专业性的工作(我有一个学长大学时期打工做通讯基站架构做了一年,超强...)。不过这也带来一些弊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乎也会促生很多问题。比如会台北某商业区有女学生援助交际、做网络外送茶之类的(我在讲社会问题没在开车...),有的为了追逐金钱的欲望,有的被输入错误的观念,从事着社会暗黑面的职业。前面说到台湾高中有孕假,虽然台湾整体生育率走下坡,但是年纪轻轻就当爹当妈的也不少。很多年轻人早早的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或许长辈还尚且不需要养老,但是要赚奶粉钱。更有甚者,新闻中曾报道过有年轻单亲母亲白天带娃上课晚上打工糊口......
我在台湾这些年的感受是大部分台湾学生竞争力平均水平偏低,真正在学识、技能上能打的凤毛麟角,不过我认为他们大多数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却是非常强的。
回归题目:台湾高等教育到底是什么水平?

我只能概括其特点:有着很高的自由度
(没有约束不一定是好事)
这是个薛定谔的高等教育,至于最终对于其水平定位的可能性,是由高坍缩到低还是由低坍缩到高
一切都取决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经历







回观我们自己的教育体制,甚至于世界各国,谁又能说得清好坏......
亦或者,教育本身就是混沌不定的事情吧
若非疫情假期无限充值,怕是我也没时间想这么多......
由台大校友 @灰酱 介绍的台湾高考模式:
想知道台湾那边的高考制度,还有他们会不会因为繁体字难写而在考试时间上与内陆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杉杉小姐 发表于 2021-4-11 08:21:29 | 只看该作者
 
仅仅发表一点感想。中国古代文学史公开课,台大欧丽娟,复旦陈引驰,浙大林家骊,近些年都看过。(原谅我为什么一段叙述看三遍= =b)
欧丽娟讲课,个人风格非常浓郁。她肯定做了许多准备,但语言平实流畅,雕琢痕迹感觉不深。课的内容,也不都是定论,时不时向你介绍学界前沿的一些冲突,干货不断,不求讲的全面,也不回避冲突。另一个方面,大陆出身的人,听听对岸教育背景下在某学科的叙述,也不是坏事。
但她的课,正是因为不求全面,不求定论,也有很片面的东西,也有自己在输出厚古薄今价值观的东西,换句话说,没有一定积累,也可能被她在貌似不雕琢的课程中影响了。另外,你能明显感觉出来,她对中国文学的热爱。这从那种个人风格的叙述,是放在台面上的。
想到另一个台湾英美教育背景的人,叶嘉莹念词,你听起来全是她对词的爱。。。
两位大陆学者是照本宣科,明显感觉到他们的意图,是想在一个规范化的流程内,给你一个宏观和细节上都非常清晰的系统。他们的引用比欧要多,要清晰,林家骊教授讲课的细节很多。他们讲解的课,非常客观,定论居多,不大涉及到学科前沿和价值观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内容和欧丽娟教授相比,就没那么引人入胜了。一些部分,我会各种跳过。我想这些,大家应该很熟悉。他们的课好跳过也在于,哪点是会的,哪点是不会的,你自己很清楚。欧的课不好跳过的,因为哪怕她讲了同一个知识,却往往只局部,而且经常涉及她对此看法,是为了整个故事服务的,跳了,整理逻辑就要费点时间。
另一个特色是,哪些是规范化的东西,哪些是个人感触、周边闲谈你能区分地很清楚。国内很多周围人感觉有才华的授课,是把规范内容的比例调低,个人比例调高,什么时候开始放飞谈,什么时候回归课程,时间点很清楚,我相信“不扯了,继续讲课”这话,大家不时就能听到几次,但大部分的“扯”,其实不是扯,一样是这节课的知识,只是不那么严肃,不那么定论,不那么有体系的知识。在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很少有脱离这个课题组搭建起来的授课体系,就开始独立阐述的。他们也从不会在规范地讲课中表示出自己对这门课的情感,在课内的关联闲谈中,看他对哪段怡然自得,你突然意识到,他深爱中国文学。
但当一个具体的小问题时,对比三人的公开课,我就发现,陈引驰教授对这问题的理解之深,梳理之清晰,远不是欧丽娟教授能比拟的。他的功力,是在欧丽娟教授之上的。他的课程,作为参考资料,也要比欧课程适合得多。
我是归结于,两岸很大程度上有苏联教育和英美教育的区隔。一个是大部头的《巧克力学》,一个是《巧克力三十讲》,或《巧克力的三十个问题》。在工科尚且不明显,在文理科目就很显著。仅这段体验而言,国内高等教育,教授水平是高于台湾的,但是授课习惯于这个规范化的体系,表现才华的机会有限,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体验不出两者功力的差别,也是很正常的。
当然,哪种授课对学生更有收获,就太复杂。我现在觉得,直接开干,边学边干,硕博的路数,其实比这两个要更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qq1182 发表于 2021-4-11 08:22:12 | 只看该作者
 
台湾中天频道有个已经停播的节目叫《大学生了没》,这个节目里每次都会邀请十几个不同大学的大学生来上节目。

 第1张图片 图片截图来自中天卫视-《大学生了没》原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nqvxiwW1I
仅供娱乐,娱乐!朋友们!真别过度解读。

里面有这样一期 大陆交换生,我们可以从对比里,看出台湾的教育是什么水平。

节目开头直接开门见山-先抛出震撼又很敏感的问题是,你们愿不愿意交换到大陆去,为什么。

 第2张图片 而给自己起英文名的patrick 还是台湾文化大学 “国剧”系的(京剧)

他表示不想去交换,因为害怕

“太竞争,太强了”

 第3张图片 “受不了那个压力”相对比大陆的大学,台湾的学业很轻松。

 第4张图片 “这边很松散”不想走出舒适圈

 第5张图片 不要去那边当最后一名,愿意在比较舒服的地方当第一名

 第6张图片 然后镜头转到了爱丽丝,世新大学-是大陆学生最多的学校。

爱丽丝表示,她愿意大陆交换。

 第7张图片 她说,大陆的学生很会发言,想去和他们竞争,他们有能力,也想去大陆见见世面。

 第8张图片  第9张图片 下一个是“阿Q”,他也是京剧系的,他说大陆很多国际明星都是出身中戏

 第10张图片 他也想去中戏

 第11张图片 还特意研究怎么才能去中戏,最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要高,帅,于是他就放弃了。

 第12张图片 女主持人陶子能力超强,瞬间把曾志伟加进来

 第13张图片 其中,已经有交换过去大陆的学生表示,父母不喜欢台湾的教育环境

 第14张图片 所以她高中就去了大陆

 第15张图片 然后她就去了人大。

 第16张图片 坦言大陆学生竞争力真的很强,每天都在读书

 第17张图片 去福州交换的妹子说 大陆学生和台湾不一样,他们早晨起床很早有晨读

 第18张图片  第19张图片 她就想体验看看大陆的读书风气是不是真的比台湾好很多

 第20张图片 主持人发大招,那读书风气是不是好很多呢?

 第21张图片 “是”

 第22张图片 台湾大学也不是一无是处啦,还是有陆生妍妍说,宿舍比较人性化。

 第23张图片 交换到清华大学的学生表示,清华的设施,绝对顶级

 第24张图片 女主持人还照顾到了没有抢到话的同学,问她有何体验?

这个叫山猫的陆生回答说,台湾比较宽松

 第25张图片 “就有很多时间去玩”

 第26张图片 好了,那么主持人该收了,于是她问,听了这一大圈之后有没有同学觉得倍感威胁?

 第27张图片 “(大陆)太恐怖了耶。”

“这样听完台湾太舒适了耶”

 第28张图片 “我们就像温室里的小花”

 第29张图片 另外一个同学说,大陆学生还更尊重老师

 第30张图片 嘉宾High咖说,他有一次起早了去班级,发现大陆学生抢到第一排,觉得自己是VIP

 第31张图片 而在台湾

 第32张图片 最后一排才的VIP,他自己说:我热泪盈眶

 第33张图片 觉得台湾人学习态度差太多了

 第34张图片 而当事人VIP空降到了评论区!

 第35张图片 所以呢?

咱们猜猜是什么水平?

全球大学排行榜 台湾大学第一,大概在世界120名左右,其余的就是300名开外了

 第36张图片 不过我想在最后一句表扬一下台湾的教育,台湾高等教育在这一点超过大陆。

三人行必有我师,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而这句话的答主可能自己都不清楚吧 那就是

 第37张图片 如果大家还没有看明白红线里的意思,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陆的大综合 文综和 理综合。
比如一个人的物理天赋很好,真心喜欢物理,可他想去清华就要看总分,也许他会被一个英文和政治更好的人比下去,而那个人可能不太喜欢物理。
比如一个人喜欢研究历史,有很高的造诣,可在考试的时候有人化学物理更好,就想找个冷漠的考,于是,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就这样被淘汰。
所以这也就是很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很多人没有研究自己的本职,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说了台湾至少在精准选人才这一点,绝对是更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夏雪 发表于 2021-4-11 08:22:59 | 只看该作者
 
背景:我在台湾省第二阶梯公立大学中的一所念硕士。说实话,在大陆我也是普通学生,成绩不算好,大学在一所省属双非。大学的时候去过台湾一所口碑还可以的私立大学交流,后因研究生考不上,又没语言,选择去台湾读研。在台湾读研期间有去北京北四环某985高校交流经验。
本来今年要毕业了,但是受疫情影响分享下我在台湾关于「科系教学和研究」的想法。分享包括本科大学与台湾私立大学、硕士研究所、在北京交换科系,内容包含老师、同学等。
一、本科期间
由于我本科是沿海某省属本一院校,在本省学校还是可以的,当然如果和高教大省比,水平就普通多了。本科专业比较小众,属社科实践类的专业。系上职称当时最高是系主任(副教授),教师多是本校毕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博士仅一位,在读博士有,但是也不多。系上真正会做研究老师的也没几个,甚至连量化、质性的概念都没有,学术上来说,真的非常普通,连发个CN级都要挂。课程上除了几个老师比较负责,其他就是来摸鱼,平时几乎没作业,课程多但课业压力小,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少数课加pre或不明所以的小论。学院来说,有几位新进老师水平是比较好的,大部分也是985博士毕业,也基本都是教难度比较高的课,比如统计、经济这类课程。学生讲座上,专业方面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以团学为主。
台湾交换时候,是一所私立大学。系上专任老师全是博士(大部分是留美英澳,两位台湾土博),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两位助理教授(讲师)。学术上,我们班导(助理教授)基本保持每年一到两篇tssci(类似cssci),其他都是发外刊(ssci)和会议数目不定。至于其他老师我不了解学术研究,不过我想水平应该都是比较均衡。课程上老师是非常负责,教学上大部分是用英文教案,中文授课,方式是用学生导读、case、授课、实践还有专家讲座,有些课是实践类的,都是请业界老师或是直接参访。考核是期中考试期末project+pre,平时有作业。学生讲座上,没记错的话是每隔半个月一次专业讲座。交换期间,也有大陆的老师来访学或是随堂。
二、研究生期间
我就读的台湾某第二阶梯的高校研究所,专业是偏企业传播。研究所专任老师全部为博士(五位美QS50博,两位台大博),两位教授、两位副教授、三位助理教授,一位兼任助理教授(台土博,教实践课,本所平均两年会有一个老师要去哈佛商学院进行学习。
我们所应该是比较重视学术的,我导入职前手上就抓了3篇本学科顶刊、个位数顶会论文。入职后每年平均二篇ssci(包括顶)、隔两年一篇顶会、其他就是tssci和国内外领域的研讨会不定。产量还是比较高的,不过我导本身背景就比较强,是本领域理论和方法大佬的学生。但是,我们系所产量最高的是两位年轻副教授,几乎处于一年三篇ssci(包括顶),数篇tssci的产量。不过他们偶尔也会水水,多数是研讨会,不过大部分也是比较前沿的研究,只是结果不好。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有发研讨会的经验,不过台湾研讨会非常多,当然也有比较好的会。
课程上是自选四门必修、两门研究方法、一门实践、至少四门的选修,还有两个学期的专业讲座(平均一个月一次)。必修课基本都是每周一篇英文、一到两篇中文的期刊论文,有些课程是case、课本等先进行课前阅读,然后同学导读、老师授课。基本上课程大部分是前沿学术理论,如果是一些比较有趣的章节,会采用实践或者是案例教学,也会请一些业界专家讲座,之前有门课是请到台湾奥美总经理,考核期中笔试、期末一篇完整的论文或研究计划与pre、平时作业多。研究方法课是比较枯燥的,我是量化研究,选的课是统计方法和研究方法,统计课是一半教数理基础一半软件操作,考核是作业与考试结合,作业都是计算和操作,考试期中是笔试,期末操作;研究方法的老师是实验法大佬,所以以实验法为主,不过非常值得,把研究方法从头到尾梳理(除了质性),非常扎实,考核是期中考试、期末一篇实证研究论文pre(可投研讨会标准)与作业。实践课我选的课蛮无聊的,不予置评。选修课上我个人喜欢研究方法类的,所以选进阶统计、文本挖掘、数据挖掘,也是老师给代码跟着一些做,整体而言还是蛮有收获的,上课方式与考核和必修类似。
专业讲座是硕一一整年都必听,共八场,包括学术讲座和业界讲座。学术讲座上我自己听到最大佬的是李金铨教授,不过听说其他系有请到国际级专家;业界一般都是科技公司或策划公司,台湾太小了,没什么可谈的,案例基本也是大陆和美国为主。
毕业要求是论文+英文+学分。
在北四环某985交流时,我申请在经管院。选课是偏信息管理,共三门。本身这所学校学术能力就是非常强大,我修三门课的老师都是学术能力非常好的,背景也是比较强的,一位年轻助理教授是top2博+美联培,一位教授是系主任(港校博),另一位是副教授C9博。教学方式上两岸蛮像的,尤其是北京的年轻老师,也是英文书、英文课件,看最新的paper、case、导读和作业,期中考试,平时作业量也很大,期末是完整论文与pre。老师们也经常出国参加顶会,手上也是抓一大堆sci。学校讲座特别多,不过抢不到位子 。
不过我个人感觉课程教学上,就我所就读的课程,两岸教学还是有差异的,台湾一门课3小时,一学期18次课,老师速度比较慢,比较在意学生接受能力,也非常在意学生的反馈和注意力;交流期间一门课也是3小时左右,但是是12次课,老师上课速度非常快,几乎是自己一路上着去,作业也只有成绩和要点提示。这点可能和两岸学生生源水平有关系,北京期间交流同学但反应老师授课速度快和同学接受能力强。
至于成绩上,其实北京给的成绩也挺高的,甚至有一门课我接近满分,可能因为我的研究方法确实学的比较扎实,选课不多,期末准备也比较充分。台湾的绩点是4.1/4.3(A)
整体而言,我认为单纯的比较大陆与台湾高校是不合理,而且我相信就现在台湾顶尖高校的教师学术能力和大陆985学校比可能已经输了,甚至输很多,当然这其中也要看学校,比如台大与清北华五的学校相比诸如此类。中段位的学校(包括私立)和省属本一比能力还是有的,毕竟台湾早期留美教育多。当然台湾也存在很多不起眼的私立科技大学,就是所谓个位数分数上大学的学校,这些学校等同于大陆的专科,以职业技术为主,只不过要读四年,也有接触一些这些学校的老师,个人觉有接触到的老师们很混。
学生方面,我硕士就读的学校,招收大学生在台湾是前标以上,部分专业可能有顶标的学生。不过我接触的大学部陆生(高考可上211),表示常年拿系前三。当然,我也有认识台大的陆生(原北京985工科)表示身边的大佬挺多的。我自己专业而言,周边的台生也很认真,但是感觉更像三分热度,本专业多数台生比起学业,更热衷于各种竞赛,不过不可否认在专业上,还是很努力,值得学习。至于大陆的学生和同类台湾高校学生比还是优质很多的,以我本科交换经验,台湾的老师表示她的学生是做不出我们大陆学生这种成果,不过也有课程遇到很多大陆同学考试作弊;研究生阶段,也接触很多211交换来的学生,学习态度没得说,但是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碰壁的也有。
实话说,见证自己的硕士学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逐年下掉的惨痛。从刚入学的qs300到如今400+,比A股还能跳。明白台湾的高教质量确实一年不如一年,许多老师不是与大陆高校合作,就是直接跳去大陆。其实能在台湾「国立」大学当专任的,相信工资都不差,但是相比可能经费和未来发展大陆高校确实有吸引力,尤其经费,清北一年经费相减可以差出一个台大经费(如果记得没错的话),之前参加北大的暑期学校,这种公益课程,一周经费就至少50万起,而且听说一门实践课程经费可以达到300万,只是人文社科专业。台湾的学校或许人均经费会高些,利用率高些,但是体量上真的撑不起,尤其是理工科。高教嘛,还是看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最终还是用钱砸出来。
大陆的高校质量逐年向上是有感的。我的本科母校,前文提的如此不堪,不过据说这两年招收了很多985+美联培的博士,以及其他国家的海归博士。听说曾经那位教过我的985博已经在该领域顶刊发表了论文,也是在该期刊发表的第一个中国学者。许多课程甚至用双语教学,和四年前比厉害许多,老师们也努力发表c刊,产量逐渐提高,不过据说还是有挂名 。
以上就是我个人本硕在专业教育的经历,希望疫情赶紧结束吧,蔡政府也快快开放,早点领证毕业才是重中之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风起康巴 发表于 2021-4-11 08:23:57 | 只看该作者
 
我读的事传媒相关的科系。
他们的老师真的挺好的,挺有水平的。都是业界退下来非常有名的人物。


但是他们的学生菜啊,真的菜啊。连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都有困难。
往往一个课题报告做完了,内容完全偏掉。从课题本身就理解错了那种错误。
然后老师只能打个哈哈,问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然后给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都叫我sky 发表于 2021-4-11 08:24:36 | 只看该作者
 
曾经参加过对岸来的科研人员到我校的求职面试,作为面试考官之一,私下里聊过一点岛内的教育。
总之就是两岸都经历了“扩招”,且大陆还是在对岸之后搞的。远哲先生八十年代末放弃美国籍回台,接手吴大猷的教育改革,有一项重大政策就是要高等教育惠及更多的人口。
根据我个人以前的了解,早年对岸的高等教育也是精英教育,类似印度IIT。有句口号是: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
可能是由于当年经济起飞,岛内的“教改”选择了多建立新大学,这样“高考”分数线就可以划低,就有更多的高中生可以升学进入大学。我小时候翻墙潜入台湾批踢踢实业坊,却见到对岸网友对此多有怨言,说是30多分就可以进大学。咨询过后得知,当年新成立大学貌似有利可图,就大干快上成立了许多资质不是特别好的学校,这些学校在21世纪经济不那么好的时候,生源缺乏,只能关门。但围绕着关门后地盘如何归属,又是一笔糊涂账。
网路上看到对岸一些公开课,讲的确实不错;但是对我们这边的文化、教育、过来交流的学生,总有些莫名的优越感和调侃,让我十分不爽。看这些人讲课还不如直接看美国的更好的MIT公开课、Yale公开课了。
就我专业来说,有一位老先生林圣贤,做光谱理论,功底很深。当年UC Berkeley的G. N. Fleming公式推不出来,是林老师教的。不过现在,大陆几位光谱理论的青年新秀可是做的比林老师好了。林老师也快退休了,他们一派的人也大部分被大陆的高校买来了。反例也是有的,2018年,Houston大学的师公过寿,我博士导师就在上海办了个会,把师公的徒弟徒孙们聚在一起。有一个小师叔,是台大还是国立清华任教的,做“超对称量子化学”的小哥,一副傲视群雄的表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Mr。 发表于 2021-4-11 08:24:59 | 只看该作者
 
只说台湾行政法学的情况,
台湾各个大学的行政法学教授们,还有台湾司法院的行政法大法官们,几乎清一色的德国博士。
德国是近现代大陆法系行政法的发源地。从19世纪末开始,就是公法学的圣地。
台湾的行政法学者撰写的论文、著作,大量的脚注都是直接引用德文文献。比如我个人很敬重的吴庚法官,就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法学博士。李建良教授是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林明锵教授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陈新民教授是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这一点非常像日本的行政法学者,日本最著名的那一批公法学者(美浓部达吉、田中二郎、原田尚彦、盐野宏、小早川光郎等)也是言必引德文文献。
这一点我们大陆就略落后,对于其他大陆法系的经典论著的重视程度不够,文献翻译的规模也不是很大。最一线的学者中,能够旁征博引的也是屈指可数。这一点是一定要加大关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杨飞刚 发表于 2021-4-11 08:25:04 | 只看该作者
 
台湾高校如果跟国外的比,其实没什么优势,如果你语言没问题,钱也没问题,那么还是去美国最好,日语好的话,日本高校也比台湾好。英系国家那种专门赚钱的呢。。。。我没接触过,总之其他题目中的各种好,我觉得台湾没什么新鲜的。
台湾高校和大陆比,那这个分人,台湾学校人均资源比大陆学校丰富不少,图书馆基本上随时有座位,交换与实习机会也没什么在竞争。研究方向的话,大多数都是学生选老师,除了个别几个国际有名的教授,估计不会有什么老师挑学生,压榨学生的事情。学生自主管理这块也不错,申请点什么活动学校大多是支持的,也没什么形式主义的活动一定要参加。所以,如果你是有自身目标,那么台湾学校确实比大陆更自由。
当然,上面是对于台湾人说的,大陆人去,要打个五折,比如很多项目大陆人参加不了,主要是当地政府补助的项目与特别高端的理工类项目。再然后就毕竟两岸不一样,你学点什么金融实务,法律实务这个和大陆差太多,他们的好打完折扣,如果能上同等级内地学习我觉得台湾可以不去。
如果说台湾办学在国际上有什么特色,我觉得还是有,那就是“性价比”!
这个感觉大家网上很少讨论,但很值得说。台湾本地学费,公立学校每年人民币一万出头,私立学校两万出头。说实在的真的没比大陆贵多少,而且现在大陆出现专硕制度后,大陆专硕学费真的是领先台湾不少了。我读的台湾公立学校金融硕士总学费是4万人民币,同学院的MBA大概是6万人民币,EMBA大概是15万人民币左右。理工科方面实际上更低,本校工学院同学,学费和我们差不多,也是4万,但是人家可以靠完成课题每月领5000人民币左右,这么算下来感觉比内地还低很多。在这种学费下还可以提供足够多的学习资源,我觉得值得很多国家学习。(我倒是听说德法也是免学费,资源或许也还不错,这里的学习应该是之其他较高学费国家,应该好好学学)
与很多靠国家拨款的学校不同,台湾私立学校可以在人均2万学费,三分之二财政来自于社会募捐与合作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对较多的学习资源与机会,真的是少有的。现在教育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贫富差距的拉大,要么廉价不好要么好的极为昂贵,内地也有在这个趋势中,真的非常不好。大家真的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台湾办学经验,如何小成本做出大家都能够接受品质尚可的教育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善变·的·笑 发表于 2021-4-11 08:25:17 | 只看该作者
 
去交换过半年。
我们11个陆生就是台湾老师眼中的希望之星,无论是综合素质、专业素质还是个人品德真的是碾压台湾同龄学生。
另外说老师。我是中文的,在去台湾之前,就有自己的老师吐槽台湾学术水平不行。等到自己去的时候才发现,还真是……相近科目,基本上,大陆学者(至少中文方向)的思想深度和学术功底是高于台湾高校老师的。
当然,交换过程中也遇到了几位优秀的台湾教授,他们在涉及外国文学、文艺学方面的理论和素养想当优秀。不过总体上来说,大陆高等教育胜过台湾是没什么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6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