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复制链接]
64876 2
1072570123之 发表于 2022-7-4 12:33:55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图:首次降落在斗拉特别奥里地前线机场的C-119 Packet型飞机。
1962年中印冲突战史
作者:P.B. Sinha博士、A.A. Athale上校
主编:S.N. Prasad博士
译者:gourd
译者声明:本书中叙述的是印度方面的立场,译者不对其负责。
本文翻译尚未完成,仅作临时发布之用。
印度政府国防部历史司,新德里,1992年
第二部分 第八章 印度空军的作用

印度空军在这次冲突中的作用以多个方面显现出来。一方面,边境印度一侧公路交通的不足使得陆军的部署、维持甚至生存都要依赖空军补给。这对于拉达克尤其适用,因为直到1962年8月列城还没有通公路[1]。在东北边境特区,塔格拉山脊一带部队的调动、在昂卡尔和里窝那行动中阿萨姆步枪队哨所的部署[2]都是因为空军和Kalinga航空公司运输机队的后勤支援才得以实现。所以,对冲突过程的理解必须要有对制空权作用的完整认识。讨论中的另一方面是双方都没有动用近距离空中支援,或者说进攻性的空军武器。虽然主要都是推测,但为支援陆军作战而动用空军会带来一些吸引人的可能性。实际上这是当代印度军事史中一个十分知名的“如果”假设,值得进行讨论[3]。
空运态势

运输机队

1962年空军运输机队的主力是达科他型和C-119 Packet型飞机。安-12型飞机1961年才进入印度空军服役,数量当时还不值一提。印度空军还有一个中队装备了俄制伊尔-14活塞式飞机。达科他和Packet飞机也装备了活塞发动机,最大飞行高度约为4500米。这对喜马拉雅山区作战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有些山口的海拔高度就超过了5500米。因此,飞行活动只能在谷地开展,飞机必须避让高山(尤其是在雾天)。由于这些飞机都没有座舱加压,飞行员们都得携带氧气罐。就连寒冷都成了问题。飞行员们不得不穿着厚衣服飞行。由于飞机无法越过高山,必须小心翼翼地选定飞行路线,而且绝对不能偏航。这意味着从斯利那加到列城的长途飞行中,飞机来回只能飞一条航路,这使得飞行员容易感到枯燥和疲惫[4]。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1张图片

印度空军使用过的DC-3 达科他型运输机(本架为翻修版)

实际上,完全不存在安全着陆所需的地面支持设备。没有雷达,列城的无线通信范围只有16公里。这些因素使得每架飞机每天只能出击一次。气象也是很大的问题,山区复杂多变的气候使得长期天气预报极为困难。很多时候,出发地斯利那加太阳高照,但左吉拉山口阴云密布。此时飞机就无法起飞,等飞机的陆军士兵就犯嘀咕,觉得印度空军是不是真的想飞。
通向许多着陆场或空投区的进近航路条件不佳、宽度狭窄。着陆场大多数都是砂石质的,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场所。在拉达克地区,能够供达科塔和Packet飞机使用的着陆场包括列城、卡吉尔、楚舒勒、托以昔和斗拉特别奥里地[5]。在东北边境特区,着陆场在瓦弄、阿龙和缇祖。斗拉特别奥里地海拔约5000米。技术上讲达科他和Packet飞机在这么高的机场既不能着陆也不能起飞。印度空军的运输机队克服了这些自然条件和飞机的技术局限性,在喜马拉雅山区执行任务。这些行动能够实施本身就是对印度空军和Kalinga公司运输机队飞行员和工程师的技能水平和爱岗奉献的体现。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2张图片

印度空军的C-119 Packet型运输机

20世纪60年代的运输机队主要是达科他飞机(DC-3),这些飞机已经老化、性能开始下降。随着班加罗尔的HAL与美国Steward Davis公司联合为Packet C-119型运输机研发了喷气式升级包,印度空军的运输机队打了一针强心针[6]。这一升级包括在Packet飞机尾部加装一台喷气发动机,从而在起降时为飞机提供更多的推力,这极大改善了该型号在高海拔地区的作战表现。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3张图片

印度空军的C-119 Packet型升级版(注意机翼上方)运输机(拍摄地为列城机场)

Packet改进型飞机的首次试飞定于1961年6月9日。到1962年6月,该型号已完成了一系列试验,可以在拉达克地区进行战斗试飞。C.S. Raje少校(后晋升空军中将)在1962年7月23日于斗拉特别奥里地新竣工的跑道上降落,这一壮举创造了历史[7]。
1961年3月31日,在昌迪加尔使用俄制安-12型涡桨式飞机组建了第44中队,这进一步加强了印度空军运输机队[8]。将安-12飞机和达科他或Packet飞机对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差异。相比原来斯利那加到列城2.5小时的航程,安-12飞同一条航路所耗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而且由于这一型飞机可以满载在比喜马拉雅山脉更高的空域飞行,安-12无需取道河谷飞行。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4张图片

正在喜马拉雅山区上空飞行的印度空军安-12型运输机

1962年印度空军的运输机队包括[9]:
(a) 达科他型——95架
(b) Packet型——51架
(c) 安-12型——7架
(d) 伊尔-14型——23架
(e) 其他——24架
(f) 超级星座型——6架
共计206架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5张图片

印度空军使用的超级星座型运输机,实际上是政府公务机

高层的决策和协调

中印争议始于中方秘密占领阿克赛钦地区。所以在最初的几年(1959-1962),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拉达克方向。在喜马拉雅边界的东段(即麦克马洪线),前沿地带直到1961年还是由阿萨姆步枪队负责。为这些孤立哨所提供空中补给的活动由Kalinga航空公司实施,这是一家Biju PatnAIk先生所有的私营航空公司。该公司使用达科他型飞机,其飞行员经验十分丰富,并在冲突全过程中持续执行其任务。
随着“前进政策”的实施,1960年5月26日在国防部长办公室召开会议,陆军和空军参谋长都出席了这次会议[10]。国防部长指示陆军和空军在哨所附近为新机场选址,并为新设哨所对空投补给开展评估。印度政府十分谨慎地避免升级紧张局势,1960年10月20日总理发布训令限制在边境附近执飞[11]。空军在边境24公里以内不能进行空中侦察和战斗出击。该指示不适用于运输机,此类飞机可以直飞到边境。当然,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越境进入中国领空。这些指令得到了严格执行。1961年12月,由于陆军正在设立新的哨所,急需取消这一限制。国防部长曾同意批准特例飞行,但并未发出一大批授权令。第106中队的光学侦察型堪培拉飞机执行了这一任务。起初,这些任务的目标是绘制地图。随着积极作战的启动,这些任务就变成了查清中国军队部署和兵力的侦察任务。大多数任务位于阿克赛钦、达旺、西山口和瓦弄地带[12]。在1962年10月23日到11月11日,堪培拉飞机共执飞22次照相侦察任务,飞行时间约50小时[13]。除了这些任务以外,并没有执行最高层指示的战略任务。关于进攻性空中支援的问题在本章末尾讨论。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6张图片

印度空军装备的光学侦察型堪培拉侦察/轰炸机

空运支援是在战区层面上组织的,空军总部只负责资源的分配。在西线,总负责的是位于新德里Palam的第1作战大队。此外,查谟与克什米尔空军司令、战术航空中心和斯利那加的第15军也进行了协调[14]。达科他型飞机和伊尔-14型飞机的基地在斯利那加,主要飞向列城。Packet型飞机的基地在伯坦果德和查谟,主要飞往楚舒勒。安-12型飞机的中队基地在昌迪加尔,负责为列城和楚舒勒提供补给。陆军总部设定优先任务,大多数决定都是在定期举行的联席会议上做出的[15]。
在东线,东部军区空军司令部负责协调空运补给行动。在这一繁忙时期中,军区空军司令Jaswant·辛格空军少将的指挥部在提斯普尔[16]。Packet型飞机的基地在提斯普尔,而达科他型飞机的基地在高哈蒂。焦尔哈特也有一些Packet型飞机。水獭型飞机主要用于给瓦弄旅和Siang、苏班西里、洛希特地带的陆军各哨所提供补给。之前已经提过,Kalinga航空公司继续负责给阿萨姆步枪队的哨所空投补给。此外,印度空军的达科他型飞机也在那加兰邦为哨所空投补给,陆军的两个旅在此地分散部署以打击那加叛乱分子。
通常,东部战区和西部战区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此时陆军总部就在咨询空军总部意见后设定优先次序。
拉达克的空运支援

此前的章节提过,拉达克直到1962年8月都不通公路,空军所满足的不仅是陆军的要求,还有平民们的需求。拉达克在用的主要机场或着陆场是列城、楚舒勒和托以昔。大举建设的斗拉特别奥里地着陆场只能进行紧急起降。印度河河谷中,在楚舒勒以南的埔克齐也有一座机场。由于跑道长度不足,列城机场只能供达科他和Packet型飞机使用。楚舒勒可以起降所有种类的飞机(包括安-12),但跑道表面的问题使其频繁关闭[17]。在拉达克,就连机场的维修物资都得靠空运送来。为拉达克提供空运补给的责任由第42中队(伊尔-14)、第43中队(达科他)、第19中队(Packet)、第44中队(安-12)分担。此外,在斯利那加和查谟的第11、第12中队也有一些达科他和Packet型飞机。位于斯利那加的第1联队负责总体指挥。伊尔和Packet中队的数量是满编的14架适航飞机,而达科他的那个中队有8架飞机、第44中队有7架安-12[18][19]。
1961年,随着前进政策导致在斗拉特别奥里地和羌臣摩地带新建哨所,空军的负担显著加重。1961年9月,空军对第11军说,他们计划从斯利那加撤走达科他型飞机[20]。由于Sultan Chushku没有可供Packet型飞机使用的空投区,空军表示他们无法再为这一哨所提供补给。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最后不得不减少Sultan Chushku的兵力,并从穆尔古出发走陆路补给。这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空投补给的重要地位。
1961年5月14日,第107直升机分队(装备俄制米-4直升机)调动到列城,这加强了空投补给和伤员后送[21]。米-4型直升机可以运输4到6名乘客,能够在高海拔区域飞行。在1962年7月4日中国军队包围了加勒万哨所后,该哨所的联系就完全靠米-4型直升机维持[22]。1962年10月,廓尔喀步兵第8团第1营的一个连在中国军队的鼻子底下由乘直升机来的杰特第5营一个连换防,这创造了出击记录[23]。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7张图片

印度空军所使用的米-4直升机,摄于列城

虽然做出了种种努力,空运能力仍然不足,所以陆军在1962年向拉达克调动五个营的计划落空了。需要在部队补给和调动、机场和边境道路的维保物资之间分配运力[24]。举例来说,1961年4到5月间的2500吨可用空运运力的分配方案如下:
(a) 部队调动——500吨;
(b) 机场增筑——1500吨;
(c) 道路建设——500吨。
1962年6月,随着紧张局势升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虽然陆军要求到1962年底之前空运4.4万吨物资,但空运能力其实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即2.16万吨。因此,尽管做出了种种努力,1962年冲突爆发时拉达克还是只有四个营[25]。
西线空运作战的亮点是枪骑兵第20团的两个排8辆AMX-13型坦克的空运。10月21日,在收到报告称中国军队在进攻塞利穷哨所时动用坦克之后,一个排AMX坦克奉命调到了昌迪加尔。10月22日,使用安-12飞机对坦克装载进行测试,但这使得一架飞机的地板损坏,所以测试取消。同时,第二个排也奉命启程到昌迪加尔去。
问题在于安-12的装卸斜坡坡度过大,所以坦克履带会在铝制地板上打滑。坦克的装载必须十分平稳,决不能发生晃动。陆军工程兵和空军技师们很快发挥聪明才智,想出了一个办法。很快造好了一个用于装载坦克的专用斜坡。使用木条对飞机地板做了加固。10月24日的测试成功了。
不过仍有一个问题。空军坚持要把坦克炮卸下来减重,但陆军绝不接受。为解决这一问题,飞行员们冒着极大风险减少了起飞油量[26]。由于楚舒勒降落的飞机也必须维持发动机不停转,卸载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这一要求也成功满足了。1962年10月25日,六架安-12型飞机在朝雾中起飞,完美地把坦克运到了楚舒勒。次日,第二个排也空运到楚舒勒。野战炮兵第13团的两个连也空运到了楚舒勒。这对于保卫楚舒勒实际上起到了极大的贡献[27]。
在1960和1961年,缺乏充足的运力是陆军在拉达克调集兵力的主要瓶颈。然而,随着1962年紧张局势的升级,印度空军运输机部队为应对局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不适于夜间山区飞行的Packet型飞机甚至在1962年10月23、24日趁着黎明为错格斯察鲁和波布朗实施空投[28]。
下面两个表格显示了印度空军运输机部队所做的努力:
飞行小时数:
1962年8月——1289
1962年9月——1179
1962年10月——2557
1962年11月——3263
(包括安-12、Packet、达科他、伊尔-14和米-4直升机[29])
安-12所装载的物资[30]:
1962年7月——574.2
1962年8月——460.4
1962年9月——366.7
1962年10月——1427.3
1962年11月——1965.7
(该数据仅包括昌迪加尔的印度空军第44中队[31])
运量的增加部分是由于查谟与克什米尔地区的天气从十月份开始好转。然而毫无疑问,在10月和11月这两个重要的月份里,空军将人员和飞机利用到了极限。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在1962年10月以前不能做到这个水平[32]。答案一部分是技术因素,一部分是心理因素。1962年10-11月空军的紧急运作只能通过延迟定期大修和维保才能实现,这种做法只能是短期的。另外,在这样做之后,运输机队的很大一部分都无法再出动。在可持续的补给行动中,这只能引起飞机停飞。第二,必须清楚的是,在1962年9月以前,政府和陆军总部仍然相信不太可能和中国人爆发激烈战斗。很自然,这种感觉也渗透到了空军。
在10月到11月,印度空军运输机部队向拉达克运输了约9639吨补给[33]。印度空军可以挺起胸膛地宣称,它对于稳定拉达克的地面局势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东线的空运

在东线,空投补给的需求与西线一样重要。在独立后不久,印度政府就开始将行政管理扩大到东北边境特区与西藏和缅甸接壤的地方[34]。彼时,除了东北边境特区以外,其他边境地带是由阿萨姆邦政府管辖的。独立后头几年的主要问题是把被孤立的部落融入全国的主流。边境的人员配备和警察任务都由阿萨姆步枪队负责。这是一支准军事部队,军官由陆军提供,但受到阿萨姆邦政府的指挥。邦政府还负责这支部队的行政管理。
早在1950年12月,一名印度警察公务员[35]N.K. Rustumji先生(他后来任阿萨姆邦长顾问)就提议,考虑到局势的变化(即中国军队进入西藏),应当向这一区域调入一个陆军的正规旅[36]。他还提议把迪布鲁加和焦尔哈特设为空军基地。他说,如果在北方与西藏的边境出现大规模作战,空投补给将变得极为重要。改善公路交通看上去耗时良久。空投补给对于支持阿萨姆步枪队的哨所线也是必须的,不过这支部队的主力还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河谷地带。Rustumji先生有力地论证了在这一地区设立空军基地、机场和空投区即使在和平时期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一地区时常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而与世隔绝。这一地区的交通不便同时还意味着情报的缺乏。因此,空中交通是绝对有必要的,他极力请求建设必要的设施。从现有材料已不可能清楚,这一深思熟虑的评估结论对空军在东线的部署和该地区空中交通的开发是否起到了作用。
东线机场和空军基地的建设受到了那加部落民叛乱的刺激。为此部署了陆军以控制骚乱。由于各哨所位置孤立,不通公路,维持这些部队的唯一方法就是空投补给。Chabua、焦尔哈特、高哈蒂在1960-1961年被开辟成为空运基地。
为应对印藏边境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在Bagdogra组建了印度空军第20联队以负责锡金方向,在提斯普尔组建了第11联队。这两支部队直到1962年9-10月才形成完整战斗力,此时正巧是中印冲突之前[37]。空运支援的主要工作由高哈蒂的第48中队(Packet)、焦尔哈特的第59中队(水獭)和第49中队(达科他)负责。此外,第11中队在Barrackpur的两架达科他在冲突期间也部署在高哈蒂。达科他中队平均有七八架飞机、而水獭中队有12架。只有第48中队的Packet有满编的16架飞机(含2架预备机)。可用比例从30%到70%不等[38]。Chabua是东北边境特区东部空投补给的主要基地,而高哈蒂是卡门地区的基地。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8张图片

在瓦弄一带飞行的印度空军水獭型飞机

作为中方入侵塔格拉山脊地区的后续,东北边境特区卡门边境分区麦克马洪线一带的局势变得极其紧张。为了评估空投补给的态势,并帮助陆军加快在南卡曲河谷增兵,1962年9月6日在新德里国防部长办公室召开了一次会议[39]。陆军和空军的主官都出席了会议。会上决定,应立刻由空军接手对阿萨姆步枪队前沿哨所的空投补给。会上还决定,Kalinga航空公司的补给任务到1963年3月应彻底取消。做出这一决定很明显是由于认为民营航空公司在冲突时很可能不够可靠。空军参谋长说,如果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扩大现有的机队。国防部长同意为此再买两架Caribou型(DHC-4)飞机。
就算没有为阿萨姆步枪队提供补给的额外责任,陆军的日常需求就已经需要每月约1000吨的运力了[40]。这一需求还没考虑到由于第62、第68旅调入卡门分区和第7山地旅在达旺以外的前沿囤积物资的额外需求。在局势变化之后,陆军的总需求大约是每月2200吨[41],而空军的每月运力只有约1200到1300吨[42]。普遍认为就连这个运量都无法如数供应给部队,因为在丛林密布、地形陡峭的东北边境特区里,大约25%-30%的物资会在空投中丢失。
空军力量不足的现实迫使印度政府即使在1962年9月10日以后还是继续让Kalinga航空公司执行任务。在1962年10月28日,陆军总部(作战部)致函国防部,说印度空军和Kalinga航空公司的空投与运力分配应当由印度空军、陆军、阿萨姆步枪队总监和Kalinga航空公司的联席咨询会议决定[43]。于是Kalinga航空公司已经老化的达科他型飞机在冲突过程中仍然继续执行补给任务,直到1964年。
很快就冒出了新的问题,补给空投装备(SDE)短缺,包括降落伞、滑橇和索具。在第4军组建、考尔将军就任后,空投补给的重点就转向了东线。1962年10月5日,作战部修订了各方向的SDE分配方案[44]:
(a)东部军区司令部——10月份8000、11月份2000、12月份2000
(b)西部军区司令部——10月份无、11月份6000、12月份6000
1962年10月8日,空军参谋长命令东部军区空军司令部在提斯普尔组建第1作战大队,接管印度空军在东北边境特区的全部工作[45],于是东北边境特区空投补给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了。考虑到中国空军对提斯普尔、高哈蒂和焦尔哈特等前线机场的威胁,还部署了一定的防空部队。高层的催促起到了作用,印度空军每天每架飞机要出动约3个架次,到1962年10月23日一天就空投了约200吨物资[46]。中国方面发动的进攻使得气氛十分紧张,这使得空军继续压榨人员和设备的极限能力。在冲突期间,为西山口的旅阵地空投了足以使用15天的弹药和补给。
一个水獭中队(第59中队)、第105和第110直升机分队都在东北边境特区的野地上大胆的起降,为陆军提供补给。水獭型飞机将一整个旅(第11步兵旅)从缇祖空运到了瓦弄。该中队的主要作战基地是焦尔哈特,于1962年9月28日将由两架水獭组成的一个分遣队部署到了缇祖。在冲突期间,水獭型飞机共飞行982小时,空运了414吨物资和2083名官兵[47]。从瓦弄返程的飞机还负责后送伤员,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这对于提高瓦弄守军的士气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虽然数量很少,但直升机部队的表现也很好。第105直升机分队只装备有3架贝尔型、2架西科斯基S-55型和2架Aloutte型直升机,共飞行558小时,空投了14.6吨物资、救援135人[48]。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9张图片

印度空军的西科斯基S-55型直升机

第105直升机分队在南卡曲一带作战。10月20日,由于与Sehgal少校失去联络,A.S.威廉姆斯少校驾驶直升机飞往章多。看到敌军占领章多后,威廉姆斯调头返航,但他的直升机遭到了中国军队的射击。他成功地操纵直升机在吉米塘附近着陆,得到了一架米-4型直升机的救助。他自己的直升机不得不除籍。同时,由于出击中被中国军队射击,吉米塘的第三架直升机也损失掉了。在撤退的混乱中,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不得不步行三天后撤。于是,第105直升机分队损失了三架珍贵的直升机。1962年11月,该分队接收了两架刚刚交付的Aloutte III型直升机,继续为西山口和德让宗守军提供支援。直升机的飞行员们在执行“不可能”任务中显示出了惊人的勇气,他们经常只靠着火把的引导在崎岖的山头着陆以救助伤员[49]。
1962年9月才组建的第110直升机分队的故事也一样充满英雄气概。该分队使用的是尺寸更大、性能更好的米-4型直升机[50]。经过高强度训练,该分队很快就形成了战斗力。这个分队的主要作战基地是提斯普尔,在达旺地区执行任务。1962年10月26日,一个三架直升机的分遣队被派往瓦弄地带。这些直升机在那里帮助水獭型飞机为陆军在把部队运到瓦弄。10到11月份夜以继日的工作中,该分队每位飞行员日均出动3次,每天运输16000磅物资[51]。仅1962年10月22日一天,直升机就从达旺起飞62架次,在入侵者的兵锋下撤出了176名妇孺[52]。在陆军开始撤退时,直升机还为正在撤退的部队空投补给,并后送伤员。许多陆军官兵能活下来都多亏了印度空军勇敢勤劳的直升机飞行员。在补给任务中,一架直升机在11月16日在瓦弄被击落。乘组成功地随陆军一起逃脱了。该分队在作战中运输了180000磅物资、1700名人员,共飞行650小时——无论哪支部队都可以以此为荣[53]。
为了回应考尔中将疯狂提出的空投补给请求[54],空军参谋长建议收编Kalinga航空公司的民用资源[55]。还认真的考虑了让印度航空(国家航空公司)雇佣外籍飞行员,将印度籍人员编入印度空军的方案。然而因为东北边境特区的地面局势已经恶化,此时这样做既为时已晚、也杯水车薪。前文中已经充分讨论过局势恶化的原因。
东北边境特区的空投补给受到许多不足的制约。最大的问题就是东北边境特区狭窄的河谷中只有很少几个合适的空投区。这意味着由于物资都掉到了河里,许多吨位都被浪费了。狭窄的谷地和高耸的山峰迫使空投在较高的高度上开展。这影响了空投的准确度,扩大了物资的散布范围。这些山区多变的天气意味着需要在好天气里“大批”空投。由于被空投的补给品必须由人力在困难地形上运输,这通常会导致即使印度空军完成了任务,补给实际送到部队还要再过好几天。
空运支援作战作为一次仓促计划的冒险行动,其表现已经十分出色。决定差不多只是提前一个月做出的,而各项资源最后时刻才到位。这与地面上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
不发动攻击性的空军支援

空军力量和部署

自二战以后,为支援地面部队而使用战斗机和轰炸机成为战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已经成为了公理。在1962年冲突发生之前,中印都有规模较大的空军。据估计,中国方面有约1500架前线战斗机,而印度空军有559架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1962年冲突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就是,印度一方至少还有空运活动,而中国一方完全没有执行任何飞行任务。在50年代中国军队对付西藏时,有报告称中国军队动用飞机对藏军的要塞实施了轰炸和扫射。但1962年中国空军和印度空军的战斗机与轰炸机都没有露面。
下表是空军实力的估计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56]
战斗机
——米格-15和米格-17[57]:1350架
——米格-19[58]:150架
——共1500架
轰炸机
——伊尔-28[59]:500-600架
运输机
——伊尔-14:若干
其他各型飞机:300-400架
印度空军(仅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60]
战斗机
——Ouragan/Toofani(“飓风”)[61]:57架
——吸血鬼型:224架
——Gnat(蚊蚋):33架
轰炸机
——猎人型:140架
——Mystere(达索神秘):105架
总计:559架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10张图片

印度空军的Toofani/MD450型战斗机

印度空军的主力部署于西部旁遮普的机场。然而,在冲突发生时,东部也有可观的战斗机兵力。这些部队包括“飓风”和吸血鬼各两个中队,以及一个分遣队的猎人,后者也是当时的一种前线飞机[62]。这些飞机部署于提斯普尔、Chabua、焦尔哈特和Bagdogra。此外,大约两个中队的猎人在附近的Klaikunda空军基地。堪培拉型轰炸机的光学侦察型也使用提斯普尔执行拍照侦察任务,不过这种飞机并没有以提斯普尔为其基地。所以当需求出现时,东部的空军基础设施是充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空军有相当一部分部署在阿萨姆和孟加拉地区的基地里,所以这些地方有许多机场。缅甸战役是大多数皇家印度空军飞行员参与的第一次实战,当时的老兵也有在密林执行对地近距离支援的丰富经验。因此,从训练和装备来讲,印度空军是一支战术空军,十分适应于支援地面部队。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11张图片

印度空军的吸血鬼型飞机

中国空军主力部署在中国东部的海滨地区,主要面向台湾。蒋介石及其空军被视为对中国安全的首要威胁。除此以外,部署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大规模美国航空兵也可能带来威胁。当时的解放军空军主要由老旧的米格-15和米格-17构成。只有米格-19的性能可以与印度空军的猎人相比。中国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是西藏缺乏基础设施。虽然没有信息可以揭示1962年后勤保障的准确情况,从更晚些年份的情况也可以得知,这些机场的设施不足以支持中国军队开展可持续的作战[63]。
除了基础设施的大问题以外,这一地区的地理情况也对中方不利。大多数机场位于青藏高原上,其海拔高度使得飞机的起飞需要更长的跑道和更多燃油。这缩减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另外飞机的起飞重量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可以挂载的炸弹量也较少。中国空军当时没有任何空中加油设备。而印度的机场都位于海平面附近,不受中方的不利条件影响[64]。
陆军总部的“情报评估”(该报告也发给了空军总部)中提到了当时所知的、与中国方面机场位置相关的一些信息。在西线可以用来打击印度目标的机场是和田机场(海拔1380米)和喀什机场(海拔1290米)。东线可以用来作战的机场是玉树结古机场(海拔3800米)、昌都机场(海拔3230米)、那曲机场(海拔4500米)和昆明机场(2080米)[65][66]。有报告称,亚东和堆纳也在建设机场。
提案与决策

随着1959年印藏边境的局势日趋紧张,对中国方面的空军威胁做了评估。1959年7月,认为中国在西藏建设了大量机场和起降场[67]。这些事实也得到了陆军总部的确认。然而空军总部貌似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68]。
由于对中国威胁和印度反制措施缺乏专业、深入的技术分析,根据对总体实力的粗略认识,主流看法是中国军队在天空拥有绝对优势[69]。很少有人想到,中国人是否能够在印藏边境部署空军。发送给西部军区司令部(见附件IV)的第26号作战训令和西姆拉的“Sheel”兵棋推演(参见《拉达克的战斗》一章)很清晰地体现出了这一看法。
在西线,随着加勒万哨所危机的发酵(中国军队1962年7月4日包围了一个孤立的印军分遣队),第15军军部向西部军区司令部申请,为了提高部队士气,应派印度空军飞越这些哨所上空[70]。貌似这一提议经过了标准流程,1962年9月18日在Palam的第1作战大队和列城之间建立了空军支援通讯[71]。在1962年10月19日,空军支援通信分队与Adampur、随后与Halwara的机场建立了通信联系。这两个地点的战斗机和轰炸机进入了警戒状态,准备到拉达克执行空中支援任务。随着地面战斗烈度的提高,印度陆军缺乏火炮,而中国军队拥有炮兵优势。1962年10月31日,第15军军部向西部军区司令部申请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72]。军长认为,进攻性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在拉达克的开阔地带可以极大地有助于战局。所以他敦促西部军区司令与政府讨论空中支援的问题。
东段东北边境特区的局势更紧迫。1962年9月22日,陆军总部在一份电报中向东部军区司令部和西部军区司令部传达了印度政府的决定:将中国军队从在卡门边境分区(塔格拉山脊一带)占据的土地上赶出去[73]。打算是用第7旅完成这一驱逐中国人的任务,南卡曲河谷地面上的现实情况却与此不同。该旅全部的火力支援就是空投到章多的两门75mm伞兵野战炮。在这两门炮中还有一门是坏的。不过无论好坏,这些炮的射程都打不到塔格拉山脊的中国人。第4军军长在1962年9月9日视察现场时发了一份电报,请求政府批准出动印度空军的战斗机[74]。电报随后说:“在我军对敌军阵地发动突击时使用近距离空中支援应当是必须的。”1962年10月7日,第4军军长发了一封更加急切的电报,他说中国军队可能发动进攻,并强调他没有资源应对这一局势。他建议应当调集“一切空中和军事资源”来恢复态势[75]。
在1962年9月11日,陆军总部驳回了9月9日第4军的申请。这份电报断言不会使用近距离空中支援。10月7日发给第4军的一份电报陈述了否决这一审批的根本原因。关键词是“使用进攻性近距离空中支援对我不利”。陆军总部指出,中国方面将会采取报复行为,这将影响到部队唯一的生命线——印度空军的运输任务。西部军区也得到了类似的电文。在作战室简报中对这一逻辑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据称,中国人从西藏的机场出发(我们已经知道印方对这一点并没有准确的情报)可以轰炸交通枢纽和人口与工业中心。1962年11月5日第4军的作战训令中体现了对这一推理的认同[76][77]。第4军认可,中国方面对补给线的影响与轰炸的获益并不匹配。然而同时,针对攻击性空中支援申请所做出的妥协措施是,东西两线的印度空军进入警戒状态,从而可以立刻准备好支援陆军。不过还对此加了一个前提,那就是这只能在“十万火急”下实施。
关于拒绝使用进攻性空中支援的思维,并没有准确地或权威的文件。空军总部时任作战部长H.C. Dewan退役空军中将回忆,他给空军参谋长发了一份备忘录,主题就是使用进攻性空中支援[78]。他的主要结论是,由于作战地域(主要说的是东北边境特区)的地形丛林密布,近距离空中支援难度很大、对部署分散的步兵效果很差。由于这些地方不可能存在大规模集结的坦克或车辆,对于空军来说没有值得打击的目标。他的备忘录进一步说,由于印度军队极其依赖空投补给,最好不要挑衅中国人。考虑到中国空军的规模很大,他认为中国方面可以轻易地承受损失,但印度不能。他还提到,巴基斯坦的态度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印度空军的资源必须留在西线应对这一威胁[79]。备忘录的结尾提到了国际反响,这样做的话全世界就都认为印度“升级了”冲突[80]。这将使印度失去国际社会的同情,使印度不被认为是入侵的受害者。这些考虑因素大多数同样适用于拉达克。
空军中将还回顾了国防部长克里希那·梅农在冲突发生后对该问题的讨论。时任美国驻印度大使J.K.加尔布雷斯教授说,国防部长先生很可能想无限制地使用印度空军[81]。然而,可能是由于空军总部的专业意见,政治领袖并不认为使用空军先发制人是明智之举。
看上去在中印冲突期间多次会晤印度高层领导人的美国大使拨动了是否动用空军的天平,在他对事件的叙述中,他发表的意见是,印度在恒河平原的城市和加尔各答周边的工业区都可能被中国摧毁,而印度飞机最多只能飞到西藏。西藏没有什么高价值目标。为了论证这一意见,他还说根据美国在朝鲜的经验,空军对丛林中的步兵没什么作用[82]。大使还提到,印度在1962年11月19日还想让美国战斗机来保护印度城市,然后印度空军去投入针对中国军队的战术任务。加尔布雷斯感到印度并不清楚这样做的危险,而且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快速实现这一设想[83]。
中国的空中威胁

1962年作战中,中国在东段西藏及周边地区共有六座机场。西宁、兰州和昆明的空军基地距离边界太远,无法影响地面作战。那曲机场虽然距离战区最近,但其海拔超过4500米,所以不适合战斗机和轰炸机使用。玉树(海拔3800米)和昌都(海拔3230米)可以让米格-19在东北边境特区作战,不过这样做的话其有效载荷就只有2000公斤。所以这些飞机只能使用机炮在战区作战,而伊尔-28飞机可以携带3000公斤炸弹。根据评估,这些基地可以支持米格-19和伊尔-28各一个中队进行作战。迪布鲁加、焦尔哈特、高哈蒂、西隆和科希马等城市都在伊尔-28的航程内,每天一共可以投下约45吨炸弹。所以实力被限制的解放军空军对地面战影响有限。
必须提到的是,战斗机或轰炸机的战斗半径依赖于其飞行方式,也就是说接近和离开目标时的飞行高度。而飞行方式必须受到地形和防空环境——尤其是预警雷达——的影响。1962年在西段和东段的印藏边境地带,按现代标准来说,防空环境只能算是十分原始,甚至可以说根本不存在[84]。所以中国军用飞机从西藏的高海拔机场起飞后,其作战半径计算如下:
飞机型号——武器————————————飞行方式——作战半径——备注
伊尔-28——3吨炸弹、4门23mm航炮————高-低-高——700公里——每天出动2架次
米格-19——2枚250kg炸弹、3门30mm航炮—高-低-高——365公里——每天出动3架次
印度的(空战)能力

相比之下,印度空军装备质量更高、更现代化的飞机,比如猎人、神秘和堪培拉型轰炸机。这些战斗轰炸机可以部署在阿萨姆谷地的所有机场,也能够飞临插图中所画出的、位于作战半径以内的所有目标。另外由于空军基地基本都在海平面附近(跑道海拔从70到150米不等),这些飞机可以以最大载弹量出动。假定印度空军可以在吸血鬼、“飓风”飞机以外,在战区里部署四个中队猎人和两个中队的堪培拉,那么空军在东线出动的猎人可以携带144吨炸弹、堪培拉可以携带192吨炸弹。所以,印度空军可以对中国军队的集结地域、交通线等目标发动力度更大的打击。拉萨也位于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作战范围内。轰炸机几乎可以轰炸西藏的所有机场,以及西线的喀什、叶城和和田等地。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12张图片

印度空军装备的猎人型战斗轰炸机

印度空军飞机的作战半径见下表:
飞机型号——武器————————————飞行方式——作战半径——备注
堪培拉——8吨炸弹———————————高-低-高——830公里——每天出动2架次
猎人——2枚1000kg炸弹、4门30mm航炮——高-低-高——445公里——每天出动3架次
需要提到,虽然没有受到中方威胁,印度空军还是在阿萨姆河谷部署了几个装备吸血鬼和“飓风”的战斗机中队。部署的这些战斗机主要执行的是反骚乱任务。并没有为了应对东北边境特区的山区威胁而进行正式训练或采取相应战术。虽然存在上述不足,战斗机的飞行员们还是准备好、也有自信和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执行任务。
在对华冲突中有人感到,如果使用印度空军参与进攻,尤其是东北边境特区一线,这次一面倒的战争的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机场距离战区很远,所以飞机不得不减少载弹量在极限航程作战。而印度空军可以从相对较近的空军基地、使用质量更高、更现代化的战机夺取整个战区的制空权。
在无防空环境下作战(解放军空军既没有预警雷达、也没有地基截击雷达[84])的轰炸机部队可以通过轰炸机场,阻止敌军使用这少数几个空军基地。猎人和神秘十分适合执行纵深和战场遮断任务,而吸血鬼可以用于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在东线部署猎人将削弱西线对付巴基斯坦的力量,但空军可以在需要时快速机动到所有方向。在西线,战斗机可以从Adampur和Halwara基地出发支援楚舒勒。如果有需要的话,这些部队可以直接用于应付巴基斯坦。

1962年印度官方战史-15(第八章:印度空军的作用) 第13张图片

印度空军装备的神秘型轰炸机

所以,印度方面使用空军可以让事态向有利方向发展。第4军和西部军区司令部都申请进攻性空中支援,但被驳回了。而西藏境内可用的两三个机场,以及中方较差的基础设施无法抵挡印度空军,或者对平原地带的城市构成值得一提的威胁。另外,第5步兵师从印巴边境调回,这表示巴基斯坦当时不太可能发动进攻,那么印度空军的相当一部分战斗机、轰炸机就可以对付拉达克和伪阿鲁纳恰尔方面的入侵者。
结论

1962年中印冲突是一次逐步发展的战争,它是一步步从边境事件升级为全面冲突的。1962年10月20日前,印度方面的意图是控制其范围和烈度。在这次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爆发的第一次流血冲突中,印度空军的作用十分有限。空运支援十分重要,“前进政策”要竟全功完全取决于它。但是运输机资源很明显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从部队调入拉达克落后于计划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冲突中的东北边境特区,做了许多工作来空投所需吨位的物资。但是(南卡曲)地形的性质使得被空投的装备的损失率达到了60%。
除了天气原因以外,补给空投装备和降落伞是另一个制约因素。与其他地方不同,这些东西无法回收再利用。然而在瓦弄和楚舒勒,运输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稍许改善了地面部队的态势。瓦弄的水獭型飞机和楚舒勒的安-12与Packet型飞机表现十分优秀。向楚舒勒空运AMX-13坦克和25磅炮可能挽救了拉达克的战局。
进攻性空中支援的问题争议很大。1962年空军总部的建议缺乏深度,很可能是无端的悲观意见。外国(美国)大使的作用过于重要,对于战斗结果起了负面影响。考虑到1962年惨败后几乎发生的事情,这是不是美国将印度纳入影响的计谋的一部分?
对于印度城市的威胁,结论过于夸大;现在分析来看,相同的数据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印度方面拥有空中优势。最近,一位军方分析人员提到,由于中苏边境争议导致的备件缺乏,当时中国空军几乎完全停飞了[85][86]。通过向印度供应当时货架上的尖端产品——安-12和米-4,苏联还使得运输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对印度有利的变化。
东北边境特区(真正的惨败发生于这一地带)地面作战的主要印象就是,士气的丧失是最重要的败因。如果印军动用了空军而中方没有,这必然会提高印军的士气。此外,慢速飞行的飞机一定可以轰炸山口,引起塌方[87]。就算步兵队列仍然可以机动,他们无法携带炮兵和后勤部队。在拉达克,中国方面畅通无阻的车辆纵队必然会成为印度空军的猎物。发动进攻性空中支援的具体成果仍然只是推测,但是基于谨慎分析的推测的确指出,这很可能是这次不幸战争中最重要的错误之一[88]。
注释与参考文献

参考


  • ^原注1:斯利那加到卡吉尔的公路已经竣工好几年了。卡吉尔到列城段在1962年上半年部分完工,但定期车队直到1962年8月才开始通行。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2:昂卡尔和里窝那行动在东北边境特区陆上作战的章节中已经详细讲述过。
  • ^译者注:俗话说,键盘军事家们的“月经”问题。
  • ^原注3:P.C. Lal退役空军上将,《我在印度空军的那些年》,Lancer国际出版社,新德里1986年版,第97-120页。
  • ^原注4: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5:P.C. Lal退役空军上将,《我在印度空军的那些年》,Lancer国际出版社,新德里1986年版,第99页。
  • ^原注6: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7:P.C. Lal退役空军上将,《我在印度空军的那些年》,Lancer国际出版社,新德里1986年版,第100页。另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8: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9:同上。
  • ^原注10:同上。
  • ^译者注:也就是地面作战的各焦点地区。
  • ^原注11:同上。
  • ^原注12:摘自官方记录。印度陆军与印度空军定期举办月度协调会议,从1961年6月30日起的每次会议都保留了会议纪要,这一次可能就是第一次协调会议。在新德里也召开了会议。重要的协调会议包括以下几次:(a)1962年2月25日;(b)1962年5月11日。讨论了空军在斯利那加的后勤问题,国防部长也出席了这次会议。(c)1962年7月30日。第15军军长和第1作战大队的Pinto空军少将出席了调入空军兵力的会议。
  • ^原注13: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14:同上。
  • ^原注15:同上。由于架次太多,楚舒勒机场可能无法使用,并要求喜马拉雅第3师考虑替代方案。
  • ^原注16:摘自官方记录。
  • ^译者注:四个整建制投入拉达克方向的中队共有运输机43架。
  • ^原注17:摘自官方记录。作为淘汰达科他型飞机的一环,第43中队在1960年3月收到命令,调离查谟与克什米尔,与第48中队合并。上述命令很快做了修改,该中队从Barrackpore调回查谟与克什米尔。
  • ^原注18:摘自官方记录。
  • ^译者注:中国政府1962年10月8日就此事致函苏联驻华大使。
  • ^原注19:同上。
  • ^原注20:1961年2月28日,陆军总部致函西部军区司令部,提出空运短缺时的优先事项。
  • ^原注21:参见第七章——拉达克的战斗。
  • ^译者注:即印空军飞行员只保留往返油料和最低限度的备用燃油起飞,因为楚舒勒机场没有加油和飞机维护能力。
  • ^原注22: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23:摘自官方记录。数据并不完整,只是概略的。
  • ^原注24:摘自官方记录。
  • ^译者注:原文如此,具体单位不详。不过根据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测,这里是吨位数。
  • ^原注25:同上。
  • ^原注26:同上。
  • ^原注27:同上。
  • ^译者注:换句话说独立以前的英属印度对于所谓东北边境特区基本上没有行政管辖。
  • ^译者注:IPS的高级公务员。
  • ^原注28:同上。
  • ^原注29:同上。
  • ^原注30:同上。
  • ^原注31:同上。
  • ^原注32:同上。
  • ^译者注:也就是说印军决定将第7旅派到前线去,使得月度补给需求量加倍。
  • ^原注33:同上。这是东部军区空军司令的看法。
  • ^原注34: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35:同上。
  • ^原注36:同上。
  • ^原注37:同上。
  • ^原注83:同上。
  • ^原注39:同上。
  • ^原注40:同上。
  • ^原注41:同上。
  • ^译者注:换句话说每架次运输量也就一吨多一点。
  • ^译者注:印地方政治官员和军队高层的家属吧?
  • ^原注42:同上。
  • ^译者注:这就是点名骂人。空军对考尔的诟病在后面还有体现。
  • ^原注43:同上。还曾经提出从非定期航空公司调用8架达科他型投入空投补给作战。在电报中,陆军总部通知东部军区,政府决定雇用外籍飞行员为印度航空工作,而将印度籍飞行员派往空军。
  • ^原注44:《Military Balance 1962-1963》,伦敦1963年版,第1155页。领摘自官方记录。
  • ^译者注:包括歼-5。
  • ^译者注:包括歼-6。
  • ^译者注:包括轰-5。
  • ^原注45:摘自官方记录。
  • ^译者注:Toofani意为“飓风”,即达索MD450飞机。
  • ^原注46:同上。
  • ^译者注:解放军空军1974年才开始向贡嘎机场(60年代中后期竣工)派驻歼-6部队。
  • ^译者注:印方的前线机场海拔也很高,但战斗机和轰炸机执行任务完全可以在后方海拔较低的基地起降。
  • ^译者注:印军貌似并不清楚当雄机场的存在。
  • ^原注47:同上。
  • ^原注48:同上。
  • ^原注49:1988年5月4日与退役空军中将H.C. Dewan的访谈记录。
  • ^译者注:估计这里的因素也包括印空军不愿意从巴基斯坦前线调动兵力去对付中国。
  • ^原注50:摘自官方记录。
  • ^原注51:同上。
  • ^原注52:同上。
  • ^原注53:同上。
  • ^原注54:同上。
  • ^原注55:同上。
  • ^译者注:原注56的位置不明,注解文本为“同上”。
  • ^原注57:同上。
  • ^原注58:同上。
  • ^译者注:你瞧,我说的就是这个——印度空军关心的就是巴基斯坦方向。
  • ^原注59:“升级”是一个被广泛误解的词语。在印度境内应当是可以使用战斗机的,如果中国方面通过攻击后方地域而扩大了战斗范围,就可以把“升级”的帽子扣到他们头上。当时印度政府极其缺乏清醒地战略思维。
  • ^原注60:J.K. 加尔布雷斯,《大使纪事》,伦敦1969年版,第445-486页。
  • ^译者注:后来的事实说明,到了越南,空军的地毯式轰炸对于地面作战也没有决定性影响。
  • ^原注61:同上。
  • ^ab译者注:1962年至少在阿克赛钦的甜水海和拉萨已经各设立了一处雷达站(独立雷达营)。
  • ^原注62:摘自“为什么不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K. Subrahmanyam,1989年8月22日,《印度教徒报》。另参见,《Asian Recorder》,1962年2月26日-3月4日。一名从解放军空军叛逃的飞行员提过飞行员和训练水平的不足。
  • ^译者注:实际上中苏交恶到中苏断绝全部军品贸易花了好几年时间,1965年左右,中国还从苏联购入了数架安-12,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运-8型飞机。
  • ^译者注:解放军在作战中调动了数个高炮营保护要地,如果印军飞机真的靠慢速飞行来轰炸山口,那很可能会变成高炮部队的活靶子。
  • ^原注63:对中印空军实力的分析基于荣获空军勋章的O.P. Sharma退役空军准将的研究工作。



上一篇:泰国有哪些免费又值得一去的景点?
下一篇:突发!美国绿卡将迎重大改革,47位前政府高官致函国会 ...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星星华汽车 发表于 2022-7-4 12:34:45 | 只看该作者
 
大佬大佬[可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清风子木22 发表于 2022-7-4 12:35:42 | 只看该作者
 
巨佬巨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5-16 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