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开启左侧

[问答] 倭王求助制衣技术—古代中国官方的对外技术援助

[复制链接]
70596 0
春哥操比 发表于 2023-3-20 23:15:06 | 只看该作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汉以来以至魏晋,由于国家组织的迁移,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逐渐地向江南、东北等地区移居。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开始向东北亚、东南亚等各地移民

1、古代中国科技的外流

       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华人一直就代表着科技、经济、文化的高端成就。移居东南亚的华人,将中国比较先进的农业以及   养蚕、织绸、造纸、制茶等技术带到东南亚地区,促进了东南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予东南亚各国人民在文化生活方面以巨大影响,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过去菲律宾以蕉叶为盘碟,以椰壳为杯碗,中国人到菲律宾后,携来中国制造精美的瓷器、陶器,菲律宾人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这种器具。中国的饮食,对东南亚人民影响也很大,郑和下西洋之前,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就已有了由华人引进的豆腐、豆干、豆芽菜、春饼等食品,当地人也开始学着制作。越南的
       印尼农民耕田使用的中国犁,是华侨蔡涣玉在十七世纪传入的:爪哇岛万丹的华侨改进了胡椒种植法。西晋时的扬州人范文到了林邑(占婆),将建筑密室、城邑和各种器械的技术教给林邑人,林邑国王就任命他为首相。越南的授时历、水力翻车、铁犁及灌溉技术直接来自中国,越南的瓷器制作技术也是中国人带去的,在明朝禁海时期,越南瓷器乘机冒名顶替打入日本等国市场,抢了中国瓷器的一部分市场份额。
       汉朝开始在朝鲜半岛设置乐浪、带方等郡县,汉族大批进入朝鲜半岛北部。后来乐浪、带方二郡卷入战争,定居那里的部分汉人向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等国家迁徒,有的就进入了日本群岛,包括了大量具有各种工艺技术的工匠、中下级知识分子和官吏等。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日本古代史籍中,把这些汉族移民统称为“归化人”,这些归化人常常自称为秦始皇或汉高祖的后裔。


倭王求助制衣技术—古代中国官方的对外技术援助 第1张图片

早期倭人的服装比非洲土著好不了多少


       秦始皇的后裔弓月君及其所率领的秦人,为日本带去了养蚕业和制丝业,后来由此发家形成豪族,由倭王赐姓为直。
       自称为汉灵帝的后裔的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为日本手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为倭王制造甲胃、弓、箭、矛、盾等武器和日用品,最重要的是把中国生产铁的技术带到了日本。后来,他们形成了拥有氏姓的豪族:东汉直氏。
       吴孙权的后裔有身狭村主青,南朝司马氏的后裔有司马达止等等。他们则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论语等儒家经典、千字文等等带入了日本,直接将倭人从蒙昧野蛮时代带入了文明时期。
       前述这些科学生产技术的传播,基本上都是随着中国移民的迁移,由华人华侨自发带入所在国的。在古代王朝时期,很少听说有国与国政府之间的科学技术援助。中国历代政府实际上是不主张对周边蛮夷输出科技的,甚至禁止论语等文化书籍输出。古代朝鲜之所以能成为向日本输出中国科技文化的基地,那是因为汉四郡的设置,那里的官吏、人民主要都是汉人,他们躲避战火移居百济、新罗、日本等地时,随身的书籍或者技术也就跟着带去了。


倭王求助制衣技术—古代中国官方的对外技术援助 第2张图片

围棋来自中国


2、 倭国求助缝制衣服的技术

       凡事皆有例外,古代日本就曾经直接以政府出面,向中国请求技术援助,还得到了满意的回应。
       日本—当时还叫倭国,国内需要中国的各种产品,为此从邪马台时期倭人就努力保持与中国的朝贡外交方式。到四世纪,随着倭国内部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需求日增,进口中国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
       如果是现代社会,有需求的国家会追求进口替代,发展自己国家的工业生产力。倭国当年也是这么想的,打算要吸收制造技术人材,以便在国内制造所需产品。中国归化人的进入日本,此时只能满足部分的技术人材的需求。归化人的移民进入日本一般是自发自愿,相关人才不可能短时间内大规模增加。因此,倭王政府想来想去,就厚着脸皮通过外交途径,直接向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请求支援所需的技术工人。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雄略纪》载,公元468年,倭王派身狭村主青和栓隅民使博德(这两人就是归化人),去南朝宋国要求支援技工。宋国支援了汉织、吴织、兄援、弟援。《日本书纪.雄略纪》载:
      十四年(公元470年)正月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及衣缝兄援、弟援等,泊于住吉津。是月为吴客道通矾齿津路,名吴坂。三月命臣连迎吴使,即安置吴人于栓隅野,因名吴原。以衣缝兄援,奉大三轮神,以弟援为双衣缝部也。双织、吴纸、农缝,是飞鸟衣缝部、伊势衣缝之先也。四月甲午朔,天皇欲设吴人,历问群臣日:其共食者谁好乎?群臣曰:根使主可。天皇即命根使主为共合者,遂于石上高拔原,酾吴人。
       由这段文字中可见,倭王对于织、缝二工的来日极其重视,不仅把安置吴工的住处命名曰吴原,而且组成衣缝部,命弟援掌管之。从此日本衣缝工艺发展迅速,日后飞鸟衣缝部和伊势衣缝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文中出现有吴织和汉织二词,一般日本古代史书中都指吴织为中国南朝的工匠,汉织为中国北部的工匠。具体而言,从朝鲜半岛自行流入者为汉织,从中国南朝正式聘请者为吴织。
       从日本史籍中可见,南朝宋居然还派使者一齐来到日本了,要知道在日本邪马台国时期,中国政府使节去日本的正式记录,只有两次。从此后,中国史书就未见派使者赴日的记载了。这次身狭村主青代表倭国政府去南朝宋国请求支援工匠,在回国时南朝宋国派使者共同送中国工匠去日本。可见这次支援倭国工匠一事,南朝宋国对此十分重视。倭王为设宴招待吴使,还在朝中郑重地挑选陪客使臣,“历问群臣日:其共食者谁好乎?”
       这说明倭王也极重视同南朝宋国的交往,不过《日本书纪》的编纂者只记了这一句,而中国史料中对此次南朝出使日本没有记载,所以南朝宋国使者来到日本,是否还有其他目的,使者是谁,已经无法知道了。


倭王求助制衣技术—古代中国官方的对外技术援助 第3张图片

现代和服


3、倭王对缝衣技术的追求
       实质上,倭王为了发展倭国的服装事业,已经历经数代国王的努力。日本《应神本纪》记载:西晋永嘉四年,倭王就派使者(也是归化人)抵高丽,高丽乃副久礼波、久礼志二人为乡导,到西晋的吴地求访到“织缝女”,及得工女还。百多年后,倭人发觉对面中国的服装样式和缝制技术已经突飞猛进,根据雄略纪所载,倭王武也大力仿效中国衣着样式,从朝鲜半岛的百济等地招揽中国工匠,设立各种工匠部,但是多年努力依旧缺乏缝衣人才,其发展服装事业的大事未竞,邃然死去。因此倭王武特地在遗诏中感叹:“朝野衣冠末得鲜丽”。
       “我们国家的衣冠还没能鲜亮美丽啊!”
       于是,下一代倭王继承倭王武的遗志,继续努力去中国访求服装事业人才。最后,由官方直接出面派出使者,跨过汪洋大海去吴地—南朝宋求援,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缝衣人才。
      之所以倭王对缝衣技术如此孜孜以求,我们看一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对当年倭国服饰的记载:“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也就是一块布中间穿个圆洞,头套进去然后就算是一件衣服了。这和麻袋上剪个洞然后套进头去当衣服差不多,如今在非洲草原、亚马逊丛林还能看到原始土著部落人这么穿,可见是多么原始简陋了。当时那些来到日本的“归化人”肯定不会这么穿衣服,而当时中国吴地的吴服闻名天下。《松窗梦语》载:“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


倭王求助制衣技术—古代中国官方的对外技术援助 第4张图片

现代印第安人服饰--当年倭国的比这更差


       避难到日本的归化人,大家已经知道有不少是汉帝以及司马氏之后代,他们可能就是穿着吴服来到日本的。在奢华的吴服面前,倭王和倭国其他贵族的穿着,可想而知是多么地相形见绌啊!在这种直观的、降维性质的文化冲击下,倭国朝野对中国纺织缝衣技术孜孜以求数百年,终于得到了南朝宋的官方技术支援,得以发展出了传统的和服工艺。
       倭国-日本和服的纺织和缝制技术,最初就是从中国传来的汉织、吴织开始的。从中国吴地来的两个织女传入了中国的纺织技术,吴织媛死后被当作吴服大神供奉在吴服神社里。京都大酒神社也祭祀着吴织女和汉织女。神社石标上书“太秦明神、吴织神、汉织神、蚕养机织管弦乐舞之祖神”。
      昔日吴服与和服两种概念是有区别,因贵族所穿的和服样式大多不是源自东吴而是源于唐朝,而贵族和服亦被称为“唐服”,如今两种概念已混为一谈。去日本旅行时,我们能看到那些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吴服屋)。


倭王求助制衣技术—古代中国官方的对外技术援助 第5张图片
4、结语

       与倭国政府直接求助技术援助相似的事情,在元朝时期也发生过。1292年暹罗速可台   王朝建立,与当时元朝政府关系十分密切,朝贡很勤快,速可台王朝遣使访问中国元朝12次之多。据暹罗历史记载,暹罗国王蓝摩堪亨曾于1294年和1300年、1350年三次来元朝骋学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并请求招揽中国瓷器工匠500人带回国,从此中国陶瓷技术传入泰国,并开创了驰名世界的泰国宋加洛(即素可泰)陶瓷业。
      
       唐太宗曾经派人向印度求取过甘蔗制糖技术,而且也得到了。古代世界各国的科技交流,很大程度受限于古代的交通、信息技术的落后,以及人员交流的困难。总的来说,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爆发式发展之前,在科学技术这方面,中国似乎对外国无欲无求,很少有政府出面求助技术的事情,但是这不是什么好事。

参考书:《日本和朝鲜二千年》、《日本书纪》、《中日关系史》、《东南亚华侨史》


上一篇:海外华人重大利好!文件以后不再需要双认证!
下一篇:南京身份证在哪里补办
@



1.西兔生活网 CTLIVES 内容全部来自网络;
2.版权归原网站或原作者所有;
3.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
4.若涉及侵权或有疑义,请点击“举报”按钮,其他联系方式或无法及时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
活跃网友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手机访问
Copyright © 2016-2028 CTLIVE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兔生活网  小黑屋| GMT+8, 2024-4-29 14:03